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人的教育和发展方面共同追求的基本目标。我国儒家经典《周礼》曾提出: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礼、乐、射、驭、书、数。通俗来讲,这六艺就是指道德,音乐,射箭,驾车,文学和书写,数学。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主张对青少年开展音乐、体育以及书写、识字、计算等教育,来促进人的各方面素质全面提高。
人类社会化的发展和分工的日益细化,似乎有趋势使人越来越背离全面发展的目标。许多人只需在一个非常专业非常狭窄的领域进行工作就能在这个社会生活,他需要的绝大部分都可以从社会的无偿提供和自己的购买予以获得。我曾经在美国汽车工厂的流水线上,看到工人在工作时间只需做装配零件的几个简单动作。人好像可以变得越来越笨拙和懒散。这种趋势在某些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良好的国家有着众多的事实和现象给以证明。不过上述观点是浅层次和狭隘的。就人的生产和生活技能来讲,现代的人们的确无需像过去任何时代那样全面和周到。但是人的基本的社会性和生物性没有改变。社会性就要求他具备适应这个社会的道德伦理、文明习俗和性格个性等诸多素质特征。其中某些素质的缺乏都会影响他在这个社会的生存状况。而生物性要求,包括健康的获取、欲望的满足、情感的获得等,显然靠单一的品质和能力无法支撑。总体来看,人类的基本和最高生活目标——人的幸福,都离不开人的综合素养。因此当现代文明和科技日益突飞猛进,人们也要警惕,避免成为像哲学家马尔库塞所描述的那种“单面人”。
在高考指挥棒和社会金钱化潮流的推动下,当代教育,已经很大程度上陷入畸形化的泥坑。一味地强调学业的成绩,一味地强调结果的“成功”,而忽略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忽略性格能力的培养和心理体格的健康。我仿佛看到一辆疾驰的马车,载着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崎岖狭窄的山路上奔窜,驶向危险的峭壁悬崖。
社会无数的现象都在说明这种畸形化教育带来的恶果。无论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轨的艰难,还是文化建设的单调和苍白;也无论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徘徊和下降,还是整个社会人伦底线的一再突破,都在谴责这种教育的错误与荒唐。尽管教育并非众多社会问题唯一的罪魁祸首。
每个人都无法逃脱体制的命运,只要你生存在承载该体制的这一片土地上。然而,受制于体制,并不意味人们只能束手就擒,完全被动沦为体制的牺牲品。人的能动性能帮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抗拒命运的重压和体制的桎梏。
救救孩子,家长们应该行动起来!
1.“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是道德”——培养孩子的道德
培养孩子的道德,就如同植树一般,只有懂得科学的方法,付出辛勤的劳动,才可能使树儿枝繁叶茂、花团锦簇。
言传身教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的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方法。孩子对世事的无知和对周围人行为的模仿特性,是实施言传身教的基本依据。言传,就是要通过言语教育告诉孩子树立各种美德的道理。当然,讲道理也可以不老是“正襟危坐”的样子。也可以通过讲故事、讲新闻以及谈论某部电影电视、某本书籍等方式进行。结合孩子熟悉的场景,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致力于情感的体验,是道德教育需要把握的重点。不要陷入“假、大、空”的误区。身教,就是要求家长时时处处在道德行为方面给孩子树立榜样,一举手一投足都力求符合道德规范。印度“圣雄”拉·甘地一生体恤下层民众,与其乐于仗义疏财、救难扶危的父母的深刻影响分不开。如果要求孩子讲卫生,自己却肮脏邋遢;要求孩子孝顺父母,自己却对父母粗暴无礼——这样的家长不要指望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孩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规律。
