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军一路败绩,国土沦丧,祖庙堕落,陵寝受辱,国君流亡,可谓楚国立国以来的奇耻大辱。好在楚国尚有忠臣良将,申包胥泣血求秦师,恰逢吴国内乱,楚国终于得以复国。在这场亡国与复国的较量之中,有两个强人的背影:一个是伍员,一个是申包胥。二人虽曾有八拜之交,但阴差阳错,成为政治上的仇敌。即便如此,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之间的个人情谊。个人的情感与政治的立场有时候并不见得势如冰炭。
包胥搬兵
吴国大军在楚国郢都作恶多端,楚国精英多数流亡在外,或者躲进深山老林避难。申包胥也在此列。他听说伍员掘尸鞭尸,便想起当年与伍员告别之言:“汝灭楚,吾必复楚。”申包胥不想在战争上与伍员刀兵相见,便修书一封,请伍员适可而止,大仇已报,还是速速回吴国。否则,申包胥将拼力复楚。伍员一口回绝了申包胥的建议。
当时吴军方盛,五战皆胜,根本不把楚国放在眼中。不过当时还有个具有战略眼光之人,没有为一时的胜利迷住眼睛,那就是孙武。初到郢都,孙武建议阖闾,拥立熊胜为楚王,熊胜乃是当年伍员从郑国带出来的世子熊建的儿子,也就是楚平王的孙子。阖闾贪恋楚国的繁华、王宫的艳丽,不愿意再立楚王,而是想将楚国据为己有。对阖闾来说,楚国可真算是个大象,虽然吴国这条蛇活力十足,但是非要把楚国吞下去,也难免消化不良。
申包胥看伍员是铁了心要亡楚,便要践行当年“复楚”的诺言。要复兴楚国必须借助外国的势力,环顾四周,唯有秦国可以求援。晋国一直是楚国的仇敌,争霸百年,积怨已深。秦国虽然偏居于西方,但是国力尚且强盛,最关键的是,楚昭王的母亲是秦国公主,昭王与秦哀公有甥舅关系,外甥有难,舅家怎能袖手旁观呢?于是申包胥起程到秦国雍城(故地在今陕西凤翔南)。
事情远没有申包胥想的那么简单,他到了秦国都城,面见秦哀公,朝堂之上,申包胥口若悬河:“吴国贪婪,像长蛇一样狠毒,一直觊觎各国领土,此次入侵楚国只是吴国宏大的侵略计划的开始。我国国君用人不当,才丧师失国,现在躲避于草莽之间,派遣臣来到贵国乞援,希望贵国念在甥舅之情,出手相助。”
秦哀公并没有被申包胥的言辞所打动,吴国强大,但是秦国与吴国相距遥远,认为一个小小的吴国可以鲸吞各国,未免有耸人听闻之嫌。申包胥看秦哀公并不念甥舅之情,便开始陈说其中的利害:“秦楚相连,现在吴国灭楚,下一个目标便是秦国。楚国国土广袤、人民勤劳,如果为吴国所有,吴国便会如虎添翼,到时候恐怕秦国也难免灭国之灾。如果现在秦公施以援手,楚军主力虽然受创,但是兵威犹存,两军合力必然将吴军赶出去。秦国的复国之恩,楚国敢忘吗?必然北面事秦。秦国既消除了吴国的威胁,又获得了楚国的忠心,岂不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秦哀公没有其先辈秦穆公的雄心与霸气,还是难下决断,告诉申包胥暂且回驿馆休息。申包胥说:“我君现在流落草莽,作为臣子怎么能安歇呢?”于是申包胥便脱去衣冠,立于秦庭,号啕大哭,昼夜不止,连续7天。秦哀公见申包胥救国心切,同时也想到:楚国有如此忠臣尚且为吴国所灭,我秦国没有这样的忠臣死士,吴国灭秦恐怕也在旦夕之间。秦哀公决心出兵救楚。为了表示对申包胥的尊敬,他吟诗一首:“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与子同仇。”其实这首《无衣》在秦国流行很广,秦哀公朗诵出来,以示与楚国同仇敌忾。
申包胥见秦哀公答应出兵,立即行三叩九拜之大礼。
秦军救楚国
秦哀公答应出兵救楚之后,申包胥立马起程回国,告诉楚昭王这个天大的好事情。此时楚昭王已经避难于随国。随国一直是楚国的附庸,伍员闻知楚昭王入随国之后,便写信给随侯,威胁他将楚昭王交出来。好在随侯不是落井下石之人,也深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于是修书给伍员:“敝国一直为楚国的属国,所以楚王落难,敝国有责任保护楚王。现在楚王已经远徙他国。”
