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公说:“不义于君,不亲于兄,土地再多,也必将崩溃。”
共叔段筑完城郭,召聚百姓,修缮兵甲,准备好士兵和战车,太后姜武想作为内应,郑庄公听到他们准备袭郑的日期,于是说:“可以了。”于是命子封率车二百辆讨伐共叔段,在鄢地将共叔段打得大败。
郑庄公“纵”敌,取其巧妙之时,在共叔段与姜后面目充分暴露之后,在内外呼应武装叛乱之前。郑庄公“纵”敌之目的,在于让共叔段与姜后的面目充分暴露,而在武装叛乱之前,则先发制人,否则将不可收拾。
妙语感悟:
欲擒先纵的谋略,也有其特定的规律与价值。以擒为目的,以纵为手段,为了达到擒敌之目的,必须先做暂时的让步。为了“擒”必须付出“纵”的代价。论辩如用兵,定谋施计,必须审时度势,相机而行。当敌处于强盛之时,或对手面目尚未充分暴露之时.因而不能急着与之正面较量,等待时机,为了达到最终战胜对手的目的,不计较眼前的得失。
以假乱真小太监谎言避祸
巧妙的谎言,有时不仅能避免尴尬,解除窘境,甚至在大麻烦来临时,也可用它来达到避实就虚的效果。
有时候说谎是迫于无奈,比如,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场面,到朋友家做客时,主人热情地给客人夹菜,恰恰是客人不喜欢吃的菜。这时,客人不外乎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拂主人盛情,一边道谢一边违心地说:“好吃!好吃!”这种窝囊的谎言,不但苦了自己,而且有可能伤害到他人,因为主人知道了原委,是要后悔不已的。
另一种态度就是巧妙的谎言。先说一句:“别客气,我自己来!”再补充一句:“这个菜我挺喜欢吃,就是胃受不了!”这巧妙的谎言,既不伤主人面子,又避免了活受罪,岂不两全其美。
肃顺,清朝皇帝的宗室,历仕道光、咸丰两朝,咸丰皇帝对他尤为信任。清朝皇室成员富贵尊荣,历代相传,坐享其成,大都平庸无能,肃顺是其中的佼佼者。肃顺看不起满人,认为满人糊涂不通,不能替朝廷出力,只知道要钱,所以他笼络了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作他的幕僚,如陈匡源、邓弥之、邓保之等人。太平天国革命期间,曾国藩、胡林翼能够掌握兵权,独挡一面,也是他极力主张并向咸丰皇帝推荐的结果。
肃顺虽然很有才能,但他专横跋扈,野心勃勃,生活奢侈。他每天没有起床之前,坐在帐子里就要喝一杯人参汁,用的杯子是咸丰皇帝赐给他的用新疆和阗的羊脂玉雕琢成的九龙玉杯,是一件无价之宝,由一个小太监专门负责保管。
有一次,头一天晚上小太监正在作准备,失手将羊脂九龙玉杯掉在地下,破成两半,小太监登时面色如土,哀哭不已。一个老太监听到哭声赶来,问什么事,小太监指着地上的玉杯说道:“我没有命了,我没有命了!”
老太监连忙要他将玉杯好好拾起,对他说:“你莫慌,我替你想办法遮掩过去。”
小太监说:“明天一早大人就要吃人参汁,怎么遮掩呢?”
老太监说:“不要紧,你让我慢慢想。”
老太监想了好久,实在想不出好办法,正在为难之际,突然他脑海里闪过一件事:有一次肃顺和他的幕友陈匡源在内室密谈,夜深了,老太监为他们换一支蜡烛,不小心,蜡烛一侧,烛泪正落到肃顺的手上,烫得肃顺一下跳起来,眼睛一横,正要发作,陈匡源起身对肃顺深深一揖,说道:“恭喜,恭喜,古人说‘炙手可热’,这是大人高升之兆。”肃顺马上就转怒为喜,没有责打老太监了。
老太监心里想:“看来陈师爷人很聪明,与大人关系又好,去找他,或许能想出办法。再不然,托他在大人跟前说个情,也许能免小太监一死。”于是带着小太监去找陈匡源。
陈匡源已经睡了,披衣坐在床前接见他们。小太监一进门就跪下连连磕头,老太监把来的原因讲了一遍,陈匡源静静地听着,低头不语。大约过了五分钟,他头一抬,微微一笑,说道:“这容易,你们附耳上来,我告诉你们一个好办法。”小太监上前,听完了陈匡源所讲的办法之后,满脸愁云,一扫而光,高高兴兴地和老太监一起回房去了。
回到房里,小太监按照陈匡源所教的用牛胶将破成两半的玉杯胶好,然后安安稳稳地睡了一觉。第二天清早还是和平常一样,小太监斟满一杯人参汁,捧着玉杯,来到肃顺卧室。刚一揭开帐子,“哎呀!”小太监一声惊呼,人往后面一倒,玉杯往地下一摔,人参汁泼了。玉杯也碎了。肃顺大惊,连忙起身,喝问什么事。
小太监爬起来,跪在地下,语不成声,说道:“适才小奴刚揭开帐子,看见两道黄色的气体,从大人的鼻孔里出来,足足有两尺长,左右盘旋,就像是两条龙,小奴吓坏了,玉杯也打碎了,望大人饶命。”
肃顺听了不仅没有发怒,反而心中暗暗高兴。他想:“原来自己是真龙转世,说不定还会做皇帝呢!”
