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礼常
我国五千多年来,在历代封建社会制度下,妇女界始终处于被压迫和奴役的地位。但人类有其优越性,妇女并非无能、自有聪颖智慧,如历史上的班昭续撰《汉书》的八表及《天文志》,蔡文姬、李清照诗词家等,是我们文明古国的姣姣女辈,为后世敬佩。
甘肃地处边陲,交通不畅,信息迟缓,形成了女子落后的历史局面。
1912年,民国成立,新思潮的启蒙,对女子教育有所启迪。
于1913年6月2日,兰州建起了淑慎女子小学校。校址在南府街(今金塔巷西段)一处四面两层楼房院内。招收学生十多人,聘邝李佩员为校长兼教员,吴慧慈为教员,李钰为学监,邓宗任主事。
课程有国文、算学、修身、手工、体育。给女子教育奠定了雏形。
在新形势下,当时有不少高瞻远瞩之士,及热心教育者,以开拓和振兴女子教育为己任的决心而努力。有邓宗(字绍元,循化人)、田育壁(字太扑,镇原人)、李德裕(平凉人)、王之佐(陇东人)等,首先大事宣传女子教育之重要意义,走访亲朋好友的家中,劝勉其女儿带头入学。经他们的不辞辛苦,奔走呼吁、宣传,终于得到预期的成果。
于1914年春,为培训教员创立了第一所短期师资培训班。
校名——讲师传习所;校址——淑慎女子小学校楼上;学制——两年;学生来源——仍由诸位热心教育者,分头走访动员,多为兰州名门闺秀,且大部分是读过《弟子规》、《幼学琼林》、《女四书》等书的。经过简单考试,收取9名学生:王静婉、吴瑞霞、胡瑞兰、邓春兰、邓春岑、马仁常、马义常、张承芝、张瑞芝、(张氏姊妹是由崇信来兰)。课程有国文、算学、修身、教授法、女工、体育等。校务仍由邓宗义务负责。教员由发起人兼任。校方还聘梁熙(邓宗夫人)为学监,陪伴张氏姊妹住校,以保证学生之安全。
同年,邓宗因任省教育科科长,辞去校务,聘田育壁为校长。
淑慎女子小学改为国民高等女子小学,当时国民高等小学是义务教育7年,分高、初两等,初等4年、高等3年。陆续增加班级,到年底有4个班级,齐备了国民小学编制。
1915年冬,讲师传习所的学生期满毕业。留校的有吴瑞霞、王静婉,任小学教师。
在社会习俗中,还有点花絮——送报单。无论中、小学生毕业后,学校的工友,带着大张红色或黄色纸印有木刻的祝词,送到毕业生家中,并放鞭炮以示祝贺,左邻右舍以及亲友闻讯,纷纷前来道喜。这不只是一番盛况,而是唤醒人们对学知识、受教育的重视。
区区报单,为教育发展也起了一份宣传之力!1916年为培养高等小学师资,又将讲师传习所改为兰州初级女子师范学校,田育壁仍任校长。成立第二班师资培训班,学制两年,除上届课程外,又加教育学、历史等。学生有孟自芬、梁华、田维岚、沈佩兰、李淑兰、许秉权等。时师范和小学学生共有80多人。
1917年兰州初级女子师范偕同高等女子小学,由南府街迁入原“兰山书院”旧址,现秦安路66号——兰州三中。
新校舍前后3院,前院是校园,东面有会议室、校长室、教员休息室和庶务室。中院4座大教室、南北向对,中有通道,前后有门,院中是大操场,东西两面是学生宿舍。
后院正中是大礼堂,东西两面是图书室、音乐室。
搬到新校舍,附近有许多自愿申请入学者,校方仍以不限程度、不限年龄,随到随收,单个考试,按程度编班、抽班。这时,学校增加至7个班,成为一个完整的高等女子小学校。
是年冬第二班师资培训期满毕业。留校担任小学师资的有孟自芬、梁华二人。
1918年春招收第三班师资培训班,除上届原课程外,又添地理、心理学、家事等。
学制仍两年,学生招收高小毕业或有同等学历者。入学学生有田维勤、王慧秀、焦伯坤、谈惠珊、曹映九、潘琇莹(由临洮来兰)韩玉贞(由武威来兰)等。
1919年秋,甘肃女子教育有向外形的突破,甘肃省教育厅公费保送女生赴京深造上大学。保送第一批有吴瑞霞、田维岚、孟自芬、韩玉贞、邓春岑、邓春兰六人。他们于7月25日由黄河水路乘木筏,乘风破浪,经宁、绥载去北京。这些女生昂首挺胸、阔步登程、开了甘肃女子教育深造之先河,更是甘肃女子教育之一辉煌发展!
