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障系统。要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既要重视内在动力问题,还必须关注其外部环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源泉,也是这一事业顺利发展的充分条件。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定。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影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再加上经济体制转轨给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使得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如果把握不好,可能导致类似苏东演变的危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忽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建设被削弱,思想理论出现混乱,我们的事业就会发生曲折;什么时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贯彻得好,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思想统一、人心凝聚,我们事业就顺利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社会的稳定,所有的改革和建设工作都无法进行。实现社会的稳定,不仅要理顺经济体系,完善生产关系,还要推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实施,强化上层建筑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德治相对法治是更积极、更主动的社会控制,人们的社会行为主要靠道德调节,只有越过了道德底线才用法律来惩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把人际关系调整好了,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稳定才有根本的保证。通过强有力的道德建设工作,推动各级政府和司法、执法部门的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做到社会管理公平公正;推动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推动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团结友善、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这些工作的广泛开展,必将有效地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新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为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在指导思想问题上绝不能搞多元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和重要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这个问题上同样也不能搞多元化。探索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研究精神文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到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各种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侵蚀,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我国的意识形态阵地,保证我们建设的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仅要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且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在不偏离方向的前提下得以迅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必须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培养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公平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精神;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调整有关方针、政策,加快文化体制和教育、科技体制的改革,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满足人们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要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挖掘和保护好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思想文化,造就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要求有机结合的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
(二)坚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在服务改革和经济建设中求发展。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过程中,都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其他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服务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不例外。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证明,精神文明是在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中不断实现着自身发展的。正是通过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支持、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障碍,才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了思想理论建设。正是围绕经济体制转型,调整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气,才逐步构建了新的道德体系,促进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正是立足于经济建设的需要,探索和完善经济文化政策,才推动了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离开改革和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将其融入到物质文明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在与城乡建设和各行各业具体工作的有机结合中获得强大生命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思维中我们把它们分做两个概念加以把握,但在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分开的。要防止“空头政治”和“两张皮”问题,就必须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与具体业务工作的“同时抓、同事抓”。在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必须与城市的建设、管理等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组织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参与城市环境建设、改善社会服务、维护公共秩序的过程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在农村建设精神文明,要与广大农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在帮助农民开拓视野、学习致富本领、丰富文化生活、建立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推动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阵地的建设。在各行各业建设精神文明,要与他们的业务工作和行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引导各行各业建立服务规范、加强诚信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为职业道德赋予新的内容,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如果脱离实际工作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就会失去活力,只有与各方面的具体工作相互渗透,扭在一起,“同时抓、同事抓”,才能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力量
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的一切工作出发点和归宿。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具体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就是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特别是逐步过上小康生活、富裕生活,对精神文化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这给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愈加有利的条件,搭建了更大的施展才能的舞台。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推进思想建设;顺应人民群众对新型人际关系的盼望,推进道德建设;顺应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推进文化建设;顺应人民群众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只要我们始终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来开展工作,就能不断拓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空间,进而构筑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宏伟大厦。
运用人民群众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人民群众之所以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因为人民群众为了满足本身的需要而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既创造了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为满足自己精神文化需求而参与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过程。从根本上讲,人民群众有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积极性和伟大创造力。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不渝地依靠人民群众。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和争做文明市民、文明职工等活动,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追求健康向上精神文化生活的产物,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我们党顺势加以引导,并不断总结和完善,使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已成为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并落实到基层、融入于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人民群众在广泛参与这些活动中传播进步思想观念、弘扬高尚道德风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城乡文化生活,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效地推动了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各行各业风气的好转和城乡面貌的改观。只要我们充分尊重群众、依靠群众、顺应群众的意志和愿望积极加以引导,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就一定能化为亿万人民的生动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够产生出源源不断的、强大的推动力量。
(四)坚持推动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备运转顺利的工作机制
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体制的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化“第一生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十分重要的领域。要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优化社会生产力,就必须突破束缚教育和科技发展的体制障碍,积极推进这方面的体制改革。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通过科技体制的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积极推动文化体制的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
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文化建设领域,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不适应的体制,是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和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对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老少边穷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要加大国家的投入。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形成一大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实力大幅度加强,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
(五)坚持党的领导,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全社会齐抓共建的局面
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领导亲自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一切事业的核心力量,没有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难以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党。各级党委包括党的各级基层组织,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一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方针;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中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统一的目标;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本部门、本行业、本单位的工作全局统筹安排,纳入经济和社会的总体发展规划。把三个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规划设计、一起实施推进、一起检查落实。党委、政府一把手真正做到对精神文明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要亲自参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要亲自部署,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难点热点问题要亲自组织力量解决。不能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要时时刻刻想在心里、抓在手上、落实到工作中,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抓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动权。
各方面分工负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到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科技众多领域,融入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把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和调动起来,投入到这一宏大的社会事业中来。要建立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组织领导体系,充分发挥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谋划、组织、协调、指导的作用。各级政府要不断完善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把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落实到政府的各项业务工作之中。政府的各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行业组织,要负责抓好本行业、本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把各行各业的思想道德建设卓有成效地搞起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做好各界群众的组织发动工作,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各级人大要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立法工作,各级政协及各民主党派要多为精神文明建设献计献策,进行有效的社会监督。把各方面的力量都组织和动员起来,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正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崇高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