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是世上最没有价值的语言
名誉的丧失通常是因为经常性的抱怨。经常抱怨的人不仅不会成为被同情的对象,反而会成为他人嘲笑和轻慢的对象。在某些时候,那些倾听我们抱怨的人甚至还会效仿我们所抱怨之人。抱怨过去所受的耻辱会带来未来的耻辱。本来想要获得别人的帮助和安慰,却只能使听者对你产生轻视的心理。称赞别人对你的恩惠是最高明的策略,它能够帮助你赢得更多的恩惠。你对他人诉说那些不在场的人是如何对你施予恩惠,就是在让倾听者也将同样的恩惠施予你,这样你就能得到双倍的恩惠。 智者从不会向别人提起自己曾受过的侮辱,而只是宣扬别人对他的帮助。这样做,能够减少敌意,增加朋友的数量。
——《智慧书》
电影《我爱露西》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瑞奇?里卡多每天下班回家,走进屋的第一句话就是:“嗨,露西,我回来了。”我们也经常这样跟家人打招呼:“嗨,亲爱的,我回来了。”“嗨,妈妈,我回来了”……可是,这后面往往还有加了一句:“可是我的头(背、胃、腿)好疼。”
抱怨已经成为了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之一,我们希望借此得到别人的注意,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或者由此来打开话匣子。我们总是在抱怨,却常常以为自己是一个积极的、乐观的、优秀的人。其实,在我们开始说出自己的不满,宣泄自己的痛苦,对自己表示怀疑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抱怨了,也就是说,因为这些抱怨,我们已经逐渐远离了优质的生活,远离了让自己走向优秀的机遇。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一种共性,那就是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和认可,并且会想尽办法引起别人的注意。优秀的人,已经从自己的成绩中得到了满足,所以他们不会再给自己找寻任何的理由和借口,他们的行动就已经获得了人们的关注。
相比之下,那些平庸的人同样有渴望关注的心,可是他们没有向人炫耀的资本,也没有能够引起别人注意的光环,所以他们选择了这种抱怨的方式,妄图从中得到好处,告诉别人他之所以没有取得成绩是因为存在着那么多不可控的因素;不是他自己不努力,而是现实的环境过于苛刻,他无能为力,所以只能将成绩拱手让给了别人。他们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同情,这样,即使没有优秀的人那么耀眼,最起码不会因为自己的失败或平庸而被人们踩入低谷。
抱怨就好像是一场疾病,优秀者远离它,是因为害怕它会阻碍自己的计划,耽误自己的发展;平庸者渴望它,是因为在病中他们可以适当的偷懒,并且给自己的不努力找到了一个十分恰当的接口,从而减轻了内心的自责。因为这样不同的心理,优秀者和平庸者即使面对同样的处境,也会有不同的态度。
古罗马有这样一则寓言:
在遥远的过去,两条河流从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它们穿过山涧,最后到了沙漠的边缘。面对浩瀚的沙漠,它们一筹莫展。
一条河说:“这样热的天气,我们的水很快就会蒸发掉了。这里这么干,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通过的。”于是,它干脆停下了向前的脚步,宁可在沙漠中被蒸发掉,也不做无谓的牺牲了。“
另一条河却想:只要将水流变细,就可以减少蒸发,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流向大海的。按照他自己的方法,很快的,它与大海相遇了。
面对困境,平庸者总是抱怨环境的恶劣,给自己找寻各种理由停止了追求的脚步,而优秀者不会为抱怨所累,他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坚持到底,直到克服困难。
轻浮是一个人最不堪之辱
轻浮是一个人最不堪之辱,从他被当成普通人的那天起,就变得不再崇高、尊贵。轻浮与名誉背道而驰。如同沉稳之人会被认为要高出普通人一样,轻浮之人会被认为不如普通人,因此他们也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轻浮会使一个人的人格受到损害,因为轻浮与严肃完全相反。即使过了不惑之年,轻浮之人也不会拥有内在的涵养,尽管经过岁月的磨砺后,他本应变得谨慎。尽管轻浮这一缺点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却也会招来人们的极端蔑视。
——《智慧书》
在生活中,要想摆脱失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扼制住浮躁的心态,苦练内功,专心做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日本,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来到一所寺庙拜见一位老禅师,他沮丧地对老禅师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
老禅师静静地听着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末了才吩咐小和尚说:“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不一会儿,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老禅师抓了些茶叶放进杯子,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叶静静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这里为什么喝温茶?”
