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九年(1744年)携带《古兰经》、《穆罕买斯》、《曼达耶亥尔》3部经典经中亚布哈拉等地回到河州,在虎夫耶法寺门宦马来迟处讲学。宣传伊斯兰教苏菲派哲赫忍耶教义,提出革除世袭的门宦制度,减轻教民的宗教负担,简化宗教仪式,强调布施应用于周济穷人,阿訇不能个人占有;针对花寺道祖马来迟传教权于其子.则力主教权传承应“传贤不传子”等,引起法寺门宦上层反对,被迫离开河州,赴皋兰南乡马坡传教。不久迁安定(今定西)官川定居。重伊斯兰教之道乘,传“脱勒格提”,被信徒尊为“官川阿则孜”f即官川老人家)和“穆勒师德”(即指教者、引领者)。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进入循化厅(今青海省循化县1撒拉族地区传教,归信者甚众。其后,又在兰州及宁夏金积堡等地发展信徒。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循化厅新(哲赫忍耶)老(华寺)教冲突。清官府调解不公,三月十八日苏四十三率领新教群众起义,清廷派兵镇压起义之时,亦将他逮捕,关押兰州狱中。同月二十七日.苏四十三围攻兰州西城,他因严辞拒绝规劝起义军退兵,被布政使王廷赞杀于城上。子女充军云南、新疆等地。遗体葬于兰州东岗桃树坪。
曾孙马元章,任哲赫忍耶教派第七辈教主,重振哲派,使哲派有重大发展。
参阅《临夏州志》;《张家川县志》;
《中国回族大辞典》
策墨林·阿旺楚臣
策墨林·阿旺楚臣(1721—1791年)俗名丹巴。藏族。清代西藏地方政府摄政王。出生于卓尼县洮砚乡达勿道村。7岁出家于临潭县察道寺(俗称闫家寺),取名阿旺楚臣。
15岁入卓尼大寺显宗学院。33岁时赴藏深造,人色拉寺麦扎仓。学习刻苦,38岁取得首名“拉仁巴”学位。后转入密宗学院研习,成绩优异,由喇嘛翁则(领经师)升任密院赤巴(法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为清廷驻藏大臣与地方政府推荐,赴京主持雍和宫教务。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西藏第穆摄政诺门汗逝世,八世达赖年幼不能主政,乾隆皇帝为其加封“甘丹嘉热图诺门汗”后,又晋封“雍和宫额尔德尼诺门汗”,命其返藏署理政教事务。同时,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任甘丹寺第六十一任赤巴兼八世达赖绛白嘉措的经师。任摄政后,治理有方,迅即获西藏各界拥戴。八世达赖亲政后,乾隆帝仍命其主持商上事务,协助达赖理政。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色拉寺旁捐资建一小寺,乾隆赐寺名为寿宁寺,并御书匾额《祥轮普渡》及法器等物。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被召进京供职。为保持西藏地方的安定,复派其进藏协助理政,授予特权,加封“噶勒丹锡呼图克图萨玛第巴克什”,并加“衍宗禅师”衔号。阿旺楚臣二次进藏,一如既往,恪尽职守。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园寂于色拉寺,享年71岁。因其曾任西藏地方政府摄政,故里俗称“藏王”。遗体火化,部分骨殖安葬故里,俗称“藏王坟”。阿旺楚臣之后的第六十二任甘丹赤巴(即策墨林)阿旺江白粗臣嘉措、六十三任甘丹赤巴阿旺罗桑丹贝坚参、六十四任甘丹赤巴阿旺土登凯珠格勒嘉措均系卓尼阿旺楚臣族人。
其转世之二世,为策墨林·阿旺江白粗臣嘉措,于1792年出生于卓尼城内。获色拉寺居曼札仓“拉仁巴”学位。嘉庆帝命为其于大昭寺西建寺一处,赐名为“祝寿寺”。后任甘丹寺第七十三任赤巴,西藏噶厦政府摄政,主持十世、十一世达赖喇嘛灵童的选定及坐床,赐呼图克图封号。后受清廷驻藏大臣琦善诬陷,被革职回原籍,在卓尼禅定寺圆寂。
