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们要把能忍之人与人们平常所说的“窝囊废”区分开来,千万不要去做后者。人也要有一身正气,碰到你公正有理之事时,要先据理力争,以正压邪,更不能丧失一个人的人格、国格。也就是说,忍也要看忍的对象、范围和忍的程度。大事忍,小事也忍,无理时忍,有理时也忍,这就真是一个“没用货”了。
罗素说:“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们可以登上永恒之旅.”成功是许多忍耐的总和.伟人的特征之一,就是比平常人更会忍耐,小不忍而乱大谋.忍耐需要勇气,需要智能,更需要信念和力量.忍耐是成功的必备要素.
宋人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有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有人认为和颜悦色、忍让无争、宽恕容忍与从不恶言厉色,就是十足的懦夫行径,殊不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大仁、大勇的人物。有人更以为凡事忍耐、含垢受辱、承认过错及接受责罚便是懦夫,事实上,在衡量自身条件尚无绝对必胜把握时,暂时的忍辱负重是必要的。而死不认错,往往是怕负责任,才是真正的懦夫。
“一忍,可以当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一个人胸怀坦荡磊落,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那就无事不能成、无功不可就了。古代所谓的豪杰人物,都有超过常人的修养,更有着忍耐一般人所不能忍的工夫。心字头上一把刀谓之忍,你若挨得过这把刀,寸寸心血会教你成功。“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能包容一切,方能接受一切、忍耐一切,然后必能改变一切、克服一切。所谓大肚能容、逆来顺受,并不是天生的窝囊废,相反的他正是一个成大功、立大业的强者。
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也不可能光靠几张嘴或是动刀动枪就能解决所有的人事之间的茶杯矛盾。因此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们应试应该学会一点——忍让。
“三顾茅庐”大家一定知道,张飞说要把诸葛亮绑回去,如果没有刘备劝他忍住,会有蜀国的风光吗?会有三国演义吗?古人是这样。现在的社会反而像是退步了。同学会因小纷争大打出手;人们时常为了一点小利把邻居告上法庭;同事会因为谁能升级而勾心斗角……最后的结果呢?往往是两败俱伤。现在提倡构建和谐,但有人想过和谐社会缺的是什么吗?忍让。
不只是要忍让,还要知道怎么忍,什么时候该忍,什么时候不能忍。某些人或事,总会有让人不顺心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无法改变的。好比一些产品制造出来,它就永远如此。这时便需要忍让。比如有些事是你非做不可,却又不是本身愿意的,或有些人顽固的和你争他自已明显的错误时。但在关系到自已尊严和人格时,是不能忍让的。晏子使楚就是一个好的典故。晏子靠自已的机智勇敢维护了自已的尊严。由此看来,不论是忍让或不忍让,都要有智慧的体现。
和谐社会需要忍让,生活处事需要忍让,与人交往需要忍让,因此学会忍让便可以让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不只是方便自已,也方便了别人。
忍让是一种谦虚的美德,是强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质,是智者的胸怀;忍让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明白了忍让的益处;将有助于你的人生理想与价值目标的实现。
为官者,若能学会忍让,自可以少些灾祸隐患,八面玲珑中财源滚滚来。
为学者,若能学会忍让,自可广交天下宾朋,遍识世间饱学之士,虚心转回中得些教益。
为民者,若能学会忍让,自可邻里和睦,修身齐家,云心鹤意中俗世亦仙境。
目光短浅,阻碍忍耐
伍奢和费无忌同是楚国太子建的老师,但费无忌对太子不忠,设计陷害太子建,伍奢替太子辩解,反而遭楚平王诟病,将伍奢打入天牢。费无忌为了陷伍奢于死地,又怕他的儿子们来报仇,因此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都很贤明,如果现在杀了伍奢,他的两个儿子定会为他报仇,到时候对楚国一定是巨大的忧患。”
于是楚平王就召唤伍奢的两个儿子说:“如果你们来自首,我就让你们的父亲活命,不来,我就杀掉你们的父亲。”
伍奢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伍尚,为人仁慈忠义。二儿子伍员,则是一个忍辱负重的人。伍尚要去,伍员阻止他说:“楚王召唤我们并不是要放我们的父亲,而是怕杀死父亲后,我们会成为楚国的祸患,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去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父子三人一同被奸人所害,到时候我们都死了,谁还能替父亲报仇呢?”
伍尚却说:“我知道去了也救不了父亲的命,但是如果不去,就会背上一个不肖的罪名,如果我现在不去,以后也不能为父亲报仇,那岂不是要遭天下人的讥笑吗?”
