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宋美龄、张群很快就得知了青年农民拦路喝冤事。他们感到蹊跷、不安。此行是秘密的,而且,蒋孝先事先给川省打了招呼,川省也是对沿途安全保证了的。怎么会有人半路拦路喊冤?消息是谁透露的?想到这里,蒋介石很不安地问张群,新津一带的治安状况如何?张群说,不要看新津离成都这样近,其实并不太平。听说,老君山一带就有共产党的地下武装出没活动!
“娘希匹!”蒋介石大骂起来,“刘甫澄口口声声说四川治安绝无问题,怎么样呢?他刘甫澄不是说不需要中央军入川,他也可以治理好四川吗?他就是这样治理的?”因为出了这事,蒋介石本来要在眉山稍作停顿参观三苏祠的,也就不停顿了,连眉山城都没有进就扬长而去。一过眉山,仙山峨眉就遥遥在望了。
15
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下榻峨眉山红珠山别墅一号楼,距报国寺不远。刘湘、刘文辉、邓锡侯以及委员长和须臾不离的张群、杨永泰分别安住二三四五号楼,团部办公室设在报国寺后院内。
红珠山由七个起伏连绵的红色小山峦构成,山顶寸草不生,远观似七颗闪烁的红色珍珠串结在一起。有几则传说,一是《峨眉山传》谓:玉帝七个女儿私自下凡浴于红珠湖,美丽多情的七妹思慕红珠风景结庐不归,玉帝大怒,将其罚变为山,她的六个姐姐最终也仿效她,投身于此,最终形成红珠七峰。另一则与《白蛇传》有关。白蛇、青蛇于峨眉山修炼成形,在西湖白蛇与许仙结缘,后因青蛇端午现形吓死许仙,白蛇到峨眉山盗取灵芝与守护灵芝的仙童斗法,白蛇虽盗去灵芝治好了许仙,却付出惨重代价,沥血于红珠之顶,化为红珠七颗。还有一则是佛道两家的故事。一则是道家赵公明携24个颗定海神珠入九老洞与仇家斗法,掉落七颗灵珠在此;二则是佛家普贤菩萨云游至此,手中的佛珠见此风水宝地,七颗故意落于此修炼成形。这些传说,分别应了中国人传统中希望的情义、仙缘、聚财、吉祥四层含意。加上此山先后有李白、王渔洋、李调元、赵熙等诸多名士赋诗作文,增添了许多神奇和人文氛围,这就让红珠山愈发遐迩闻名。
一号楼是西式山地别墅风格,四周森林密布,仰首向东,居高临下。两侧有红珠湖和灵秀湖陪衬,坐拥山水,灵气涌动,有龙腾虎跃之势,环境最为幽美。砌石为台,屋基高爽,整幢房屋的梁柱墙壁和地板全为最好的木材建造,避湿防潮,夏凉冬暖,四周回廊环抱,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十分满意。
蒋介石到后不事休息,听取了陈诚方方面面汇报,感到满意,虽然军训团各方面条件简陋了些,但非常时期,能做到这样也就不错了。
这晚蒋介石半夜醒来,山风呼啸,身边的夫人睡得很沉很香甜,发出均匀的呼吸声,让蒋介石感到一种温馨和妥帖。
夜静多思,这是蒋介石的习惯。
他觉得他睡在一只巨大的军舰上,在茫茫的大海上夜航,海上掀起惊涛骇浪。他闭着眼睛,细细体味着这一切,思绪在过去的悠悠岁月和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中载浮载沉。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对这一期针对四川军人的军训团寄予很高期望。为此,他将他最为信任、器重,刚届而立之年就升为陆军上将,他的门生,时任军政部次长兼中央军精锐部队18军军长陈诚调来,做他的副手——军训团教育长,实际负全责。他的思绪在时年37岁的陈诚身上萦绕。
陈诚是他的浙江老乡,青田县人,字辞修。陈诚从小就有军事救国思想,最初学的是师范。陈诚在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就学期间,个子瘦小,身高还不到一米六十,可体育不错,在一次全校运动会上,翻单杠得了第一名。以后通过陈诚父亲的朋友,国会议员杜志远将军帮助,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8期炮科,在这里,与第6期毕业任区队长的邓演达有师生之谊。
