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集信息,全面网罗知识点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包含着许多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你通过耳闻、目睹、手触等多种形式,就能得到许多自己感兴趣并有价值的信息。第一,通过书刊收集信息。现代书籍和报纸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信息量特别大。你可以有目的、有指向地阅读这些书刊,从中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第二,通过影视收集信息。电影、电视情节生动,画面清晰,色彩协调。我们可在看完电视后,将自己最有体会、最感兴趣的信息材料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第三,通过社会实践收集信息。许多信息通过耳闻、目睹、阅读等方式是无法收集到的,只有在亲身实践后才能收集到。第四,在课堂学习中收集信息。我们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有关于名人轶事的,有关于人情风俗的,有关于科学常识的,也有关于中外名著的。我们通过课堂学习后,如果能将自己认为有价值并感兴趣的信息记录下来,定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第五,通过电脑网络收集信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许多同学在家里就能上网。在平时没事的时候可以上网查询,收集信息。
在收集信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好信息储存库。如果只是把收集到的信息运用于学习与生活,而忽视了信息的储存,就会出现猴子掰苞谷的现象。因此,还必须建好信息储存库,有条件的可以储存在家里的电脑上,无条件的可以记录在专门的信息记录本上。
(2)为信息分好类。由于人们需要信息很多,涉及方方面面,如果将其杂乱无章地储存起来,就不便以后查用。因此,要分类储存,如可以分为中外节日、名人名著、环保知识、体育常识等。
(3)提供交流信息的机会。独自收集并储存信息,我们往往会乏味。如果能够经常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讲给同学或者朋友听,不仅能激发我们收集信息的兴趣,而且能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不仅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视野,而且能够节省不少学习时间,真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二)筛选信息,使之更有针对性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般我们会认为这里只是强调读书和写作的关系,其实诗句中还包含着另一对关系——“读”和“悟”。书要多读,也要有所“悟”,即对书中信息的创造性的理解和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产生“悟”的效果须经筛选才能得以实现。
筛选是辨别的开始,要筛选首先要有辨别。能辨别情节与情感,能辨别情理与事理,能辨别因与果,能辨别显信息与隐信息,能辨别结构信息和思路信息,能辨别情感色彩与语体色彩等,筛选才成为可能。按照上面的说法岂不是先有辨别然后才有筛选了吗?的确如此。但没有筛选的需求,人们是无须辨别的。是筛选的需求促使人们去辨别,辨别又为筛选打下了基础。
筛选是分类的便捷方式。当我们面对纷繁的信息的时候,为了使我们学习和理解条理化,为了使我们对信息的处理有序化,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层次对信息进行分类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是我们不可能兼顾所有的类别和类型,这时按照一定的角度和要求进行信息筛选,就做到了突出重点,避免了面面俱到,而实际上我们又完成了具体的分类要求。
要起到上述作用,信息筛选必须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1)适度原则。在一定的学习范围内从记忆仓库和收集到的材料中,要筛选出多少东西,要筛选到什么层次和怎样的深度,我们必须把握适度的原则。首先,筛选的信息量要适度。如果量过大,试图把阅读材料所蕴含的各方面信息都筛选出来,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导致面面俱到而失去了筛选本身的意义,当然也失去了重点;如果量过小,则不足以反映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将无法实现筛选的正常功能。其次,筛选的层次和深浅要适度。对于重点知识的信息筛选就要深层次、全面。
(2)关联原则。首先,在一定的范围、时间内,应筛选相互之间存在联系的一组信息,因为互不相干的信息,组不成信息网,形不成相互借助的优势。其次,我们筛选的目光有时并不仅仅限于课文,有时也到课外、到自己的记忆中筛选信息,但这些筛选必须同当前所学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否则筛选可能迷失方向。
(三)信息共享,使之更精简
题海战术是教师们常用的考前方法。所以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题海中费力挣扎。此时若同学们之间能信息共享、协作交流,那么就能节省自己很多时间,事半功倍。比如,对“考试说明”提出的18个文言虚词常用功能,以及重要常用文言实词的词义和用法。如果三五个同学分工合作,把初、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来一次“扫荡”,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现象,以及文言常见句式、文言特殊句式进行归拢、梳理,再相互交流,直至都弄懂弄通,就会实现复习成果的有效集合。能做到这一步,文言文阅读障碍也就不存在了。
备考中的各类试题都有必要协作交流。而且越是在紧张的冲刺阶段,协作交流越显得重要。现在,很多同学都搞自我封闭式的强化训练,训练内容步调一致,练习相同内容的复习资料。我们不单纯地否定这种复习形式,而是提倡统一做题、强化训练,要选择或打造出潜含解题规律的样题,认真推敲、琢磨,把解题规律牢牢抓住,避免无方向的海量做题,浪费时间和精力。学习中的协作交流,绝不是老师与学生以及同学之间知识的相加,而是生发铀裂变的效果。学习中模糊不清的思路,无法破解的难题,往往在讨论、碰撞中顿开茅塞,解题的点子也似风发泉涌,不招而至。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尽快温暖我们自己,为什么要孤零零地一个人在漫长的学习道路上行走呢?多年前,英国《泰晤士报》出了一个题目,公开征求答案,题目是:从伦敦到罗马,最短的道路是什么?很多人从地理位置上找答案,结果都落选了。只有一个答案获奖,那就是:一个好朋友。有一个好友相伴,沿途说说笑笑,不仅不会嫌路长,甚至还会感叹说此路太短。找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交流、进步吧!这样的话,你会付出一份,得到两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