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舍弃了你大大的书柜和心爱的藏书。最初对于你那个条件就要回家的事情咬牙地不满,但是近来我明白了,明白了你的心意和大大的付出。你对我的学习的关注、帮助,没有哪个父亲比你伟大。
妈妈,你在这边少了很多生活的乐趣。你为了我,宁愿这样无趣地生活,甚至愿意为了我而背诵古文,每天劳累地做饭,洗碗。其实你可以多花钱买保养品,多做美容,多想想自己,我希望你是我最美的妈妈。
非常非常重要的是,你们一定要养好身体,其他全部靠边,健康第一。妈妈还是要注意养生。但爸爸老是看书、想问题,这样真的特别影响睡眠,甚至还影响妈妈的睡眠。
我努力学着理解你们,尽量不随便发脾气,希望你们每天都很快乐。
我会努力。
我爱你们!
献于2010.10.10晚
6.畅所欲言的家庭会议——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开展每周总结
我在前面曾经简要述说过召开家庭会议这种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方式。当然正如我在那里指出的那样,它的功能显然不仅如此,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方法。在一种民主的氛围中,家人之间坦诚相见,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对家庭各个成员都是一种教育。特别是让孩子评价家长,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性。
家庭会议的主题主要是对以孩子为中心的家人的各方面评价。有时候我会根据孩子思想、行为方面存在的某个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探讨,深入剖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一次我就专门把孩子在生活方面动作缓慢的问题,作为家庭会议的中心问题研究,促进了孩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行为改进。
我在自己多年的学习生活中体会到: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是离不开总结的。通过总结,就能发现自己知识、能力的不足,就知道了应该努力的方向;通过总结,就能发现自己学习工作中的缺陷,就知道了应该怎么去弥补。这种天长日久的总结,就能一天天使自己成熟起来,进步起来。
我们开展每周总结的教育方式,是在女儿读初二至高一的一段时间。基本内容和方法是,每周对女儿在品德、学习、锻炼、娱乐等方面情况进行总结一次,对照预先设置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进行打分,有时候由我打分,有时候由她自己打分,之后根据分数状况给予奖励或批评处罚。从实行的情况来看,这种方式在督促女儿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规范行为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譬如原来女儿在学习方面的复习意识不强,通过每周的总结与促进后,她逐步开始了每天和每周的复习。不过,可能由于有些总结过于细致严格,也可能由于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从而逐渐对奖励处罚不太在意,这种教育方式实施得断断续续。到高一之后我们只是将每周总结表张贴在女儿书桌边,任由她自己开展。
现在回过头来思考,我以为定期对孩子的思想行为进行总结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不过在总结的时间频率上,一般可以两周或一个月总结一次,年龄越小,总结的频率应该稍多;从实施的年龄阶段来看,定期总结的方式也在孩子的小学和初中阶段实施比较好;总结评价的标准要在总体上符合人才或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的标准,当然标准首先不宜定得过高,大致高于孩子的思想行为的实际状况和水平即可,让孩子努力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之后可以根据孩子成长的情况进行阶段性地调整,特别是总结评价标准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思想行为方面帮助他“扬优去劣”,“查漏补缺”,譬如有的孩子不喜欢运动,就应该安排并细化开展运动的内容或分值;设置的奖励处罚也应符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并且适时调整;同时要发扬民主作风,总结评价的标准、频率、奖罚等内容,都要和孩子事先商量确定,这样既能保证行为规范的难度适宜,又能增强孩子自觉行动的自主意识。