于是伍尚一个人去了楚国,伍员则逃走了,最终伍奢和伍尚都被楚王杀死了。伍员逃走后遭到追杀,他一路乞讨来到吴国,吴国阖闾知道他的贤能,于是重用了伍员,伍员便是伍子胥。伍子胥后来帮助吴王伐楚,最终报了杀父之仇。
伍尚为了不背上不肖之名,宁愿同父亲一起赴死,看似死得忠义伟大,但司马迁却将伍尚的为父牺牲形容为蝼蚁之死。而伍子胥的忍辱偷生,则被司马迁形容为大丈夫的作为。我想,这是因为伍尚虽然忠义孝顺,但这种行为未免目光短浅,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相比之下,伍子胥却更懂得忍耐之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伍子胥只是暂时将杀父之仇掩藏起来。但是这种掩藏并不意味着忘记,如果伍子胥有一刻忘记了报仇的念头,恐怕在逃离楚国的过程中早就饿死路边,而不是沿街乞讨,饱受侮辱了。
忍耐对于古人成就一番事业是一剂良药,良药虽苦,但是治标治本,总可以解决根本的问题。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忍耐则更像是一句忠言,仅凭忍耐不能让人走向成功,但是如果不懂得忍耐,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而失去了一颗平常心,那么第一个打败你的将是你自己。
只有胸怀大志者才持有积极的忍耐之心。西汉最具才能的将军韩信叱咤风云,击溃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韩信年少时曾受过胯下之辱,并非他打不过别人,而是胸怀大志,认为与小人争斗,斗赢斗败都没有多大意义。
积极的忍耐品质是“宰相之胸”,“大将风度”。其实积极忍耐者多是志大虑远之人,为防止微小事件干扰破坏宏图大业所采取的正确谋略,决非是胸无大志,目光短浅者所能做到的,不忍者多是无能无谋之辈。
在洛克菲勒创业之初,由于资金缺乏,他的合伙人克拉克先生邀请到加德纳先生入伙,对此洛克菲勒很是高兴,因为有了这位富人的加入,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做他们想做、有能力做、只要有足够资金就能做成的事情。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克拉克带来了一个钱包的同时,却送给了洛克菲勒一份屈辱,他们要把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更名为克拉克-加德纳公司,而他们将洛克菲勒的姓氏从公司名称中抹去的理由是:加德纳出身名门,他的姓氏能吸引更多的客户。
洛克菲勒回忆自己当时的心情,说:“这是一个大刺伤我尊严的理由!我愤懑无此!我同样是合伙人,加德纳带来的只是他那一份资金而已,难道他出身贵族就可以剥夺我应得的名分吗?但是,我忍下了,我告诉自己:你要控制住你自己,你要保持心态平静,这只是开始,路还长着哪!”
洛克菲勒故作镇静,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告诉克拉克:“这没什么。”事实上,这完全是谎言。想想看,一个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自尊心正受到伤害的人,他怎么能有如此的宽容大度!但是,洛克菲勒用理性浇灭了自己心头燃烧着的熊熊怒火,因为他知道这样才会给他带来好处。
忍耐不是盲目的容忍,你需要冷静地考查情势,要知道你的决定是否会偏离或违背自己的目标。洛克菲勒知道:对克拉克大发雷霆不仅有失体面,更重要的是,这会给他们现在的合作制造裂痕,而团结则可以形成合力,让他们的事业越做越大,他的个人力量和利益必将随之壮大。
洛克菲勒知道自己的目标。在这之后他仍脆一如既往、不如疲倦地热情工作。到了第三个年头,他就成功地把那位极尽奢侈的加德纳先生请出了公司,将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的牌子又重新坚立了起来!当地的人们开始尊称他为洛克菲勒先生,他已成为富人。
忍耐并非忍气吞气,也绝非卑躬屈膝,忍耐是一种策略,同时也是一种性格磨砺,它所孕育出的是好胜之心。
洛克菲勒回忆自己与克拉克的合作时说:
“我崇尚平等,厌恶居高临下发号施令。然而,克拉克在我面前却总要摆出趾高气扬的架势,这令我非常反感。他似乎从不把我放在眼里,把我视为目光短浅的小职员,甚至当面贬低我除了记账和管钱之外一无所能,没有他我更一文不值。这是公然的挑衅,我却装作充耳不闻,我知道自己尊重自己比什么都重要,但是,我在心里已经同他开战,我一遍一遍地叮嘱自己:超过他,你的强大是对他最好的羞辱,是打在他脸上最响的耳光。”
后来,洛克菲勒转身投资于石油业,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永远成为了历史,取代它的是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洛克菲勒从此搭上了成为亿万富翁的“特快列车”。