申包胥重新找到楚昭王,说:“秦国已经答应出兵救楚,大军已经出征,不日即到。楚国复国有望。”楚昭王大喜,于是命令子期、子西收拾残部,以做秦军向导,等秦军到来合击楚军。没过多久,秦军与楚军会师,楚军在前,秦军在后。楚军遇到吴军将领夫概,夫概自恃勇猛根本没有将楚军放在眼中,楚军诈败而归,夫概不知是计,率军掩杀过去,结果发现秦军精锐尽出,来不及后撤,吴军死伤大半。夫概败退而归,回去报告阖闾,秦国大军已到。吴国此前并未与秦军交手,但是知道这个西方大国在戎狄环伺的险恶环境中成长起来,秦军战斗力不可小视。
孙武劝阖闾就此撤军:“楚国国土广袤,虽然都城已破,但是楚人并不服从吴国,如果当初大王听从臣之劝告,迎立熊胜为君王,此时我们可以安然撤军,而无后顾之忧。现在秦军已到,与楚军残部合力对付我军,恐怕我们势单难支,将士出征既久,思归心切,还是就此撤军乃是万全之策。”
阖闾也有退意,伯反对,道:“我军五战皆胜,长驱直入,兵威四方。现在秦军一到,未等接战,便要撤军,难免太畏惧秦国。大王给我一支兵马,我定击退秦军。”阖闾便给伯一支兵马,结果铩羽而归。秦军士气方盛,吴军不能抵挡,于是阖闾命令军队退回郢都,坚壁清野,同时派人向唐、蔡两国征集兵马。
楚秦联军为了防止唐蔡等国加入吴军,便先行一步围攻唐国,唐国不能抵挡,城破国亡,其余小国畏惧不前。吴军一时陷入被动。自春秋征伐以来,各个大国霸主无不以扶危济困为任,充当各国的道义上的裁判。阖闾一改前辙,占领楚国都城,不但不给复国,反而想就此灭掉楚国。这在当时还是不合潮流的,直到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才开始流行。
为了体面地撤军,阖闾命令夫概、孙武、伍员等人分兵把守楚国郢都,互为犄角,楚秦联军一时也难以攻入郢都。看似坚固的防线,却已经出现裂痕,堡垒最容易从内部崩溃。
吴国撤军
夫概自恃军功在身,居功自傲,目中无人。现在吴军陷入困境,夫概便率领本部人马偷偷撤退,一路狂奔回吴国自立为王,同时私通越国,越王乘机起兵侵吴。
阖闾闻讯大惊,急忙班师回朝,靖国内之乱,留下孙武与伍员做好善后工作。现在吴军主力三分去二,滞留于楚国无异于以肥肉投馁虎。孙武与伍员也准备回师帮助阖闾平叛。此时,伍员接到一封神秘的来信,一看原来是申包胥的。信中写道:“兄大仇已报,现在楚秦大军士气方盛。念及当年八拜之交,不愿与兄刀兵相见,如兄不竭吴国之威,弟亦不尽秦国之力。”伍员看了之后,笑道:“好在楚秦不知道我国已经出现内乱,倘若知晓,怎肯轻易放过我们呢。”孙武道:“正是个撤军的好时机,不过,既然楚秦大军并不知晓我国已生内乱,我们撤军还是要提一些条件吧,不然太灭自己威风了。”伍员点头称是。
于是,伍员给申包胥回信,道:“平王无道,娶媳逐子,杀害忠良。平王已遭戮受辱,已故世子之子熊胜乃楚国王室血脉,流落多年,若能给予熊胜以封邑,延续香火,吴军当撤军。”
申包胥将吴军的撤军要求告诉了楚昭王,昭王复国心切,便答应接纳胜,并予以封邑。伍员与孙武安排妥当之后,便从郢都撤军。孙武、伍员归国之后,越王看夫概大势已去,便主动撤军。夫概手下的士兵多半叛逃,于是夫概便弃城而逃,阖闾有惊无险地回到都城。
孙武功成身退
伐楚归来,孙武便邀伍员一起归隐山林,伍员不愿意。孙武说道:“月盈则亏,此时吴国方盛,国王必然因功骄纵,盛极必衰,乐极生悲,不如告老归政,归隐山林,颐养天年。”伍员还舍不得尘世的名利,便拒绝了孙武的邀请。于是孙武便独自向阖闾辞职,阖闾极力挽留不住,便以金帛赐予孙武,以嘉奖孙武的功劳。老子曾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孙武可谓得到老子的真传,功成身退,视名利如粪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