参阅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安多政教史》;
《卓尼县志》
吴镇
吴镇(1721—1797年)字信辰,号松崖,又称松花道人。狄道(今临洮县)人。清代陇上著名诗人。
镇12岁能诗,17岁中秀才。20岁后受业于名师牛运震,学业大长进。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举人,授陕西韩城教谕,迁山东陵县知县。时值寿张县农民暴动。官府对捕获暴动及随从群众残酷镇压,砍足断手,镇从宽论处,释放无辜群众300余人。调任兴国州知州,剖析判案,公允准确,深受好评。邻县民有被人杀害者,地方官以自缢结案,其子不服,多次上诉,上级委镇处理,镇查明,将凶犯正法,远近称快。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调湖南沅州知府,兴办地方公益事业,受到百姓称赞。后因强调民间疾苦,耿直敢言,得罪权贵,以隐蔽属县乱事被责失职,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被罢职。离沅州时,行装只书画数卷,沅石数方。
回故里后,讲学兰山书院,务崇实学,多所成就。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因病回狄道原籍。嘉庆二年(1797年)病逝,终年77岁。镇生平博学,长于文章,尤精于诗。精研声律,尝以赵秋谷《声调谱》乃古诗声调,不中于律诗,律诗声调最易知,而学者多茫然不明;《东阳八病》亦论古诗,今以绳律,可使声调和谐,至于宛陵之《注》,则至完善,但其说尚简略,于是作《声调谱》及《八病说》,所论多为前人所未及。又每自云“古期汉魏,近体期盛唐,合而衷诸三百篇,师其意,不师其体,唐以后蔑如也”。保存的诗作有1000多首,充满地方特色与乡土气息,如脍炙人口的《我忆临洮好》十首,经久传诵。其一日:“我忆临洮好,春光满十分,牡丹开径尺,鹦鹉过成群。涣涣西州水,悠悠北巅云。剧怜三月后,赛社日纷纷。”其二日:“我忆临洮好,灵踪足胜游。石船藏水面,玉井泻峰头。多雨山皆润,长丰岁不愁。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又如《金城感怀》:“一别皋兰数十春,眼前风物尚如新。客来大似辽东鹤,城郭依然少故人。”诗人袁枚称赞其诗为“新妙奇警,夺人目光”。
著有《松花庵诗草》、《松花庵逸草》、《兰山诗草》、《四书诗》、《松花庵律古》、《沅州杂咏集句》、《潇湖八景集句》、《松崖文稿》、《松崖稗珠》、《松崖诗话》等,又有《韵史》、《诗余》、《试贴》、《制义》等刊行于世。
参阅张维《甘肃人物志》;
《临洮县志》
刘一明
刘一明(1734—1821年)号悟元子,又号素朴子、披褐散人。清代陇上著名道士。原籍山西曲沃县,后定居榆中县兴隆山。少时熟读儒家经典,学医,习书。17岁出家学道,云游四方。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再度西游陇上,至榆中兴隆山,“爱山水之佳,因留其地”,结庐定居。时经明末战乱,兴隆山庙宇建筑残废败落,所存无几。乃遍历兰州、临洮各地,广为募化,受金县(今榆中县)把总林启明支持,经多年筹集资财,始组织修建,历经10余载苦心经营,次第建成殿、阁、楼、亭62座,使兴隆山重为游览胜地。为使寺观修缮维持,又募化资金购田出租,并在禅寺沟设置义冢地。
