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言建功立业,必须遵循事物的自然之理,明辨事情的起因,判断事情的结局。全章可分五节:第一节说想要立功立事,首先须明察自身,追本溯源;第二节讲行事用人的弊病;第三节讲处事应酬,赏罚裁决的利害关系;第四节讲谋事的策略;第五节讲明断是非,赏罚公平的道理。
1. 大智若愚
原文
以明示下者,暗。
译文
对下属表示自己过于明察的人就会愚昧不明。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圣贤之道,内明外晦。惟不足于明者,以明示下,乃其所以暗也。
【王氏注】才学虽高,不能修于德行;逞己聪明,恣意行于奸狡,能责人之小过,不改自己之狂为,岂不暗者哉!
■ 解读 ■
《老子》中说:“自见者不明。”意思是说显示自己有见识的人,自己必有不明之处。在我们处世、职场及管理当中,适当地处于一种“愚”的状态,静中观察,自然能洞悉诸多规律。
■ 处世活用 ■
为人处世,有时要懂得大智若愚。这种人在生活中不是处处展示自己的聪明,而是为人低调、厚积薄发。
王翦求赏
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翦奉命出征。出发前他向秦王请求赐给他良田美宅。
秦王说:“将军放心出征,何必担心呢?”
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有功最终也得不到封侯,所以趁大王赏赐我临时酒饭之际,我也斗胆请求赐给我田园,作为子孙后代的家业。”
秦王大笑,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到了潼关,又派使者回朝请求良田。秦王爽快地应允,手下心腹劝告王翦。王翦支开左右,坦诚相告:“我并非贪婪之人,因秦王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部队交给我一人指挥,心中必有不安。所以我多求赏赐田产,名为子孙计,实为安秦王之心。这样他就不会怀疑我造反了。”
王翦不惜自污其身,以贪婪的形象而免除秦王的猜疑,可谓大智若愚,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虑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大智若愚,真是一种人生智慧!
■ 职场活用 ■
一个人如何在公司立稳脚跟,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大智若愚。当你应聘到一家公司后,你很快就会发现,你处在一个愚人圈。但不久,你一定会发现,他们并不笨,他们是精英。聪明是一种天分。你聪明,并不代表你高人一等。公司需要的往往是二等智慧,你把二等智慧应用到工作中,老实本分就足够了。你的一等智慧要掩盖其锋芒,等待机会。
诸葛亮的大智若愚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有其一。刘备死后,阿斗继位。刘备曾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若不可辅,汝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听后,汗流浃背,顿时手足无措,哭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基业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接替他,其实只是试探诸葛亮。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企业的中层领导,往往喜欢用忠厚、本分、肯干的人作部下,他不会用一个头脑发光,思绪飞扬的刺头当下属。你的智慧能马上变成公司的效益吗?不一定。锋芒毕露,可能会害了你自己。那么怎么办呢?那就是大智若愚。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途”。你要给自己留一个空间,也给别人留地盘。要学会配合协作,要记住:在公司里,要勤勤肯肯,老实做人,本分办事,先把你的二等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什么时候有机会,或者当领导,或者自己创业,或者领导给你机会,再把一等智慧拿出来,让它崭露头角。当你有机会,市场大潮需要你去博击时,再把你的一等智慧拿出来,搏击商海,闯荡世界吧!
■ 管理活用 ■
作为管理者,要知道大智若愚。一个人可以利用这种别人以为他“笨拙”、“愚蠢”来完成在“智慧”、“巧妙”的情况下不容易办成的事情。比如说,你太聪明了、太精明了,别人防着你,你要了解一些真实情况就不太容易。你如果是高官,或是高级管理者,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有时可以给你莫大的帮助。齐威王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沉迷于酒色,不顾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人士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敢出来劝谏。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它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声鸣叫,只是毫无目的地蜷伏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一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君,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此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天下人,你慢慢等着瞧吧!”从此齐威王不再沉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加强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2. 有过不知为蔽
原文
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
译文
有过错而不能自知,一定会受到蒙蔽;误入歧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乱。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圣人无过可知;贤人之过,造形而悟;有过不知,其愚蔽甚矣!迷于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于色者,不知其伐吾命也。迷于利者,不知其伐吾志也。人本无迷,惑者自迷之矣!
