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呆在一起的日子久了,亮的情况我也了解了一些。亮幼时天姿聪颖,13岁时就以一篇情真意切的散文《童年的记忆》,获得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初中组一等奖;高中二年级时,亮在《少年文艺》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故土》。那时亮也确实做着作家的梦,然而他年少丧母的遭遇却塑造了亮复杂而孤僻又倔强的性格,他对任何事物都不表露出太多的激情,我行我素的他也不理会周围人对他的看法,他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甚至他在暑假捡垃圾拾来的那些残旧不堪的破书废纸也成了他的“美味佳肴”。
亮的内心世界里还弥漫着一股浓烈地海英菜情结,不仅因为海英菜是他在贫困生活中裹腹充饥的“美味佳肴”,还因为他一直视海英菜为其艰难成长的榜样。
海英菜,是一种生长在盐碱地上的野菜。一年生草本科植物,其叶细长,其籽黑色,可食用,具有不怕旱不怕涝的生命特征。黄海之滨的百姓常称其为“盐蒿菜”,老辈盐场人又称海英菜为“救命菜”。每逢盐场遭遇恶劣的灾害性天气或出现饥荒时,无论是生活在古代的灶民,还是生活在现代的盐民,甚至于当代的盐工,都会以海英菜的叶子或种籽来裹腹充饥,毫不客气地讲,海英菜养育了海边的晒盐人。海英菜因其朴实无华、生命顽强不屈,又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数千年来一直被当地人视作一种精神上的象征。
那时,亮鳏身一人干盐工的父亲用每月40元微薄工资和55斤计划口粮养活着全家4口人。大人在干着重体力活,孩子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家里的粮食是绝对不够吃的,只有靠亲友接济,或是采摘些海英菜籽勉强应付。作为家中长子的亮,独自带着两个弟弟生活在城内一处紧挨着盐河边的偏僻的巷子里,两间又矮又小又旧的平房就是他的家,三兄弟读书的学校就是离家数十里的盐工子弟学校。那些年,过早地接触到生活坎坷的亮,为了挣钱读书和贴补家用,他卖过冰棒打过零工收过酒瓶,甚至在寒暑假里带上两个弟弟专程去盐场父亲那儿采摘海英菜的嫩叶和种籽。高中毕业那年,满腔希望通过上大学来摆脱困境的亮,看到父亲那因无法支付他昂贵的上学费用而呈现出的窘迫神态时,望着弟弟们那需要营养补充的瘦削身材和他们殷切期望读书的神情时,他只有无奈的放弃学业,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遗憾声中招工到了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