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的发展是伊斯兰教各要素间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各要素的协调才能使其发展形成一股合力。但目前看来由于各要素的发展仍未完善,有的甚至仍显滞后,制约了伊斯兰教的整体发展。于是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一面。所以,只有加强伊斯兰教各发展要素间的发展和完善,才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也是伊斯兰教自身发展中必经的过程。
三、中国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再探讨
从西安回族穆斯林的整体现状来看,伊斯兰教各要素的发展仍有一定的滞后性,从而表现为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一面。下面就如何发展伊斯兰教自身各要素,对关系伊斯兰教发展的各要素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略呈己见,仅供参考。
(一)加快穆斯林的全面发展,为适应打下基础
1.穆斯林的全面发展最关键和最基本的是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回族穆斯林中虽出现沙鹏程等较为成功的企业家,但这只占极少的比例,穆斯林整体经济势力的提高仍有待于进一步努力。对于回族经济的整体振兴并不是要求让回族改行跳槽,而是要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领域去发掘,即充分发挥优势、重组长处为主。回族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个人的发展,应该是回族所经营的整个行业的发展,因为就回族目前所经营的饮食、运输业等来看,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技术含量低的状况,而技术含量低是最关键的部分。因为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缺乏技术含量的低层次生产是很难有大的发展。同时,这种较原始的生产所得到的社会身份也是比较低下的,要改变回族穆斯林经济的落后状况,就要以现代化的眼光,增加对回族经营行业的技术投入,使整个行业在技术化的包装下有个“高贵的身份”,从而提高回族穆斯林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在方法上,首先应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家庭式经营模式和传统思维观念。其次,创立了品牌,提高档次。品牌效应是市场经济的商战中不可低估的因素,而一个品牌的背后凝结着几代经营者的心血和汗水,还有高质量的服务及经营者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因此回族饮食需要多层面、多角度地打造自己的清真食品品牌,以增强竞争势力,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最后,回族穆斯林不但要保持传统优势,更要开发新产品、利用新技术。在新技术的利用方面,“贾永信真空肉”已领先一步,迎合了市场机遇。应该有更多的传统美味与新品种,在新技术的引领下传向全国甚至海外。因此,我们不但要开发回族传统食品的美味,更要开发潜在的伊斯兰文化,而这一切将有赖于技术和科技的支持。因此,面对回族穆斯林文化教育现状的问题也需要相应的提高。
2.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互动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对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文化教育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加强文化教育工作对西安回族穆斯林各方面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要在经济上创造一个激发学习知识的经济环境,使人们从最低的生活保障方面认识到文化知识对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转换陈旧的观念,重视教育,努力提高回族整体文化素质,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经济与文化教育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经济的长足发展,而经济的发展自然推动着文化教育的发展。只有两者之间达成良性互动关系,才能互相促进、互相提高。随着经济势力的增强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回族穆斯林的参政议政的水平和能力相应地也就有了保障,从而为中国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打下了基础。
(二)提高宗教职业者整体素质,为适应转变观念
1.目前,阿訇的培养方面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清真寺教育,这种途径一般耗时长,教材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而它仍是当今阿訇培养的主要途径。另一种是经学院教育,这种教育为公办现代化教育,但由于管理不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又加之教育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也严重缺乏,更为遗憾的是,经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极少从事宗教职业,这可以说是经学院教育目标的严重偏离。因此只有改变这种状况,才能培养高素质、有文化的新一代,爱国爱教的宗教职业者。
首先,职能分离。所谓“职能分离”,就是要改变当前身兼二职的状况,使经堂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让清真寺负责宗教、民俗常识的普及工作,让经学院专职培养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清真寺可以完全利用地理优势在信教群众中普及民俗常识;第二,确保经学院能以其现代化的教学方法,适应时代,运用新颖的教材,利用扩展后的师资力量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宗教职业者;第三,使人才、资金能得到更大程度的集中,为阿訇培养提供支持。下一步就是要彻底改革经学院的招生、培养与分配体制,使其能以宗教大学的标准来发展,即招收高中毕业的学生,培养爱国爱教的新一代阿訇,分配到各清真寺任职。
其次是目标明确。从21世纪的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那种小而全的“中阿并授”的经堂教育方式无疑不符合教育社会化的要求,因为这种教育形式从目的、内容、功能等各方面已不能适应回族穆斯林升学、就业与发展的要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中国的穆斯林完成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法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把回族面临的教育分为两个系统:国家教育和民族教育,将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每个回族穆斯林的必修课,而清真寺宗教民俗教育则成为清真寺定期举办的课余民俗常识学习班。通过职能分工和目标明确,经学院就成为专职培养宗教职业者的高等教育学院,这对于阿訇整体素质的提高无疑意义重大。
这种设想若能够实行,那么这种以高等院校的体制培养出来的伊斯兰教教职人员,首先他们在政治上是爱国爱教的;其次他们在文化素质方面是博才多学的;第三他们的宗教知识也能随着时代的要求做到融会贯通。这样,对于改变伊斯兰教当前“教义不彰,教理不明”的现况,对于从内部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2.阿訇的任职仍沿袭聘任制的传统,应该说这是一种举人为贤的优良的用人制度,但因缺乏考核标准,这种聘用又往往成为少数人的个人意志。因此,要体现选良纳贤,必须要制订一定的考核标准。这种制度,以考核阿訇的学识与道德为标准,以确保阿訇引导伊斯兰教走向健康、良性的发展道路,确保阿訇为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出应有的贡献。
面对现代化的挑战,面对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国伊斯兰教主要表现为“教义不彰,教理不明”,因此使广大穆斯林不能深刻理解教义并付之于实践。而阿訇的作用就在于以自己所学宗教知识来解决人们的这种矛盾,从而促进伊斯兰教自身的发展。宗教领袖以其对信仰精神的深刻把握及其独有的宗教睿智和人格魅力,在两者的适应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就是如何调适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如何增强文化的交流,如何根除文化的迂腐,如何解决世俗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都需要有博学多才的阿訇给予广大穆斯林教义、教法上的合理解释,只有这样的“卧尔兹”才是人们乐于接受的,只有这样的“卧尔兹”才是适合时代的,只有这样的“卧尔兹”才能促进伊斯兰教的发展,从而与社会主义社会更好地适应。
(三)促进宗教管理、协调部门的运行。为适应提供保证
