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喜欢听好听的话,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里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赞美,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大离谱了。人都有自尊心,在论辩时,特别是当自己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运用适度赞美的策略,往往效果极佳。
骄而捧之刘墉不着痕迹捧乾隆
清乾隆年间,直隶等地发生严重旱灾,刘墉等人曾奏请豁免钱粮,截取漕粮加以赈济。但要获得皇帝恩准,也绝非易事,深知乾隆脾气的刘墉,为了打动皇上,可谓费尽心机,请看看他给皇上的奏折:
我皇雨露普施,恩情既慈且厚。对臣民赏赐不断,关怀遍及偏僻乡村;对京师附近地区,施恩尤多于其他地方。如同大降甘露,京师必先沾九天甘泉;又似和煦阳光,使草木春色常驻。耕田凿井,天下竞奏盛世颂歌;恩免钱粮,恰似大禹解民之困。去年夏天庄稼开锄之始,雨水稍迟,圣心动即已密切关注。庄稼还没有收割,皇上就考虑到百姓苦租吏追呼;圣谕先传,特今农官予以关照。本已秋稼入场、赛社举行,共庆丰收欢乐;共约来年春税交官,务必尽早偿还欠赋,却得恩免圣命。
况今年为吉利之岁,正期望丰收之获,余粮遍及田间,正欣喜元气之全复;庄稼满布如云,正当纳完素来之积欠。却蒙圣上之雨露,传恩命而加恩;一再颁布恩谕,缓征之后又缓征。本来属于赋中正额,一直惭愧缴纳迟缓;偏邀圣上格外施恩,深为轸念。德音传来,一时官民共拜,山呼万岁;喜气交融,两郡均沾皇天恩惠。敝地近依三辅,位居右辅之区;旁有礼河环绕,处东海与大河交界。辖区五百里,城镇之内无不驱牛歌唱;十四州县乡里之中,无不荷锄起舞。养妻育子,当五弦舒解愁眉之余;农田收成,值十月清场之后。欢生全身,喜悦现于街巷之间。
臣等祖籍东省之地,先人大都来自田间;圣恩频沾,有幸入朝为官。申庭陪列,得侍圣驾衣行;有幸传宣恩旨,得以先知患意。为民长者,庆幸家乡之逢春;藏富于民,为民人安居乐业而喜悦。击辕成节,遥听民间青塍绿野之歌;鞠躬跪拜,代写老老少少之感激。
通篇的歌功颂德,又是我皇“雨露普施”,又是“天下竞奏盛世颂歌”,把乾隆皇帝捧得迷迷糊糊,这种“老老少少之感激”,乾隆是万万拉不下老脸拒绝的,只得准许刘墉募捐救济灾民。
妙语感悟:
这种吹捧、恭维别人的行为叫做“给人戴高帽”,即把对方夸的非常优秀,自尊得到极大满足,进而会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请求。
又捧又跌皇后巧戏洪承畴
明朝崇祯十四年,清兵大败明师于锦州。俘获明军统帅洪承畴。
清太宗久存并吞中国野心,想利用洪承畴作开路先锋,便派了一名说客,劝他投降。洪承畴乃耿介名士,深明大义,一意拒绝,且绝食明志。
太宗见无计可施,无精打彩地回宫休息。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问:“国主大败明师,中外震惊,为什么长叹起来?”
太宗说:“你们女流,怎知国家大事?”
“是不是中原还未征服呢?”
“你真是聪明,一下便说中了心事。只是为征服中原,才想招降明朝的将领洪承畴为我前驱,可是他却矢志不降。”
“怎会有不降的傻瓜?”皇后说:“威迫不来,利诱就行了!”
太宗频频摇首说:“难难难!什么都用过了,他越来越强硬,便用美人计也不行,他根本看不起我国的美女!”
好一个洪承畴!真是软硬不吃,清太宗也是一筹莫展。然而聪明的皇后却深知世上男子的弱点。帝后密议一番之后,事态便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于是皇后特别打扮一番,黄昏时候,携了一个壶子秘密出宫,独个儿走到禁闭厅。见洪承畴正闭目危坐,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态,乃细声问:“此位是洪将军吗?”声如出谷黄莺。
洪承畴是一个英雄,什么威逼利诱,毫不动心,惟独对于声音婉转、吹气如兰的女人特别敏感,不知不觉地就把眼张开,咦!怎么有这样一个美人儿?
但洪承畴仍正色问:“你是什么人?谁叫你来的?有什么事?”
她深深行了一个礼,说:“洪将军!我知道将军是忠心耿耿的,绝食明志,了不起!就是一死殉国,还有什么可怕的。说时嫣然一笑。
聪明的皇后看了看洪承畴,接着说:“你且不要问,我此来是一片好心,想拯救你脱离苦海的!”她既庄重,又妩媚地说。
“什么!你拯救我?想劝我投降?嘿!我心如铁石,请闭嘴!”洪承畴又装起威武来了。
但她绝不介意,继续说:“将军!你不要轻视我,我虽是女子,颇识大义,对将军这种英勇行为、殉节精神,衷心钦佩,岂忍夺将军之志?”
