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现有阿訇、满拉等各类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百余人。他们分布在西安地区各坊,为穆斯林群众的精神生活服务。多年来,他们自觉服从于国家大局,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贯彻执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为维护民族地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阿訇是伊斯兰教的宣讲者,阿訇文化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伊斯兰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可以说,阿訇对内是信仰的中枢,对外则是交流的窗口。近来,阿訇的培养和学习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不但定期学习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还注重到经学院进修,学习古兰学、圣训学、现代阿拉伯语、阿拉伯书法、古兰诵读、演讲训练等必修的宗教文化知识。在调查中有些阿訇深有感触地认为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伊斯兰知识,仅仅掌握阿拉伯语是不够的,还要学习好汉语和英语,更要研究教义与国家宗教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坊民服务。
阿訇通过学习,一方面加深了对国家宗教政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自己的宗教文化知识,从而有可能使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卧尔兹”的形式(“卧尔兹”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劝导”,“劝诫”。中国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在宣讲“卧尔兹”时,一般常以《古兰经》、“圣训”为指导思想),起到政策上的上传下达;宗教上的讲经宣教的桥梁作用。阿訇思想觉悟的提高,通过宗教的形式对信教群众的引导,是近年来西安地区宗教稳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原因,推动了西安地区的伊斯兰教健康、良性的发展。
3.宗教管理、协调等部门
通过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在各级政府和宗教组织部门的努力和引导下,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可以说,政府机构与宗教组织可以说是伊斯兰教健康发展、运行链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在协调各方面矛盾、团结各派群众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近年来,西安地区没有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宗教事件。信教群众与非信教群众团结互助,共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这与宗教部门正确贯彻执行国家宗教政策、平时加强宣传教育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伊斯兰教协会作为政府与信教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宗教正常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伊斯兰教协会于1998年组织募捐活动,对发生洪灾的地区进行援助,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此外,还组织回族穆斯林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及省、市的体育项目比赛,发扬了民族优良传统,树立了伊斯兰教美好的形象。伊斯兰教协会还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多次出面协调西安伊斯兰教内部各派间的关系,使信教群众能团结一心,共同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正是在宗教管理部门和伊协组织的努力下,西安地区的伊斯兰教事业在安定团结的环境下健康发展,并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尤其是作为西安旅游“新十景”之一的西安清真大寺,已经成为海内外穆斯林与西安穆斯林信仰和交流的中心。通过互相交流与学习,无疑对伊斯兰教的发展与完善指明了方向,从而促进伊斯兰教走出保守、传统向开放、包容与现代化迈进,对促进伊斯兰教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正如我们在探讨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时所提出的“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首先要发展穆斯林经济(经济方面),提高其文化教育水平,从而提高政治认识,维护团结统一;其次加强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加紧培养伊斯兰事业接班人(阿訇教育);第三发挥团体作用,在广大穆斯林中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和法制教育,研究和掌握网络技术以传递伊斯兰信息(伊协等宗教组织),通过这几方面的发展,以促进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西安地区伊斯兰教各要素发展的情况来看,中国伊斯兰教已与社会主义社会取得了初步的协调和适应。两者关系的进一步默契,将有待于加强伊斯兰教内部各要素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可见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相适应也是伊斯兰教自身发展的要求。