老禅师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啊。”
老禅师说:“这可是当地的名茶。”
年轻人又端起杯子品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老禅师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
又过了一会儿,小和尚便提着一壶冒着浓浓白气的沸水进来。老禅师起身,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看去,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望而生津。
年轻人欲去端杯,老禅师作势挡开,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禅房弥漫开来。就这样,老禅师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老禅师笑着问:“施主可知道,相同的茶,为什么茶味迥异吗?”
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
老禅师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和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也和沏茶是同一个道理。也就相当于沏茶的水温度不够,就不可能沏出散发诱人香味的茶水一样;你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想处处得力、事事顺心自然很难。要想摆脱失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苦练内功,切不可浮躁。”
我们的身边,像故事中的年轻人一样心浮气躁的人很多,他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丧失了自己的目的性,不追求人生最根本的目的,转而追求一些形式上的成功。其实,瞬间的成就可以使人获得短暂的名利,但如果谈起永恒,无非只是皮毛之举。
生活中,如果我们想取得永恒的成功,就必须放开胸怀,静下心来,摆脱速成心理的牵制,看清人生最根本的目的,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走上成功的道路。
弥补缺陷,达到完美的高度
很多人如果能够弥补自己的缺陷,就会达到完美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如果能注意一些小细节,他们就会好很多。有的人不能够认真对待自己,影响了才华的施展,有的人缺乏温和的脾气,而这正是他身边人所向往的东西,尤其是在他位高权重的时候。有的人行事不够果断,有的人缺乏克制力。对于这些缺陷,智者会去弥补它们,并且让习惯变成自己的第二天性。
——《智慧书》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
好的习惯主要依赖于人的自我约束,或者说是依靠人对自我欲望的否定。然而,坏的习惯却像芦苇和杂草一样,随时随地都能生长,同时它也阻碍了美德之花的成长,使一片美丽的园地变成一处杂草丛生的芦苇丛。那些恶劣的习惯一朝播种,往往数十年都难以清除
改变自身的缺陷是不容易的,因为对一贯的做法已经很自在、很舒服,所以,人都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改变的倾向。但是,阻碍成功、妨碍前进的坏习惯必须改掉,理智的做法就是正视改变、迎接改变、接受改变。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曾经有抽烟的习惯,并且烟瘾很大。
在一次度假中,他开车经过一个地方,由于下雨,他在一个小城的旅馆停了下来。吃过晚饭,疲惫的他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清晨2点钟,盖蒂醒了,他想抽一根烟。打开灯后,他很自然地伸手去抓桌上的烟盒,不料里面却是空的。他下了床,搜寻衣服口袋,一无所获。他又搜索行李,希望能发现他无意中留下的一包烟,结果又失望了。这时候,旅馆的餐厅、酒吧早已关门,他唯一希望得到香烟的办法是穿上衣服,走出去,到几条街外的火车站去买,因为他的汽车停在距旅馆有一段距离的车房里。
越是没有烟,想抽的欲望就越大,有烟瘾的人大概都有这种体验。盖蒂脱下睡衣,穿好了出门的衣服,在伸手去拿雨衣的时候,他突然停住了。他问自己:“我这是在干什么?”