1924年6月,黄埔军校成立蒋介石任校长,邓演达任教练部副主任兼学生总队队长。陈诚对刚刚建立的黄埔军校十分向往,便不计官阶,随邓演达到黄埔军校,任炮兵科上尉教官兼炮兵队区队长。一个周末晚上,蒋介石同邓演达谈完公事出来,已是深夜。分手后他走在路上,万籁俱寂中,他发现军校一条藤萝缠绕的花廓下,有个年轻军官就着暗淡的灯光看书。他很好奇,走了上去,这个军官发现校长,马上向他立正敬礼。他问他叫什么名字——“陈诚”
“你看的是什么书?”陈诚把书送上,陈诚读的是孙中山著的《三民主义》。
他在心中一喜的同时,给这个军官提了几个问:孙总理倡导的三民主义是什么,你记得总理对军校师生的训词吗等等。
陈诚对答如流。“好的。”他拍了拍陈诚的肩,说:“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努力吧!”他就此记住了陈诚。
1925年元旦,黄埔军校成立炮兵营,学炮科的陈诚,被他任命为第一连上尉连长。2月,陈诚随他第一次东征,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3月12日拂晓战况不利,人数众多的陈炯明部步步逼近。蒋介石和苏联顾问鲍罗廷驱车赶到前线时,形势危急,如果不把敌人炮火压住,整个战线就可能全垮!关键时刻,右臂负伤的陈诚忍痛上炮台瞄准,向陈炯明设在城垛上的指挥所连发3炮,炮炮击中目标,敌方顿时乱作一团,群龙无首,战局转危为安。战后,陈诚受到他通令嘉奖,陈诚在全军上下有“神炮”之说。
而就在陈诚一帆风顺时出事了。陈诚请假回老家料理老父丧事,借口因伤未愈,不同家里父母给他包办的妻子同房。陈诚那个土里土气的老婆脾气还大,认准丈夫作了官,有了外遇看不起自己,愤而用剪刀刺喉自杀,因抢救及时未死。但事情闹得很大,在军内及社会上影响相当不好。
军校好些老师认为应该重处陈诚,而他私心认为,这都是封建婚姻害的。他的婚姻同陈诚相似。他放过了陈诚。
后来,陈诚依法同老家原配妻子离婚,同谭延闿的三女儿谭祥结婚,攀上了高枝。这桩婚事,还是夫人宋美龄出面介绍,过后又由他们夫妇出面给陈诚和谭祥主持的婚礼。陈诚因深受他的器重栽培,很快爬上去,年仅30出头就当上了陆军上将,当了中央军主力部队18军军长。不过,这么多年,陈诚也以实际行动证明,他是当得起这一切的。
说陈诚有常胜将军之称,可是,在第四次“围剿”江西红军时,他让陈诚担纲作总指挥,却被红军打得一败涂地。让他哀叹:“(陈诚)此次挫败,凄惨异常。”
军政部长何应钦联合政敌汪精卫,虽不敢直接攻讦他,却指桑骂槐,骂陈诚是饭桶……把“脏水”一盆盆往陈诚身上泼,变着法逼他严惩陈诚。汪派江西省主席熊式辉来电谓:“辞修骄横,目中无人,不听劝阻,惨遭失败,其责非浅,望委座撤销他全职,改编18军。”就连顾祝同、杨永泰这些身边的亲信也对陈诚颇有微词。
众怒难犯。没有办法,他只好降了陈诚一级、记大过处分一次。陈诚不服,觉得威信扫地,无颜见人,立即向他辞去所兼各职,不待回电,即从抚州回南昌私寓,闭门不出。他让南昌行营参谋长贺国光出面好言劝慰陈诚,又约请他们夫妇见面,百般安慰,陈诚这才出来。五次“围剿”中,他再次任命陈诚为剿共总指挥,咸鱼翻身。陈诚接受了失败教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修碉筑路,逐步推进”。在取得相当不错效果的基础上,陈诚将此战法概括成“封锁围进,配合迫进,逐步稳进,乘虚突进”,得到他的高度赞扬。陈诚先后在江西中央苏区周围筑起碉堡二千九百多座,配合实行的保甲制度,对苏区严密封锁。