(二)西安伊斯兰教现存问题思考
1.穆斯林群众经济文化方面
(1)经济的落后性
伊斯兰教认为经商是真主喜爱的职业。《古兰经》言:“真主准许买卖,而禁止重利。”(2:275)这是回族经商的一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回族穆斯林勤劳苦干成了其致富的主要途径,渐渐的“回民有钱”之说已享誉乡里。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知识经济大潮的到来,回民小商小贩式经营模式,早已被时代大潮抛于其后。回族经济也在改革开放之初辉煌一阵后,渐渐失去了再次递增的动力,民族经济随之走向衰落。因为回族经济多为小私有、技术含量较低的小作坊式的服务性行业,如饮食、运输业等。从事者大多缺乏一定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资金规模。与此同时,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饮食结构都在发生较快的变化,人们对服务行业的要求自然也越来越高。回族小商小贩式的经营模式,在快速增长的质量和技术要求面前开始暴露了自身后劲不足的劣势;此外,回族受小私有经济的影响,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由于传统观念、文化水平及从事行业的限制很难转变观念,所以缺乏对市场经济经营规则的适应。如从消费观念而言,由于回族住公房的很少,于是他们大多数把一生中的劳动所得,大部分都用在购房、建房及子女的嫁娶上,这些因素使得回民难以拿出充裕的资金去扩大经营,从而制约了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回族经济也便日益衰败。正如西北大学的一位经济学家在考察了西安市的回民经济状况后所讲:“回回人做生意,挣的是辛苦钱,挣不到大钱。”这一句话准确地概括出了回族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即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高标准的技术指标,所从事行业缺乏规模化、产业化和信息化。如此种种因素,严重影响了回族经济的发展,其实这就是两者不相适应的突出表现。前文已提到,伊斯兰教的发展有赖于穆斯林在经济上的支持,试想,穆斯林经济停滞不前,这势必影响到伊斯兰教的整体发展,进而影响到两者更好的相适应。
(2)文化的滞后性
教育在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人们对教育、文化及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全面和深刻了。西安市回族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回族整体文化素质来说,文化教育程度普遍欠缺,情况堪忧。近些年来,以化觉巷小学为例,由于种种原因,教学质量下降,令人忧虑。首先是教学质量上不去。家长担心孩子考不上初中,因此不少学生转入其它小学学习。其次是师资力量的薄弱。它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再加上受传统的经商习惯和家庭式经营方式的影响,造成了回族学生大量的辍学现象。高等教育的比例与汉族同等人口相比就更是相去甚远了。“西安市莲湖区1986年对该区小学习巷19—30岁的302名回族青年的文化程度调查,无一人具备大专文化程度,读过高中的仅1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6%;上过初中的60人,占19.9%;仅仅读过小学的(含半文盲)231人,占76.5%。”而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也不容乐观,“西安市回民中学毕业生合格率分别为1995年的7.3%,1996年的42.9%,1997年的39.2%。作为回族学生占87%的西安惟一的回民中学,在校生合格率仅占40%左右”,文盲、半文盲的文化水平严重影响了回族穆斯林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注重科技、重视教育的今天,回族仍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制约,将家庭式的粗放性经营作为上选的生存方式,而不注重教育和文化的提高,结果造成了自身文化的提高和经济再发展中的种种困境。回族伊斯兰文化要得到进一步弘扬,就应该积极提高回族穆斯林的文化素质。因为他们作为伊斯兰文化的载体,应以开放的思想去解读伊斯兰文化的精华思想,勇敢剔除其中不适应社会的迂腐之处。从意识上主动加强伊斯兰教的发展,使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达成协调、一致的步伐。
2.教职人员方面
阿訇作为伊斯兰教的专职宗教职业者,与穆斯林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穆斯林的婚、丧、嫁、娶、节日、礼俗等都离不开阿訇,同时,阿訇作为伊斯兰教的合法宣传者,对伊斯兰教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阿訇是一坊穆斯林群众的精神领袖和行为表率,他们在清真寺中所宣传的有关伊斯兰教的思想和观念,对穆斯林群众具有相当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制约作用。一般来说,阿訇都由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人担任,他们是穆斯林精神信仰的表率、道德准则的航标,也是外界了解伊斯兰教的窗口。因此,作为伊斯兰教的“窗口”及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直接倡导者,阿訇至关重要。但我们从阿訇目前的知识结构、培养状况与聘任制度来看,情况令人担忧。