范例:家庭会议——关于近期家人相关问题及解决方式
一、我的问题和表现:
1.粗暴,发脾气偏多,轻言细语偏少;
2.啰嗦;
3.亲女活动偏少:譬如一起朗诵、看电影、看电视、做游戏等偏少。
二、妻子的问题和表现:
1.小事上计较比较多:譬如在讲卫生、营养、穿着等方面;
2.亲女、理解女儿活动偏少。
三、女儿的问题和表现(呈现倔强、叛逆的倾向):
1.对学习的兴趣下降,玩的欲望增大;
2.洁癖倾向;
3.不够理解、体谅父母的辛劳和付出;
4.动作慢的问题仍未解决;
5.对学习方法的关注、对自己的知识薄弱点的关注不够。
四、女儿问题的解决方式:重点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毅力、自制能力,培养尊重人、理解人、宽容人的情怀。
(一)关于增强学习兴趣及督促勤奋的问题:
1.关于前途命运大道理的宣传及相关故事宣讲;
2.与女儿一起探讨学科知识;
3.走访勤奋学习的孩子,与之交朋友。
(二)关于改进学习方法的问题:
1.对改进方法设置特别奖励;
2.家长传授并与女儿一起探讨学习方法。
(三)关于洁癖问题:
1.帮助她认识其危害;
2.实践行为上要求与督促;
3.家长再不可在讲卫生方面斤斤计较。
(四)关于动作慢的问题:
1.督促她在理念上、意志上、决心上下工夫;
2.继续执行奖惩;
3.教给她快的办法并予以示范。
(五)关于要求女儿理解体谅父母、增进家庭和谐的问题:
1.宣讲父母工作生活之艰辛,讲类似的故事事例;
2.父母多点亲女游戏,陪她一起阅读、看电视等;
3.在道理上讲讲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和谐;
4.少干涉女儿的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
(六)关于倔强与叛逆的问题:
1.尊重她;
2.家长少发脾气。
(七)关于玩的问题:安排玩的时间,解决玩什么,怎么玩,玩多久的问题。
约2008年
范例:每周总结(评分)表
评分规则:每大项5分,凭印象给分
奖励规则:(略)
7.“精神晚餐”
“精神晚餐”是我根据实际创造出来的与女儿一起吃晚饭时开展的一种人文交谈方式。
女儿进入初中以后,就几乎成了一部读书的“机器”,白天上完繁重的功课,晚上在家里还要对付老师布置的大量的学习任务。这让我们既心疼,又无可奈何。尤其让我们感到忧虑的是,孩子看报纸、电视的时间都很少,这使他们对社会和人文都了解得很不够。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因为“偏食”而导致“营养不良”,就会成为只会读书的“畸形人”。
针对这种情况,从女儿高一(2009年9月)开始,我就跟女儿加了一道“精神晚餐”。我把平时自己在读书中了解到的人文知识,以及白天在阅读报刊网络新闻时读到的具有“人文味”的新闻事件,在和女儿一起吃晚饭时进行传播与分享。为了避免自己在晚饭时临时想不起上述内容,一般做法是我将新闻事件的标题和人文知识的要点浓缩到一张小纸片上,在吃晚饭时把它放在桌上,然后根据它的提示,讲述和讨论具体内容。一般是以我的叙述为主,有时也听听女儿的意见,偶尔我们也进行辩论。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的叙述还是太多了,而让女儿谈看法、说意见以及我们之间开展辩论还是偏少了。
总体上,“精神晚餐”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政治、经济、文学、宗教、法律、道德、历史、社会(包括环保、民生、教育、慈善、******等)等,整体的价值取向上则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突出平等、正义、自由、生命、关爱、开放等主题,偶尔也安排一些笑话和娱乐,而不是某些报纸、电视一贯的“繁荣盛世”的主题。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她们所承受的偏狭的课堂教育带来的不足。
由于当时的资料意识不强,以致这些承载“精神晚餐”内容的小纸片并没有全部保存。从留下了的一些来看,把它们部分展示出来并且像当时那样解读,或许并不是没有意义。
