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对于PPG这三个缩写字母的诠释是Perfect Products Group(完美产品集团),希望能为消费者提供最佳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不过PPG遭遇的第一场危机却正是因为衬衫质量问题导致网络口碑下滑。
PPG其实是拷贝了李亮的前东家美国知名服装直销企业Land’s End的模式,在Land’s End任职期间,李亮看到了中国市场制造过剩中存在的机会,将Land’s End的模式带进了中国,并由此掀起了一场轻公司风暴。
李亮的创业团队也很惹眼,每个人都很“Glocal”(全球本地化,Global+Local),这些精英来自世界财富500强公司,随便揪一个出来,你会发现他不是哈佛高才生就是有“买卖提”(MIT,麻省理工学院)背景。这样一个公司简直太惹眼了!
有这么一个Glocal的团队,诸位也就不难理解PPG的“美国模式、中国故事”了根植于过剩的中国制造背景,用互联网和IT技术获取消费者数据,并反向匹配生产资源,以最贴近市场的方式进行快速反应,从而获得规模性成长。
对中国市场的理解,恰恰让PPG找到了契机,在中国处于价值重构之中的混沌商业环境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以往大多数用资产进行开店、并购等扩张方式的传统零售业者们相比,PPG从2005年创立到2007年的巅峰时期,甚至在2008年上半年的平稳期,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数据进行的获取消费者数据、深度挖掘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把握去应对市场,从而实现规模性成长。
在以往,很多服装企业都认为互联网服装销售因为缺乏体验环节,具有天然的缺陷,不可能在网上做起来。因此当PPG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以另类方式达到销售额2亿元左右的规模时,以衬衫起家、在服装业跋涉20多年的李如成自然会感到震撼。(2007年初李亮宣称当年能做到10亿~15亿元人民币,而雅戈尔2006年的衬衫销售额是8.7亿元。)
最先付诸行动的是报喜鸟集团。在看到《IT经理世界》于2007年5月的封面报道《轻公司》后,报喜鸟集团在同年8月便成立互联网销售团队,决定向这个新的领域进军。2007年底,报喜鸟的在线销售平台BONO开始试运行。
还有很多衬衫直销网站似乎也在一夜之间冒了出来,2007年底已经有30多家。
2007年,PPG借助风险投资商的钱疯狂做广告,其业绩也犹如坐上过山车,不断攀升,甚至巅峰时期达到了日销售3万件衬衫的规模。而国内衬衫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雅戈尔在2006年平均每天销售衬衫的数字是1.3万件。
令李亮始料未及的是,这竟然成了PPG最后的辉煌。就在PPG的生意兴旺之时,意想不到的问题接踵而至。因为生产外包而监管不严,PPG一批衬衫质量出了问题,而退换货流程却很烦琐,消费者觉得其没有诚意,导致这家企业的互联网口碑迅速变差。
坏消息就如多米诺骨牌,总是一环扣一环。紧接着一些供应商的官司令PPG的信誉雪上加霜,之后媒体发动了大规模的口诛笔伐,PPG的公众形象由此跌入万丈深渊。
在2007年烧掉2亿多元的广告费后,PPG从2008年起停掉了所有的广告投放,突然就销声匿迹。尽管在2008年,PPG依靠上一年砸下巨额广告获取的消费者数据,销售额有过每月上千万的纪录,然而这家企业却已经丧失了消费者的信任,元气大伤。在业界接连的质疑中,PPG业绩频频下滑,管理层陆续出走,李亮也常驻美国,无论业界如何拷问PPG,他都不再亮相。
ITAT
ITAT也曾经成为投资圈的金矿,但是神话也在瞬间破灭。
孙悟空(Henry Ayliffe)是美林(亚太)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这位美国人取了中国古代神话里镇妖除恶的英雄之名,是希望有一双火眼金睛,能一眼辨清投资对象的价值。不过2007年在面对投资圈里毁誉参半的ITAT时,孙悟空在其独特的商业模式面前迷失了。举棋不定、犹豫良久之后,孙悟空最后还是忍不住在ITAT第二轮融资后,令美林跻身ITAT的投资商行列。
这家企业吸引所有投资商的魅力在于,以轻资产的模式实现了全球零售业最快速的扩张。
你或许会不屑地说,国美收购大中电器,一夜之间不就增加了81家门店?但是别忘了国美收购大中电器花了36亿元。令所有零售业同行们羡慕的是,ITAT的扩张并不是靠投入巨资并购,也无须向上游供应商事先支付货款、无须向地产物业商支付房租,却能在全国300多个地级城市开卖场。
ITAT高速扩张的秘诀是什么?