宗教管理部门与宗教组织是伊斯兰教良性运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为它们把握着“讲政策、抓管理、促适应”的思想内涵。因此“首先要加强宗教工作队伍的建设,扭转基层‘无人管’的状况;其次要加快宗教立法进程,改变‘无法管’的局面;第三要树立客观公正的思想态度,解决‘不会管’的问题”。目前,运行机制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是各管理部门、宗教组织、穆斯林群众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的渠道,从而致使影响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内、外因素之间缺乏协调性,尤其是管理部门与信教群众之间犹如隔山隔海;同时各部门内部、各清真寺之间也是各自为政。
按照伊斯兰教适应机制各要素:信徒——伊协——宗教局的模式,伊协应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可以说,伊协组织的生命力在于活动,它的凝聚力在于服务,它的推动力在于团结。但由于伊协组织在人员组成上和硬件设备上不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更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要求,无法体现其活力。因此在改革伊斯兰教运行机制、使伊斯兰教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在提高伊协组成人员素质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信息交换平台使伊协组织有目的的活动、有效率的服务是必要的。
在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如果能在伊斯兰教发展过程中开展和运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和对话,势必会是一个有效而便利的工程,可以协助管理、组织部门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宗教管理、协调部门通过网络的互动功能了解,信教群众的想法,及时制定适当的对策。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宣传党的政策,使信教群众懂法守法,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宗教活动,还能促进各清真寺间的交流,从而减少分歧,增进了解,团结共进,使信教群众了解社区以外的社会情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来。
由此可见,协调功能的通畅可以及时广泛地向伊斯兰教界传达党和政府的决策与部署;激励穆斯林群众的开拓精神,为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继承和发扬我国穆斯林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为西部穆斯林聚居区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加强伊协自身建设,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一代伊斯兰教事业接班人而努力,从而更有效地保障中国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结束语
从西安伊斯兰教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来看,中国伊斯兰教及其广大信教群众已经与社会主义社会达成了初步的适应和协调。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下,伊斯兰教的活动和发展完全在国家法律允许的框架中进行,在方针政策上信教群众能主动与国家利益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是次要的,关键在于他们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与利益是一致的,这是相适应的政治基础和前提条件。
就现阶段而言,由于中国伊斯兰教自身内部机制的滞后性,仍有许多方面未能很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尤其表现在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宗教自身人手,变被动引导为主动适应,努力完善和协调影响中国伊斯兰教整体发展的诸要素。因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生存特征和发展模式决定了两者相适应的途径就是:努力发展经济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教育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参政议政以提高人民的政治思想觉悟,从而通过加强宗教自身建设,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可以说,中国伊斯兰教自身发展的过程就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试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内涵》,《中国宗教》1998年第1期。
2.《社会主义社会与宗教的历史新篇》,《中国宗教》2002年第1期。
3.《全面贯彻讲政策、抓管理、促适应——宗教工作政策要点》,《中国宗教》2002年第4期。
4.《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探讨——学习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宗教的论述》,《思想战线》1998年第9期。
5.《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指南》,《宁夏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6.《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宗教问题上的理论贡献》,《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7.段启明:《试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内涵》,《中国宗教》1998年第1期。
8.《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现实可能性》,《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9.《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0.《宗教也应与时俱进》,《世界宗教文化》2001年第4期。
11.《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中国宗教》2001年第6期。
12.《积极探索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有益途径——致省伊协委员的第五封信》,《中国穆斯林》1999年第2期。
13.《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重在引导——丁光训副主席采访录》,《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3期。
14.翁振进:《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中国宗教》2001年第6期。
13.《探索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需要把握的两个认识问题》,《青海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
16.《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若干问题》,《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17.《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8.《试论伊斯兰经济思想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9.《论伊斯兰教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适应性》,《宁夏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20.《中国化:外来宗教适应中国社会的表现形式》,《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21.《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几点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2.《宗教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建设》,《山西社会主义社会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3.《试谈新时期中国天主教的机遇和挑战——纵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国天主教》2002年第1期。
24.杨淑丽:《发挥“卧尔兹”演讲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中国穆斯林》2002年第2期。
25.余振贵:《伊协组织在西部开发中大有可为》,《中国宗教》2000年第3期。
26.李白福义:《西安回族教育发展初探》,《伊斯兰文化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
27.李景兰,马朝琦:《陕西回族经济发展问题浅析》,《伊斯兰文化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7版。
28.贾喜平:《参赛归来话感想》,《工作通讯》1998年第1期。
王超,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