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瑞卿无论对毛泽东或是对林彪从无二心,那么为何招致林彪的如此痛恨呢?
罗瑞卿是个自觉又细致的人,他要秘书将自己的手枪、猎枪以及下属们的枪都交上去。
林彪与罗瑞卿曾同台演《庐山雪》
在“文革”中,林彪要将罗瑞卿置于死地而后快,与整彭德怀、贺龙、陈毅等元帅不同,这几位老帅无论资历和功绩都不在林彪之下,林彪欲将他们拉下马,目的比较昭然。而罗瑞卿职位一直在林彪之下,并受其领导多年。同为大将,罗瑞卿又与陈赓不同,陈赓虽为大将,但资历却比林彪还老,林彪对其早就心存芥蒂;罗瑞卿是个勤奋活跃的人物,无论对毛泽东或是对林彪从无二心,那么为何招致林彪的如此痛恨呢?
作为一代元戎,罗瑞卿即使坐了班房,他仍在想这一切是毛主席和林彪对他的误会。
打远的说,从长征时,他们就曾有过很好的合作。不说工作上,就说他们同场演戏吧!
红军粉碎蒋介石第四次“围剿”后,为了庆祝胜利,红四军政治部搞宣传的李卓然等编写了一出话剧《庐山雪》,说的是红军打进了南昌,杀上庐山,消灭蒋介石。这是一出具有讽刺意味的剧。为了体现官兵同乐,在罗荣桓的支持和帮助下,罗瑞卿将军团主要领导干部都动员上了台,各人都按实际担任的职务扮演角色。
从小也喜爱文艺的林彪,听说要让自己演自己,并没推辞:“演就演,但是有个条件。”
罗瑞卿忙问是什么条件。
林彪说:“你们叫我这个军团长在台上同哪个打仗呢?”
“同王金钰。”王金钰是国民党的一个军长。
“他算老几?我不跟他打。”林彪觉得这个剧情欠妥,对手太“小”。
“何应钦怎么样?改打何应钦!”当时的剧本都是个基本框架,角色也可随时变动。而何应钦是当时国民党围剿军的司令。
林彪还是嫌小。
聂荣臻深知林彪的脾气,就说:“罗局长,你干脆改成打蒋介石,林军团长打败蒋介石。”
林彪嘴角露出笑意。
罗瑞卿刚要走,林彪又叫住他,问道:“打算叫哪个当蒋介石?”
罗瑞卿说打算让宣传队负责人藩振武来演,林彪不同意:“我看还是你来演吧,保卫局长演蒋介石,更能抓住敌人本质特点。”罗瑞卿当时在军中是个活跃人物,经常在剧中担任角色,林彪记得他演过蒋介石。
罗瑞卿答应了,同时又抓了另一个人的“差”,叫一个秘书男扮女装,演宋美龄。这个秘书叫童小明,是罗瑞卿手下的干事。童小明只有十六七岁,人长得秀气,也聪明,穿上旗袍,包上花头巾,扭几下腰肢,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林彪虽身为军团长,平时也严肃,但毕竟人还年轻,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官兵也愿意同乐,所以一上台,像变了一个人。因为许多台词都是即兴在台上编的,所以林彪的表演竟博得了台下的一片掌声。
当时是这样演的:大幕一拉开,场景显示红军已打下南昌,军团部设在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大楼。这一切都由台上的一张破桌子,几把椅子和一部电话机代表的,就像京戏里的道具那样简单。林彪大模大样地走上台,刚坐下,电话铃响了。他马上拿起电话,像真的似的对着话筒说话:“我是军团长,有什么事?”
电话里(其实是有人站在幕后在喊)说:“我们缴获了大量战利品,请示军团长,怎么处理?”
按原词应该是“统统收下”。但林彪只是看看了剧本,记了个大概就上得台来,随口答道:“用船装!”
对方一听,不是原词,接不下去,想了一下,说:“船已装满了。”
林彪演得很投入,还在按自己的思路说着:“用汽车嘛。”
“报告军团长,汽车也装不下了。”对方还在往原词上领。
可林彪接不下去了。急得扮演蒋介石的罗瑞卿心里直跳,怕惹怒了林彪,将电话一摔,下了场去,这场戏就全砸了。他捅捅在幕后装着是在电话里说话的演员:“你把那句话说了不就完了吗?”
没想到这个演员反而慌了,一边点头,一边就开了腔,可话一出口却还是那句:“汽车也装不下,怎么办?”
台下的观众没有发现什么破绽,可急得罗瑞卿无计可施。好在编剧李卓然就在旁边,急中生智替演员喊了一句:“报告军团长,我们都收下了。”
林彪仍不照原词说:“当然全部收下了,还能给蒋介石留下吗?你们不要急。”他装着思索的样子,自语道:“这么多东西,怎么搞法呢?”他又抓起电话:“你莫急,莫急,我们开会研究一下,马上告诉你。”
这下麻烦了,如何往下接?
林彪可能也意识到演出边了,又记起了原来设计的情节,马上对着后台喊:“罗主任!罗主任!”