孩子道德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婴儿从呱呱坠地,他就开始认识、模仿、学习这个世界。家长们不要以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他所接受的世间各种信息的点点滴滴,都会通过各种形式渗透进入孩子的精神和行为的内在血脉。家长们应该从孩子学习和实施的第一个行为开始,就进行恰当的引导。不要等到孩子坏的品德习惯形成后再去纠正。要知道,纠正和改变人的一种行为习惯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成人“戒烟”这一行为得到启示。
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培养的着力点。要从基本的日常行为入手,从简单的待人接物入手,一天天,一件件,去逐步固化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让它们变成跟孩子形影不离的生活习惯。这中间,需要细致引导,耐心规范,常抓不懈。一旦文明的举止在孩子身上张口就来、出手即是,无需自己思考和外界提醒,孩子良好的道德习惯就形成了。
道德的养成,需要综合运用表扬、约束、批评甚至处罚等教育方法。“无规矩不成方圆”,当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跟他订立基本的行为规范和纪律进行约束是必要的。有些事情要明确地、坚决地对孩子说“不行”、“不能”。违反了就要毫不留情地给予批评教育乃至一定程度的处罚。而孩子在牵涉道德的行为方面做得好、做得对,要像获得丰收一般,及时给予热情的赞扬和鼓励。
美国国父华盛顿小时候曾经因为诚实而获得过父亲的赏识。当时小华盛顿想试试小斧头是否锋利,就用它随手砍向了他父亲庄园里的一颗樱桃树。后来父亲见心爱的樱桃树被砍坏了,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人一顿教训。在盛怒的父亲面前,华盛顿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问明了情况,不但没有责备他,还把他搂在怀里,意味深长地说:“孩子,我为你的诚实而高兴。要知道,做人首先要诚实,这比100棵樱桃树还要宝贵。”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家长还要注意孩子在家庭之外所处的环境和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由于年纪小,还缺少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追随周围人的行为。如果环境糟糕,交往的所谓朋友又素质低下,孩子就容易学坏;反之,如果他待在优雅文明的环境,时时与有教养、有品位的人打交道,孩子也容易变得高雅。在这方面,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就给我们提供了榜样。
①尊重和关爱他人
教育孩子尊重和关爱他人,可以告诉他两个基本理由。一是世界上每一个人,其本性都渴望获得尊重、荣誉,希望获得爱和关心。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说:人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受到重视。一个美好和谐社会的根本标志之一,就是人性得到普遍的尊重和满足。二是在社会上,只有尊重和关爱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没有付出就没有获得。只想获得而不付出,那肯定是不公平的事。
印象中对女儿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我们并没有非常系统专门地开展,所做工作大多都体现在平时零散的生活细节之中。记得女儿一两岁就特别可爱,我们的熟人朋友见到女儿有的会亲一下,女儿对她不熟识的人就会一边说“抹掉”,一边用手向脸上抹去。我们就告诉她:“别人亲你这是喜欢你。抹掉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不好。”后来也曾教育她要和善地对待所有人,要跟同学团结友爱,要习惯于友好地微笑。由于性格温和,诚实待人,乐于助人,又从不伤害别人,女儿从幼儿园开始就和同学的关系处得挺好。高中时学习再忙也要给过生日的好朋友买礼物、写卡片。高考前十多天,正碰上她的生日,结果她收到一大堆礼物,我硬是跑到她教室帮她一起手提肩挎才拿回家。
女儿从小比较好强,各方面能力也一直比较突出。小学五年级时有段时间,她突然对某个同学的优秀颇有微词,有些不服气,说是靠她爸爸才获得某些成绩。我们就教育她,要真诚地欣赏优秀同学并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长处;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善于包容他的短处。后来她不再有这种倾向,和班上各方面优秀的同学都相处得很好。高三时,女儿与班上学习前几名的同学都是好朋友,考试排名他们时而这个在前,时而那个在前;既有竞争,又十分融洽。
