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出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特别是政府应转变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能、角色与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继续积极进行体制创新试点。政府行政部门既要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依法行政、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又要与文化产业经营活动分离,减少对文化市场主体的行政性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今后以政府为第一推动力组建的各种形式和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集团,应进入新一轮重组和并购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得到实质性的发挥,原有的市场准人的行政审批和许可证制度,将逐步在文化市场的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新的登记制将逐步得到实施,原有的行业壁垒将随着市场准入的适度化进程而被软化。在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方面,甘肃省应注意借鉴学习上海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两个推动作用,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形成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既不在市场经营方面“越位”,也不在推动市场建设方面“缺位”,努力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体制与政策环境,尽快形成社会化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建议省政府应尽快成立一个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宏观调控的专门管理机构(如韩国的文化振兴院)或者是文化体制改革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2.以丝绸之路为经,相关地区为纬,以文化旅游带动文艺演出、文化娱乐、艺术品等相关产业,形成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文化产业体系。甘肃发展文化产业,应坚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着力发展基础较强的现代传媒、出版发行、文娱演出以及文化旅游业,争取以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相关产业的集体推进。为此,要强化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的联合,推动文化事业单位由公益型、福利型向经营型转变,开发有市场前景的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系列产品,重点开发以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北石窟为代表汉传佛教文化专线旅游,以拉卜楞寺为代表的安多地区藏传佛教文化专线旅游,以嘉峪关城楼为代表的战国、秦汉、明四代长城专线旅游,以大地湾、雷台汉墓为代表的古遗址、古墓葬专线旅游,以空峒山为代表的文化名山专线旅游,以玛曲黄河首曲、永靖黄河三峡、兰州黄河风情线、景泰黄河石林为代表的黄河文化专线旅游,以东乡、保安、裕固、藏、蒙、回、哈萨克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以兰州为中心,东进西出,北上南下,开发天水、陇南、平凉、庆阳、白银、定西、临夏、甘南、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等重点文化城区,形成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文化旅游网络,举行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节会,向国内外推介。此外,针对目前甘肃文化产业链较短等问题,应大力扩大产业规模、完善结构、提升档次。在文化旅游业的龙头产业带动下,顺应产业发展的“族群规律”,实施“产业链集聚”战略,整合文艺演出、文化娱乐、艺术品等相关产业文化资源,做长产业链,取得更大经济效益。
3.调整文化产业及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走以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子,这不仅仅是一个策略问题,而且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要想把甘肃省文化产业做起来,并做大做强,就要从战略高度对整个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中的各类文化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调整文化产业及产品结构。打破地区、部门分割和垄断,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投资集团;进一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资源配置调节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别要注意按照国家规定,大力吸引个体、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成分,通过独资、合资、股份合作、联营等方式进入文化领域。