修建工程基本完成。即隐居寺观,潜心研究易经、医学和道家经典,著书立说,刻版印刷。经30多年勤苦钻研,先后著成《三易注略》25卷、《周易阐真》5卷、《孔易阐真》2卷、《道德经要义》1卷、《道德经会义》3卷、《参同契直指》8卷,《悟真直指》3卷、《柄云笔记》4卷、《眼科启蒙》4卷、《经验奇方》2卷、《经验杂方》2卷、《指南针》13卷、《会心内集》2卷、《会心外集》2卷、《金丹口诀》4卷,以及《修真辨难》、《四百字解》等近20部著作,并由自创栖云山刻坊刻印。所办刻坊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刊印吴承恩的《西游原旨》24册,为存书最多之甘肃古代刻书机构之一。
1821年(道光元年)正月初六逝世,终年87岁。
参阅《榆中县志》
土观·罗桑曲吉尼玛
土观·罗桑曲吉尼玛(1737—1802年)藏族。天祝县人。青海互助县郭隆寺(佑宁寺)五大活佛之一土观活佛第三世。藏传佛教著名学者。
出生于凉州朋措隆巴谷扎底氏族即今天祝县朵什乡直岔村,6岁时被迎至郭隆寺坐床,19岁前往拉萨,人哲蚌寺郭莽扎仓深造。因聪明过人,所学出类拔萃,先后拜二世嘉木样、章嘉三世、班禅六世等大活佛为师,聆听教法。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任西藏夏鲁寺堪布,向僧人中之有大成就者诸多格西讲授《菩提道次第》之三种解释。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返回青海,任郭隆大堪布。按格鲁派教规,严格教程规定,整顿学风,使讲学风气为之大变。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奉召赴京.任朝廷掌印喇嘛、御前常侍禅僧等职。章嘉活佛升任大国师后,土观即为大呼图克图,乾隆帝又封其为静悟禅师。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与塔尔寺寺主阿嘉活佛一起建造塔尔寺八座如意宝塔,至今完整无缺。
先后任青海塔尔寺、郭隆寺及甘肃法藏寺等著名寺院法台.在青海、甘肃、北京、蒙古等地广泛传经弘法,受广大僧众敬仰。土观三世通晓梵、藏、汉、蒙、满多种语言文字,著有《宗教流派镜史》、《贡扰饶萨传》、《耶摄丹贝钟美传》、《札什嘉措及其子弟合传》、《阿旺曲吉嘉措传》、《塔尔寺寺志》等276部(篇)著作,尤以成书于嘉庆六年(1801年)的《宗教流派镜史》极负盛誉。此书论述印度、西藏、蒙古、于阗、中原、香巴拉等各地教派发展历史及教义要旨,对藏传佛教前弘、后弘两期所流行宁玛、噶当、噶举、希结、萨迦觉囊、格鲁等大小教派,以及汉地儒学、道教、藏区苯教均作论述,为藏族史著中最为系统、完备的名著,至民国时,即有汉、英、德、俄等多种文字翻译出版。
土观三世学识渊博,佛学造诣极深,参与蒙译、汉译藏文大藏经工程。又是杰出诗人,诗作多有吟颂锦绣山川、古迹名胜佳篇,如《章嘉国师诞生地赞》略日:“此处的草原如洁净的云裳,此处的溪水发出悦耳声响,此处的鲜花如盛装的少女.像健壮勇武青年神采飞扬。此处的各种树木枝叶挺拔,成群蜜蜂在这里轻声歌唱。羽毛美丽的飞鸟婉转啼鸣,悠闲的野兽互相追逐嬉闹。海螺白崖正符合七宝之数,像排列着演奏仙乐的乐队,笼罩四边原野的浓密森林,像帝释天陈列的排排供品。”现有《土观三世诗歌选》出版发行。
参阅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安多政教史》;
《天祝县志》
邢澍
邢澍(sht)树)(1759—1823年)字雨民,号俭山。阶州(今陇南市武都区)人。清代著名学者,与武威张澍齐名,时称“二澍”。
