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木
十七岁登基的青年皇帝汉武帝,一反祖上所为,在政治上放弃了“黄老”的“清静无为”,提倡勇敢探索、锐意进取的“有为”精神;在军事上改变汉初的“和亲”政策,积极准备给劫掠西北边地的匈奴贵族以有力的反击,创造了开疆拓土和开辟、维护“丝绸之路”的空前壮举。
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伏击战,揭开了反击匈奴的序幕,战争持续了十多年。西汉的战马损失惨重,所以西汉政府把养殖战马作为重要大事来抓,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军事壮举——汗血马之战。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回来向汉武帝报告:大宛国有一种良马,出汗如血,能日行千里,藏在大宛都城贰师城。
汉武帝很想得到这种良马,以加强军事力量,故赐名为“天马”。公元前104年,武帝派遣以壮士车令为首的庞大使团,持千金厚礼和一匹用黄金铸成的金马前往大宛贰师城,以换取大宛的“汗血马”。
当时大宛国王毋(有写成母)寡认为汗血马是国宝,不但拒绝交换,而且轻视汉使。车令大怒,将金马打碎,触怒了毋寡,杀了车令和使团人员,夺取了使团的全部财物。
为什么毋寡敢猖狂到这种地步?原因有二:一是这时西域各国在匈奴的统治之下。西域距汉较远,道路险阻,西汉行军困难,粮草无法供应,不可能派出大军远征,所以西域各国轻视汉使。二是大宛处于费尔干纳盆地,人口30万,军队6万,属邑大小70余城,为西域强国之一。
汉武帝得知汉使被杀的消息,火冒三丈,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率数万军队远征大宛。李广利从敦煌出发,沿途西域各国紧闭城门,坚壁清野,粮草供给十分困难,一路上减员严重,到达大宛时,战死、病死、饿死、渴死者甚多,仅剩下几千饥疲士卒,被大宛郁成城守军击败。李广利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撤回敦煌。武帝听到撤军情况,怒不可遏,派使臣到玉门关阻止,并严令“军有敢入,斩之”。李广利只好屯驻敦煌,进行整顿,准备再战。汉武帝“赦囚徒,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6万人,”带牛10万头,马3万匹,骆驼、驴数万匹以及大批粮草和兵器,并派许多水工随军出征。同时抽调18万军队布置在酒泉、张掖等地,以维护“丝绸之路”东段的安全。
公元前102年,李广利领导的远征军先遣部队到达大宛。主力军在后,兵分两路,一路攻打大宛东部的郁成城;一路攻打大宛都城贰师城,打败了大宛贰师城出城迎战的军队,进而围城。据《史记·大宛传》记载:大宛城内无水,从城外流水中汲水,李广利命令随从水工切断城内水源,使贰师城陷于绝水地步。大宛向其西的康居国求援,康居见“汉兵尚盛,不敢进。”汉军向乌孙求援,乌孙援军不知汉军强弱而静观。
汉军攻破大宛外城,内城大乱,城内贵族惊骇万状。李广利接受了大宛斩其王毋寡、并送出其首级的停战要求,贵族斩其王毋寡,并献出汗血马投降,郁成人也投降了,上邽(今甘肃天水)赵弟杀了郁成王。李广利挑选了数十匹汗血马,还有稍差的马3000匹,另立亲汉的贵族昧蔡为大宛国王,与其结盟凯旋返回长安。
这次汉军远征大宛,不但是丝绸之路上最早的一次远征,而且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这次汉军的行军十分艰苦,穿越人迹罕至的大漠和空气稀薄的世界最高的高原。道路险恶,绝无水草,平沙浩浩,一望无际。穿过的峡谷,两边崖壁如斧劈一样,向上看只有一线天色,人畜的尸体和白骨,散落在崎岖的山谷小道上。气候炎热如蒸笼,风大石乱走,八月山上就有雪,有时黄沙万里草木枯,遭风遇雨,人畜俱丧。面对恶劣环境而远征,说明汉军具有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
汗血马之战是一次最早最艰苦的远征。这次远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汉军数万人出征,回来时只剩下一万多人。但这次战争打通了丝绸之路上的障碍,有利于东西方贸易的来往,带来了西汉王朝的强大和兴盛,同时,对西域各国也有很大的好处。中国的铁器传到罗马,中国的钢传到印度。汉在西域设田官,督戍卒屯田,推行了地下穿井的方法,使敦煌沙漠地区得到灌溉,瘠土变成沃壤。
敦煌不到三年,种粟百万石。后传到西域,使瘠土变成牧草繁茂的牧场。
(《甘肃文史》1994年总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