对进入文化领域的非国有经济成分,在市场准入、土地征用、税收布货、上市融资等方面,给予与国有资本同等的待遇。同时鼓励规模经营和专业化协作,促进文化产业各行业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组织结构,调整功能雷同的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品的结构调整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注重市场导向,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适应力和市场占有率;减少对文化资源开发的短期行为、闲置浪费,以提高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
4.加大投入、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基础。要切实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逐步健全以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农村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既是我省今后发展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培育和引导大众文化消费的基本条件。
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预算资金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促进资金,增强导向作用。同时,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把有可能吸收的非公有经济的发展资金更多地引人文化产业领域,也要注意吸引国有企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5.要大力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人才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战略资源。对甘肃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来说,更是如此。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第一要素”的观念,完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以用好现有人才为重点,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氛围。确立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观,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要求的收入分配机制。允许有特殊才能的文艺人才和管理人才以知识产权、创作成果和科研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参与收益分配。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院校教育、岗位培训、业务交流等各种形式,切实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文化专业队伍、文化经营队伍和文化管理队伍的建设。要研究制定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政策,对急需人才、拔尖人才,从职称、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以优惠,并采取剧目(课题、工程项目)合作、聘请客座研究员(导演、舞美、编剧、作曲、指挥)、院外画家等形式,广泛吸引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人才为甘肃文化事业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为我省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附录一超级女声:文化盖头下的“粉色经济”
——“超女”为经济至少贡献数十亿元
“在中国毛泽东的故乡,正在掀起一轮超级女声的热潮”,这是外电对2005年夏国内热门电视选秀节目——湖南卫视一档“超级女声”的描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极少有一个电视娱乐节目能引起影视娱乐界、文化界和商界人士的共同关注,并使其通过平面媒体和互联网争先恐后地发表或褒或贬的意见。“超级女声”何以能吸引成千上万观众,其奥妙何在?一言以蔽之,超女现象背后是平民文化的崛起和草根精神的共鸣。超级女声采取“零门槛,不设限”的报名方式,不管是美是丑、是官是民、是富是穷都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2005年年初,下至幼齿小儿上至耄耋老者,有15万人参加了超女海选,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将娱乐的平民化发展到极点,可以想像,其后所有赛程会将这15万人以及由其放射出去的更为庞大的观众群体留在电视机前。通过海选和数十次的待定、PK、投票,超女与观众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更重要的是,超女过去的平民身份带有强烈的心理暗示,通过一次次的淘汰晋级,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角色换位:被赋予自信、自由、独立、张扬等符号的超女成为心目中的自己。