【王氏注】不行仁义,及为邪恶之非;身有大过,不能自知而不改。如隋炀帝不仁无道,杀坏忠良,苦害万民为是,执迷心意不省,天下荒乱,身丧国亡之患。日月虽明,云雾遮而不见;君子虽贤,物欲迷而所暗。君子之道,知而必改;小人之非,迷无所知。若不点检自己所行之善恶,鉴察平日所行之是非,必然昏乱、迷惑。
■ 解读 ■
常言有“人不知己过,蛇不知自毒。”世间的一切真真假假,虚虚幻幻,因为智慧的浅陋,有时候很难能看到生活的真相。如果执著于假相,往往会让人陷入迷茫和苦恼之中。最聪明的人是看到别人的过失,引以为鉴,主动克服自身的类似不足;比较聪明的人是自己犯了错误能自觉反省改正;至于有了错误仍执迷不悟,一错到底的人,那只有永远蒙蔽自己于错误之中了。
失去了真常之性,恣情纵欲,迷于情妄,不知省悟,必然会愈迷愈深,以至心神昏冥,行事混乱,造成不良影响。常语说:“酒不醉人人自醉。”人心本自清净,无奈想法不对,意志不坚,经受不住身外之物的诱惑。一入迷途,难以复返,对此我们应该慎重。
■ 处世活用 ■
古人云:“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谁能保证自己在这漫长的一生中不犯一点错误呢?由于人的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有局限性,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缺点和错误。面对错误,我们不应该选择逃避或推卸责任,这样只能使我们一错再错;我们应该学会知错就改,主动承担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进步。
晏子与马夫
从前有一个人做了齐国宰相晏子的马夫,他非常骄傲,目中无人。
一天,晏子坐着马车出门,经过马夫的家门时,正好被马夫的妻子看见了。马夫回家后,妻子提出要与他离婚,马夫感到很纳闷,就问妻子为什么。妻子说:“晏子当了宰相,仍然态度谦和,而你坐在车上却趾高气扬,自以为了不起,所以我不愿意再和你在一起了。”
马夫接受了妻子的批评,从此处处注意谦虚待人。晏子发现马夫的态度和以前大不相同,就问他原因。马夫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告诉了晏子。
晏子觉得马夫能很快改正错误、很有出息,就推荐他担任大夫的职务。
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过矣。”小人文过饰非,而君子有过必改。宋朝陆九渊说:“人之患,在不知其非、不知其过而已。所贵乎学者,在致其知改其过。”利斯特说:“我能想象到的人的最高尚行为,除了传播真理外,就是公开放弃错误。”贝弗里奇说:“犯错误是无可非议的,只要能及时觉察并纠正就好。谨小慎微的科学家既犯不了错误,也不会有所发现。”所以说,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要知错能改、必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我的道德品质,才能实现自我的完善与发展。
■ 职场活用 ■
身在职场,如果不慎犯有错误,要知错能改。如果所犯之错证据确凿,即使你具有一流的辩驳功夫,也只是欲盖弥彰,还是逃不掉责任;如果你所犯的只是小错,强辩只能换取别人对你的厌恶。姑且不论犯错所需承担的责任,不认错和辩驳也有损于自己的形象,不管你口才多么好,又多么狡猾,如果你逃避责任,那他人就会认为你“敢做不敢当”。于是,主管不敢信任你,别的部门的主管也“怕”你三分,同事们更因怕你哪天又犯了错,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于是抵制你,拒绝与你合作。而最重要的是,不敢承认错误会成为一种习惯,也使自己丧失面对错误、解决问题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某些时候,“知错能改”也是一种策略,小李就是一个例子。
小李的如意算盘
小李因工作疏忽,被公司解聘。目前他在一家内资私企任职。与以前那家公司的工作环境和待遇相比,他很想再重新回到前一家公司上班。一天,他满怀憧憬地告诉我,他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可以让他再回到原公司。他是这样想的:“租一辆奥迪,请原公司的两位老总在高级饭店吃一顿丰盛的晚餐,然后再提出重回公司的要求,老板肯定会答应的。”