于是他对小太监说:“你瞎说,如果你把看见的情况拿出去乱讲,我要你的命,给我滚!”小太监连滚带爬退出去了。
妙语感悟:
巧妙的谎言,有时不仅能避免尴尬,解除窘境,甚至在大麻烦来临时,也可用它来达到避实就虚的效果。
明哲保身武则天舍近求远
当李世民自知将死时,还想着要确保子孙们的皇帝位置,要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见阎罗王。临死之前,他当着太子李治之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冰雪聪明,哪还听不出自己身临绝境的危险。怎么办?武媚娘知道,此时只要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然而要保住性命,又谈何容易,惟有丢弃一切的一切,方有一线希望。
于是她赶紧跪下说:“委蒙圣上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
李世民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原来李世民要处死武媚娘,但心里多少有点不忍。现在武媚娘既然敢于抛弃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活着的武媚娘等于死了的武媚娘,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
武媚娘拜谢而去。一旁的太子李治却如遭晴空霹雳,动也动不了。李世民却在自言自语:“天下没有尼姑要做皇帝的,我死也可安心了。”
李治听得莫名其妙,也不去管他。借机溜出来,去了媚娘卧室。见媚娘正在检点什物,便对她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了我吗?”
媚娘道:“主命难违,只好走了。”“了”字未毕,泪已雨下,语不成声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
武媚娘镇定了一下情绪,把自己的计策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的才智,当即解下一个九龙玉,送给媚娘作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媚娘果真再次进宫,之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妙语感悟:
舍近求远的好处就在于,路途虽远却终有到达目的地的希望,而那条所谓的近路却是死路一条。
把握分寸陈圆圆巧言激将
明末年间,闯王李自成进北京,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给捉拿到大营。
李自成目光一扫陈圆圆的芳容,不由得心中一动,暗自道:“果然是个天生尤物,难怪吴三桂要为她拼命!”
坐一旁的刘宗敏也被陈圆圆的姿色迷住了。
这种“祸水”绝不能留。李自成对侍卫示意说:“把她拉出去,勒死!”
陈圆圆不等侍卫动手拖扯,自己站了起来,面对李自成,看他一眼,微微冷笑一声,然后转身就走。
或许,陈圆圆的这一看一笑,把李自成的心给勾住了。李自成大喝一声:“回来,你冷笑什么?”
陈圆圆听到闯王喝声,就又跪下,说:“小女子早闻大王威名,以为是位纵横天下、叱咤风云的大英雄,想不到……”
“想不到什么?”闯王问。
“想不到大王却会畏惧一个弱女子!”
“我怎么会畏惧你?”
“大王,小女子也出自良家,堕入烟花,饱尝风尘之苦,实属身不由己。初被皇亲霸占,后被吴总兵夺取,大王手下刘将军又围府将小女子抢来,皆非小女子本意。请问大王,小女子自身又有何罪过?大王仗剑起义,不是要解民于倒悬、救天下之无事吗?小女子乃无辜之人,大王却要赐死,不是畏惧小女子又作何解释呢?”
李自成被陈圆圆这一席话问住了,许久不能回答。他抬起手和声道:“你且起来说话。”陈圆圆紧接着又陈述了杀她与不杀她的利害得失:“现在,大王如果把我这小女子杀了对大王毫无益处,却必定激起吴总兵更强的复仇心,吴总兵必会日夜兼程,追袭不休;如若大王饶小女子一命,小女子必感念大王不杀之恩德,则保证让吴总兵滞留京师,不再追袭大王……”
李自成被说服,没有杀陈圆圆,且好生待她。最后,她又重归吴三桂,那是后话。陈圆圆于生死关头没有向闯王讨饶示弱,而且利用他的高傲,也以“冷笑”傲之,以一个“畏”字激之,使李自成收回令侍卫“勒死”的命令,而她也得以脱险。
一般来说,把握好巧言激将的分寸,要特别注意以下六个要点:
第一,把口才用来说明事理,而不是用来战斗。不过当有人攻击你时,你当然可以“自卫”。
第二,有好的口才,也必须要有相对的内涵,否则别人会笑你全身只有舌头最发达。
第三,要驳倒对方,保卫自己的意见时,点到为止即可,切莫让对方“无地自容”,换句话说,要给对方台阶下。
第四,别人得罪你时,你虽理直气壮,但也不必把对方骂得狗血淋头。
第五,若自己的观点有错,要勇于认错,并接受对方的观点,切莫用辩论的技巧死命反击,因为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硬辩只会让人看不起你。
第六,得理且饶人。如果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必定将造成伤害。好比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将咬坏你家中的器物,放他一条生路,他“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造成伤害。
妙语感悟:
巧言激将一定要根据不同的交谈对象,了解对方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倏然变化,了解对方好恶和是非的标准,机动灵活地激发对方产生某种情感倾向,然后才能促使对方按照这种倾向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并付诸行动。这就要求你必须拿捏好巧言激励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