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儒、释、道等不同文化也在不断交流融合,并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宗教遗迹。我国喇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金碧辉煌,美轮美奂,是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区藏民的宗教文化中心,以其弘富的宗教文物和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吸引着大批信教群众和国内外游客。始建于公元11世纪末的西夏皇家寺院张掖大佛寺,是一座集塑像、壁画、建筑、藏经和其他文物珍品为一体的佛教艺术殿堂,至今仍完好保存大佛殿、藏经殿、大佛塔等古建筑20余座和精美文物万余件,有中国最大的卧佛殿、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北藏》佛经及般若金经。武威白塔寺遗址为元代阔端太子为西藏佛教领袖萨班所建,是祖国统一西藏的历史见证。山丹大佛寺始建于北魏,近年重修,其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高达39米,内塑佛像高35米,为全国最高的室内泥塑佛像,大佛全身用60万张金箔表贴,金光熠熠,气度不凡,有“天下第一佛”之誉。武威文庙布局宏伟,殿宇巍蛾,庙内古柏参天,碑石林立,为西北“学宫之冠”。安西县新近发现坛城遗址一处,为目前所见我国唯一存留的地表用砂石堆砌的坛城实物,具有重要的宗教和考古学价值。其他如天水南郭寺、静宁清真寺、卓尼禅定寺、贡巴寺、碌曲郎木寺、合作米拉日巴佛阁、武威海藏寺、天祝天堂寺、民勤圣容寺、张掖西来寺、兰州五泉山庄严寺等皆名闻遐迩。
平凉崆峒山号称“道家第一名山”、“西来第一山”。据记载早在秦汉时就为西北名胜,唐初建有滹沱寺,以后各代佛、道寺观多有修建。全山原有42处寺观,650多间建筑,72处石府洞天,总称8台9宫12院。今崆峒绝顶之北的隍城保存完整,真武殿、老君殿以及传说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问道宫等凝重典雅,巍峨堂皇,山下凌空塔耸拔庄严。崆峒山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南国山色之媚,集自然、人文美于一体,素享“崆峒山色天下秀”的美誉,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区和国家地质公园。省内其他道教胜地如泾川王母宫、天水玉泉观、兰州金天观等亦很有名。
甘肃民族宗教文化是一座异彩纷呈的文化资源宝库,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不仅为研究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生态文化学等学科提供了宝贵财富,也为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甘肃是享誉遐迩的文物大省,拥有许多价值极高饮誉全球的文物古迹和遗址名胜
目前全省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6处。甘肃境内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和人类智慧的奇观。据文物普查统计,全省馆藏文物42万余件,现存地上地下古迹1.3万多处。其中1000余处史前文化遗址,以不同的内涵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和甘肃境内千姿百态的多民族文化历史。从著名的大地湾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等处出土的数以万计的彩陶,使甘肃成为举世闻名的“彩陶之乡”。甘肃可以说是我国彩陶起源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地区。甘肃境内古长城纵横交错,累计长4400多公里,有秦、汉、明三代长城以及晋、宋、西夏和元代的城障,而且西部终点均在甘肃境内,沿古长城分布有大量的关隘城堡,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位于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素称“天下第一雄关”,关城层楼重叠,飞檐凌空,巍峨宏伟,气势壮观。在甘肃居延、敦煌的汉代烽燧、城障遗址出土的6万余枚汉代屯戎简牍,数量居全国之首,时代跨度大、内容广博、保存完好,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备受历史和考古学界的重视。武威雷台出土的东汉铜奔马,以造型巧夺天工,堪称稀世珍宝,马踏飞燕的雄姿,已成为甘肃的象征和中国旅游的标志。酒泉、嘉峪关的魏晋壁画墓,保存了近千幅历史画面,被誉为中国的“地下画廊”。清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文溯阁本至今仍完好藏于兰州。这些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文物古迹,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和气魄宏伟的巨大建造,使无数中外人士叹为观止,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人。
(五)甘肃拥有的红色旅游资源亦很丰富
