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独立地位的杂技中专学校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首先,在招生上,在地域、家庭出身等方面比团办学员班先进,两所学校都本着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的目标进行招生,杂技团招生往往给团内艺人及其亲属以种种便利和优惠,而且招生不是杂技团主要工作,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来源。专业的杂技学校没有了熟人圈的干扰,招收学生家庭限制放宽,利于提高生源的质量。第二,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对于学校而言,教师素质是首位的,因此,正规中专学校把建立一支新型的师资队伍、组织杂技教师开展杂技教学理论研究、编写杂技教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这也是团带班的形式做不到的。第三,建立系统的教学安排。参照其他艺术院校的规章规定学制和课程设置,上海马戏杂技学校学制7年,课程分业务教学和文化教学,业务教学分杂技和驯兽(含马术)两个专业,文化课设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生理卫生等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关注,上海杂技马戏学校始终在上海市委和市政府支持下发展;艺校是在吴桥县政府、沧州市政府和河北省政府的支持下,并为了提高艺校的地位,将其由县属升为市属,至今坐落在吴桥的艺校属沧州市文化局直接管辖。在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局、教育局也给予了相应地协助。这再次显示了国家力量通过地方政府为杂技教育纳入国家轨道起到了关键作用。
吴桥县还有一所名义上公立的杂技中专学校,吴桥县职教中心杂技学校。吴桥县职教中心1991年成立,设置杂技专业,20世纪90年代末中专院校、职业教育不景气,1998年生源成为问题。职教中心教务处的一位老师告诉笔者,在这种局面下,原杂技专业不景气,老师月工资只有600元至800元,很多人工作不认真、敷衍,民办办学风气正盛,有的老师便把学生挖走,也有的老师外行不懂杂技,导致学生不满而主动离开,到最后只剩20来个学生,学校负债二三十万。2005年经招标、考察后,承包给树新杂技团。职教中心和树新签订合同,职教中心把原杂技专业的场地、硬件设施提供给树新使用,毕业颁发职教中心的中专证书,树新每年向校方交7万承包费,自主招生。演出、培养学生、管理等所有事项都由树新自主负责,完全以自己的方式经营,原职教中心杂技专业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没被留下,20个学生归树新,现在的工作人员都是树新的人马,树新团长孙桂军仍为树新团长,其妻刁某任职教中心这个大学校内杂技专业学校的校长。文化课老师由树新从职教中心以外聘的形式请来,共3位,有时由树新办公室一名20岁左右的办公人员兼任。所以该校名义上是公立的,但其办学模式完全是民办的;可和吴桥县其他民办杂技学校不同,该校直接由县教育局下属,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都享受国家对中专的政策,从这个角度讲,该校还是公立的。
随着杂技中专学校的发展,在其他艺术纷纷在各大学成立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专业,培养各种高等人才的情况下,杂技界也加紧了步伐。1986年6月,在沈阳体育学院设置杂技教师大专班,专门培养杂技教师人才,提高杂技教师的素质,这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力图改变的是传统杂技教学模式,即教练只知道传授杂技,却不知道如何传授,特别是传统的“功夫皆从棒底出”式打骂方法过时后,不顾科学、不了解人的身体结构,盲目对学生延长训练时间,这种教学方法受到时代的挑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该校开设生理解剖、运动医学、心理学、训练学、运动力学、杂技美学等相关27门课程,促使杂技教学向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发展。
随着中国杂技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和对杂技教育的重视,中国杂技也注意和国际的交流。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支持下,世界马戏学校联合会于1990年11月在蒙特利尔成立。艺校很快成为世界马戏学校联合会的成员。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一些中国杂技团校承担起了培养国外学生的任务,艺校即是其中的一员。从2002年起,艺校开始承担培养留学生的任务,这些留学生主要来自非洲国家,目前已有71人从该校毕业。⑤
四、主体构成——民办杂技团校
在杂技如何传承方面,作为现代学校教育模式和传统草根模式运作的博弈,民办杂技学校出现。这不仅是传统与现代的博弈,更是国家、地方、个人的互动的结果。