ITAT的法宝有两个,即“零货款,零场租”。
所谓的“零货款、零场租”,前者是向上游供应商实行先铺货再结账,后者是ITAT先进驻商场再和地产物业商结账。供应商、ITAT和地产物业商,三者之间按照销售额的58%~62%,23%~32%,10%~15%浮动比例分成(如图1)。为了获取合作伙伴的信任,ITAT向供应商和地产物业商都开放了IT系统,令它们能随时查看销售额。
不抵押货款就能卖衣服,不交租金就能进场开商店,这在传统零售业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ITAT做到了。
苏宁电器CEO孙为民不止一次地和地产物业商谈判,希望能与其建立按销售额分账的合作模式,但是2007年,苏宁在全国的600多家店里,仅有少数几家地产物业商与其按这种模式签约,其他的店面都需
要预付至少一年以上的房租。
“麦当劳、肯德基,哪一家不希望能先进场,后付款?”孙为民反问道。黄金商圈永远属于大热门,无论是苏宁、国美,还是肯德基、麦当劳,它们争夺的是稀缺的黄金地段,因而必须先缴纳昂贵的租金,才能获准入场。
ITAT则活跃在次商圈并不是ITAT不想打入黄金商圈,而是黄金商圈的地产物业商相对于零售商来说更加强势,很难接受“零场租”的ITAT。
ITAT的创始人欧通国从中国大量的次商圈闲置物业中找到了突破口。在创办ITAT时,他经过大量的考察,发现中国在20世纪初的基建热后遗留下了大量的闲置物业,它们多位于非繁华地带的商住两用楼底层,或者是次商圈的商厦,它们要么闲置要么被分割成零散的店面,一小块一小块卖给中小零售商,俗称“卖地图”,即地产物业商拿着零碎的商铺平面图招商,却往往因为缺乏整体的经营策略而生意清淡甚至倒闭。
欧通国瞄准了他们的痛处,与之进行合作分账的谈判,对于这些过剩的地产物业商来说,这不失为新的生机,至少比荒废着强。因为只要ITAT产生销售额,这些次商圈物业便会得到10%~15%的分账,而ITAT也由此获得了低成本进驻的机会。
而在销售产品的定位上,ITAT的定位是老百姓买得起的平价品牌服饰,而其由供应商直接寄售的模式则减少了中间供应商的流通环节,避免了服装行业经销商的层层加价,用欧通国自己的说法是“让利给消费者”。
ITAT的商业模式,使得它很难吸引有影响力的品牌商加盟。在国内,知名服装品牌都建立了自己的渠道体系,并且将定价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无论是建立直营渠道的雅戈尔,还是靠经销商拓展市场的七匹狼,抑或是以渠道加盟为主的美特斯邦威,这些知名品牌经过10来年的发展,都已有成熟的渠道体系和价格体系,很难接受市场再有人进入分一杯羹。何况ITAT宣称走的是平价路线,这无疑是强势的品牌商们的劲敌。
所以,ITAT的模式瞄准的是服装业中的中小企业,在人民币升值带来出口压力、纺织服装业逐渐取消出口退税等政策的大背景下,国内大量的纺织服装企业正急于找到一个销售出口。ITAT的出现,相当于给大量的服装业中小企业搭建了一个免费的渠道。
在ITAT,供应商、ITAT和地产物业商被欧通国称为“铁三角”。然而,由于品牌一般、次商圈人气不旺,铁三角也成为业界对ITAT的最大质疑。对此,欧通国自有见招拆招的能力。
据传蓝山基金投资ITAT前,曾经请普华永道进行进资调查,因为ITAT模式独特,普华永道很难为其定位,索性将其归类为Outlet一类的“名牌折扣店”。但是欧通国却不认同“折扣”一词,他认为中国的消费者对“折扣”有着天然的心理敏感,潜意识会认为打折的产品意味着滞销或者质量上打了折扣,因此他采用了会员价的方式。
在ITAT,顾客只要花30元便可以办一张会员卡,而每件衣服的标价分为两种:门店价和会员价,会员价通常比正价优惠25%~30%,这样的定价策略会令顾客心甘情愿地掏钱买张会员卡。
欧通国认为会员卡不仅可化解消费者“折扣=滞销品”的疑虑,同时也可以增加消费者黏度。对于多处于次商圈的ITAT店来说,业界的质疑来自于次商圈的客流量稀少,欧通国则通过发展会员的方式增加回头客。截至2008年6月,ITAT拥有2600多万有效会员,欧通国自称ITAT的回头客超过80%以上。同时,仅仅凭每张30元的办卡费,如此庞大的会员基数也为ITAT敛得一笔数目不菲的资金。
另外,业界对于ITAT的质疑还来自于其商品毫无名气的品牌。欧通国的辩解是,“我们卖的是品牌商品,而不是名牌”。尽管打造的是一个渠道品牌,但是ITAT旗下仍然成立了两个公司管理在海内外注册的100多个商标,即法国国际商标集团(中国内地)有限公司和欧洲服装集团(亚洲)联盟有限公司,这两个公司的品牌可为OEM供应商提供贴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ITAT旗下几乎所有的商标都有个洋名字,比如NINA、贝尔曼等,做过多年国际品牌代理的欧通国认为,中国的消费者更加偏好洋品牌,因此刻意“洋化”商品品牌,乃至在渠道品牌上也强调英文字母ITAT以及“国际品牌”等字眼。
