就这样,原一平与每一个顾客交谈后,双方的隔阂就消失了,他常常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同时,生意往往就这样很快做成了。他以出色的幽默推销术连年取得全国最佳的推销业绩,被尊称为“推销之神”。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推销员去带一位业务生疏、慌里慌张的年轻人去实习推销员。一次他俩去推销收银机。这位前辈看起来长得并不潇洒,身材矮小,圆圆胖胖、红通通的脸,可是举止间洋溢着一种幽默的活力。
他们来到一家小商店时,老板向他们喊道:“我们对收银机没有兴趣!”这时那位老推销员就靠在柜台上,哈哈笑了起来,好像刚听到一个世界上最好笑的故事一样。店老板莫名其妙地瞪着他。
笑了一会,老推销员直起身子,微笑着道歉道:“对不起,我忍不住要笑,您让我想起另一家商店的老板,他也说过对这个没兴趣,可是后来他成了我们最好的主顾之一。”
随后这位老推销员继续津津有味地介绍他所推销的商品。每当老板表示对这个没兴趣,他就把头埋在臂弯里,哈哈地笑起来。然后他再抬起头,又说一个故事,同样是说某人在表示不感兴趣之后,买了一台新的收银机。
当时大家都看着这两位推销员。年轻人当时感到窘极了,恨不得掉头就跑,他想:“他们肯定会以为我们是一对傻瓜,而把我们赶出去。”可是那位老前辈继续哈哈地笑,把头埋在臂弯里,然后抬起头来,把店老板的每一声拒绝都转变为他对往事的幽默回想。
令人惊奇不已的是,不一会儿那位店老板居然同意购买一台,于是两人搬进一台崭新的收银机,并向老板详细介绍了收银机的用法和维护方法。
这位老推销员是以幽默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但他首先推销的是他自己。店老板从他的笑声中知道对方不仅是位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推销员,而且是一位滑稽幽默、可信可亲的朋友,便很快相信并喜欢了他,成交之后还请他吃饭。老推销员以幽默推销术顺利完成了任务,还和店老板成了知心朋友。
5、交谈中的模糊语言
在交谈中,如果遇上不便透露更多细节的时候,偏偏对方又在追问你,你该怎么说?告诉实情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是不适当透露一点对方也不会满意,会认为你是在故意隐瞒对方,这样的结果不是双方所希望看到的。这时,你就要使用一些模糊语言来应对。
先看看诸葛亮是怎么说的。
诸葛妙语:
诸葛亮在东吴面对张昭时,张昭询问刘备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到处流浪)的时候,诸葛亮是这样回答的。
张昭说:“我只是江东的一个地位低微的小官吏,很久以前就听说先生你隐居在隆中,拿自己与战国时的名臣管仲、乐毅相比,这样的话果真是你说过的吗?”诸葛亮说道:“这只不过是我平生的一个小小的比喻罢了。”张昭说:“近来听说刘备三次去隆中的草房(你的住处)之中拜见你,很幸运地得到先生作为辅佐,认为(他)就象一条鱼得到了可以活命的水一样,于是就打算在你的协助之下一举攻下荆州襄阳等地方。现在这些地方都已经被曹操攻下,不知道刘备是什么打算?”诸葛亮说:“以我看来如果要(从曹操的手中)攻下这些地方,容易得就好象把手掌翻过来一样。只是我的主公刘备一向以仁义作为自己行事的准则,不忍心去攻打同宗后代(刘表、刘璋)的基业,所以极力的避开(攻打)这件事。刘琮是个没有主见的人,听信小人的错误建议,偷偷地投降了曹操,致使曹操很轻易地得到了这些地方并由此而猖狂一时。现在我的主公把部队驻扎在江夏,就是有另外的好的谋划,这个不是一般的人所能知道的。”
刘备因为时运差一些,连自己的安身之地都没有,这无疑是刘备一方所忌讳的。然而,东吴的首席谋士张昭却十分“关心”这一点,不过,说白了,他就是想刁难诸葛亮。这种小问题当然难不倒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运用了模糊语言“另有更好的谋划,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知道的”,把这个原因归根于自己一方的机密,自然也就堵住了张昭的嘴,使其无法再追根问底。诸葛亮的口才又一次发挥了作用。
古为今用:
这里说的“模糊语言”是不是同“说话要清晰准确”的要求自相矛盾呢?其实不然。这里讲的模糊语言是交谈中的一种策略,前提是交谈者并不是表述不清,而是为了某种需要和不便,人为地制造模糊。
在交际中使用模糊语言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话不必说得太直、太具体,就可以达到目的。如说得太死、太具体,反而容易被动。
例如,一对恋人上街时,男的突然想起忘了一件东西,说:“请等我一会儿,我去去就来。”这个“一会儿”,到底有多长?是五分钟、十分钟,还是十五分钟,没有确定的意义,但对方会很准确地理解为不太长的一段时间,会耐心等待。
这种说法,不比使用确定的语言表述要好。如说:“请等我五分钟。”结果因为某种原因,耽搁了十分钟,而对方是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的话,就可能造成不愉快。
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能使自己有一定的灵活性。