选秀方式也带有平民化的浓厚色彩。超女评判采用场外短信发送、场内三人评委和30多位大众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观众首次拥有决定歌手去留的权利,这使听惯了专家评议、不擅直陈好恶的观众有了直抒心迹的机会,同时进一步证明了节目的透明程度、公信程度和民主程度。长期以来,与大众文化对应的精英文化引导着价值取向,在该背景下塑造出的明星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统一的专业唱法和华美的舞台造型逐渐让人们产生了审美疲劳。超级女声将评委和选手的原始状态放大并推到前台,带给观众很强的真实感和意外戏剧冲突。它用7个月的时间使“灰姑娘”变成“公主”,满足了平民观众心中最大的诉求。超女现象折射出社会精英文化向平民文化的一次“变脸”,此外,在电视、互联网和移动通讯三张网的技术支撑下,它还是一场娱乐经济的饕餮盛宴。2006年1月,中国社科院的专家学者们发布的“文化蓝皮书”追踪了超女的整个产业链条,并估算出这个节目各利益方直接总收益约7.66亿元。按照上、下游产业链间倍乘的经济规律分析,“超女”对社会经济的总贡献至少达几十亿元。
节目制作商
在“超级女声”的利益分配中,湖南卫视作为“超级女声”的节目制作与播出平台,无疑是第一赢家。冠名赞助收入、广告、手机短信构成了湖南卫视的三大主要收入来源。
第一,冠名赞助收入。该项收入采取竞标的方式运作。据相关报道,湖南卫视最初对冠名权的标价仅为300万元,而最终却是以大约2000万元出手。
第二,广告收入。由于收视率的飙升,“超级女声”的贴片广告费也一路走高。从湖南卫视公布的2005年“超级女声”的广告价格表看,每15秒高达7.5万元,年度总决赛的报价更高达每15秒11.25万元。但据称实际净价仅为15秒广告价格2万元左右,总决赛广告为15秒4.5万元。根据有关数据估计,2005年“超级女声”的广告收入可达到3000万元。去掉广告代理的费用(约40%),湖南卫视至少获利1800万元。
第三,短信收入。“超级女声”的短信收入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短信投票和向观众发送有关超级女声等节目资讯的短信增值服务。据天娱传媒负责人说,湖南卫视大约能从每场比赛的短信收入中分得100万元左右。而总决选期间短信投票量激增,每场总决选比赛的短信收入至少200万元,7场比赛就是1400万元,加上预赛期间的收入,总计有3000万元左右的收入。
这些还不算“超女”为湖南卫视带来的巨大的间接收益——电视台品牌与节目品牌的价值提升,冠名赞助费与广告费溢价等。
节目品牌运营商
上海天娱传媒有限公司,拥有“超级女声”的品牌所有权,是“超级女声”系列节目的品牌运营商。这家成立于2004年5月的小公司,不参与电视节目的分成,而将“超女”系列品牌及其衍生产品的开发与运作,作为主要盈利模式。
2005年8月26日,超级女声总决赛落下帷幕。总决赛72小时后,天娱传媒公司就推出音乐合辑《超级女声终极PK》,这张专辑在8月30日就预售出60万张,创造了不小的奇迹;在图书市场,《李宇春,真帅》、《超级女声宝典》等书先后发行,短短两天订货期内便全部售罄;10月1日,“超女”全国巡演在成都开场,历时近两月,巡演10场,场场火暴;《超级女声》同名电视连续剧也准备投入拍摄;“超女”服装旗舰店也将在国内各大城市同时开张。在各大城市美发店,超女的几种发型成为女性首选;印有超女头像的小卡片和挂画经常断货,受欢迎的程度超过成名已久的明星;被制作成电话彩铃的超女歌曲下载率居于首位。
按照国外综艺类节目中“广告收入:品牌衍生收入=40%:60%”的商业规律保守推算,天娱传媒的品牌衍生市场空间将接近两亿元。但在目前,天娱传媒的实际主要收益仍来自于艺人经纪部分。艺人经纪包括签约“超女”的广告代言、演出、唱片发行收入等。
第一,广告代言。据悉,2005年天娱传媒已经把5个分赛区的前10名选手都签在名下。冠军李宇春为某品牌产品做“广告代言人”的身价已达150万元。某文具公司更是以上千万元的价格一口气聘请2005“超女”十强作为形象代言人,并且在未来3年时间里拥有每届“超级女声”比赛前十名歌手的肖像、签名和卡通形象的使用权。就广告代言业务,天娱公司将从中获益至少1000万元。
第二,商业演出。“超女”全国10场巡演,整体上座率达到了60万人次,这是中国内地演出市场前所未有的。经估算,巡演平均票价大约为260元/张,门票总收入就超过1.5亿元。天娱传媒在此业务上需要与娱乐包装公司合作,天娱抽取10%左右的分成,从而获得约1500万元的收入。
第三,唱片《超级女声终极PK》。该唱片总销量估计突破百万张。唱片普通版售价为25元,销售额将达2500万元。天娱同样提10%的分成,约250万元。
将广告代言、商业演出、唱片等业务加起来,估计2005年天娱传媒在艺人经纪方面的收入约为2750万元。
赞助企业
作为“超级女声”的赞助企业,蒙牛乳业集团不仅对该节目进行冠名赞助,而且在“超级女声”播出期间,为了提升公众注意力,先后又投放了8000万元后期宣传费用,以“超级女声”为标志的“酸酸乳”广告布满公交车体、户外灯箱和平面媒体,并在其产品的包装上,对“超级女声”节目进行广泛宣传。其宣传费用累计超过了1亿元,但该企业从市场上获得的直接经济回报已经远远超过了上述费用。
据报道,依托超女活动,赞助商成功打进国内100多个城市,销售额由去年的7亿元,上升到今年8月为止的25亿元,而其推广费用只占销售额的6%。由于“超级女声”的广告带动效应,2005年该企业的“酸酸乳”成为该公司主营业务净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超级女声”活动开始后20天,所有库存和当月产品均销售告罄,后来又新增了两条生产线,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05年上半年,“酸酸乳”在全国的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0%,2005年全年销售收入可达25亿元。按照液态奶平均毛利率22%推算,该企业由此赚取的毛利润至少为5.5亿元。
广告代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