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及一般类
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王明珂:《华夏边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保罗·康纳顿著、那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
4.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
5.李明欢主编:《福建侨乡调查:侨乡认同、侨乡网络与侨乡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李明欢:《“相对失落”与“连锁效应”:关于当代温州地区出国移民潮的分析与思考》,载于《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5期。
7.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赵世瑜:《狂欢与日常》,三联书店2002年版。
9.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10.乔治·里泽著、容冰译:《麦当劳梦魇——社会的麦当劳化》,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11.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12.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薛晓源、李惠斌主编:《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2005-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5.G.H.埃尔德著、田禾译:《大萧条的孩子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1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阿兰·邓迪斯:《民俗解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黄淑娉:《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9.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0.马歇尔·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萨林斯:《甜蜜的悲哀》,王铭铭、胡宗泽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
22.霍布斯鲍姆·兰格:《传统的发明》,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23.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6.周大鸣:《凤凰村的变迁——〈华南的乡村生活〉追踪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7.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9.威廉·哈维兰:《当代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0.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2.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33.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34.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二、杂技、文化艺术及民间文献类
1.《河北吴桥杂技学校校志》,2008年8月13日由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宋金凤提供。
2.《吴桥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版。
3.《吴桥县文史资料》(第一辑,杂技专辑),吴桥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2年版。
4.《吴桥县文史资料》(第二辑),吴桥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7年版。
5.张钰军:《春典——江湖行话用语》,中国吴桥杂技大世界博物馆,2007年版。
6.李敬义:《天下杂技第一乡》,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7.边发吉主编:《吴桥杂技老照片》,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8.《杂技之乡吴桥民间故事集》,吴桥县《三套集成》编辑部,1987年版。
9.张彦广:《父亲的神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武润玺、武鹏:《杂技传说》,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11.武润玺、武鹏:《杂技传奇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
12.苑建国:《杂技王传奇》,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3.史德俊:《我的杂技生涯》,吴桥县文物保护所所长杨双印提供。
14.毛泽东:《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人民日报》,1967年5月28日。
15.《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国戏曲志·北京卷》。
16.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编:《杂技,我们共同的语言——文集》,1998年版。
17.第五届全国杂技理论研讨会论文之一,边献海、宋金凤:
《浅谈我国培养杂技艺术人才的理想年龄》。
18.第六届全国杂技理论研讨会论文之一,边献海、宋金凤:
《适应市场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杂技艺术人才》。
19.杨双印:《吴桥杂技》,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0.夏菊花:《当代中国杂技》,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21.刘荫柏:《中国古代杂技》,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2.傅起凤、傅腾龙:《中国杂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3.傅起风:《杂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8年版。
24.边发吉、周大明:《杂技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刘峻骧:《中国杂技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26.《吴桥人的杂技情结》,《河北日报》,2005年10月27日。
27.《杂技花盛开友谊传四海:新闻照片》,新华出版社,1973年版。
28.中国杂技家协会:《杂技论坛》,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
29.吴克明主编:《杂技艺术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0.孔令仪:《杂技训练基础知识》,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31.广东省杂技艺术家协会、河北省杂技艺术家协会、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研究部:《杂技论文集》(1992-1995年)。
32.倪钟之:《中国民俗通志·演艺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3.岳永逸:《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34.张亮采:《中国风俗史》,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35.刘仲孝:《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天桥》,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36.连阔如:《江湖行当》,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37.穆港生:《杂技人才的培养之我见》,载于《魅力中国》,2007年第2期。
38.郭小军:《浅谈杂技学员的培养与教育》,载于《魔术与杂技》,2006年第5期。
39.张贝尔:《现代体育理论对杂技教学的借鉴作用》,载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40.何连华:《建立杂技训练的科学体能训练理论体系》,载于《合肥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1.刘斌学:《杂技艺术人才综合素质教育之根本》,载于《当代戏剧》,2004年第S1期。
42.刘斌学:《全面系统的培养杂技人才》,载于《当代戏剧》,2004年第S1期。
43.夏军:《杂技教师的基本素质》,载于《文化时空》,2003年第9期。
44.蒋强:《注重青年杂技演员的思想品德教育》,载于《剧影月报》,2006年第2期。
45.盛业茂:《新形势下杂技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载于《文化时空》,2002年第8期。
46.王晓乐:《论杂技艺术人才培养》,载于《剧影月报》,2006年第3期。
47.张振元:《试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杂技教育》,载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8.刘远明:《杂技演员形体训练的优化和提高》,载于《四川戏剧》,2003年第1期。
49.赵伟宁:《培养杂技人才的几点体会》,载于《剧影月报》,2005年第2期。
50.鲍正国:《杂技演员低龄化的利与弊》,载于《艺海》,1999年第2期。
51.程笑君:《浅谈现代杂技教师必备的教学素质》,载于《杂技与魔术》,2007年第4期。
52.吴桥县人民政府:《面向未来,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负重奋进,再创吴桥杂技辉煌》,1996年3月28日。
53.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文化部关于加强戏曲曲艺上演节目的领导和管理工作的通知》,1979年9月3日,《中国戏曲志·北京卷》。
三、其他相关研究
1.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白庚胜:《民间文化保护前沿话语》,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5.周兴茂、周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几个基本问题——以土家族为例》,载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6.刘金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载于《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7.李天义、何家国:《对当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思考——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谈起》,载于《电影评介》,200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