“那来这里做什么呢?”
“唉,将军!我不是说过吗,是来救将军的。”她的话充满同情,而又惹人怜爱。“将军是绝食等死吗?但绝食起码要经七八日才会气绝的。我煎好一煲毒药来敬将军。将军现所求者不外一死,那绝食和服毒死,究竟有什么不同?将军如怕死则已,若不怕死,请饮了这煲药,不就减少死前痛苦吗?”说完捧壶送过去。
洪承畴经她这般一捧一跌、一怜一媚的摇荡,已身不由己,连呼:“好好!我饮,我饮,死且不怕,何怕毒药!”立即接过壶来,张口狂饮,不料流急气促,咳了起来,弄得药沫飞溅,喷得美人衣襟尽湿。
洪承畴连忙向她道歉。她若无其事,谈笑自若,拿出香帕来慢慢拂拭,媚眼向洪承畴一翻说:“看样子将军的阳寿还未尽哩!”
“我立志一死,不死不休!”
“将军可谓英勇之至,竟能视死如归,英雄!英雄!钦佩!钦佩!”她说:“不过,我还有一句话告诉将军。你现在既已为国殉了节,但身丧异域,去家万里,丢下家人,哭望天涯。深闺少妇,对着浮云发呆,春风秋月,苦想为劳,枕边弹泪,情何以堪?多情如将军,岂能闭眼不顾,不念归情吗?”
洪承畴被勾起了心事,酸楚万分,想到毒药已下了肚,死期定不远,不禁泪如泉涌,长叹一声说:“事到临头,还有什么可说,什么可顾?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只这一叹,就暴露了洪承畴内心世界已有所动。他那视死如归的决心开始动摇了。经过那么多次的审讯、威逼、说服、利诱都没有动过一丝决心的洪承畴,只和这么一个弱女子几番问答,就开始犹豫了。此时聪明的皇后看出他已动心了,又用话挑他:“决志殉国,将军可谓忠贞不贰,无愧臣节啦。但在我看来,确是笨得可以。
“什么,照你所说,难道失节投降,反是英雄好汉?”
“将军!不是我说你,你身为国家栋梁,明朝对你的希望正殷,这一死,得了一个虚誉,究竟对国家有何补益呢?如果是我的话,会忍辱一时,渐图恢复,所谓忍辱负重,候机报君,方不负明帝重托,百姓仰望,断不会这般轻生,效匹夫匹妇所为!不过,士各有志,勉强不得。”
这时候的洪承畴已经彻底动摇了。到天明,这位曾经为万民景仰,飨过大明国祭的经略大臣、显赫将军洪承畴,入朝参见清太宗了。
妙语感悟:
又捧又跌,会让对方的心舒坦下来不再设防,接着十分诚恳但毫不让步地开出条件,看对方犹豫,马上又“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直到对方满足自己为止。
善解人意高士奇不着痕迹捧康熙
康熙特别喜欢高士奇的才思敏捷,善解人意。有一次,高士奇扈驾南巡,随康熙来到杭州西湖灵隐寺,灵隐寺的和尚请求康熙写一块“灵隐寺”的庙名匾额。康熙提笔写“灵”字。
繁体字的“灵”,上边是个“雨”字头,康熙把上面的“雨”字头写大了,下面的笔划又多,不好写下去。康熙正在踌躇,高士奇在自己的手掌上写了“云林”两个字,假装上前为康熙磨墨,偷偷地把掌心向着康熙,于是康熙就写成:“云林”。“云”字下面笔划少,当然好写多了。所以后来灵隐寺又称云林寺,实际上是高士奇所拟,康熙所书,至今匾额犹存。
康熙来到灵隐寺的大雄宝殿,当时宰相明珠也陪侍在侧。康熙笑着对明珠和高士奇说:“今儿个咱们像什么?”
明珠冲口而出,说:“三官菩萨”。
高士奇马上跪奏说:“高明配天”。康熙对高士奇的回答满意极了,对明珠说:“你还要多读书呢!”“三官菩萨”指福、禄、寿三星,明珠的回答很不得体,把自己与皇帝等同起来。高士奇的回答却是说:“我,高士奇,他,明珠;共同在陪侍你这位天子。”所以叫“高明配天”。高士奇的回答很巧妙,很有学问,而且语带双关,反应敏捷,奉承皇上,不露媚意;当然赢得了康熙的喜爱。
康熙来到镇江的金山寺,寺僧也请求赐一块匾额。康熙想了好久,没有想出恰当的题字。高士奇用纸条写了四个字送呈给康熙,康熙展开一看,上面是“江天一色”。康熙点头称赞,就照高士奇所拟写上。
后来康熙游苏州的狮子林,见狮子林结构巧妙,风景幽胜,奇山异石,曲廊流水,亭台楼阁,层出不穷,不禁随口说了一声:“真有趣!”
