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如何的一种方法。由于目前在评定学习成绩和确定升学上都是将考试的分数作为重要依据,所以学生、老师和学生家长都十分关心考试。一般来说,考试分为学识考试和学能考试两种形式。学识考试,是考查学生所学全部知识的考试。它注重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测试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目前我国中学毕业考试基本上属这种形式的考试,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是否具有中学毕业的资格。学能考试,是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和潜力的考试。它注重对考生的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分析综合等能力的考查。除了学识、学能的考试外,考试本身也是对考生的心理健康、应变能力、承受能力的一种测试。通常在考试期间,考生的心理状态变化迅速而且复杂,稍不注意,会导致“一时失误,后悔莫及”,因此注意自己心理的变化,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是考好试的重要一环。
许多同学,在考试的前几天表现出烦躁不安的情绪,书看不下去,玩又没心思,拿起语文,想起物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考前焦虑”。
考前焦虑是影响考试成绩的第一个原因,危害很大。它不仅影响这一次考试成绩,而且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抑制学生的学习创造性,破坏良好的学习习惯,降低学习效率,既浪费了时间,又从根本上损害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考前焦虑部分是由惧怕失败的心理造成的,特别是如果平时不注意心理卫生的锻炼,不够开朗,还会由惧怕一次失败进而到惧怕整个前途的失败;也有一部分是由自卑心理产生的。在潜意识中,认为不管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考好,因为自己在客观和主观上有很多欠缺无法克服,比如,不如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不如学习轻松的同学等等。由于有自卑心理,兴奋点往往集中在“如果考不好,会让别人看不起”上,思想压了一个又一个沉重的包袱;也有的同学产生考前焦虑是因为精神容易紧张。有这种心理的同学,晚上6点钟看电影,下午4点钟就什么事也干不下去,俗话叫“收不住心了”。
消除考前焦虑最重要的一条是树立自信心,自信“自己不那么容易失败”,“我不比别人差多少,同样的人,他行,我也行”!“即使下一分钟考试,这一分钟我依旧泰然自若”。这里我们要强调一点,建立自信心只能依靠自己,在这件事上,别人是不能代替自己的。除考前焦虑之外,还有几种情况容易对考生造成心理干扰,需要考生及时自我控制。
(一)反馈干扰
反馈干扰指的是考试期间容易发生的心理反应。一门课考完之后,许多同学喜欢对答案。这种反馈对考生的情绪影响极大。有的考生会因考试出现错误产生自责心理造成情绪低落,影响下一科目的考试。这种情况下,就要克制急于知道成绩如何的心理,坚决回避反馈。
(二)考场干扰
考试,尤其是大型考试,考场气氛严肃,空气紧张,对考生心理有明显的干扰。许多考生只要一坐进考场,甚至他坐的就是他平时上课的座位,他也会心跳加快,难以平静,影响考试。
这种时候需要考生进行自我控制,把考场想象成自习室;试卷一发下来赶紧读卷,一般第一眼看到的试题是自己会做的题就容易较快地平静下来,如果看到的第一题,一时看不出解法,那么只瞟一眼就赶紧看下一道题,从会做的题开始,用一丁点的小胜利,稳定心理带动全面的胜利。
(三)家庭干扰
我们许多中学生的家长对考生心理问题不注意,有的也不了解考生心理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往往比较多的从考试分数着眼。上次分数不高的,则要求这次非考好不可;上次分数高的,则要求这一次可不能落下,落下来太丢人等等。作为家长固然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的,但是这会给考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特别是当“反馈干扰”出现时,这种干扰就会使考生一蹶不振,全线崩溃。
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制造这种干扰,但是当这种干扰出现的时候,考生应当能够进行自我控制,不要理会那些说法,而按原定计划继续应考。为了预防考试期间这类干扰的出现,我们考生可在平时向家长说明这些道理。
(四)自我干扰
考试中遇到难题会挫伤考生的积极性;读卷时感到难题较多会增加考生的心理负担;考场中有人交卷出场也会增加考生的紧张心情……所有这些情绪,在考场中随时都可能产生、滋长。这些由于考生自我意识而产生的干扰也可影响考试成绩。这时候考生应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采取措施,跳过难题,自我安慰(“我难别人也难,不用紧张”;“你交卷,我不慌,时间还足着呢”),就可以排除这些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