从阿訇的知识结构来看,“伊斯兰教教职人员——阿訇在全国有四万四千多人,有千计的伊协和经学院等组织和机构的工作人员,但其中有高中以上文化且有一定宗教专业知识的估计不到三分之一,而绝大多数则文化很低,甚至没有文化。专业知识只是在清真寺内学过几本经,对伊斯兰教教义学和历史并未系统地学习过,在这方面伊斯兰教可能远远落后于其它宗教”。西安阿訇的情况也与全国不相彼此,阿訇的文化素质确实亟待提高。尤其是近来,穆斯林群众由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己的精神生活——伊斯兰教方面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人们已不在满足于阿訇们在“卧尔兹”中所讲的老一套内容,大多数人需要新鲜的、更高一层的教义指导与教法规范。而阿訇们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提高阿訇文化水平,改变“教义不彰,教理不明”的状况,在新时代对伊斯兰精神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阐释,以适应发展了的社会,是目前伊斯兰宗教职业者面临的主要任务。
(1)阿訇的素质是由阿訇的培养制度决定的。现在阿訇的培养仍依靠16世纪胡登洲创立的经堂教育模式,即便是新成立的经学院教育也大多与经堂教育模式大同小异。经堂教育在16世纪创建的初衷是为了改变中国伊斯兰教“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的局面,它的创立使当时中国呈现衰微之势的伊斯兰教得到了一次全面的复兴。不仅在广大穆斯林中普及了伊斯兰教知识,而且培养了一批宗教学者,对伊斯兰教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今,传统的教育体制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经堂教育从内容到功能都显得不合时宜。因此,对传统教育方式加以革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形式发展的新兴阿訇,是很有必要的。
回族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教法、教义上的传承和创新就完全通过汉文来完成,因此汉文化的学习和运用是不能忽视的。而大多数阿訇的汉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为半文盲,怎能担负起在中国宣扬伊斯兰教真义的使命?怎能在中国与其他宗教交流?又怎能交流思想、转换观念、教义教法的阐释和更新呢?自然也谈不上自身的发展,与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达成一致化,其实这也是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2)阿訇的任用制度仍旧沿袭了聘任制。这种举人为贤、择优录用的制度在历史上有其先进性,但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标准化的准入制度。在大多数清真寺里,阿訇的聘任就成了少数人的意愿了,西安某座清真寺里就因聘任阿訇发生过矛盾。可见,阿訇聘任的制度化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在标准化的准入资格的审核下,才能更大程度地保证聘用品学兼优的阿訇,才能对教义、教法做出符合时代的解释,从内部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时代同步发展。因为阿訇以其独特的宗教方式,对教民的内部引导功效是任何行政部门所不能替代的,所以提高阿訇的培养和发展,在相适应中尤显重要。
3.宗教管理、协调等方面
宗教管理部门是保证宗教合法活动、维护安定团结的政策准绳,而伊协则是信教群众、宗教职业者与政府部门的协调组织。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两者在保证伊斯兰教正常运行方面却显得有些不协调。一方面是因为两方工作人员在政策把握与理解上的分歧,另一方面是因为宗教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中国伊斯兰教派别甚多,各派之间,时有争执,有时还会波及全国。所以相互间的对话和交流尤显重要。西安伊斯兰教各派虽遵循各异,但基本上能和平共处,未产生大的矛盾。但是,由于是寺坊制的居住结构,各清真寺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非常突出。各寺间平时很少有宗教方面的交流,有的甚至在枝节方面互相攻击,以至加剧了这种各自为政的状况,这是缺乏沟通、协调引起的。所以宗教管理部门、伊协等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强这一方面的疏导和管理,积极促进穆斯林社区与外部社会各机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比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一些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一些沟通的机会,使它们之间彼此能互相学习,加强联系,共同为伊斯兰教的发展出谋划策,为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适应贡献力量。但由于种种原因,伊协作为桥梁及协调组织却没有充分发挥这样的作用。可见,宗教管理部门与伊协作为伊斯兰教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仍有一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