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茶已经融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按《华阳国志》记载,约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这是茶已经作为贡品的最早论述。
茶叶最早是用茶来入药的,《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事儿毒,得荼而解之。”荼就是指茶,在唐代以前没有“茶”,所以常以“荼”代替。唐玄宗开元年间编辑《开元文字音义》时,才将“荼”字始变作“茶”。茶叶的饮用,最晚当在西汉以前,按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家僮必须承担去集市买茶、煮茶和洗涤茶具的杂役,说明汉代已经将饮茶看做是很重要的事情了。从魏晋时代开始,茶已经和酒一样,成为筵宴饮品中的佳品,《三国志》就有吴国君主孙皓“以茶代酒”的美谈。南北朝时期,无论平民帝王,都有不少嗜茶的,饮茶之风盛行。唐代以后,饮茶更为普遍,在陆羽的《茶经》问世以后,饮茶成为社会各阶层都盛行的一种社会风气。宋代时期,西禅师归日本,将茶传去扶桑。明朝时期,我国的茶开始销往荷兰、丹麦等国。清朝康熙年间,我国的茶开始销往英国,并受到英国上层社会的欢迎。
古代茶具茶是中国人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茶的发展历史上唐代的陆羽和他所著的《茶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陆羽(733~804年),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字鸿渐,号季迹,又名疾,别号桑苎翁,自号竟陵子。陆羽本是一个弃婴,为竟陵寺僧所收养,等到稍微长大点以后,不愿学佛,便逃离寺院。先在一个戏班学戏,后在一次演出中,被太守李齐物发现,而后弃伶从学。他当过地方小官,在他任职期间,以俸禄所得积了一些钱。但他不求生活奢侈,而是买了最好的茶叶和茶具,烹煮香茗与朋友同享。21岁时,他决定要写中国第一部《茶经》,从此开始了对茶的考察游历。前后历时26年,以实地考察茶叶产地32州所获资料和多年研究所得,写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研究著作《茶经》。故后世尊他为“茶圣”和“茶神”。
《茶经》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等都作了十分详细的论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10节,70000多字。
上卷三节:一之源,概述了我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介绍了我国古代对茶的各种称呼,又从医药学角度指出茶的性能和功用。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详细介绍了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道,讲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要求,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
中卷一节: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皿,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兼论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
下卷六节: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七之事,讲我国饮茶的历史。八之出,详记当时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位次,记载了全国40余州产地情形,对于自己不甚明了的11州产茶之地也如实注出。九之略,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等。野外采薪煮茶,火炉、交床等不必讲究;临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十之图,把上面的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
按《茶经》所述,中国古代的茶道,到唐代中叶的时候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采茶、制茶、烹茶、饮茶都有明确的规范,十分严谨。自《茶经》问世后,“饮茶益盛”。至如今,《茶经》影响远及国内外,日、韩、美、英等国都有许多《茶经》的藏本和译本。《茶经》对世界的茶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到了现代,中国的茶的种类已经形成六大类别,即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和砖茶,其中以绿茶和红茶最为畅销。绿茶和红茶等是根据茶的制作工艺区分的。
绿茶是通过杀青(包括蒸汽杀青和锅炒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制成的,名品有“西湖龙井”、江苏吴县的“碧螺春”、江西庐山的“云雾茶”、河南的“信阳毛尖”以及安徽的“黄山毛峰”等茶。
红茶制作要经过发酵的过程,香味浓郁,安徽的“祈红”、云南的“滇红”、广东的“英红”等是红茶中的名品。
乌龙茶又称“青茶”,既有绿茶的杀青又经过红茶的发酵工艺,所以有红茶的浓郁的香气和绿茶的清香,其中以福建的“武夷岩茶”和“铁观音”较出名。
白茶除去了茶叶的苦涩的气味,香气清新,福建的“白牡丹”和“贡眉”以及福建的“白毫银针”等最为出名。
“花茶”又称“熏花茶”和“香片茶”,在茶叶制作中加入各种鲜花如茉莉、玉兰、玫瑰、桂花、菊花、梅花等。“茉莉花茶”最具盛名。
砖茶是将茶叶经过发酵后紧压成一定形状的,云南的“普洱茶”享有盛名。
茶叶虽然最早是用茶来入药的,但以茶入馔,茶的功用越加被人们所认识。茶可以帮助消化,清心提神,驱除腥膻,也可以用于醒酒,茶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