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首富和他背后的中国可能性
财富只是一个附属产物
任何人在面对这个人的时候,可能都会产生疑问:这个平平常常、身上的衬衫400元可以买一打、说话慢慢腾腾像个邻家大叔,甚至还带着一脸书生气的人,真的就是中国第一富豪吗?
可他就是。
2001年英国小伙子胡润把刘永行的家族从众多媒体的报道里找了出来,虽然人生几经沉浮,在富豪榜上的排名也是上上下下,但是到了2008年,当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刘永行,这个四川新津人,坦然登上了全球最老牌的财富杂志《福布斯》的中国富豪榜首位,财富总额为30亿美元。在其他中国富豪的财富都大量缩水的情况下,他的成就赫然在目--7年前当整个中国的目光都被胡润排行榜吸引的时候,刘永行家族四兄弟以83亿元人民币被列为富豪榜之首;而7年之后,使他登上富豪榜首位的30亿美元,即204亿元人民币,却是属于他单独领导的公司的。
这是一个几乎必然的结果。
事实上,早在七八年前,关于富豪排行榜,刘永行就发表过很有意思的评论。他说,真正的财富怎么可能凭一个排行榜就能说清楚呢?当时胡润还在为《福布斯》杂志工作,他为刘氏兄弟的家产作了78亿元人民币的估计。刘永行用简单的计算就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果。他以刘家四兄弟名义共有的大希望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新希望的股价为计算的基点,以其在大希望集团的业务比重为计算标准,算出了整个希望集团值850亿美元的结果。
那么谁是准确的?刘永行认为,其实都不准确。因为他自己的计算只是以新希望某天的股价为基点来进行的,但股票市场是浮动的,而胡润是按净资产来计算的,没有考虑赢利能力。同样的资产在不同的人和团队手里,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刘永行认为,以财富现值来计算公司总资产没有意义,关键是创造财富的能力,而这则是由人群中的亚文化决定的。
7年之后的结果,证明了刘永行当时的说法是对的。虽然无从知道《福布斯》以怎样的标准判断出刘永行领导下的东方希望集团值204亿人民币,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作为一家全球老牌财富杂志,《福布斯》得出的结论比原来仅靠中国媒体公布数据和小团队调查的结果更为可靠。
刘永行在这个时点登上首富的位置,对于整个中国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中国成语说,水落石出。这句话用于经济领域,说明的是财富的坚硬程度。经济高涨时期,有很多财富是泡沫化的,只是一个数字,由起伏不定的股价简单计算得出的财富的总数,确实没有多少价值,那只是由大众心理预期的一种集合构成的数字而已。而在危机时期,当所有的财富都开始缩水的时候,创富能力所产生的财富开始显山露水,这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现象。当下之中国,泡沫回落后的财富缩水、官商关系带来的腐败财富随风而逝、投机空间的缩小,使得侥幸得富者失去立足之地,使得一个个富豪从人们眼中消失。他们的成功固然来得飞快,但失败得也如退潮那么平静,也许若干年后,人们都已经不记得那些曾经叱咤一时的富豪了。
但是如何创造财富却是人人都关心的问题。除了部分人抱有侥幸心理,试图从投机中致富外,大部分中国人还是希望从自己的工作和劳动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从而使自己拥有更好的生活。所以刘永行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他行事的大量原则,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
更为重要的是,刘永行的成功代表了一种在中国经商成功的可能性。早在20世纪80年代,凭借自己的努力,他就走向了成功,那么在现在的中国还有什么不能成功的理由呢?问题是怎样做才能获得成功。
优秀公司是怎样炼成的
刘永行的传记之所以可以存在,因为首富本平常。
在中国,人们推崇的优秀公司,一直是联想、海尔、万科这样的企业。不错,这些一直占据着中国媒体最大关注度的企业,总是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联想是中国计算机行业的先驱,海尔是中国家电业的领导企业,万科更是中国最大宗商品--房地产企业里的特立独行者。而东方希望集团只是一家很普通的民营企业,它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源、优秀人才和起点财富,甚至连做的行业和产品也都是平平常常的。在起点上,刘永行和他的兄弟们养鹌鹑,转而做鹌鹑饲料,接着做猪饲料,然后扩展到做所有养殖饲料;扩展到第二产业的时候,做的也不过是人人皆知的铝冶炼。他的成功证明了在中国,这样的空间是存在的: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普通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人生境界的升华,实现自己的梦想。
刘永行领导下的企业之所以值得书写,可贵之处在于,无论是在平常行业还是竞争空前激烈的产业,这个企业都能做到第一。东方希望集团在北京有三家饲料厂,而且分别是北京房山区企业效益的第一、二、三名。东方希望包头稀土铝业有限公司作为东方希望集团的核心企业,在整个包头工业领域是一个彻底的后来者,但仅仅三年时间,它就成为包头工业企业中效益最好的民企。凡此种种奇迹,在东方希望集团里不胜枚举。
我们知道,如果是一家小型民营企业,只要产权明晰、激励到位,就很可能会使企业变得灵活,并较容易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但当企业的销售额达到上百亿元,甚至几百亿元的时候,趋同化的可能性就大大加强了。公司变大了,管理的层次加长,链条变得松弛,人的惰性在管理空隙之间得到释放。几乎绝大部分公司都在做大的过程中趋同,以前国企经营中出现过的问题,在民企做大的过程中,也一一出现。
国内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在企业经营上摔过大跟头的史玉柱说过,刘永行最多只犯过小错误,但没有摔倒过,日积月累,造就了今天的成就。那么刘永行是凭借何种独到之术以做到如此不同?