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国家通过杂技团国有化、限制民间传艺从艺、从思想上改造艺人等手段,使国家观念能够深入杂技艺人群体内部。这是为了把处于民间观念、传统价值包围的杂技艺人解放出来,使该群体显示出现代的、社会主义气象。这是一种外部意识形态、观念和传统、民间观念习俗博弈的过程,使新的秩序和模式被确立了起来,传统模式在形式上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在国家层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纲领为私有制的存在确定了合法地位。在教育领域,公立学校一统天下的局面在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松动。1985年,国家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这为个人办学提供了政策保证。于是,部分杂技艺人萌发了兴办杂技学校的想法。
1.民办杂技团
改革开放之初,在强大的传统作用下,刚刚复苏的吴桥杂技,作为靠市场生存的草根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兴办杂技团体,培养学生作为附属。
陈连振,1979年创办新兴马戏团,1948年生,仓上乡宁庄村人,从13岁开始练习杂技,文革期间,曾组织几个人以探亲为名偷偷到山东烟台、潍坊等地演出,后因为演杂技受到限制而停止。曾参加“吴桥县海河指挥部文艺宣传队”,带领三十多名演员在海河工地,为民工演出。1971年任仓上公社杂技团业务指导,1979年仓上公社杂技团解散后,陈连振自己组建杂技团,即仓上杂技团。新成立时仅15人,设备简陋,只有一辆大车、一匹马和几样简单的设备,节目也有限,多在农村应付一般性演出,没有学员。几年后资金、设备都得到很大改进,从而增加了演员学员,4年后有三十多人,1984年更名为新兴马戏团。
于集镇的群艺马戏团,是民办杂技团中发展较快的一个。于金生,出生于杂技世家,四五岁开始学艺,幼年随家里长辈以搭班撂地演出的形式在东北各地演出。因受三次大伤导致右腿终身残疾。于1980年,以家庭成员和亲属为主体建立群艺马戏团,该团发展很快,改革开放后组建时是个只有四五个人的小杂技班。1991年,发展壮大起来后,更名为“河北杂技马戏团”,后来为了吸引观众,多次从俄罗斯等国家聘请外国杂技演员,开创民间杂技团体雇用外国演员的先例。1993年,于金生为吴桥杂技大世界捐款2.5万元;1998年投资80万在吴桥杂技大世界内建立滑稽动物园;在济南动物园投资100万建立动物驯演馆;2000年开始承包国家马戏团。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已经建立6个分团,现在以北京为总部,在南昌、香河、杭州、成都、济南、吴桥6个地方设立演出基地。演员达三百多人,据称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民营杂技马戏团体。他本人现为中国马戏团团长、中国演出家协会会员、中国杂技艺术节协会理事、沧州市政协委员。
2.民办杂技学校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教育作为国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得到重视的大环境的推动下,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成长、成才,民办杂技团附带培养学生和传统师徒传授的形式,越来越遭到质疑。与之对应的是,艺校招生的火爆,在艺校工作近20年的宋科长说,90年代前来报名要求学杂技的人非常多,队伍从办公楼门口一直排到校门口,由于学校规模的限制,那一批招40个学生,可报名人达到一千七百多人。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杂技艺人看到新的市场,于是很多人兴办杂技学校,而原有的杂技团也纷纷打出了两块招牌,在“吴桥县某某杂技团”旁边挂上另外一个招牌“吴桥县某某杂技学校”,之后成立的杂技团也是如此。如2002年成立的蓝天杂技团,董事长李国瑞,曾为县团团长、县文化局局长,退休后和人组建蓝天杂技团;刘志凯,曾为县团业务团长,二人合办该团。最初原县团团长从县团带出来一批人,工资分配等管理模式沿用公立团体的方式,慢慢私化。成立之初,演员和学员共五十多人,其中15个学员。
据笔者了解,在吴桥民办杂技学校有二十多所。这些学校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开始重视教育,各种职业、民办学校铺天盖地兴起的时候涌现的。
改革开放前,吴桥县由个体办杂技学员培训班者,只有楼子铺乡丁庄刘国涛一家。他自幼喜欢杂技,1972年在河北省体校自费学习体操三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年,1975年在吴桥县少年业余体校任教。从1977年开始培养14名孩子学杂技,两年后,这批学生参加工作,敦化杂技团2人,兰州杂技团2人,沧州杂技团1人,转入县团9人。从1979年开始正式在本村办杂技短期培训班,第1期18人,学期9个月;1981年招收第2期22人,学期6个月。学员毕业后,半数以上为专业团体录用,其他人进入民办杂技团。
3.民办团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