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947500000043

第43章 关于收入分配转折中的歧途问题(4)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普遍地认可私有的投入品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因此,对于剥削的关注就集中在:强势方是否利用严重的不对称来打压弱势方,使之只能得到远低于供求所决定的价格(以马克思的标准看来这属于额外剥削)。但是,不管人们对于剥削的看法有何变化,资源、尤其是关键性资源的分配,对于收入分配的重要影响却是不会改变的。严重的剥削往往和少数人占有着关键性资源相联系,因此若能实现关键性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平等分配,就可打破少数人对于关键性资源的垄断,不但可减少“额外剥削”的发生,也可以降低“常规剥削”的程度,因而有利于实现较为平等的收入分配。

2.资源再分配的合宜性

由于关键性资源对于所有者的利害关系,因此在资源的再分配上,就不得不考虑可能遭遇的反抗。除了暴力革命对于敌对方资源的没收以外,在和平的条件下,应通过时机和形式的选择,尽可能地降低再分配所带来的社会震动。从此出发,应注意三个原则:

(1)有偿性。这是指对于原来的所有者尽可能地采用有偿收购的形式,以减少他们的损失和反抗。一般而言,这种形式往往是以推行方拥有明显的政治优势和有利的社会形势为前提的,因此收购价往往会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所遭遇的反抗也较小。

(2)公有性。这是指以公有资源作为再分配的对象。对于私有资源,即使采用有偿收购的形式,由于出价往往低于市场价,因此不在特殊的情况下也是不能常用的。否则的话,会因产权得不到保护而有损效率。相比之下,若对公有或共有资源进行平等分配,负面效应就会小得多。当然,这是以存在着相当规模的公有或共有资源为前提的,而且分配中必须坚持公开和公平的原则。

(3)增量性。这是指对于新增的关键性资源实行平等分配。对于存量的再分配往往会受到既得利益团体的反对。但相对而言,若对增量部分实行平等的分配原则,哪怕是明显地向原弱势方倾斜,阻力也会小得多。表面上看来倾斜也是一种“不平等”,但出于既得利益并未受损、又慑于公平的正义呼声和压力,所以强势方也比较容易接受。

虽然在资源的再分配上也可能存在着种种的障碍,但与结果的再分配相比,这种障碍会比较小。这主要是因为:(1)对于既得利益的触动程度不同。根据上述原则,尤其是第二、第三原则而实施的再分配,对于既得利益的触动较少,也未涉及由于资源的善加运用而产生的收益。而收入的再分配则包括了对于运用方劳动成果的再分配,根据第九章中关于再分配间接效应的分析,它可能会降低相关方在下一轮中的努力程度。(2)实施中的难度不同。资源较为客观,再分配所需的数据较易统计。而收入的分类比较主观,再分配所需的数据较难核实。比如公司老板所购买的海边别墅,若以公司设立办事处用房的名义来支出,就可作为公司的成本而减少本应纳税的个人收入。这种富人容易逃税而工薪阶层则成个人所得税主力的情况,即使在市场经济已相当发达的国家亦普遍存在。

3.教育资源的再分配

(1)资源再分配的新契机。在我国不平等已相当严重而收入再分配却无“缚鸡之力”的状况下,能否借助资源的再分配来加以修正呢?尽管在1978年的农业改革中,曾通过公有土地的平等分配而一度实现了农村效率和平等得以“携手共进”的状况,但是今天可用以再分配的公有物质资源已经很少了,靠强制性的低价收购来实现再分配(如上世纪50年代的工商业公私合营)的社会条件也不复存在。

就此而言,以资源再分配为平等手段的选择余地已几乎没有。然而,一个重要的历史性契机却出现了,这就是人力资本在今天经济和经营要素中的主导性地位。

在第七章中我们已经分析过:当企业的运营模式随着市场基本面而变化后、权利已开始向更多岗位扩散了。它其实标志着人力资本、尤其是高级人力资本在今天的重要性和稀缺性。这种状况会从两个方面促进平等的改善:一是有利于有经营才能的人直接创业。

由于物质资源、包括资金的相对充裕,经营才能变得更为重要和稀缺,能否找到合适的经营者已成为资金投入的前提条件。因此,资金投入人往往同意经营高手以能力入股或送其“干股”、从而实现或造就了高级人才凭借才能直接创业的局面。二是改善了中低级人力资本拥有者对于资本投入人的谈判地位。无论是“技工荒”、还是“民工荒”,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长期以来对于劳动投入人的轻视态度;同时,无论是重要性的提升、还是稀缺性的提升,客观上都会推动部分企业利润向工资的转化,从而有利于不平等的改进。

(2)何以“助纣为虐”?人力资本的历史性机遇首先使得现有的人才受益,同时,人力资本并不像土地那样是不可扩大的、而是可以通过投资而不断增加的,因此现有的人力资本拮据者也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资来分享这个历史机遇。至于由收入不平等而产生的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则可通过财政性教育投资的倾斜来加以改进。