他又想题几个字,但懒得去想了,回头对高士奇说:“你看这儿题几个什么字好?”高士奇跪奏道:“皇上刚才已经题过了,臣不敢再拟。”
康熙说:“我哪里题过了?正因为没有题,才要你代拟。”
高士奇说:“皇上刚才不是说‘真有趣’吗,去掉中间的‘有’字,保留‘真趣’两个字,不是很好。”
康熙大喜,立赏高士奇金如意一只,白银500两。
高士奇受到康熙的宠爱,不仅是由于他的学识,他的机敏,更是由于他的乖巧奉承。有一次,他陪侍康熙在南苑打猎,康熙的坐骑突然乱蹦乱跳,险些把康熙摔下马来。众侍卫连忙上前勒住马,扶康熙下来,
到行宫休息。康熙一肚子不高兴,满脸愠色。高士奇知道了,故意把自己的衣服弄上许多污泥浊水,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来到康熙身旁侍立伺候。
康熙问他:“你怎么这副模样?为什么衣服这么脏不换洗。”
高士奇跪奏道:“刚才臣被马摔下来,跌到污水沟里,现在还心有余悸。”
康熙听了不觉大笑:“你们南方人如此文弱,我的坐骑刚才乱蹦乱跳,我不仅没有摔下来,还控住了呢!”高士奇就是这样善揣君意,他使康熙感觉到自己的骑术还是挺不错的,没有被马摔下来,于是就由不高兴转变为高兴了。
高士奇在康熙身边30多年,他所做的官都没有什么政治实权,只是跟皇上很亲近,因此政治上他没有干什么大坏事。这一点说明康熙毕竟还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只是喜欢高士奇的学问和聪明,把他当成一个文学侍从之臣而已。高士奇却利用康熙对他的宠爱,结交大臣,接受贿赂,收罗党羽,独立门户。这样自然引起别人的嫉恨和公众的谴责,结果他遭到了左都御吏的弹劾。弹章中列举了高士奇四大罪状,请求康熙将他明正典刑。其中有一条是很有说服力的:“高士奇以一个穷监生的身份,只身来京师,现在只要问他拥有的财产有多少,就可以知道他招权纳贿的实情。”
康熙果真拿这些问题来问高士奇。高士奇免冠磕头跪奏:“臣蒙圣上洪恩,位居近侍,因此地方上的总督巡抚,朝廷内的部院大臣,许多人都送来许多礼物。臣收受这些礼物之后,从没有在皇上面前为这些送礼的人讲过一句话。因此这些礼物对送礼的人来讲,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而对臣来讲,臣认为这些礼物都是皇上洪恩所赐,所以臣受之而无愧,望皇上明察。”
于是,康熙对他未加处分,没有免他的官,没有抄他的家,仅仅勒令退休,让他回到杭州那所豪奢的别墅西溪山庄享清福去了。
妙语感悟:
往对方脸上贴金,“贴”的手法既要巧妙,又要得体。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有口无心或是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产生不快的感觉。同时,奉承别人时,也不可讲出与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话,这样的“贴”金术,对方感受自然会与众不同。
寓贬于褒长孙后“循礼”规李世民
魏征忠心耿耿,对于国家大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时刻提醒李世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不免常常让李世民觉得不大受用。
有一次,李世民问魏征:“为什么历史上的君主,有的明智,有的昏聩?”
魏征说:“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是个明智的君主,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是昏庸的君主。比如,隋炀帝就是偏听偏信的昏君,因为他不愿听到有人造反的消息,佞臣虞世基就投其所好,隐匿军情不报,结果国破人亡。”
李世民听了不住点头,称赞说:“你说得真好。”
又有一天,李世民对大臣们说:“隋炀帝这人,学问渊博,也知道尧、舜贤明,桀纣昏暴,可为什么他自己做事就那样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好皇帝光靠天赋聪明和知识渊博是不够的,还应该能虚心纳谏。隋炀帝自认为才高,目空一切,谁的话也听不进,说的是尧舜一样聪明的话,做的却是桀纣那样愚蠢的事,所以他会自取灭亡。”
李世民听了,深觉有理。李世民确实接受了魏征的不少铮铮谏言,改正了自己的一些过失。李世民有时行事,想到魏征会加以批评,就取消它。
一次,魏征问李世民:“陛下,听说您准备出巡,车马器具都已准备妥当,但为何又取消了呢?”李世民说:“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想到你会批评我张扬、奢侈,所以就不去了。”李世民说完后,君臣两人哈哈大笑。
后来,天下太平的时间一长,李世民就渐渐地奢侈起来,于是魏征的意见也就越来越多。有时候,李世民听得不是滋味,已沉下脸来,但魏征仿佛视而不见,照旧据理力争,让李世民下不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