澍天资聪颖,年少成孤,家贫寒,勤奋苦读,博学能文,精天文舆地之学。乾隆庚戌年(1790年)中进士。历任浙江永康、长兴知县,为政清廉,勤于吏事,案无留牍,治狱如神,时人称颂。在长兴先后10余年,捐俸补葺城垣、桥梁,浚导渡津,疏瀹河港,倡导地方豪绅商贾捐资兴建同善堂、留婴堂等。后任江西饶州知府,又迁南安知府。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离任,由秀水返归阶州故里。归里后沉静淡交,访古寺,拓碑碣,著书自娱。澍鸿才硕学,所著甚富。其所著《寰宇访碑录》宏富精详,未刊行时出示著名学者孙星衍,星衍与其联名刊印,名噪一时。又有《宋会要》、《金石札记》、《金石文字辨异》、《关右经籍考》、《两汉稀姓录》、《经义考》、《守雅堂文集》、《南旋诗草》及《长兴县志》等共15种之多。对方志学提出:“《志》之为书,体类于史,非籍三长之士惟精惟博者,相与上下共议论,将不足以信今而传后。”其学术成果对学界影响深远。
其《武阶备志序》日:“舆地之学,非多阅古今书不能也:阅书多矣,非身履其地,参互考验,仍不能也。州县有《志》,皆聚一乡之士为之,而边隅诸《志》,往往率陋乖悟,无可采者。他方之好事者,附会载籍,影响臆决,又恒不得实,岂非职此二者故与?余戚选贡吴君云逵,客浙东西十余年,常与余相依。暇日无事,纵论古今,叹乡州志乘之不足据,发愤草创,就余家藏书三万余卷,积稿纸若干束。迨归故里,又登涉山川,博询故老,访钟楼于古寺,拓碑碣于荒祠。取旧所抄集者,芟之润之,议论之。数年,稿成若干卷,一州二县之掌故,秩然具备,名日《武阶备志》。……余尝谓学问之道,博与通相资,而固与陋相踵。吾乡人士患在沿习俗说,而不遵信谠论。州城外万寿山有南宋人所撰碑,读之可知宋时城郭界址及河渠迁徙情形。与众人言之,多疑而不信,信者唯一二人。吴君之创此书也,多从余言,而余言又闻诸四方耆宿者也。唯其不固,所以不陋,不然博学寡识,犹未免于谬误,况乎枵腹无根之徒,又乌足与言舆地之学哉?”清代著名学者张廷济为其所作《南旋诗草后序》日:“诗所以道性情也,一出自经神学海之手,即游览托兴诸作,皆有醇茂之气行乎其间,非雕绘月露、剽窃新艳者比,故谓诗不关学问者,非也。吾师邢夫子俭山先生钟毓阶州,得顷山桓水雄深之胜,处心虑事,悉高明古厚,可谓流薄针砭,士夫中罕有俦者。”澍诗如《丁巳秋日游钦氏山庄,因登碧岩二首》日:“摘芝何处觅园公?罨画溪边系短蓬。十里路行松影里,一家村在桂香中。亭轩晓霁仙岩碧,鱼呗宵深佛火红。我亦有山归未得,年年猿鹤怨秋风。”“揽胜新从白雀回,政闲复此陟崔嵬。一楼晚色宜云臥,万叶秋声讶雨来。落日樽前浮震泽,孤帆天际认吴台。坡仙去后今谁继?眼底清空世界开!”
参阅《清史稿》卷486;
冯国瑞《守雅堂稿辑存》
秦维岳
秦维岳(1759—1839年)字觐东,号晓峰,兰州人。清代良吏,陇右名学者。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编修国史馆纂修,转江南道御史,掌浙江道,巡视东城,迁兵科给事中。在任疏陈漕运积弊,甚为时论所称。出为湖北盐法道,署理布政司、按察司二司事,修明政治,体察下情,使吏治刑狱,肃然一清。盐道任内历时久,禁私铸、杜私销,大力整治盐务、钱法,裁汰陋规,使盐政大治。又率盐商赞助军饷200万钱。致力振兴教育,奖掖人才,捐俸银2000两创办江汉书院、夕庭书院,培育人才,大兴文教。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因母逝回兰。家居20年,置义田赡养宗族孤贫。又率先捐银,创建五泉书院,并先后被聘为五泉、兰山两书院山长,为士子所敬,成一代宗师。续修《皋兰县志》。著有《听雨山房集》、《听雨山房诗抄》。其《白塔寺》诗日:“北山环拥势嵯峨.塔影巍然最上坡。布地散金名宝刹,擎天一柱俯黄河。地中盘得虬龙护,空中飞来燕雀多。路达三边严两戎,木舟铁连稳如龟。”
《金山寺》诗有“目睹冻馁形,令我潸挥泪。连年遇旱荒,死亡复累累”等句。
维岳富于学,有干才,为政廉明肃正,汲汲于兴教,不遗余力。受惠者众,其风范品行所及者远,陇右士人久念不忘。
参阅张维《甘肃人物志》;
《兰州市·城关区志》
李桂玉
李桂玉(?—1841年)女。又名妲(h6ng衡)玉,字妲仙,陇西人。清代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