在教育女儿尊重和关爱他人方面,我们特别注重教育她关心和尊重普通人和生活中的弱者。我们跟她讲国家领导人和普通战士一起吃饭的新闻,给她看美国总统到小学访问时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图片,跟她讲澳大利亚政府雇用残疾人、一些国家尊重残疾人的故事。我们也以一些行为给她示范,譬如跟传达室的临时工都友好相处,随时捐助街头的流浪者,看望生病的亲戚朋友,等等。渐渐地,女儿同情、关心弱者的意识和情感不断增强。小学二年级时,她过生日邀请一些同学到肯德基餐厅聚餐,受邀同学中,就有一位智障的孩子。她的一位同学在初中时因为某种病一条腿被截肢了,上高中后女儿还和同学多次去看望。高一时为了给一位生病的同学筹款,她和同学冒雨在公园门口举着募捐箱忙碌了一整天。
善,就像一颗嫩绿的幼芽,生长在每一个人幼小的心里。如果引导培育得当,就能让它长成参天大树。
②感恩
感恩是人们对所受关爱的意识、感觉和回报。一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爱之后,他从情感或理智上认识到这种爱的给予,内心产生感动,心里滋生感谢,从而产生一种回馈和报答行动的愿望。
感恩是所有动物的一种本能,是人类天生的一种重要情感。它跟孟子所说的人类恻隐之心一样,是“人皆有之”。但是天生具备,并不等于后天显现。就跟遗传学上的隐性基因一样,在杂合体时就不能表现出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可能增强和扩大人类的本性,也可能削弱甚至泯灭人的本性。
感恩也是古今中外都崇尚的一种人伦。中国的“孝”道,这个百善之首的情感,核心内容是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为主兼及关心照顾整个宗族人的愿望和行动。西方的基督文化,在西方人的宗教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感恩”是基督教的信条之一,对上帝感恩成为基督徒的基本情感之一。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往往有五六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加上孩子们比较忙碌,或忙于学习,或忙于娱乐和游戏,很少有时间和机会进行情感的“咀嚼”、体验和反思。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容易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幸福快乐来源于别人的辛勤付出,认识到要尊重、感谢、报答给予自己付出的人,并且逐渐学会给予周围的人以爱和帮助。同时还要告诉孩子,只有感恩的人,才会在生活中和社会上获得更多的爱与帮助。
我们在女儿的感恩教育上做过一些努力。我们经常在女儿面前讲述我们的父母带养培育我们的艰辛,并且告诉她没有父母的付出我们肯定比现在差。生活中我们也尽我们的能力在孝顺父母。我父亲去世后,我还将自己写的怀念父亲的文章《周年的怀念》拿给女儿读。每年过年,我都要带女儿去父亲坟头祭拜。我们还向女儿讲述我们工作和培养抚育女儿的艰辛,讲述我们在培养女儿方面比别的许多家长付出了更多的劳动(这方面也应当把握“度”,否则会给孩子过多压力)。随着年龄增长,女儿的感恩意识和情感明显增强。从她写给我们的大量信件中,我们常常一方面得到感动,另一方面得到欣慰。
我们还收集报纸网络上有关感恩、慈孝的相关报道、故事,有时给女儿直接阅读,有时讲给她听。像古代韩信报一饭之恩、当代陈光标高调做慈善回报社会、国外居里夫人感谢老师等事迹都跟女儿讲过。有一次还讲述了一条狗在逝去的主人坟前厮守近一年的事,女儿听后嘘唏感叹不已。我们还特别告诫女儿要尊敬老师,要满心感激老师的艰辛付出。高考完毕后,我们和女儿几个好朋友的家长一道,举办了一场谢师宴,借此感谢老师的辛勤劳动。如今每个寒暑假,女儿都要和同学一道回母校看望老师。
卢梭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而一个人一旦懂得感恩,他就能体验和珍惜生命的美好,就会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意,就会获得一种力量,使他沿着美德的阶梯攀登。
③诚实守信
努力使女儿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恐怕与我们的性格个性有关。我们夫妇俩或许并不比别人有更多的优点,但是为人诚实却是比较明显的。我们习惯于说实话,求实情,直来直去,不隐藏遮掩,不巧言令色。而我个人对诺言之类的东西一向十分看重,答应了别人的事情一定会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