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类已到达过月球,即将踏上火星,但对地球上的海洋的深度也仅仅是5千米左右。洋底的生态并没有弄清楚。大洋里是否生存着高智慧动物尚待进一步发现证实。一个科学家曾经说:“在浩瀚无边、神秘莫测的海洋里,有许许多多难解之谜,它们像一块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的科学家投入它的怀抱,去探索其中的奥秘,那些充满着神奇、恐怖的谜底,终有一天会被科学家们揭示明白。”
太平洋里的怪声之谜
1997年,在太平洋里回荡着一种非常奇怪的声音,但至今无人知晓它是什么声音。这种巨大的声音被科学家称作“Bloop”,频率很快,持续时间超过1分钟;声音之大,在5000公里外的多种传感器都能接收到。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表示,它绝不是人造声音,这种声音虽然跟现有海洋生物发出的声音有几分类似,但是已知动物中并没有大到足以发出这么高的音量的动物,即使最大的蓝鲸也无法制造这么大的声音。科学家对这种声音进行追踪,最终查找到太平洋一个偏远的角落,这里距离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著名海怪的巢穴不到800公里。
1997年5月19日,即发现神秘的海洋怪声“Bloop”的同一年,人们还发现另一种奇怪声音,这种声音持续时间长达7分钟,频率递减,直到最终消失。这种声音被称作频率递减声音,它的声响很大,3个相隔近2000公里的传感器都能接收到它。然而从那以后再没人听到过这种声音,它的起源至今仍是个谜。
大西洋裂谷形成之谜
茫茫大西洋上有着很多的秘密,大西洋裂谷就是其中一个。也许听说过东非大裂谷,但是您听说过大西洋裂谷吗?
1873年,英国海洋考察船“挑战者”号,用普通测海锤,测得大西洋底部并非平坦,中间还有一带比较高的地方,像是一座高山。
半个世纪以后,1925—1927年,德国海洋考察船“流星”号,用回声探测仪,探查到这座高山,并给出了具体参考数值:这座高山,由北向南,呈S状绵延,长27780千米,宽1100—1800千米,高3000米。这个高,就犹如一个人的脊梁骨一样,因此,科学家命名为“大西洋中脊”。
26年以后,美国地质学家又有了一重大发现,大西洋中脊顺着山的走势,裂开一道缝隙。这条裂缝深1~2千米,科学家叫它“裂谷”。这是一有力的发现,为大西洋裂谷探秘提供了进一步佐证。
“冰岛裂谷”便是大西洋中脊露出水面的地方。1967年,英国地质学家经常长期监测,观察到大西洋中脊的裂谷并不是不动的,而是正在不断扩展。
1972—1974年,美法科学家联合行动,美国出了一艘“阿尔文”号;法国开出两艘,一艘叫“阿基米德”号,一艘叫“塞纳”号。他们沉到2800米深的亚速尔群岛大裂谷底部发现,在宽约2000米的裂谷底下到处都是裂口,而且在喷出热水。经过观察发现原来这儿是大西洋底地壳裂开的地方,一股无比巨大的力量,从地下升起,正使劲把裂谷朝两旁推开。事实也证明,大西洋正在以每年1—4厘米的速度扩张。其实这和早年维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正好吻合。
那么这条裂谷是怎样形成的呢?真的是板块漂移撕裂的吗?这还有待科学考证。
厄尔尼诺现象之谜
厄尔尼诺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千万别小看厄尔尼诺现象。气象专家们声称,世界各国都应该做好准备,以防止洪水、干旱、暴风雨(雪)带来的巨大破坏力导致灾荒的出现。
1972~1973年,秘鲁:世界最大的渔业崩溃。
1991~1992年:非洲南部经历最严重的一次干旱,影响到近亿人口,导致非洲严重的干旱和食物短缺,促使三千万人口营养不良,并导致其发展滞后十年。
1994~1995年:美国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两次洪灾和风暴的袭击。
1997~1998年:非洲经历最严重的干旱,厄瓜多尔和秘鲁受到比往年多十倍的降雨折磨。旱灾导致大量森林火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巴西遭受打击。在澳大利亚和亚洲导致2000多人死亡,造成农业、基础设施和矿业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日内瓦世界气候研究中心的主管罗杰·纽森介绍说:“厄尔尼诺就像一位拿着火枪的杀手,我们知道他迟早要开枪,但是无法确定他何时开枪。”由此可见,厄尔尼诺现象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厄尔尼诺是一种恶劣的气候,通常形成于太平洋海域,最早的征兆是海面水温异常升高。其前兆一般有印度洋、印尼与澳大利亚气压上升;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东面的海面气压下降;南太平洋的贸易风减弱或往东面吹;秘鲁附近的暖空气上升,令当地沙漠下雨;暖空气由太平洋西岸扩散至印度洋与太平洋东面。同时它令东面较干燥和有干旱的地方降雨,进而改变整个气候的模式。