我听后坚决地摇头,并告诉他:“如果你这么做,那你肯定连一丁点的机会都没有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小李离开原公司的时候是犯了错被解聘的,而当时他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工资也不高。如今,他“衣锦还乡”似的宴请原公司老总,怎么想都觉得是在“示威”,意思是说“看,怎么样,你们开除了我,我现在过得比原来还好,都买奥迪了”。你说,老总生气都来不及,怎么会再给他机会呢?老总会想,“你既然在其他公司发展得比以前好,你干吗还来我公司呢?肯定有不良企图。”
我对小李的建议是,老老实实地到原公司拜访老总,什么礼物都不要拿,更不要说请老总吃饭,只把自己在新公司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拿出来。诚恳地对老总说:“王总,我离开公司后,非常懊悔,我对当初犯的错误有了很深刻的反省。我到新公司后,虽然工作做得不错,但是比较之下,我还是希望能重新回到公司任职。我在新公司取得了……的业绩,请看我准备的材料。我的能力与一年前在公司的时候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相信我能更加胜任公司的工作,而且我保证不会再犯以前的错误。请您再给我一次机会!”小李这样说,老总心里就会很开心,觉得这小子不错,不仅能力有所提高了,而且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这么求我,我一定给这个年轻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老总会觉得自己答应了小李的请求,是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而且显示出老总博大的胸襟,“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等将来小李在职场发达了,他还得感谢我这个伯乐呢!
“知错能改”的益处很多,其一,可以为自己塑造一种“勇于承担责任”的公众形象——无论主管还是同事,他们都会欣赏、接受你的这种做法,因为你把责任扛了下来,不诿过于他们,他们感到放心,自然尊敬你,也乐意跟你合作;其二,以此磨炼自己面对错误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你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犯错误,其他人也同样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每个人都会犯错,倒不如趁早培养这种知错认错并改错的能力,这对你的未来大有好处;其三,如果真的因为认错而招来主管的责骂,那正好可以为你塑造一个弱者的形象——弱者往往会引起他人的同情,也能招来他人的帮助,你会因此而获得别人的帮助。而且大部分的主管在骂过人之后,都会不忍心,就算要处罚你,也不会下手太重,上面小李的例子可以说是一个证明。
■ 管理活用 ■
作为管理者,要有宽广的胸襟,有知错能改的品质。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说,需要的满足、活动内容的丰富和范围的扩大,都离不开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提升自己的一切能力。”人是需要自我发展的。而只有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解剖、自我批评、自我总结,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所以,人必须敢于正视错误,懂得有错必改。作为管理者,尤其要做到。
赵简子改过
春秋时期赵简子在晋阳被中行寅和范吉射两家的军队围困,经过一番苦战,他把中行氏和范氏两家消灭,当上了晋国的执政大臣。战后,晋阳城外留下了许多中行氏和范氏两家军队建筑的营垒。
赵简子派尹铎去治理晋阳,临行前吩咐他说:“你到了晋阳后把那些营垒给我拆平了。我不久就会去晋阳巡视,我不想再见到营垒。”
尹铎到了晋阳以后,不但没有拆除那些营垒,反而把它们增高了。
过了不久,赵简子到晋阳巡视,在郊外远远地就望见了营垒,他十分生气,说:“尹铎居然敢违背我的命令!”于是赵简子就驻扎在城外,要派人进城去把尹铎抓来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