不仅于此,陈诚还是他提倡的几个“一”的忠实追随者和实践者。日前,陈诚以军政部名义制定下发全军的《军队政训工作之检视》中,把他比作“一块宝石”,并发挥:“大家都是爱护宝石的,可是爱护宝石的出发点各人有不同,珠宝商想把它做成装饰品去赚钱,强盗想把它抢去变卖发财,只有正人君子,才能以晶莹坚润的宝石之种种德性为法而涵养其高贵的人格,完成其事业。”陈诚要求全军上下听到“蒋总司令”、“蒋委员长”时,立即肃静立正……总之,陈诚对他忠诚拥戴不遗余力。就办学而言,陈诚也有相当经验,他办过三期军训团,受训人员达7598人,也有成效。陈诚主办这期军训团是最佳人选。
这期峨眉山军官训练团一期学员300余人,将川康间中高级军官网罗净尽。蒋介石亲自担任团长,副团长刘湘,教育长陈诚,邓锡侯、刘文辉为团附。下设三个营,每营四连,每连四排,以此类推。营长、副营长大都是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的手下大将,计有:陈之馨、孙震、潘文华,唐式遵、刘元瑭等。陈诚往其中掺了不少“沙子”,比如第一营营长是中央军某部副军长陈之馨;第一营第一连连长万耀煌是中央军的一个师长等等。
军训团下设四个处直接由陈诚负责。四个处分别是教育处负责人:周亚卫、徐国镇。政治处负责人:杨永泰、贺衷寒。总务处负责人:关吉玉、孔书虎。军事训练处负责人:周亚卫、魏益三。
他的脑海中展现出这样的情景——
一顶顶白色帐篷在红珠山外,报国寺旁,绵延展开,成阵成营。每个营一个区段,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连长、营长各住一个小帐篷,三个排长住一个帐篷,事务长和附属人员住一个帐篷。每个班视人数多少,安排帐篷多少各不相同。炊事班的帐篷单独。这片帐篷城当中,有两个简陋的主体建筑:一个是大礼堂,一个是露天检阅台。大礼堂四壁用茅竹芦草编织,虽然简陋却管用,可容上千人在里面听讲、开会。
思维随即一转,眼前闪出母亲王采玉,他倍感伤感。多年来为了国是,他在外奔波,身在老家的母亲整日信佛礼佛。老人家最大的心愿就是想上仙山峨眉朝一次佛。然而没有等到这一天,老人家就去世了。在今天的路上,他无限伤心地对夫人和张群说起这事,责怪自己不孝。夫人和张群连连劝她,说老太太虽然没有等到这一天,但老太太深明大义。老太太如果地下有知,也会为你有这样的孝心欣慰的。夫人和张群这样一劝,他才觉得安心了些。如今看来,内忧外患,何时才能天下太平?他的思想上闪现出“四川王”刘湘,闪现出“多宝道人”刘文辉,闪现出“水晶猴”邓锡侯。还有四川王刘湘身后摇鹅毛扇的邓汉祥。这些人可是不容易对付啊!想到即将来临的短兵相接,他的心直往下沉。窗外下起了小雨,雨声淅沥。儿子经国好像就站在面前,向他述说着什么。他悚然一惊,想到了现在苏联留学的儿子。如果说陈诚是他的左膀,那么,他寄予很大希望的大儿子蒋经国,就是他的右臂。这时,经国如果在身边就好了,他的心里酸甜苦辣麻五味杂陈,思绪随风潜入夜,越发的深沉。
经国从小根本没有得到过他的父爱。小小的年纪,或是到家乡剡溪边拣石子玩,或孤零零地坐在码头上,望着远去的白帆想他。1921年,他将11岁的经国从老家接到上海读书。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经国因投身反帝活动被学校以“行为越轨”开除。当时中苏关系还好。他将15岁的经国同一帮国民党高干子女一起,送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冬天,火车横穿西伯利亚。大雪纷飞,搅得周天寒彻。从车窗里望出去,情景壮观。天空大地,一闪而去的村庄、木屋全都是皑皑白雪,闪着银辉。火车的动力烧的是劈柴,车厢里冷得要命。在半个月的旅途中,革命青年们谈理想、唱歌……车厢里洋溢着青年们的歌声、笑声,驱走了漫漫旅途中的苦寂和严寒。