做个忍者,以柔取胜
春秋时期,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财物,展开了生死搏斗。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在和越王勾践的争战中受重伤而死。夫差守孝期满,亲率大军,兵临越国。越王勾践率军迎战,但是由于兵力悬殊,越军惨败,只剩下五千人退到会稽。在越国将要灭亡的时候,范蠡进言:“战争打到这个地步,惟一的办法就是送上丰厚礼物,谦恭哀求,讨得吴王的哀怜和同情,越国或许可以幸存。如果他不允许的话,君主只好委屈自己,去做吴王的奴仆,寻找时机,以图东山再起。”勾践依范蠡的话,言卑情切地向吴王请求活命,并且答应献出越国,越王和王妃供吴王驱使。夫差答应了越国讲和投降的条件。
公元前492年,勾践怀着极其伤感和屈辱的心情,带着自己的王妃,在范蠡的陪同下来到吴国作奴仆。勾践入见吴王时,跪拜叩首,感恩戴德的表情,从脸上清晰地表现出来,连吴王夫差也觉得于心不忍,便决定不给勾践太重的杂役干,只教他去宫中养马。
越王君臣在马圈里结屋居住,他和妻子、范蠡在宫中小心翼翼,既不敢发怒,也不敢多说话,只是用眼睛交流彼此之间的心意。夫差派人侦察他们的行动,只见他们穿的是破衣烂裙,吃的是粗糠野菜,勾践喂马,范蠡打草,王妃做饭洗衣,个个安分守己,一副心甘情愿,长相厮守,甘愿终生养马的样子。吴王夫差得到报告后,认为他们意志消磨殆尽,再无王者尊严可言,于是对他们放松了警戒。
夫差每次乘车出行,勾践都亲自给他备好马车,每到一地都当站马桩。吴国的老百姓都认为此人太没有志气,于是朝着他吐唾沫,弄的勾践满身都是唾液,而勾践毫不理会,只是静静地站着,好像惟恐自己一动,惊了王驾的马,自己吃罪不起的样子。连吴王看在眼里,心中都觉得十分不应该,于是命令人们禁止侮辱勾践。
一个人忍辱负重、甘受凌辱的事例,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但忍辱到勾践这种程度:去主动尝人的粪便,想必古今中外,只有他勾践一人吧?
常人做不到的事,一个国王却不得不去做,为何?复国雪耻也!这样的屈辱,只有政治家才会承受。
就这样,冬去夏来,越王勾践整整服了三年苦役。与此同时,范蠡用重金收买了伯丕,并向吴王献上美女西施,吴王夫差终于赦免了勾践,放他回国。越王回国之后,一面仍给吴国纳贡,一面卧薪尝胆。他鼓励生产,养护军备,自己亲自下地种田。越国的人口于是猛增,生产迅速发展,军事力量逐渐强大起来了,在二十二年之后灭了吴国。吴王羞愧难言,自杀而亡,越王终于报了血仇。
同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污辱司马懿的故事也是人人皆知。
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驻扎五丈原,司马懿深知自己的韬略不如诸葛亮而采取拖延战术久不出兵。诸葛亮派人向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装,并递信说:“你如果不敢出战,便应恭敬地跪拜接受投降;如果你羞耻之心还没有泯灭,还有点男子气概,便立即批回,定期作战。”司马懿的左右看后,非常气愤,纷纷请战,但司马懿却坚守不战。不久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死,司马懿没伤一兵一将,不战而胜。难怪古人说:“必须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触犯和忤逆,才能成就别人难及的事业功名。”
勾践、司马懿两人之襟怀真可谓宽广之致了。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不难发现,一些人为了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斤斤计较,与对方针锋相对,乃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眼里揉不得沙子,得理不饶人。至于因一句过头的玩笑而反目成仇,因陌路相撞而大打出手,因邻里纠纷而刀枪相见,更是数不胜数。指望这种人成就大事,无异于天方夜潭。
忍耐需要修养,忍辱需要度量,而忍辱负重则是一种境界。忍,乃是心头一把锋利的刀,要培养刀捅心头而不惊的气度,就要忍得了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胯下之辱、占攻之欺、争锋之伤……司马迁如果不能忍受宫刑之侮,怎么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而流芳千古,成为人人敬仰的史学家,后人尊称的“太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