邓春兰受其夫蔡晓洲进步思想之熏陶,更有超现实之思想!在京上书申请“大学解除女禁”,适值“五?四”运动高潮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说:“大学并没有禁收女生之令,大学当能收纳女生。”翌年,北京大学取消女禁,男女兼收,邓春兰等9名女生率先入北京大学文科学习。这确实是中国女子教育之一大突破和发展,亦为妇女界一大庆事,奠定了男女有受同等教育之权力。甘肃省留京女生邓春兰此举,也为甘肃妇女争得了光荣,!蜚声国内外!邓春兰分到北大哲学系,在京三年,体弱不支,未能完成学业。回兰后,仍因体弱在兰州女师工作不久,即居家休养。解放后曾任甘肃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又任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82年殁于兰州,终年八十四岁。
吴瑞霞、田维岚分到北京女高师文科,毕业后她俩又深造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吴攻读法律系,毕业后任宁夏女师校长。因患肺病,于1932年病殁于宁夏,留有《梦云诗集》遗著,终身未婚。田维岚攻读政治系,毕业后,在《北京晨报》工作,后随其夫回贵州施秉县老家,于1961年殁于贵州。
孟自芬、韩玉贞、邓春岑分到北京女高师幼稚科,两年毕业。
孟自芬毕业后,成绩优良,留为该校附设的幼稚园教师。因患肺病于1937年病逝京师。
韩玉贞、邓春岑毕业后,一同回兰,适值兰州女师修建蒙养园,将二位聘为蒙养园教师。兰州又创立了最基层的幼儿教育,为一庆事!韩玉贞后去西安参加了革命工作,曾任西安中山大学训育主任数年,可惜中年病逝!是年冬第三班师资培训班,期满毕业,留校的有谈惠仙、曹映九二位充实了小学教师组。潘琇莹回临洮,后任临洮女师校长。
1920年教育厅令兰州初级女子师范改为甘肃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随开办了五年制的师范班本科制度。预科一年,本科4年。
并将小学改为兰州女师附属高等小学,设主事1人,由王静婉担任。
又有附属的蒙养园,从此完整的师范学校成立了!当年师范本科,经考试录取29名,学习两月经甄别淘汰2名,师范本科学生实为27名,是前所没有的,也是历次之冠!
课程有国文、数学(代数、几何、三角)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教授法、英语、历史、地理、体育、手工(缝纫、刺绣)。校长为田育壁。教师有李象德(字润轩、甘谷人)、王文彰(字焕青、兰州人)、金翼乾(字汉章、榆中人)、郭汉儒(字杰三、定西人),另有吴婉兰(字慧慈、四川人)任学监兼教员。
本年春校方专人去北京聘请潘秀芝来兰教手工课程兼学监。手工教学,有机制缝纫和机绣与手绣,同时购来四部缝纫机。
吴婉兰老师辞去师范学监及手工课,仍任附小教师。后因年老体弱,约于1926年辞职。她是一位兰州女子教育启蒙时期的女老师之一,她虽不是什么教育家,但她一生精力贡献女子教育事业,在当时确实难能可贵。
1921年旧历正月大闹社火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之际,马车受惊!热心教育的前贤、谆谆教导献一生于教育事业的田育壁校长遇难。让人留下永恒的追忆与悼念!邓宗继任校长。他以前已批准的修建校舍的经费,开展校园改建:将原有东西宿舍拆去东面,改建为南北两院宿舍,中间修了间过庭,为学监室、兼顾前后宿舍。拆去西面旧宿舍,北端大部分改建为蒙养园,有教室、教员室、院中滑梯1座。南端修一小院为师范班自习室。在后院礼堂东侧,修建两层楼上下4间教室,为师范班教室。与宿舍只隔一墙,有圆门相通。东面是师范班占地。后院中除有礼堂外,东面设理化试验室,成绩展览室,西面设校卖部。
中院4座大教室,全部发展为小学部教室,改建后,校园为之一新!