如前所述,在资源的再分配上,对于公有性和增量性资源的平等分配,可能遭遇的反对声会较小。因此,通过财政性教育支出向中低收入阶层的倾斜来重新分配人力资本是比较可行的。但是,以往的教育公共投资不但没有起到平等助推器的作用,反而成了不平等的助推器。

根据张玉林所著的《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在所谓的“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教育方针下,中央政府的财政教育经费的绝大部分投向了高等教育。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这一部分始终高达90%左右,而包括高中在内的中小学得到的比例始终未超过1%,而且这些有限的金额也主要是对“中央属”中小学的投入。近年来虽然增加了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援助,但“九五”期间的总投入只有39亿元,在2001年以后的4年间,这部分资金仍然不足300亿元,占中央教育财政总经费的比例仍然微乎其微。与此相应的就是在农村推行分级办学制度,即实行“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相应的办学经费分别由县、乡镇和村支付,而城市的办学经费则由城市政府拨款。由于农村普遍存在着的贫穷状况,这种办学途径必然会造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在教育资源初次分配中的不平等。此外,在各级重点学校的升学录取中又存在着名目繁多的歧视或照顾规定,使得后继的财政性教育拨款持续地向权势阶层、富裕阶层的家庭倾斜,进一步加重了教育的不平等状况。

今天,个人收入已基本与所受的教育程度挂钩,学历越高者收入也越高,而且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更快。在此情况下,教育的不平等必然会成为收入不平等的加速器。因此,改变公共教育投资的重心,从培养少数精英而回归大众教育的任务已经刻不容缓。

(3)财政性教育投资的新定位。当前全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极大,教育不再是一个不能养活自己、风险很大的“产业”了。因此,开放解禁,吸引合格的外资和民间资本加入办学的行列,既能及时地满足市场的需要,又能创造出让公共教育投资重新调整定位的条件。

如何找对细分市场,通过更加准确到位的服务来实现名利双收,这是中外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市场后自然会考虑的问题。对于市场即时性的需要,民间教育机构的反应往往会比官办学校做得更好。但是,民办学校也有它的短处,比如对于市场不热衷、生源少的专业可能就不会关心,而其中却也可能存在着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是很重要的专业。民办学校的这种短处恰好可由教育的公共投资来弥补。

事关国家民族长远利益而又被市场所轻视的项目,由公共投资来承担正好体现了国家教育的应有定位。同时,对治市场的两极分化、承担起平等教育的重任也正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民办学校出于市场角度的考虑而“嫌贫爱富”倒也情有可原,毕竟还可由国家教育投资来弥补。但如果国家在公共教育投资上也“嫌贫爱富”、“抑贫济富”的话,那么不平等就会变得不可救药、并直冲社会所能承受的底线!

鉴于人们对于公有性及增量性资源的平等分配、或向弱势群体的倾斜式分配多持理解的态度,国家以全体纳税人的钱来演绎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既可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为市场和经济增长提供更多、更优的人力资源,又可以促进不平等拐点的早日出现,从而有利于实现一种不悖效率要求的平等局面。这是许多志士仁人及广大人民期待已久的境地,也是时代所提供的历史性契机。因此,从公共教育投资的重新定位入手,首先来缓解不平等的严重化、继而来实现效率与平等的相辅相成,现在正是时机!

二、让多数人参与的战略

关键性资源的再分配为纠正严重的不平等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同类推荐
  • 地根经济:一个研究范式及其对土地宏观调控的初步应用

    地根经济:一个研究范式及其对土地宏观调控的初步应用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和居民收入仍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从109655亿元增长到183085亿元,增长了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860元增加到10493元,增加了5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366元增加到3255元,增加了37.6%。此外,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十分明显,2005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15.2%下降到12.6%,农村人口的比例从2001年的62.3%下降到57%。
  • 破局:资本和创意的厮杀

    破局:资本和创意的厮杀

    潮流商业模式看点:共享、合围、并购、速度战、技术壁垒……打破和重建,互联移动时代下商战厮杀。这些改变将如何影响我们?我们也可成为改变者!
  • 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

    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

    本书运用作者首创的对称经济学的方法与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的主体性发挥为主导,以再生型经济与配置型经济的区分为基础,以效率与公平的一致为核心,以主客体的对称关系为脉络,以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发展与生产力发展、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对称为框架,围绕一系列热点问题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现状与趋向作出中肯的分析与解析力图为中国经济的解析与重建、中国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方法论基础,同时也为对称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经典案例与可行的实践模式,从而充分显示了对称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丝路铜城—白银(亚欧大陆桥系列丛书之三)

    丝路铜城—白银(亚欧大陆桥系列丛书之三)