一般认为海水表层温度连续三个月高出平均值0.5摄氏度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当前气象学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如此,不少因“厄尔尼诺”造成的灾害得到了较为准确和及时的预测,使人类能够未雨绸缪。
“杀人浪”之谜
提起“浪花”,也许大家就会想到一幅美丽的画面:“浪花”拍打岩石激起的白沫沫,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颗颗晶莹的珍珠,耀眼、夺目。但是“海浪”也有它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它能筑起30米的“海墙”,吞噬豪华巨轮、游艇,让它们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杀人浪”。最新研究表明,“杀人浪”确实存在,它常在世界各地海域神秘出现,制造一宗又一宗海难。
据《泰晤士报》2004年7月24日报道,在变幻莫测的海洋上,平均每周有两艘大型船只突然沉没。这些船只的突然沉没大多都是被巨浪给掀翻或吞没的。欧洲宇航局用卫星监测到了海洋上10个巨大的波浪,每一个浪潮的高度都超过了25米!像这种骇人听闻的巨浪就是“杀人浪”。目击者称这样的巨浪就像一堵巨墙突然从地平线上升起,并以惊人的速度逼近船只,将大型油轮或货船的窗户玻璃击得粉碎,船员在没有来得逃生前,就随着船只永沉茫茫海底。
彼得·牛顿曾是一艘大型货柜船上的船员,他曾经就经历过这种巨浪。他曾经回忆说:他所在的那艘轮船在澳大利亚附近海域遭到了24米高的巨浪的袭击。”杀人浪”突然从两英里外的海面上出现,眨眼间扑向他们的货船,根本来不及做任何补救措施。
浪是大风劲吹海平面造成的,但这种高达25米或者30米的“杀人浪”却让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这种杀伤力极强的巨浪每年都会摧毁几十艘船和多个钻井台。以现有的科学认知,人类根本无法合理解释“杀人浪”的存在,也没有任何一种船只能抵挡得了巨浪的破坏力。目前关于“杀人浪”有两个派别,一派认为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波浪会变得极不稳定,并从邻近的波浪中吸收能量,进而形成“杀人浪”。另一派认为波浪及风向都朝向强大的洋流时,会抬高水面。但无论哪一种,还属于争议的阶段,科学车轮滚滚向前,相信“杀人浪”也会得到证实,被人类所破解。
特提斯海失踪之谜
100多年前地质学大师、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教授修斯,推测亿万年前曾有过全球性的
古地中海,这一古海域被夹持在南北两个超级大陆之间,被命名为“特提斯”。特提斯
是希腊神话中的海洋女神,这个不朽的女神与地质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人们可以
提出许多疑问,例如什么是特提斯海?她为何出现?有多大的范围?多长的历史?又如
何消失?她为地球的结构和面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造成怎样的后果和影响?如此等等
问题,都摆到了人们的面前。
大约在距今2.8亿年前,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格局与今天完全不同。那时的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是连在一起的古陆,地质学上把它叫作冈瓦纳古陆。在冈瓦纳古陆北部和欧亚古陆的南部,存在着一个规模巨大的古海洋,也就是地质学家们所称呼的“中央地中海”。1883~1909年,奥地利著名地质学家爱德华·修斯,出版了《地球的面貌》一书,首次提出稳定陆块的概念。同时,他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有关特提斯的传说,给这个古老的地中海起名叫“特提斯海”。希腊神话故事说,特提斯容貌美丽,有“美发女神”和“银脚女神”之称。她心地善良,对遇难的神抵,尽力给予帮助。
直到今天,地学界的科学家们一直沿袭使用特提斯海这个美丽而尊贵的名字。从特提斯海到今天的地中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时期。饱经沧桑的特提斯海的每一次变化,都在地球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不懈之谜。待提斯海的演化史为科学家,特别是地质学家们提供了一个长期而又富有魅力的课题。
关于特提斯海消失的原因,多年来一直是地学界探索的老问题,也是今天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地质学家们提出的各种观点之间,既有排斥否定,又有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两大学派:固定论和活动论。