目前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的革命文物有300多处,各级博物馆收藏的革命文物近万件。甘肃被列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成都一松潘一若尔盖一迭部一宕昌一岷县一临夏一兰州线和兰州一定西一会宁一静宁一六盘山一银川线被列入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甘肃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和转折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红军长征在宕昌县哈达铺确定了长征的目的地(落脚点),会宁县为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之地,华池县南梁为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驻地,高台县烈士陵园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红西路军烈士陵园。其他如腊子口战役遗址、岷州会议纪念馆、榜罗镇革命遗址、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旧址等均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六)甘肃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鲜明
甘肃拥有54个少数民族,其中东乡、裕固、保安族是甘肃独有民族。甘肃的民居、饮食、剪纸、烙画、唐卡、刺绣、雕漆、刻葫芦、保安腰刀等独具特色,庆阳的香包、皮影更是声名远播。甘南的拉卜楞寺是黄教三大寺院之一,每年有7次规模较大的法会和众多的节庆。临夏除了清真寺的宗教民俗活动外,还有规模宏大的莲花山和松鸣岩花儿会。东部地区至今保存有公刘庙、菩萨山庙会,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独具魅力。陇西李氏文化堂是海内外李姓寻根问祖之地。河西走廊的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天祝藏族风情等熠熠生辉。省会兰州市的青城民居、五泉山庙会、水车与皮筏、太平鼓和太平歌以及雕刻葫芦等让人流连忘返。
(七)甘肃的现代文化具有一定实力
经过多年努力,甘肃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娱演艺事业发展很快,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技术装备不断改善,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培育了《读者》、《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著名文化品牌,这为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甘肃还有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有发射神五、神六和48次人造卫星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有国内唯一能够进行重离子核碰撞实验的重离子加速器,有寒旱所、冰川冻土所等一大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有庄浪梯田、陇南茶园、什川万亩梨园、山丹万顷油菜花、引大入秦灌区、临洮花卉基地等6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区,都是可供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
甘肃上述丰厚博大、异彩纷呈的人文历史,说明甘肃曾经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辉煌。历史没有再造性,但是我们坚信有了历史的辉煌,还会有现代的辉煌。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甘肃人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一定会充分挖掘丰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夯实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为建设“经济快速发展、民主公平、生机勃勃、管理规范、成熟开放、诚信友爱、生态生产生存环境良好”的和谐甘肃提供最佳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
二、甘肃地域文化的特征
甘肃自古就是中原联系西北乃至中西亚的咽喉和纽带,是中西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必经之路,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交流资源,诸如丝路文化、敦煌文化、伏羲文化、江河源头文化、民族宗教文化,无不凸现甘肃地方文化特色。
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形成,一方面源于甘肃赖以产生的自然生态环境,甘肃正好处于我国最大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边缘和交汇地带,因此地势复杂,气候悬殊,生态差别巨大。以这样的地理条件为基础,甘肃的社会经济生活有传统农业区,有半农半牧区,有游牧狩猎区,而且还有著名的丝绸之路古道以及与亚欧大陆相联系的许多贸易中心——城镇。这种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差别性,为在这种环境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甘肃区域文化带来显著的特点。另一方面,甘肃地域文化的形成,还取决于古代在甘肃地区活动过的各种民族。甘肃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而且各民族之间有着比较巨大的差别。自先秦至汉以来,大量华夏和汉族陆续迁居各地,汉族逐渐由少数变成多数,由主要居住于东部,逐渐扩散至各地,形成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交错聚居和杂居的局面。而且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其特点突出、发展水平较高的文化,他们在与汉族交往中,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血统等方面都有密切交往和交流,使甘肃地域的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之间都深深地打上了对方的烙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民族中,还有不少民族在甘肃地区建立过自己的政权,进行过统治,他们的文化,也自然在一段时期成为整个甘肃地域或甘肃地域某一部分地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