在整个中国的民营经济的范畴内,我们常常可以听到黑砖窑、狼性老板、公司不是家、关系搞定等让人心烦意乱的词--中国的聪明人实在太多,因为容易的路实在太好走,所以这种字眼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无法消除的。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刘永行也有过这样的机会,他不是不想赚钱,但其中的风险,也是难以想象的,是不可控的。所以在一次进入房地产业的尝试中,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全身而退。
也幸亏是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本书中看到一个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秉持“守拙”原则的刘永行。而更进一步的是,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经营者,刘永行为他的员工考虑的是如何使他们在为自己的企业工作期间拥有领先一步的生活条件。刘永行的个人财富,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积累起来的。
正是因为他商海里行走多年干干净净,今天和未来才不会为原来的行为付出代价。但我们要问的是,这又是怎么做到的?
在国内流传甚广的一个故事是,刘永行在企业做大的过程中,曾有一段时间非常困惑,一度说要向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庆学习,为他免费打工三年。最后打消这个念头,是因为朋友劝阻说台塑公司知道刘永行的打工是有目的和有野心的。笔者在2004年与刘永行交流的时候,再度问及他还有没有为王永庆打工的念头,他轻松地笑言已经没有必要了,他已经会了。
他会了什么?
刘永行和东方希望的中国意义
为了体现此书更为宏大的阅读价值,也许我们还要回顾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小故事。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流亡山西。对于战与和,在入侵者内部曾有过一场讨论,而结论是,不宜再行追击。因为诸国对于清朝的共同诉求是财富,剿灭清政府对于诸国来说意味着治理的困难,因此保留清政府其实就可以保持所有入侵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这一事实,与历史上千百次的民族纷争一样,证明了人类之间的纷争说到底不过是对于财富的争夺。财富是人们的智慧与体力的产物,而企业正是创造财富的基本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财富正是让中国强大的根基,只有有了强大的企业基础,国家才强大,人民才能富裕。在国际金融危机潮涌而来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虽然商业上全球化的浪潮铺天盖地,但是一旦经济出现了不景气的状况,利益还是以国家为边界的--以贸易保护为明显特征的国家利益自我保护正在日益显露它锋利的牙齿。这印证着一个本来差不多被人们遗忘的看法:由分工和协作带来的全球化过程并不意味着世界在变平,各种规则和利益的共同体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在共同利益增加的过程中,它被暂时掩盖起来了。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植根于本土的民族企业,要依靠本土的商业理念和实践总结。一个民族的崛起需要伟大商业公司的出现,人民的富裕更需要有优秀理念的公司的存在--它们在工商业上的实践,不仅创造着待遇良好的就业岗位,通过其优质的产品向社会输送着消费价值,更是通过商业的竞争为整个国家在产业上争夺着规则的制定权。也正是因为这样,刘永行与他领导的东方希望集团的种种经历才值得被阅读。作为一个微观中的个体,企业的来源大体相同,无非是由资本品和人构成,去形成产品,最终实现财富的增值。但由于组合的不同,结果往往大相径庭--仅仅20年的时间,刘永行领导的东方希望集团已经宣布他们为中国夺得了三个产业里的世界第一。因此关于刘永行的东方希望集团,这个一而再、再而三地创造奇迹的企业,有一个终极性的问题必须关照--为什么在仅仅20多年时间里,刘永行领导下的这个企业会如此的不一样?