譬如某一天的小纸片上写了三条新闻:1.“埃及报纸修改中东和谈领导人照片以突出本国总统”;2.“湖北高校新生军训导致1人猝死、1人脑死亡、几十名学生晕倒”;3.“有学者认为:石油垄断企业的功劳不能感动中国。此前有官员称:如果没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企业,中国经济早乱了。”对于上述新闻,我是这样解读的:关于第1条,这是****政府惯用的掩盖真相的手法,目的在于愚弄百姓、突出统治者的英明伟大。这种手法在苏联时期被经常运用;关于第2条,主要是指出当今教育的弊端,高考的指挥棒下的教育导致学生体育锻炼的缺少;关于第3条,我指出垄断是市场经济的“大敌”,它导致不平等竞争,违背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也导致商品价格高昂、社会就业和效率低下,并且容易使腐败丛生。
又譬如摘录了这样的新闻:“法国关于******头巾禁令(即禁止在公共场合佩戴掩盖人的面孔的装饰物的法律)生效日,遭到一名女子的抗议”,我指出这是现代文明(包括反恐)与传统宗教信仰的冲突与矛盾,同时又强调社会包容的必要。又如面对新闻:“深圳警方准备在100天时间内将8万名治安高危人员清理出深圳”,我解读说这会损害社会的自由,混淆道德和法律的边界,片面和狭隘地人为营造社会稳定表象。
伴随着妻子所准备的色香味俱佳的物质晚餐,我的“精神晚餐”给女儿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营养,这种营养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却溶进了女儿的精神血液。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与女儿的人文传播与分享中,我也获得了一种精神的快乐。阐述自己对人文的发现和认识,感受女儿知音般的理解和反馈,看到女儿人文精神的日益成长,犹如品饮甘露般的醇浆,那种满足、甜美、畅快和欣慰,人世间又有多少情感可以与之比拟呢?
8.与孩子分享生活中人文的点点滴滴
除了在“精神晚餐”中提供展示经过了选择、概括、归纳的新闻资料,我还注重收集其他各类教育学习资料给女儿阅读。
无论是充满思辨和哲理的思想散文,还是飘浮着温情或忧伤的菁舍小品;也无论是包含道德指引的感人事迹,还是蕴含学习经验的名师访谈,只要我看到了,我都找来给孩子阅读。
记得我曾多次推荐著名思想家、作家龙应台的作品。我将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找来给女儿读,后来又将我早年购买的龙应台的作品集《美丽的权利》推荐给女儿,还带女儿到书店购买《野火集》、《目送》等书籍,并和她一起分享龙应台作品所表现的正直、正义以及作品在形式上所展现的直率、尖利。我还跟她推荐余秋雨的作品,指出其作品实现了将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历史掌故的回顾完美结合,同时我还将文坛上对余秋雨人品的各种评论讲给女儿听,使她知晓作品与人品的统一与背离,提高她对世事的判断力。
也记得我多次找来报纸杂志上的报道道德模范事迹的新闻通讯给女儿阅读。譬如我剪辑了2010年12月23日的《长沙晚报》,上面报道了山东德州乐陵市一位三岁女童照料高位截瘫的父亲的感人故事。我跟女儿讨论说,这一方面反映了女童的坚强和孝心,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女孩的事迹当然感人,可又是社会的悲哀,又是可改革的方向之一。
我还剪辑过有关新闻图片给女儿看。目前留存下来有两张。一张描述的是美国总统******到一所小学给孩子们读书,结果一个小朋友竟听得打起了哈欠。我跟女儿解读说,这张图片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记者们敢于求真而美国的新闻环境在“新闻自由”的自我标榜下,也容忍求真,尽管这个真相表面上有损总统的崇高和威严,但实际上体现了总统的平易近人;二是反映了总统和小学生之间的一种平等和宽松的气氛。另一张图片描述的是两只熊的拥抱场景,旁边有这样的文字说明:摄影师多夫兹近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国家公园发现,两只棕熊因意见不合而打架,但打斗近50分钟后,双方均精疲力竭,最后以拥抱和平结束这场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