    白银市地处陇海经济带和兰新经济带的衔接点。曾经作为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的铜城,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再塑形象,重现昔日荒漠上崛起现代工业重镇的辉煌,举国上下拭目以待。倘若本书有助于外界对白银的认识,有助于促进白银人再次创业的积极性,有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那将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 中国商帮600年

    中国商帮600年

    这是一部追溯中国商帮600年变迁的大著作。
热门推荐
  • 都市蚂蚁大军

    都市蚂蚁大军

    传承蚁皇,再现人皇,驰骋地球,循着远古的印迹,探索无穷的宇宙。什么?地球大婶有更年期,每个一段岁月就会驱赶自己蕴育的生命体!什么?上古神话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被地球大婶驱赶了而已!什么?宇宙中无数种族的祖先都是从地球上出去的!什么?现在有人又想重掌地球!不行!没商量,打他!打他老家去!
  • 巴别之始

    巴别之始

    我们的作用就是,让所有的一切回归正轨,让世界变得混乱,发挥出我们最后的价值,为最终的末世提供一个合理的理由。然后在神最终审判的时候,和那些愚昧的人一同倒在刀下。
  • 冒牌庶女:王妃难伺候

    冒牌庶女:王妃难伺候

    替身成巫女,被追杀,冒牌成庶女,被盲嫁,好容易当个女匪,竟遭人活祭天!还让不让人愉快的穿越了?姐只是想挖挖金矿,逛逛九州,再泡个美男,如此而已。巫族杀手说姐太嚣张。东跃国子民斥姐恁猖狂。鳌国狼兵骂姐是大流氓。姐有异能,就这么嚣张和猖狂外加流氓,你想怎么地?女匪?实话告诉你,甭管女匪还是男匪,逮住王爷就是好匪。【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绽放在零点——蓝色妖姬

    绽放在零点——蓝色妖姬

    低年级女生的作弊计划终止在午夜……一个神神叨叨的男生,两个面容成谜的转校生——莫名杀戮,一段一年前的往事陆续揭开。凡事皆因果报应,究竟旁观者亦不得清。(短篇,日更)
  • 流云不染

    流云不染

    绝世美男下一秒成了你未婚夫是什么赶脚?和神仙谈恋爱是什么赶脚?被人天天捧在手心里是神马赶脚?……你是我的可遇不可求,可遇不可留,可遇不可有。小柒,你知不知道,我在等你归。——云离
  • 无限拳力

    无限拳力

    作为被选中的契约者,陈砺表示自己亚历山大,因为好像经常有个声音在耳边对他说:“您的智商已欠费,请及时充值。”,没办法,智商不足,肉体来补,陈砺的目标是打死在座的各位,或者被各位打死。
  • 中国经典文学书系(套装共66册)

    中国经典文学书系(套装共66册)

    本书包括《死水微澜(上下)》、《庐隐选集》、《火焰》、《大波》、《闲书·寂寞的春朝》、《茑萝行》、《屐痕处处·感伤的行旅》、《花开旅程·游记平生》、《孤独人生·零余者》、《风雨故人·送仿吾的行》、《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碧浪湖的秋夜》、《最后的幸福》等,共66册。《死水微澜》是一部具有浓郁巴蜀文化地方特色的小说。小说将时代风云与人物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时代的特征及变化渗透到整个故事情节中,因而具有史诗性的特点。小说还借助对主人公的描写,具体展现了当时闭塞的四川地区一潭死水的社会中潜藏的深刻危机。小说最大的成功是借人物命运的变迁来展现时代政治、经济生活领域里的变化,真实地塑造出了"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小说还结合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细腻地写出了人物活动环境的民情风俗、起居服饰、地方特产等,从而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性。《大波》是作者以巴蜀地方特色语言叙与的一部小说。内容为为反对清政府出卖川汉铁路筑路权,夏之时、林绍泉等人组织了保路同志会,却遭到血腥镇压,在百姓中引起轩然大波,由此,保路运动由请愿发展为武装反抗的革命运动。本书在上层官僚与历史人物之间着力,再现了19世纪初在四川发生的保路运动,向我们生动地描写了清末政府统治下的众生相。
  • 从不死者之王开始的最强锻造师

    从不死者之王开始的最强锻造师

    啊啦拉噜啦啦噜啦啦噜啦啦噜啦啦啦啦啦噜啦噜啦嘞
  • 迷失暗星

    迷失暗星

    当末世来临所有的想法都仅是求得生存……两名高中生,在这满目疮痍的世界,开启了他们的求生之路
  • 谁都要咬我

    谁都要咬我

    自从拥有了被咬就能变强的能力后,方天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你遭到野狗撕咬,蛮力+1”“你遭到僵尸撕咬,灵力+2”“你遭到饕餮撕咬,二货你要被咬死了,还不快跑”……呔!前面的妖怪给我站住!快咬我!不然弄死你!靠!居然咬这么重!受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