固定论者认为,今天的地中海是一个复合式海盆。在其陆块沉陷与裂合作用下,形成了边缘海,经常有火山活动和地震发生就是最重要的证明。固定论者还勾画出地中海复合式海盆的某些特征。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请教授所创立的槽台多旋回说,对待提斯海的形成演变做了有说服力的论证。例如,在我国大陆及其他地区,发现了很多特提斯海全盛时期的生物化石、沉积岩石、岩浆石及火山喷发的物质。在我国新疆还找到了只有在冈瓦纳古陆上生长过的动物水龙兽、二齿兽化石。就连冈瓦纳古陆和欧亚大陆发生碰撞的缝合线,也在我国的西藏、新疆、青海的边界处找到了。不仅如此,人们还认为,阿尔卑斯山一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是一条中新世代以来的地槽带。
活动论实际上是用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来解释地中海的成因。“格洛玛·挑战者”号钻探船在世界各大洋获得的大量钻孔岩芯资料,以及海底古磁性条带的被发现,使人们有更多的理由相信,海底扩张造成了陆地板块的漂移。根据这一学说,大西洋在逐渐扩大,太平洋则在逐渐缩减,而地处欧、非、亚大陆中的地中海,正处于逐渐消亡的过程之中。于是,有的科学家认为,今天的地中海是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
海底玻璃形成之谜
我们每天都要与各种各样的玻璃制品打交道,如玻璃杯、玻璃灯管、玻璃窗户等等。普通的玻璃是以花岗岩风化而成的硅砂为原料,在高温下熔化,经过成型,冷却后便成为我们所需要的玻璃制品了。然而,在很难找到花岗岩的大西洋深海海底,居然也发现了许多体积巨大的玻璃块,这真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
为了解开这个海底玻璃之谜,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首先,这些玻璃块不可能是人工制造以后扔到深海里去的,因为它们的体积巨大,远非人工所能制造。有些学者认为,这种玻璃的形成,有可能是海底玄武岩受到高压后,同海水中的某些特质发生一种未知的作用,生成了某种胶凝,从而最终演变为玻璃。如果这真是属实的话,今后的玻璃生产就可以大大改观了。现在我们制造一块最普通的玻璃,都需要1400~1500℃的高温,而熔化炉所用的耐火材料受到高温玻璃溶液的剧烈侵蚀后,会产生有害气体,影响工人的健康。假如能用高压代替高温,将会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出于这个设想,有些化学家把发现海底玻璃地区的深海底的花岗岩放在实验室的海水匣里,加压到400个大气压力,结果是根本没有形成什么玻璃。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大西洋海底玻璃是月球撞击形成的。大西洋海底体积巨大玻璃的成因源自于“月球撞击地球之后产生的高温高压使月球和地球的接触面瞬间在高温高压下熔化。当月球脱离地球之后,强气流的突然降温,使月球的撞击面大西洋海底变形成了大面积的玻璃状结构的岩石。
那么,到底哪一种看法是正确的呢?迄今仍然是一个未能解开的自然之谜。
海底围墙之谜
海底围墙的发现是很偶然的。1968年春天,两位美国作家驾船经过比密里岛北岸0.25海里处,发现了海底中一些巨大的石头。这些石头每块约有6米长、3米宽、0.6米高,明显是经人工雕琢而成的,这才引来了更多的人来海底探险研究。考古学家考证后说,这些石头在水中至少已经沉睡1万年。那么,1万年前它们是些什么呢?如果它们是围墙,则说明海岛上曾有过一个文明程度甚高的城市。令人奇怪的是,岛上除了围墙,好像没有别的建筑物,而且史书上从来没有过关于这个海岛城市的记录。如果说当初岛上就只修建了这么一座围墙,那就更加令人费解了。围墙怎么会沉入海底呢?
海底光轮之谜
你相信吗?大海上有一个直径约500—600米的圆形光轮旋转前进,还散发着一股刺鼻的硫磺气味。如果不相信,请看看下面的例子。
1973年4月,一个叫丹·德尔莫尼奥的船长,在百慕大海区附近的斯特林姆湾明澈的海水里,看到一个形如大雪茄烟议的潜航物体。它长40米一60米,两头又圆又粗,航速每小时达10千米一130千米。这个潜航物体两次出现都是在下午4时左右,并且都是在比米尼岛和迈阿密之间的水域。这位船长非常担心轮船与它相撞,但它不久就消失在轮船下方的深海中。
1973年11月6日深夜,美国的雷蒙德·瑞安及其儿子在一条玻璃纤维压膜摩托艇上发现了水下不明物体。这形状若降落伞盖的金属体,其直径约30米,发着乳白色强光。当瑞安父子俩驾艇向着水下亮光驶去时,亮光却渐渐暗下去。瑞安用桨板插入水中去够那发光体,对方无反应;当碰着它时,亮光就全熄灭了。水下发光体像跟他们捉迷藏,当摩托艇靠拢时,亮光黯淡;当摩托艇离开时,重又白光闪耀。当海岸警备队的汽艇开来时,不明潜水物进入主航道向海湾潜航而去。它未在水面产生任何痕迹。
为什么1973年百慕大海区频频出现这种UfO?看来这与当年不明飞行物“风潮”的出现不无关联。特别是10-11月间,各界人上目击了几十个不明飞行物飞越百慕大“魔三角”的南部及加勒比海,有的潜入水中,有的突然从水中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