这时罗荣桓正坐在后台火盆边烤火,听到林彪叫他,却坐在那里笑,不想出场。罗荣桓原先在青岛大学就曾组织过戏剧演出,可他却没上过台,而当时又患了疟疾,浑身无力,根本登不了台。
林彪在台上喊了几声,没有回答,便对着侧幕命令道:“通信员,去把罗主任请来开会。”
于是,台下几个战士不由分说,便把罗荣桓推上了台,台下顿时掌声四起。
无奈,罗荣桓只好勉强演下去。最后,演到“蒋介石”被押上台,接受林彪的审问,又是笑话百出。
林彪说:“你就是蒋光头吗?”
“蒋介石”哆里哆嗦地说:“是,是,在下正是!”
林彪一看罗瑞卿的样子,也忍俊不禁:“你怎么叫我们抓住了?”
“蒋介石”说:“我的飞机坏了。”
罗瑞卿说的是原词,但林彪又离开了剧本,自由发挥着:“你怎么长得这么瘦,像个骷髅?”
“蒋介石”随口就来:“我整日挖空心思算计怎么坑害人民,怎么卖国求荣,消耗太大。”
林彪:“怎么不吃补药?”
“蒋介石”:“吃了也没用。心肝坏了,肚肠不好,我吃红肉拉白屎,一肚子坏水。”
林彪还在发挥:“你浙江人,怎么满口四川话?”
这也难不倒罗瑞卿,他顺口说道:“我现在有奶便是娘,有房便是家,为了打红军,我连家都不要了,祖宗也不要了。”
此话一出,台下笑成一团。
林、罗同台演《庐山雪》,一直传为笑谈。他们两人的灵活机动,默契配合,成了长征路上人们常常聊起的话题。就连后台李卓然听到最后,也暗自佩服两人的才能。他甚至觉得这出戏被林彪即兴改动,更妙趣横生了。
熟悉林彪的人都知道,战争年代,他是个很能打仗的人,要不,也不会走进共和国十大元帅之列。但与一般军事指挥员不同,林彪城府很深,极有心计。红军时期曾与林彪共事多年的聂荣臻元帅评价说:“林彪当时才27岁,性格基本上是内向的,平时不大讲话,与他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很困难。”但即使是这样,他与罗瑞卿还能谈得来。可是谁曾想,30年后的罗瑞卿差点被林彪整死。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矛盾又是怎样引起的呢?
林彪由“大比武”开始倒罗
60年代在军中呆过的人,对“四个第一”、“三八作风”、“四好连队”、“五好战士”这些名词不会陌生。而这些名词的流行跟林彪有关,有些是他直接提出的,有些是源于群众被他“发扬光大”的。
所谓“四个第一”,就是在武器和人的关系上,人的因素第一;在军队各种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关系上,政治工作第一;政治工作中事务性工作和思想工作的关系,思想工作第一;思想工作中书本思想和活的思想的关系,活的思想第一。
“四个第一”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而后,吹捧的调子越来越高,“四个第一”被说成是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思想的范例,是我军政治工作的方向,也是整个军队建设的方向。
所谓“三八作风”,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林彪说:我们要树立一个作风,就要提出要求,就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毛主席在延安提出的三句话、八个字。
林彪是在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左”倾错误的时候,接替彭德怀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尽管他怕光、怕风、又怕冷而深居简出,但对外面的世界并不漠然,他时刻关注着军队的风向,留心着毛泽东的意向。在林彪的鼓吹下,全军大搞“四个第一”、“三八作风”,当然评“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也是上述标准。
林彪对全军大练兵运动不喜欢,开始表现的是冷漠,但随着运动的不断高涨,他也由冷漠变成了反对。这场群众性的练兵比武运动,在他的反对之中被扼杀了。积极组织推广这场运动的当时的全军总参谋长罗瑞卿也成了林彪斗争的对象。
熟悉军史的人们知道,罗瑞卿本是林彪的老部下。长征时,林彪任红一军团长,罗瑞卿任红一军团保卫局长;延安时期,林彪任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校长,罗瑞卿任担任教育长、副校长。1959年的庐山会议,彭德怀受到错误批判,被免除职务,林彪出任国防部长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总参谋长黄克诚大将也被错误地拉下马,空下了总参谋长的位置。林彪对罗瑞卿的才干、魄力和精力非常清楚,深知其是不可多得的将才,所以,他提议罗瑞卿从公安部门调回军队,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此前,打共和国成立之时起,罗瑞卿就担任公安部长兼公安军司令员、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到60年代,他更是一身数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副部长、国防工办主任等。
林彪期待着罗瑞卿会感恩戴德,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为此,林彪和叶群可谓煞费苦心,对罗瑞卿又打又拉,希望罗瑞卿入伙。但一直希望自己是“洛水清”的罗瑞卿不为所动。(他利用多年在毛泽东身边担任“大警卫员”的便利条件,经常直接向毛泽东请示工作。同时,他与其他元帅的关系也很密切。林彪把这些都看作是倨傲不恭,后悔当初用错了人,担心已经到手的权力会悄悄的滑脱。林彪对罗瑞卿的不满和怨恨日益加深。利用大练兵整罗瑞卿,就是林彪“倒罗”的开始。)林彪很快有了感觉。
