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班给我留下最初深刻印象的同学,他叫丫子。丫子第一次见到我问了我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从家里带电脑过来了吗?我的回答是没有。第二个问题是,你有抽烟吗?我的答案还是没有。鸭子是个涉世较深的大学生,这可能跟他的家庭关系有关,他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拼去闯,敢拼敢闯,看来丫子没让他们失望。丫子的两个问题看似随意,我却能猜出他的心机。他问第一个问题是想知道我的家庭条件怎样。第二个问题则想知道我“坏”到什么程度?大家心里都清楚,就读大学专科的我们,中学时期肯定不是什么三好学生,至少成绩上并不算好。
丫子的两个问题虽然片面,但确实能获得他想了解的信息。我的家庭跟“富裕”两个字根本不搭边,而且因为相对较听妈妈的话,所以除了有点网瘾以外,并没有抽烟喝酒的坏习惯。
丫子听到我的回答,心里了然,有一种要领导全班的优越感。
文化班二十五女,十三男,合计三十八好汉。
和我猜想得一样,文化班的十三男里有爱篮球的;有迷网游的;也有追动漫的。《火影忍者》、《海贼王》;天蚕土豆,天下霸唱……果真是应有尽有。除了这些,当然还要有一位文艺担当,这个角色就让我勉强勉强啦!
对于女生嘛,我也有一个猜想:一间宿舍,六位女生,会有一位不合群的;会有一位有洁癖的;还有一位酷爱梳妆打扮;再有一位则是个伪男。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想,可能跟早期一部叫《粉红女郎》的电视剧有关。
很荣幸,文化班的男生们都摆脱了某某刚、某某强、某某伟、某某阳的俗套路线,大家的姓名都颇有新意。随便拉两个出来,也都有影视作品里男二号的那种颜值担当。我喜欢这种气息,我觉得只有这样才配得起人文社科与艺术系这么帅气的系名。
文化班的女生则全部落入俗套,有某某婷;也有某某玲;还有某某丽;更别说某某芳了,我只希望她们将来身为人母的时候能给女儿取个清新脱俗的姓名,这样也算是给人文社科与艺术系一个交代。
说到女生,有几件事情就必须讲一讲。
开学后男生群体最热衷的话题莫过于这一串:“你们班有几位女生啊?”、“哪位女生最漂亮啊?”、“哪位女生最会打扮啊?”、“哪位女生已经有了男朋友啦?”
因为文化班的男女比例是1:2,当听说一些建筑工程系或电子计算机系的同学说自己全班只有五位女生乃至只有一位的时候,我自己也会心一笑。“和尚班”、“尼姑庵”这些学生群体独有的词汇又被高频率地刷了一遍。渐渐地,又有好事者开始传某某班的某某男已经开始率先追求了自己班的某某女,正所谓,先下手为强,肥水不流外人田……
其实,我是很不看好自己班级里出现恋人的。我始终相信恋爱中的两个人会合力形成一堵墙,没错,这堵墙可以让恋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但同时,它也堵上了别人对你的关怀和情感。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女生在恋爱之前,课余时间可以给舍友、同学、异性朋友。恋爱之后,肯定更多的时间要给男朋友,同学、朋友的心里自然就形成了一点距离。当同学、朋友有想跟她一起做的事情,都会被恋爱形成的墙堵着,因为墙上写着“她待会儿可能要去约会”或者“她已经是有男朋友的人了”。
在同一个班集体内的恋爱就更不用说了,原本在班级里可以跟男生嘻嘻哈哈的女生,如果交了个非本班的男朋友,只要性格好,她依旧可以跟男生嘻嘻哈哈。但如果他的男朋友就在班级里呢?还和班级其它男同学嘻嘻哈哈?那不是搞矛盾,找不痛快吗?
再者,我也不认为白天一起上课,晚上一起约会,这种几乎24小时的恋爱会走得长久。要知道,人都是怕腻的动物。
因为看清了这些事实,所以我告诉自己,即使文化班里出现了仙女级别的美女,也决不要和她有除朋友以外的其它关系。
关于这个想法,其实有一首歌更能表述清晰,那就是S.H.E的《半糖主义》:
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
永远让你觉得意犹未尽
若有似无的甜
才不会觉得腻
我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
真心不用天天黏在一起
爱得来不易
要留一点空隙彼此才能呼吸
有多少温柔
何必一次就用尽……
我喜欢这首歌,尤其是它的词。
如果问我对大学恋情有怎样的期待的话,我会回答:我希望我的对象温柔善良,美丽大方;能进厅堂,能进厨房。她绝不与我同班,最好还出自外系。长发,细腿,一六八;唇红,齿白,笑像花。
既然是期待你也不用太当真,你见过几个期待最终变成现实的?关于大学的现实,学长们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总结:遥望背影,急煞千军万马;回眸一笑,吓退百万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