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经国同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1927年,在中国,国共破裂。时年17岁的蒋经国毫不含糊,走上讲坛严厉谴责他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经国激情的演说赢得了台下数千人的掌声。经国还在《消息报》等报刊上发表声明:“蒋介石的叛变并不使人感到意外。当他滔滔不绝地谈论革命时,他已经逐渐开始背叛革命,切望与张作霖、孙传芳妥协。蒋介石已经结束了他的革命生涯。作为一个革命者,他死了。他已走向反革命并且是中国工人大众的敌人。蒋介石曾经是我的父亲和革命的朋友。他已经走向反革命阵营,现在他是我的敌人了……”经国说这些话并不是故意做给人看的,而是字字句句都出于真心。他信仰共产主义,为此,他要大义灭亲;他甚至带着同学们到国际大厦前游行示威,反对他的反革命父亲。
经国的一连串很革命的讲话和声明在苏联引起巨大反响,被《消息报》和塔斯社等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散发。在十月革命的故乡苏联,蒋经国一下成了大红人。
儿子,你总有一天会幡然醒悟的!在这个雨夜,他的思绪虽然浩茫连广宇,他并不知道,这时,他的儿子蒋经国正在经历磨难。
时任中共驻国际代表的王明向斯大林进言,蒋经国是蒋介石的儿子,他的革命是假的,不值得信任。王明建议,拟将蒋经国挟持起来,作为共产国际对蒋介石谈判的一个筹码。斯大林接受了王明建议,将蒋经国单独送去列宁格勒的托玛卡红军军政学校学习。
夕阳的余晖照耀在冬宫,照耀在阿芙乐尔巡洋舰上……踏着萧萧落叶,迎着瑟瑟秋风,蒋经国心事重重地踯蹰在涅瓦河畔。
迎面来了个身躯高大、背微驼面目慈祥而睿智的老人。经国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世界大文豪高尔基。散步的高尔基凭借过人敏锐,注意到了这个面容忧戚的中国青年,停下步来。经国也停下步来,问高尔基好。
长着大胡子,眼睛里充满了智慧的高尔基问经国:年轻人,你好像有什么心事?17岁的经国在高尔基面前局促不安。他没有将自己的名字和心事告诉高尔基。高尔基一点架子都没有,像个慈祥的爷爷,又像是个早已熟悉的朋友,亲切地拍着他的肩,娓娓动听地给他讲人生经验,又讲苏俄,讲他心仪的中国,鼓励他,如果在生活中跌了跤不要灰心,一定要振作起来。高尔基对他谈了许多,一直看到他情绪好些了才放心地离去。
1930年,蒋经国在红军学校毕业了,他要求回国工作,遭到拒绝。这时,担任中共中央驻苏全权代表的王明再次向斯大林进言,说蒋经国是“国民党本质的共产党员,他父亲是反革命,他也不是好东西”。建议苏联政府把他弄到西伯利亚去劳动改造,苏联当局接受了建议,将蒋经国下放到莫斯科附近的石可夫农场劳动。
大病初愈的蒋经国,脸色憔悴,带着简单的行李到石可夫村报到时,村民们对他很冷淡,说:“你是个只知吃面包,不能工作的人。”谁也不肯收留他,入村的第一夜就只好睡在冰冷的教堂里。
第二天晨光曦微中,他到农场去了。“早安!”他对上工的村民们很客气地问好。
“你应该和我们一道耕田。”一个戴着翻皮帽,穿件没有布的羊皮袍的翘胡子老汉对他说。
“好。”于是,他们借给他一匹马和其他农具,他和他们共同冬耕。
他很快学会了耕田。只是技术不熟练,在转弯处要留下一小块空田。农民们不客气,要他重耕。他憋着一股气耕田,也没有回到饭店去吃午饭。一直耕到晚上,技术熟练了,但身体也快散架了。
又回到空荡冷寂的教堂,吃了点干粮,倒在冷森森的车房中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