盖蒂站在那儿寻思,一个所谓有修养的人,而且相当成功的商人,一个自以为有足够理智对别人下命令的人,竟要在三更半夜离开旅馆,冒着大雨走过几条街,仅仅是为了得到一支烟。习惯的力量竟如此惊人。
没多会儿,盖蒂下定了决心,把那个空烟盒揉成一团扔进了纸篓,脱下衣服换上睡衣回到了床上,带着一种解脱甚至是胜利的感觉,几分钟就进入了梦乡。
从此以后,保罗·盖蒂再也没有抽过香烟。当然,他的事业越做越大,他最后成为世界顶级富豪之一。
烟瘾很大,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大的缺点。但保罗·盖蒂坚持改变,因为他意识到了习惯的巨大力量。一位理智、成功的商人居然会为一支香烟而六神无主,如果是在休闲时间这倒没什么影响,如果是在谈一笔大买卖,这个习惯则会影响他的判断,进而影响整笔生意。一个人要是沉溺于坏习惯之中,就会不知不觉地浪费许多机会。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它具有一贯性。它通过不断重复,使人们的行为呈现出难以改变的特定的倾向。就像一句古老的箴言:“习惯就像一根绳索。每天我们都织进一根丝线,它就会逐渐变得非常坚固,无法断裂,把我们牢牢固定住。”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自习惯的支配,可以说,几乎是每一天,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习惯使然。
习惯能成就一个伟大的人,同样也可以毁灭一个成功的人。拒绝坏习惯的纠缠,拒绝它无休止地拖累你,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它,你会发现生活的天空格外晴朗。
将欲望的马缰握在手中
对于欲望我们必须时而控制,时而促进,这关系到我们的快乐和幸福,所以你必须运用才智主宰自己的欲望。有些时候,我们的欲望会因为不满足于空想而乱冲乱撞,影响甚至主宰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愉快或忧愁,使我们变得知足或不满。对于一些人来说,欲望就好像是恶魔一样,因为它总是给蠢人带来烦恼。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欲望则是以欢愉的错觉来承诺的幸福与冒险。假如我们不能用谨慎和常识来控制欲望,成为它的主人,那它必然会变得无所不能。
——《智慧书》
伊索说过:“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的确,人生的沮丧很多都是因为得不到的东西,我们每天都在奔波劳碌,每天都在幻想填平心里的欲望,但是那些欲望却像是反方向的沟壑,你越是想填平,它就向下凹的越深。
年轻的时候,艾莎比较贪心,什么都追求最好的,拼了命想抓住每一个机会。有一段时间,她手上同时拥有十三个广播节目,每天忙得昏天暗地,她形容自己:“简直累得跟狗一样!”
事情都是双方面的,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事业愈做愈大,压力也愈来愈大。到了后来,艾莎发觉拥有更多、更大不是乐趣,反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她的内心始终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笼罩着。
1995年“灾难”发生了,她独资经营的传播公司被恶性倒账四五千万美元,交往了七年的男友和她分手……一连串的打击直奔她而来,就在极度沮丧的时候,她甚至考虑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面临崩溃之际,她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关掉,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朋友沉吟片刻后回答:“你什么都能做,别忘了,当初我们都是从‘零’开始的!”
这句话让她恍然大悟,也让她勇气再生:“是啊!我们本来就是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怕的呢?”就这样念头一转,没有想到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她连续接到两笔很大的业务,濒临倒闭的公司起死回生,又重新动了起来。
历经这些挫折后,反而让艾莎体悟到人生“无常”的一面,费尽了力气去强求,虽然勉强得到,最后留也留不住;反而是一旦放空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能量。
她学会了“舍”。为了简化生活,她谢绝应酬,搬离了一百五十平方大的房子。索性以公司为家,挤在一个十平方米不到的空间里,淘汰不必要的家当,只留下一张床、一张小茶几,还有两只做伴的狗儿。
艾莎赫然发现,原来一个人需要的其实那么有限,许多附加的东西只是徒增无谓的负担而已。
人人都有欲望,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无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隶了。
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整日忙碌。我们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扪心自问,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不精疲力竭吗!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目标真的非让我们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适当的修剪一下自己的欲望吧,别让那些不必要的贪念支配你的生活,让你就那么不经意的错过了生命的花期。
《三个交谈的律师》奥诺雷·杜米埃(1808~1879年)
说得体的话,做得体的事。前者显示完美的头脑,后者显示完美的心灵,二者皆产生于卓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