(2)从交际策略的需要出发,有意识地使用模糊语言,能免去被动,争取主动。
比如,朋友邀请你去做客,你自己无法确定具体时间,就可以说:“大约在中秋节前后,我一定去一趟。”这样很灵活,可以在中秋节前,也可以在中秋节后。
在外交上这种情况就更多一些。如国际交往中,一方领导人当面向另一方领导人发出访问邀请,如果这一邀请事先未商定,被邀请的一方对于是否应邀没有把握,而出于礼貌又不便当场拒绝,则通常说:“我很高兴接受您的邀请,将在方便的时候访问贵国。”这样,如果日后无意往访,可用各种“不方便”为托词。
再如,对突发事件,在尚未弄清来龙去脉,又不得不立即作出反应时,也需要这种伸缩性很大的模糊语言。也有人称之为“外交字眼”。如:“我们注意到XX事态的发展。”“我们注意到了贵国领导人的讲话。”“注意到了”只表示“知道了”,但并未讲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拥有主动权。
对本来已经清楚的事实或想法,出于某种策略的考虑,故意使用含义广泛的模糊语言,可以使你的话具有某种弹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有的企业主管为了纠正某种不良倾向,又不致于使矛盾激化,便使用模糊语言:“最近一个星期,我们员工的纪律状况总的看是好的,绝大多数员工都比较自觉,但也有极个别员工表现较差……”这里,使用了一系列的模糊语言:“最近”、“绝大多数”、“极个别”等。
这是一种批评的艺术,它从保护有缺点的员工的自尊心出发,既照顾了面子,又指出了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6、遇上难事找借口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
其实,所谓麻烦的事,绝大多数并不麻烦。倘若将处事方式稍微变通一下,麻烦往往便随之消失。
一种很有效的办法是制造借口。
诸葛妙语:
鲁肃接受了周瑜的命令来诸葛亮这里探听动静。诸葛亮对他说:“我曾经告诫你,不要对都督说我知道那件事。没想到你不肯为我保守秘密,现在果然周瑜又要找事来谋害我。三天之内怎么能够造出十万支箭呢?现在只有你能够救我了!”鲁肃:“你自己在周瑜面前领来的禍事,又怎么能够怪我呢?再说我又怎么能够救你呢?”诸葛亮:“希望你能够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安排三十名士兵,船的外面都要用青布蒙起来,每只船的两边还要扎上一千个草把。这样布置船我另有妙用。到第三天的时候我保管能够拿来十万支箭。只是这件事就不要再告诉周都督了,如果他知道了,我的计策就行不通了。”鲁肃答应了这件事,却想不通(诸葛亮这样做)是什么用意。回去见了都督果然没有说起(诸葛亮要船)这件事,只是说:“诸葛亮并不需要用那些造箭的材料比如竹子、雕翎、胶水和漆等,他自己有自己的办法。”周瑜非常迷惑不解:“那就等到三天以后,看他拿什么来交差吧!”
三日内拿出十万支箭,就是诸葛亮这样聪明的人,也觉得这是一件难事,必须要寻求他人的帮助,比如鲁肃。但是又不能直说,那样的话会遭人耻笑。于是他很巧妙地找了一个借口,埋怨鲁肃不肯为他保守秘密,以至于惹出事来。老实巴交的鲁肃自然不知诸葛亮的用意,只好答应帮忙,并且还不把这样(调动士兵和和战备物资)的事向他的上级周瑜汇报,而是隐瞒了事实(因为未曾帮诸葛亮保守秘密受到诸葛亮的埋怨),真正地帮了诸葛亮的大忙。如果不是这样,也就没有草船借箭的佳话流传了。
古为今用:
有某个偶然的场合,你见到一个非常想见的人,如一个你很倾慕的异性时,你很想再见他(她),但太直率地闯去,未免会令人尴尬。这时你不妨找一个借口:比如,在你离开时,装作无意带走一样东西,或似乎粗心地忘下一些什么。于是,你便可以再次很自然地拜访他(她)。
约会时迟到了,对方明显地不悦,这时你不妨试用制造借口的能力:“车太挤了”、“表停了”、“我的上司正在找我有要事相商”等等。
但这些借口太平常平常了,以至于很难形成冲击力卸去对方的不快。
你可以这样说:“怎么,我打电话给过你的同事啊,告诉你我要推迟半个钟头,接电话的人没有转告你吗?”这是一种以守为攻的借口。
“对不起,我刚才已经来了,不过我们主管就站在你旁边等车,没注意到?就是那个穿西装的,我不太好意思过来……”这是出奇制胜的借口。
一个巧妙的借口,可以把需花费半天口舌也未必能说清,甚至还会伤害彼此的麻烦的事化为无形,它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了类似润滑油的作用。
借口还可以借助于某种媒体,很艺术地创造出来。比如,电话就是一个极好的工具。
一个语言罗嗦,但你又不能得罪、怠慢的人在你的办公桌前滔滔不绝地说着无用的话,你没法让他停下来,也不能推托有事而跑开。这时,你不妨写个小条子递给身边的同事:“到隔壁打个电话给我。”
几分钟后,电话响了,你边听边说道:“什么?马上去?不行,我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客人,他的事很要紧。什么?非去不行……好吧。”
于是,你可以非常抱歉地送走那位饶舌的来客,而且也没有伤害他的自尊心。
借口不是欺骗,欺骗有明显的损人利己的功利性,而借口没有。借口实在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口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