凡此种种问题的答案,在本书中将随着我们对刘永行的知与行、行与果之间关系的不断描述而慢慢明朗。把这个综合的结果拆分成一个个过程中的问题来展开,我相信这是有意义的,正如很多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那样,作为一个素有农耕传统和等级观念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才刚刚进行到中期阶段。工业与商业中的实践,本来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在这个古老的国家里,传统与现代、意识形态与认识差别、乐观与悲观等种种因素又绞合在一起反复博弈。互联网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的整个文明进程,在痛苦和扭结中缓步推进。在此期间,这个国家在进步与落后、传统与现代、人性与狼性、本土与国际化中一步步地找到了自己的轨迹。当中国从1949年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之后,国强民富已经而且必将成为所有人追求的共同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坚信,开放、繁荣和进步,终将成为这个国家所有人未来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民族独立和国家稳定的前提下,正是有了一家家像东方希望集团一样阳光、富有活力、能够善待员工又能不断创造财富的企业,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才有了微观的崛起基础。有了这个共识,本书中对东方希望集团的种种不同的探寻就有了意义,这本书也就有了存在的价值。
刘永行和东方希望集团之所以值得被记录,还因为以下诸种原因:
因为他是白手起家,在1984年用仅仅1000元人民币造就了其当下涉及三大产业、上百亿元人民币的财富,而这些财富,还仅仅是属于他个人的那一部分,更多的财富被保留在他的员工当中。
因为他不是一个社交型的企业家,甚至在有机会进入房地产的情况下,他也选择了放弃,所以他的创业不存在官商关系,他曾坦然地说,“我的财富是阳光的”。
因为他是从一个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中脱颖而出的企业家,饲料业只是一个简单的加工业,技术和投资的门槛都不高,中国有13000家饲料厂,而刘永行在这场竞争中是赢家。在前述的条件下,只有企业自身的管理和由此带来的效率,才能从千军万马中夺路而出。
因为他是我们上一代中国人的代表,勤奋好学、低调朴实、从无望中找到自己的希望--他的起点如此之低:创业前仅是四川新津县城的一个电器修理工,腿有残疾,当时还有比较严重的口吃。
因为按他自己的说法,他做企业的方法,是相对的。他自嘲是一个手艺人型的企业家,不会投机,只会实干。
因为他不是只让别人干活,而自己作壁上观的企业经营者,他身体力行,不投机,不奉迎强者,从无到有,从一点一滴做起,他的员工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给他寄过一张明信片,下面的署名是“你的战士”。他的成就,有迹可寻。
除了这些,本书还试图更深一步发现的,是拨开浮在刘永行头上所谓的成功、富豪以及其他所有的光环,去看到促使他走上不平凡人生之路的背后因素。很多人都清楚,成就来自努力,但刘永行的经历是如此特殊,我们还应该知道更多。有企业家说,利润其实是想出来的。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怎么想是大问题。而同时本书也试图解释史玉柱发现的那个现象:为什么刘永行和他领导的东方希望集团在做大的过程中最多只犯小错误,没有跌倒过,更没有像史玉柱自己一样摔过大跟头?与很多成功学书籍不同的是,阅读本书的过程也是一次智力的激荡过程。与这个被称之为“常青树”的企业家一起回顾他20年的创业经历,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思维方式是多么重要。就像刘永行自己说的那样:“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看我们能把自己挖掘到什么程度。”
另外,你还会发现,阅读本书将是作一次心灵的旅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但主要障碍在于所有人都有惰性,而惰性与成功欲望之间永远只有一厘米的距离。但是就算欲望已经超越了惰性,要取得成功,还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本书在客观描述刘永行商业实践的过程中,也着力于揭示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几乎每个人都会同意,只有在冷静的主观指导下的客观行动,才会有好的收益。在当下,创业的热潮正在整个中国大地上涌动,作者衷心希望,这一本阐述中国本土最优秀的商业实践家和最优秀公司在其商业实践中的知与行、行与果过程的书,可以作为先行者的经验,为更多试图用自己的行动来创造财富的后来者铺平道路。
所以刘永行和我一起为本书的第一版想了一个好名字--希望永行,取希望集团的名字“希望”两字,和其经营者名字中的“永行”两字。这是个能充分说明本书主旨的好名字,我决定将其沿用至第二版。古话说,博学、少问、慎思、力行,未来的希望永远在于人的“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