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打发人告诫皇贵妃,不想协理后宫也行,正好皇贵妃册封礼尚未举行,倒省了上交册宝、册印之繁琐。自此皇贵妃再不敢跟乾隆使性子赌气了。
又数日策楞奏,因莎罗奔年老龙钟。郎卡未经出痘。不能赴阙叩谢。谨进番童番女。感谢皇帝宽宥之恩,已差人送到傅恒处,又在刮耳崖、修建祠宇,供奉傅恒长生禄位。乾隆回旨,‘虽朕有宽宥之恩,但皆由傅恒忠诚办理之所致,生祠自应听其建立,至番童番女,理不当留,传旨傅恒,将所送番童番女发还成都,交策楞传令该酋领回。’
“皇上为何要将番童番女发还?”平金川费了多大劲儿,死了多少人,如今金川投降,理应赔偿损失,傅恒受佛却银,而乾隆却将番童番女发还,岂不是便宜了莎罗奔、郎卡。
彼时乾隆正低头翻时宪书,计算傅恒归期,闻言抬起头:“外番蒙古部落甚众。未出痘者概不令来京。此天朝定制。郎卡未出痘,原不应来。莎罗奔衰老不能远涉,亦来不了,故以二十名番童番女,代其赴京服役。可番童番女亦是皇朝之人,长育其境,与豢养内地何异?朕实不忍其年纪幼小,便受跋涉之苦,故而却之。”乾隆拿着朱笔,在某一日点了个点:“朕计算傅恒三月初至京,可能有些匆忙,但是三月中旬足矣。”
古代重农轻商,民之温饱是国之大事,二月末,三月初吉亥日,天子亲耕,已成清朝重要祭祀典礼。每年仲春亥日,乾隆都要率百官至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因金川大捷,乾隆心情甚好,竟邀我去先农坛观耕,一听可以出宫,我喜出望外,天天掐指计算行期。前一日,乾隆要亲去挑选次日亲耕的谷种。次日早,乾隆让我扮做太监,我初时不肯,想扮做侍卫,乾隆撇了撇嘴,侍卫挺胸抬头,乘坐高头大马,你敢吗?侍卫高大英武,你像吗?那扮皇子也行,乾隆又上下打量打量我,皇子要下田亲耕,你确定你推得动犁铧?想想也是,还是扮做太监更适合我。
因是重要祭礼,设卤簿于太和殿外,乾隆身穿龙袍,登上龙辇。我则在龙辇旁随行。到了先农坛,在先农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在俱服殿更换亲耕礼服,乾隆虽一身粗布短褂,但是举手投足间还是十足的帝王之相。一时鼓乐齐鸣,禾词歌起,两名年逾六旬的老人牵黄牛,两名壮年农夫扶着犁,乾隆左手执耒,右手执鞭,行三推三返之礼后,乾隆又加一推一返,然后至观耕台落座,命怡亲王弘晓、裕亲王广禄、和亲王弘昼各五推。我小声嘟囔着:“皇上不早说,这此奴才也能做。奴才还以为要自己手扶犁铧,赶着牛,原来是有人牵牛,有人扶犁。”再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鞋,走了好几里的路,鞋沿都是灰。
在百官面前,乾隆竟以袖掩口笑了。见乾隆笑了,原本凝重的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也难怪随驾百官行事小心谨慎,近一年来,乾隆实在把他们整治怕了。
见弘昼放下鞭子,乾隆又传旨命六部尚书(尚书出征在外的则由右侍郎代替)、左都御史、大理寺少卿等各九推,总共一亩三分地,接下来则是顺天府尹,率农夫犁完剩下的几分地,撒好种子,盖上土,又压了两遍,亲耕礼才算完成。
乾隆命照例赏扶牛的老人及农夫每人各五两银子。
乾隆告诉我:“你可不要小瞧这一亩三分地,打下来的粮食,存放在神仓院,供京城九坛八庙祭祀使用。”
乾隆起身时,命我随他去俱服殿更衣,乾隆递给我一套暂新
的短褂,命我换上,我换好衣服,乾隆道:“朕想着天赦山,山高路险,傅恒尚且能徒步行七十余里,朕虽不能效之,但是先农坛到紫禁城不足十里的路程,朕还是能走回去的。”
乾隆要带我微服私访,顿时心情雀跃起来,早听说清朝的老北京天桥最热闹,“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著名学者齐如山在《天桥一览序》中所述:“天桥者,因北平下级民众会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会风俗,一斑可见。“自从来到清朝,一直想着去天桥看看,尝尝天桥下的小吃,听说天桥市场的杂耍表演更是一大特色,不但项目繁多,而且技艺高超。可是我一蹦两个高出了俱服殿,见亲王、及六部九卿仍是平民打扮,原来不光乾隆走,连大臣们也要走步回去。
乾隆命撤了卤簿、仪驾,率领众人悄悄地往回走,因着平民服装,没有太多拘束,弘昼跟他并肩走着,乾隆道:“你明日动身祭孔子庙,不必跟朕走步回去,免得路途劳累。”弘昼笑道:“走几里的路不会累。”
乾隆悄声问弘昼:“你王府修建如何了?”和亲王脸皮真是够厚的,闻言笑了笑:“修得差不多了,四哥不用再给臣弟增银了,一万两足够矣。”我闻言忍不住扑哧笑了,就一个破马棚烧了,一百两都足够矣。
乾隆也笑了:“朕没想给你增银,想着你府里的事儿完了,帮朕一个忙。孝贤皇后忌辰将至,傅恒又立战功,人子报本之忱,必念尔祖,朕欲加恩富察氏赐立祠堂。”
弘昼也听出来了,乾隆是让他带人给富察氏修祠堂,弘昼道:“修祠堂可不比修马棚,马虎不得,不是有工部尚书和工部侍郎吗?他们都比臣弟懂。”乾隆小声道:“别人朕都信不着,朕明旨是照勋臣额亦都、佟国维之例,敕建宗祠,可暗里……。”
弘昼一拍大腿:“臣弟知道了,放心吧。”
乾隆又道:“建宗祠,你只是监督之责,若有什么地方不合适,你从旁提点一下便可。还有一件大事也得你帮忙。”看来弘昼还是块香饽饽。
弘昼道:“有事,四哥请说,但凡臣弟能做到的,势必责无旁贷。”
乾隆道:“朕登基十四年有余,隆仪首重乎尊亲,盛世莫先于崇孝。朕想在令妃册封礼后给皇太后加徽号,皇太后平日最疼五弟,加徽号典礼朕想让五弟与礼部共同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