1922年师范讲习科开办。学制3年。课程除第三班原课程外,又添加了教授法、伦理学、管理学、家事、图画、音乐等课。招收30多名学生。记起的学生有黄延年、崔蓉、刘昭仪、徐淑仪、马智常、耿秀贞、胡云英、常玉仙(由靖远来兰)、段淑兰、王彩霞(由武威来兰)等。教员新聘有王训庭(银川人)、刘宝丞(天水人)。
蒙养园聘有由京女高师幼稚科毕业回兰的韩玉贞、邓春岑二位老师。从此甘肃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成为一所系统的完整的师范学校,这也是艰辛与困苦积累的成果,确非易事!此时师范和小学,将近三百人,师范班有外县来兰就读住校学生,学校开办了小食堂,设在礼堂西侧小院内。食堂包伙每月3元,另售汤面每碗3个铜元,锅饼加辣子一个铜元。物美价廉,很受欢迎!邓校长是一位思想开放之人,他说:学习不只是埋头书案,也应了解田园山川生活。
本年暑假,他提出教职员工率领师范本科生组成“远足旅行”去榆中县兴隆山。车旅费完全由校方负担,伙食费自备。女师的“远足旅行”是兰州各校之先声!旅行时,租赁了轿车12辆,大车1辆。启程之时,车辆成行,盛况空前,行至郊外,一望无际的青山绿水,大块田地,滌净城俗,使人胸襟开朗。活泼年青的同学们,奏起短笛、洞萧,击拍高歌,直入云霄,抑制不住的内心喜跃,洒满了绿野田畴,其乐无穷!兴隆山次森林地带,是马啣山之支派,崇山峻岭、郁郁葱葱,又有大可合抱的青松直入云霄,真是深山幽壑,森林茂密、鸟鸣啾啾,水声潺潺,野花杂呈,五颜六色,芬芳沁人,峡谷瀑布倾泻而下,流经山麓彩雕拱桥,映出幽情逸趣。同学们在这里认识了许多深山药材,往返五天,乘兴而去,尽兴而归,得益良深,也是师生一次大团聚!1923年,学校举办十周年校庆大会,师范班学生穿上浅蓝粗布上衣,百褶裙的校定制服,会场设在大操场。邀请省、县各有关部门领导及地方知名人士参加,各班都有表演活动。
是年夏,邓宗校长调职,康锡晋任校长。
1924年春又开办了附设初中班。招收新生40多名,大部是小学毕业生考试收入。有沈滋兰、魏佩兰、魏含章、马信常、罗振铎、贾维礼、周希孟等,教员课程都按编制进行。开设初中班,以促使大批女生准备深入大学之基础。
是年秋,甘肃省教育厅第二批女生去北京升学。她们是女师本科未毕业的两名学生韩树梅、韩树兰,都考入了女高师体育系。两年毕业后回他们老家西宁,在青海省政府任职。
是年底,师范本科五年期满。师范讲习科三年期满,同时毕业。
本科入学时27名,毕业时,只余14名,有魏含英、詹世南、冯翠英、牛明华、马礼常、康乔山、宋守贞、罗振亚、谈静仙、马芳惠、焦仲离、慕文云、王月英、邓春华。讲习科入学时30多人,毕业只余15名。有黄延年、崔荣、刘昭仪、徐淑仪、马智常、耿秀贞、胡云英、常玉仙、段淑兰、王彩霞、崔芳等。
毕业仪式,设在大礼堂,两班同时进行。晚间校方备有师、生聚餐,灯火辉煌,嬉笑言欢,热闹非常!关于兰州女子教育,没见到系统的记载。因而我以我所经历及实际经过写出上文,聊补空白,但事过六、七十年,就我记忆所写,难免遗漏与错误之处,深望有知之士,弥补其不足,以求史料之完整!我写的这段,是1912到1925年10月,仅是兰州初期的女子教育而已!附记:自费第一次赴京深造者二人,是邓春岑(她已是第二次)\王静婉(字紫英,原籍陕西华县)。王为人谨慎,常怀有深造之念,辞去小学主事职务,前往北京,考入法政大学,毕业后与大学同学吴某亳州人结婚,后随其夫去亳州任教。
邓春岑投考未录取,后因病殁于京城。
自费第二次分赴北京深造者三人,有沈滋兰和魏佩兰,由女师初中毕业,又在中山大学就读教育系。她二人打破重重阻力赴京深造。沈滋兰在京考入北平大学地理系,1935年毕业后,随校方组织的教育考察团见习团赴日本月余。后返兰在兰中、女师任地理教员,后又任兰州女子中学校长。解放后,历任省政协、市政协、省妇女委员。1984年参加了五十年教龄老教师庆祝会后退休。
魏佩兰先考入天津女子师大学院国教系,就读两年后,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四年,于1947年毕业回来,任兰州女师语文教员。1949年去台,仍任立法委员,1986年在台病逝。
我女师毕业后,原想去京深造,因世局不清暂停。直到1930年赴京,补习半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哲学教育系,1935年毕业,与宿之杰结婚,宿在29军宋哲元部任营长,次年又在冀察政务委员会举办的“大学毕业训练班”训练后,分配到北平政府社会局教育科任科员。
“七七事变”后,我随母返兰,在兰曾在女师任教数年。后在西北公路局和西北盐务局曾任会计,解放后,在兰州市手工业管理局缝纫学校任教。1962年离职,1968年甘肃省政府聘为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甘肃文史》1993年总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