1962年1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都对几年来出现的工作错误承担了各自的责任,作了自我批评。毛泽东也在发言中说:“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
在这个会上,林彪发了言。会前,林彪的讲话稿是罗瑞卿这个军委秘书长找人替他准备的。作为林办主任的叶群在北海附近的三座门军委办公地讨论这个发言稿的时候,她代表林彪说要加上关于毛泽东个人天才的内容。罗瑞卿经过一番考虑,字斟酌句地说:“毛泽东思想是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中形成的,这个话是从中南海出来的,是主席的秘书田家英提的。”罗瑞卿好心好意告诉叶群,毛泽东本人未必同意天才的提法。如此,稿子上就没有出现天才的字样。
发言稿送到林彪的办公桌上,林彪觉得不是这句话写上不写上的事情,而是罗瑞卿他们搞的发言稿根本不能用,根本没有体现他的意图,完全要另起炉灶。
他自己拟定了讲话提纲,而且,他在会上的发言果然独树一帜,他说:“三面红旗是正确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反映。”他认为,产生经济困难,“恰恰是由于我们有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如果听毛主席的话体会毛主席的精神,那么,弯路会少走很多,今天的困难会要小得多。”林彪强调指出:“我们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是毛主席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如果毛主席的意见受不到尊重,或者受到很大的干扰的时候,事情就要出毛病。我们党几十年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历史。”林彪刚讲完,毛泽东带头鼓掌。
会后,林彪把他的讲话稿送给了在武昌的毛泽东。毛泽东很快看完,要罗瑞卿、田家英、王任重几个人把稿子再做一些文字上的处理和个别问题上的推敲。
整理好后,毛泽东又很快看完,并批示说:“这是一篇很好、很有分量的文章,看了令人大为高兴。”毛泽东要求将其“发给党内干部学习”。毛泽东还要罗瑞卿把修改过的稿子和他的指示送给林彪看,罗瑞卿马上照办了。
过了不久,毛泽东又将罗瑞卿叫到武汉梅园他的驻地,在一种平静的气氛中问:“林彪的这一篇讲话,你讲不讲得出来?”
罗瑞卿认真地回答:“我怎么讲得出来?恐怕永远也不可能讲得出来。”
毛泽东说:“讲不出来,要学嘛!这次你们给他准备的稿子不能用,还不是他自己写出提纲去讲了一遍。我也是这个办法,在会上边听边想边写提纲,最后就按提纲去讲了一遍。”毛泽东还补充说:“要懂得一些马列主义,要认真读几本马列主义的书。”他要罗瑞卿回北京以后去找陈伯达,同他商量开出几十本马列著作的书目,好好学习。
——毛泽东这种提问方式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在反“反冒进”的会议上,就向周恩来提问这个几乎一样的问题:“你讲不讲得出来?”只不过那时讲话的不是林彪,而是华东局书记柯庆施,其实那次提问是毛泽东对周恩来的一种批评,这次对罗瑞卿也是这个意思。
1964年底,在林彪的授意下,叶群和总政治部一位副主任等来到广州军区某团一连蹲点。蹲点的意图十分清楚,就是专门调查搜集大练兵运动中的问题,为林彪全面否定大练兵运动提供“炮弹”。有了意图就不难找到证据——任何一个运动都不可能不出现局部的偏差,以偏概全是极容易办到的。叶群等人伸长鼻子,瞪大眼睛,收获大大的。
于是,在他们写给广州军区和总政党委的两份报告中,便出现了许多惊人的“数字”与“事实”:
我们在某团一连蹲点过程中,了解和研究了他们三个“尖子”班的情况,这三个“尖子”班成立以来对于部队的训练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从这三个“尖子”班的情况看来,无论在“尖子”班的树立和培养方法方面,“尖子”班内部的政治思想状况方面,以及“尖子”班和普通班的关系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据我们了解,一连“尖子”班的问题,在这个团还不是最突出的,还是比较一般的,究竟怎样树立和培养“尖子”,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从一连的情况看,用拼凑“尖子”的办法来树立“尖子”是不成功的,用只抓军事技术,不抓政治思想的方法来培养“尖子”是一定要出问题的。这种做法是不符合军委和总政的指示精神的,这是两个冒尖,即:技术冒尖,问题也冒尖。
他们为一连尖子班罗列了十大问题,并声言,有些问题正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他们调查的情况细之又细。比如第八条:歪风邪气,庸俗下流。说这三个“尖子”班,一年来外出表演都很多,一班外出112天,三班外出33天,九班外出123天。在外面的政治思想工作没人做,外界影响又大,歪风邪气就发展起来了。九班谈论女人成风,战士们经常在一起乱议论。看电影或书报上有一些反面人物,回来就模仿他们说话。三班每个战士都有外号,如庞队长、地瓜、小迷糊,等等。班长刘升有绸衬衣两件,棉鞋两双,不分冬夏都要擦香脂香膏,在班里向战士介绍恋爱经验,偷看恋爱信,吸烟的时候朝天吐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