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期,在这个时期,不仅带来生产要素向城镇的快速聚集,同时也对城镇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这是城市文化
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是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作用的阵地,任何一个现代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都应该成为城市建筑的一大亮点。无论是从国际看还是从国内看,最有魅力的城市,其标志性建筑里,文化设施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巴黎的卢浮宫、艾菲尔铁塔,悉尼的歌剧院,这些都是文化设施。与之相对照,我省城市在这方面较欠缺,在最近的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测评中,我省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大都处于末档,不少西部城市都比我们强。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方面的建筑少、小、丑,面积、功能、建筑式样比较落后。“文明”一词在辞典里的解释是“社会进步状态”,一个缺少文化建筑、文化设施的城市,不能说是一个进步程度高的城市。建设城市就会有“拆”与“建”的问题,拆旧建筑不能把有文化价值、能留下城市记忆的建筑都拆了,建新的建筑中也应有公共文化设施的一席之地,公共文化设施应该成为城市建筑中最有魅力、最靓丽的建筑。
当前,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三产”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当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恩格尔系数迅速下降,人们的消费投入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文化领域。按照学术界公认的一个结论,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至3000美元时,正是文化产业快速成长期,刚进入这一时期时,文化产业对许多人来讲还是个盲区。在这种情况下,谁先意识到,谁动作快,谁就抢占了先机,占有了市场,就拥有了这个财富的源泉。我省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使一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产业从城镇退出,这就为第三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使更多社会资金、生产要素向既无污染又是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转移成为可能。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按照美学规律抓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这是城市文化
建设的关键性工作。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规划得好坏,将直接决定一个城市的功能效用,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只有符合美学规律、将城市自身文化融于规划设计之中,建出来的城市才能有魅力。东西方城市规划理念各有不同,各有所长,我们应兼容并蓄。比如,中国城市街道以井字形、田字形为主,横平竖直,四四方方。在欧洲,很多国家城市道路都是放射形的。走在井字形的道路上,看到的是建筑两侧的风光。走在放射形的道路上,就可以多看到几个角度。有的城市设计得很巧妙,当你开车行驶时,这个城市许多最美的建筑不是侧面而是正面呈现在你的视野中,使城市的优美、气魄最大限度地彰显出来。所以,在城市规划上,我们必须既结合自身实际,又要放眼未来,按照美学规律,以现代化的标准、世界一流的水平搞好设计。
对于单体建筑,同样不能忽视。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自然和人文要素融合的结果。单体建筑不但是构成城市景观环境的基本要素,还是城市文化品位的具体体现。在城镇化过程中,每一个建筑都要讲究建筑美学,尽可能使其有一定的文化承载。要通过城市整体设计来规范建筑群体间的协调,又要对单体建筑体型、体量、色彩等作出相应要求。我们讲“穿衣戴帽”,实质上是在要求我们注重城市建筑的装饰文化。“穿衣”是指给建筑的墙体配以优美的色彩;“戴帽”就是有个漂亮的屋顶。除此以外,还要注意门窗的设计,这相当于城市衣服的衣兜和纽扣,衣兜和扣子不好看、不协调,衣服也不会好看。
强调建筑美学,还要注意建筑的用材、色调问题。任何事物都是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螺旋式发展的,审美观也是如此。农业社会人们的审美很“生态”,经过工业社会的“污染”“喧闹”,到后工业社会人们开始追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按照这一规律,具体到建筑材料上就要讲究“自然”质感,让人感到舒适、自然、随意。色调上也是如此,色彩鲜艳,大红大绿,不一定就好看。霓虹灯的设计也是一样。像巴黎这样“走过来”的现代城市,立法规定不允许往建筑上打射灯或设霓虹灯,要搞就要高额收税。这些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存在决定意识,我们不能用农业文明的眼光来审视工业文明,更要注意学习一下后工业文明的东西,使我们城市建筑的美学水平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更具有前瞻性,不至于几十年后又推倒重来。
在建筑美学方面,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注意。比如,商铺的门匾字号问题。门匾字号的设计风格应多种多样,但又有可遵循的规律,与商场、商铺、饭店、餐馆等经营内容形成内在联系。比如,中餐馆要用传统的木制匾牌、书法题写店名,有民族性,有民族文化含量,就很上档次。要是咖啡馆,就做成欧式的,用铁艺门匾,就很好看。门匾字号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非常需要加以引导,它是很能影响城市市容、影响城市文化品位、影响城市观感的。
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这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根本性工作。城市的文明程度,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人,是城市居民。如果一个城市居民的知识水平低,举止粗俗,缺乏文明素养,那这个城市规划、建筑搞得再好,也不是有魅力的城市,不是一个文明的城市。一个城市的文化、文明,就体现在市民的言谈话语、举手投足之中。所以进行文化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努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这也是城镇化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是提升市民公德素质。包括引导人们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形象、热心公益事业等。抓好这项工作,一是要组织群众参与。要调动群众的主动性,使群众自觉地参与进来,不能让群众老是处于被动教育的地位。通过组织广大市民民主修订各市原来的《市民文明公约》、组织市民群众参与对不文明行为的义务劝阻活动等,引导人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参与中、在实践中自我提高。二是加强舆论引导。讲道德就是明辨是非、荣辱,人们的日常行为主要靠道德来调节,越过道德底线才要用法律来惩治。明辨是非、荣辱,一个重要的手段是进行舆论引导,我们不仅要用好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还要用好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扩大受众群体,达到广泛的教育引导效果。三是实施依法管理。诸如上车挤踏、过马路闯红灯、损坏公共设施等,这些行为接近或越过道德底线,有的触犯法律法规,所以既要教育又要管理。“没有教育的管理是简单粗暴的,没有管理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把教育和管理结合好,使越过道德底线的行为受到相应惩罚,这样才会收到实效。
其次是引导市民提升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要不断扩展、创新提升市民素质的内容和载体,比如举办大讲堂、书画展、音乐会、摄影展以及歌咏比赛、民间工艺制作大赛等等,通过专家引导,社区配合,吸引群众参与其中,群众参与多了,对自身素质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实践中,这类使广大群众能够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要多搞,加大密度搞。通过活动来引导人民群众不断提升文化品位、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