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18岁就有人给介绍对象。俗话说,穷家无大女,富家无大郎,穷人家不会养女儿养到博士毕业,舅母说了:女博士也要嫁人,早嫁不如晚嫁,早一点还可以挑挑人,晚一点就只能让人挑了。
没人能说舅母说的不对,舅母说的甚至是真理——当然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很多时候舅母甚至是个圣人。
一开始,妈妈也想早点结婚。上大学,她连想都不敢想,她理科不好考不上,如花钱买分上大学,那是她做梦都不敢想的,谁会出这笔钱?外婆?舅母?还是舅舅?舅舅也有一个女儿,小名花籽,花籽小时候喜欢看电视,尤其看爱电视上的空姐,说长大要当空姐。舅舅说,那可是伺候人的工作。
但18岁妈妈高中一毕业,舅舅就给找了一份在咖啡馆打工的活儿,做咖啡店女招待。
咖啡很香。妈妈穿着白衬衣黑长裤打着黑领结站在门口做迎宾,也挺神气,她知道,她不能和花籽比,花籽是舅舅的亲生女儿,这世上的人,是只肯给自己的亲生儿女花钱的,栽培他们不就是栽培自己吗,至少是栽培和投资自己的未来,所有伟大的母爱和父爱,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儿,无非是自恋的延伸与变体。
18岁,妈妈一天要在咖啡店里站八小时,对每一个进出的人微笑,开门关门,因为年轻,倒不觉得那么苦,月底拿到钱还可以自己去逛衣服摊子——她买不起贵的,店里的衣服贵,她只能看看,因为赚到的薪水有一大半要交给舅母做伙食费,买衣服只能是去摊上买。
那时候的妈妈是不好看的。张爱玲说,再能干的姑娘也闯不出那一身旧袍子去。而她能闯出那一身廉价衣摊上买的廉价连衣裙去吗。
似乎还是穿工作服好看。白与黑的搭配,有时候领班会给她梳一个髻,她自己不会梳,但凡遇上领班不开心或者心没心思给她梳时,她就自己梳一条麻花辫,斜斜的,长长的搭在左前胸。
有点土气。那时候脸盘子还大,还圆,婴儿肥未褪,红喷喷的,一个18岁的土丫头。很久之后妈妈看到那时的照片,总这么想,真土,尽管只有18岁。
再也回不来只能往前走的,既缓慢又湍急的18岁。
舅母给她介绍了男朋友。她几乎都说不出推脱的话,她还小,尽管早就知道只有结婚才可以离开现在住的地方——她从来没有把外婆舅舅舅母花籽的家,当成自己家过——但是她还小,她想,18岁就得和一个男人在一起,起码有50年日子要一起度过,多可怕。
其实小吴还可以的。对于妈妈这样的女孩子来说,足够好了,他家有一间铺面房,有住房,房子很宽敞,只有一个妈,结了婚当然要和妈一起住的,但架不住房子大,有三房一厅,够住了——舅母这么说。
舅母一辈子最大的理想大概就是要那么一套房子了,只一家三口住,以后再生一个孩子,也不过是四个人。妈妈想,也许舅母也嫌家里人多呢,只三个房间,倒有五个人,鼻子挨鼻子眼挨眼的,舅母也嫌憋屈。
小吴对她淡淡的。大概是觉得妈妈一定会嫁他的,他条件多好,所以,就没那么上心。妈妈看出这一点来,倒是在心里笑了,按世俗的标准衡量,她倒真是高攀他们家了,只不过呢,她不高攀行不行?
她对小吴也淡淡的,是希望小吴自己提出来说没戏,这样,舅母他们大约就不会来怪她了——顶多怪她笼络不住男人。
小吴犯贱,见她很不上心的样子,倒突然一改常态,天天来咖啡馆报到,管接管送,风雨无阻。
18岁的妈妈和所有的小姑娘一样,还是一棵墙上的草,正是在风里摇摆不定的年纪,见他这样倒有点不好意思了,再加上小吴常常说,以后会给她开一家小店,卖时装,把未来设计的挺美好,本来此时的妈妈和原始社会的女人就没什么区别,结婚只不过是为了获得一点食物(长期饭票),得一点保障罢了,见小吴空头支票开的好,饼画的又大又圆,心里莫名的也有一份憧憬。
很多年之后,妈妈见过太多人开的空头支票,有男的有女的,但是似乎没有一张支票像小吴那张那样,直接击中了一个18岁穷女孩子的,空旷的心。
就这样混到19岁,有一天小吴突然说要给妈妈去买几身新衣服。他们不说交往吧,也算是认识一段时间了,小吴从来没有给她买过一件礼物,突然说要去买新衣服,妈妈心里一怔,联想起舅母前几天说的,谁谁年龄没到,先摆酒再办证儿的说法——怎么就这么来不迭地,要把她像一盆水一般泼出门去?
妈妈不怨舅母,毕竟还有养育之恩。但小吴的做派她是警惕的,小吴是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人,不是他家人,他一分钱也舍不得花,真也算是个一文不落虚空地,有投资一定要看到回报的主儿。
从前只看他画的饼,现在算是有实物了,给买衣服,明明是“订婚礼”的意思嘛,订者,定也,这算是一锤子买卖要尘埃落定了吗。
再是渴望穿漂亮衣服的混沌小姑娘,在那一刻心眼却不再蒙塞了。
妈妈想想,嫁给他,算是名义上得了一套铺面房和住房的三分之一使用权,产权有没有还得另说,妈妈也看报上的娱乐新闻,很多女明星嫁豪门多年,最后还不是光身子出来,那些钱都是“奶妈抱孩子,人家的”,表面好看而已。
为了啃这一点可怜的金子的边,她要卖掉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