不过,对于自己创建的企业,欧通国期望打造一个渠道品牌。显然,ITAT的目标消费者并不是阿玛尼、古驰等国际一线品牌的消费者,欧通国认为这个市场是金字塔的顶端,太过于狭小,他瞄准的是金字塔中低部的普通消费者,他们占据了13亿中国人中的8亿多。在欧通国眼里,这部分人群的消费正在升级,他们有了品牌意识,却难以消费高端品牌,而ITAT强调的“国际品牌”正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是品牌而不是名牌、以会员卡带动次商圈的消费,这些见招拆招的策略都极其迎合资本市场的欢心。在服装业和零售业摸爬滚打了近30年的欧通国不仅对消费者心理有着极深入的了解,而且也有过带领企业上市的经历10多年前他的身份是金盾西服创始人兼董事长。当年他携金盾西服在内地主板上市,公司却在东南亚金融风暴中被恶意收购。从资本市场再次站起,也令欧通国深谙资本市场的心理。
但是ITAT在2008年却流年不利,在内地联交所上市的过程中,因为商业模式被质疑以及销售额做假等原因,ITAT接连三次聆讯被否,从无限风光的巅峰急剧跌落,高盛、美林等投行纷纷弃它而去。
ITAT的教训是什么?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ITAT尽管构筑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却因为自身核心能力的丧失而无法帮助合作伙伴获得销售过剩制造能力的通道。
无疑,ITAT通过构筑一个多接口的开放型平台,组建了一个外骨骼化的价值网络ITAT与1500多家供应商和800多家地产物业商实现市场信息共享,ITAT并不自己投资购买货品,也没有自己的库存,而且并不预先支付商场地租。这些在传统零售业需要用资金获取的资源,却因为ITAT找准了自己的价值层面切入点,以价值链重构者的姿态,打破了国内混沌商业环境中过剩资源的胶着状态,从而以IT作为组织能力,去组织企业的外部资源实现杠杆增长。
一切看似完美,欧通国也一直强调“铁三角”的新商业关系,即供应商、ITAT与地产物业商是平等合作关系,三者是新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实践者。
实际上,ITAT是这个价值网络的重心所在,它的关键在于市场能力这是欧通国为合作伙伴描绘的蓝图,也是ITAT一直以来期望获得的核心优势。大量的价值网络成员满怀热情吸附在ITAT这个开放型的平台之上,帮助ITAT实现了轻资产的规模性增长。然而,ITAT缺失的,也恰恰是这部分能力。
在ITAT位于很多城市的门店,都会有门可罗雀的场景。如果以传统零售业的平效等考核指标来看,ITAT将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很多。
如果不能开拓市场,再完美的商业模式也是一个毫无价值的摆设。
欧通国看到了国内服装制造业没有市场能力,但是问题在于ITAT自己也恰恰缺乏这种能力,它缺失的是轻公司的精髓企业可以将非核心的能力以低成本的方式外包出去,但同时必须不断优化自己的核心能力,这是轻公司在商业竞争中的关键优势。
这种核心能力或许是研发能力,或许是品牌运营能力,又或许是市场营销能力,它是轻公司吸引外部资源构筑价值网络的引力所在,并且这种能力可以为所有价值网络成员实现更大的利益。
“零货款、零场租”,令ITAT在市场能力的两端都丧失了优势。大
量籍籍无名的品牌进驻,很难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只有品牌、质量好的商品才能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是强势品牌却不愿意先铺货给ITAT,因为ITAT的无条件退货的合作原则,相当于要强势品牌承担库存风险。
实际上,ITAT的渠道能力也并不强,因为其店铺的位置大多位于次商圈或者三类商圈,这些地方往往客流稀少。
在具体的商业实践中,ITAT的市场能力仅仅是美好的愿景。籍籍无名的品牌,偏僻的次商圈,都无法聚集人气。如果这两个要素当中有一个很强势,比如强势品牌或者黄金商圈的店铺,那么ITAT的吸引力便会飙升。
强势品牌次商圈的组合,比较常见的模式是品牌折扣店(Outlet),尽管地处偏远地方,但是汇集了国际一线品牌打折品的品牌折扣店因为优惠的价格吸引消费者趋之若鹜。
黄金商圈弱品牌的组合,比较常见的模式是沃尔玛或者家乐福在中国,家乐福和沃尔玛都在客流量大的地方开店。这类连锁卖场里的服装品牌都不出名,但是因为旺盛的人气和便宜的价格,也能带来强劲的销售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