可以说,正是甘肃地域历史上这种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民族环境两方面的影响,使历史上的甘肃地域文化既是整个中华文化中的一支,又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成为整个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区域文化。
(一)多样性
甘肃地域辽阔,东西绵延上千公里,各地区、各民族均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和语言也有较大的差异。如果再考虑历史的因素,这种多样性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甘肃地域文化的发展过程,是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在这一地区交互主导、相互更替的发展过程,从而造成了一些文化的中断。许多文化缺乏深厚的积淀和悠长的继承关系。曾经在甘肃一些地区的历史上起过重大主导作用的戎族文化、匈奴文化、羌族文化、回纥文化、吐蕃文化以及西夏文化,实际上都在甘肃或甘肃的某一地区曾经是主流文化,但大都是昙花一现,并没有或绝大部分都没有沉积下来。而从横的方面来说,甘肃地域文化的内容既包括了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主要表现为汉民族文化信仰),还有以游牧经济为主的许多游牧民族文化(主要表现为以蒙、藏、哈包括先前的匈奴、突厥、回鹘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有以半农半牧为主的定居民族文化(主要以维吾尔族为代表),还有融会了中西、包容各族的文化。在一个地区之内,有如此多样文化的创造、流传和沉积,在国内各地区中,是少有的。这是甘肃地域文化的一大显著特点。
(二)边缘性
甘肃地处我国内陆,它周边的各区域,大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使甘肃地域处于中原文化圈、青藏高原文化圈、长江文化圈、西域文化圈和塞北文化圈的包围和辐射之中,如果我们把上述各文化圈的内部分为核心部分、基础部分和边缘部分,那么,我们就很清楚地看到,上述各文化圈的边缘,大多交错汇集于甘肃地域之内。这些文化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或特色鲜明,影响深远,对甘肃地域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甚至可以说,就是由上述各文化圈的边缘部分,构成了甘肃地域文化的绝大部分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说,甘肃地域文化与周边区域文化的联系,较之甘肃地域文化内部的联系还要密切。因此,甘肃地域文化,以其与周边文化的联系,又可分为几个地区文化:如陇右和陇东地区的文化,与三秦文化有极密切的联系,实际上就是三秦文化向西延伸的一个部分;陇南地区的文化,与巴蜀文化有极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陇南地区文化是巴蜀文化向北的延伸;甘南地区的文化,与青藏文化有极密切的关系,从文化角度讲,这里完全是藏传佛教文化系统和藏文化的北部边缘;河西地区的文化,与天山以北的文化曾有过密切联系,也可以说曾经是天山以北西域文化东部边缘的一个组成部分;黄河上游一带的甘肃文化,其变化十分剧烈,曾与青藏文化、漠北文化都有密切关系,清朝以来,又成为中国伊斯兰文化圈的一个部分,是我国伊斯兰文化圈的东部边缘。甘肃地域文化的边缘性,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其多样性的特点,而且使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不仅反映了其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而且反映了甘肃地域历史上与周边各地区、各民族的密切交往,反映了历史上甘肃地域的中心地位和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程。
(三)融合性
地域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联系而发展的。所谓联系就是地域文化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互相融合。任何地域文化没有与不同文化的交流,自我封闭,故步自封,面对新的历史环境和条件拒绝变化和发展,就不会有生命力。甘肃地域文化一方面显现出其内容的多样性、边缘性,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烈的融合性。甘肃不同地区的文化与周边各地域文化虽然都有密切联系,甚至是周边区域文化圈边缘的一部分,但是,却与各周边区域的文化并不完全相同,它们都互相融合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文化,在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甘肃地域文化。甘肃区域文化中特有的敦煌文化、边塞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藏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各种文化古迹,实际上都是融合了各地域文化、各民族文化和各文化圈的边缘文化形成的甘肃地域的独特文化。这既是甘肃地域文化的特点,也是甘肃地域文化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