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的由来
“+”“-”号都诞生在德国,至今已有500多岁了。那是在15世纪的时候,德国有个叫魏德曼的数学家,他非常勤劳,整天废寝忘食地计算。当时,还没有什么现成的符号可以使用,他在工作中,一边计算,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在横线上加一竖,就表示增加的意思。‘+’,你就叫加号吧!”“从加号中拿掉一竖就是减少的意思。好!‘-’你就叫减号吧!”从此以后,“+”“-”号就被他带到了世界上。
“=”的名字叫“等号”,它年龄要比“+”“-”号小百多岁。它是由16世纪的英国学者雷科特创造出来的。当年他在研究数学时,经常碰到两个数字相等的情况,又无法标记,就决心创造一个符号。比较了许多图形和符号,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更相同的了”。于是,他就用两条平行线段来表示两个相等的数,并给它取名为“等号”。
“×”号和“÷”号,至今都已200多岁了。18世纪,美国的数学家欧德莱发现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有所不同,怎么办呢?他就把加号斜过来写,表示数字增加的另一种运算法,并给它取名叫“乘号”。“÷”号诞生在瑞士。当时,学者哈纳在算账中遇到要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但没有符号可以表示这种算法。于是,他就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来表示这种算法,并取名为“除号”。这就是“+”、“-”、“×”、“÷”和“=”五个数字符号的来历。
大写数字的由来
当人们开据正式票证时,除了把金额写成阿拉伯数字外,还要写上汉字大写数字,这是我国财经账务上的一个规定。关于它的起源,还要追溯到明朝。
据史书记载,明朝初年,有四大案件轰动一时,其中有一重大贪污案“郭桓案”。郭桓曾任户部侍郎,他利用职权,勾结地方官吏更改数字大肆侵吞政府钱粮,贪污累计达2400万石精粮,这个数字几乎和当时全国秋粮实征总数相等,对明初孱弱的财政是一个巨大损失。
此案牵连12个政府高官、6个部的大小官员和全国许多大地主。朱元璋对此大为震惊,他下令将郭桓及间案犯几万人斩首示众。为了杜绝这类案件的再次发生,制定了严格的惩治经济犯罪的法令,并在全国财务管理上实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其中较重要的一条就是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改用“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这十个读音相同但不宜篡改的字,作为庄重场合(如财物收据、记账)的专用数目字。这一方法的实行,防止财务官员乱改数字,堵住了一些账务管理上的漏洞,对巩固新生的明朝政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来,人们在使用这种数字记账的过程中,又逐渐用“佰仟”二字取代了“陌阡”二字。到了近代,阿拉伯数字引入我国,财务系统中用它与汉字大写数字相配合,具有相当大的实用性,因而一直沿用至今。
“勾股定理”的由来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平面几何的一个基本定理一“勾股定理”。
根据公元前1世纪一部天文历算著作《周髀算经》的记载,我国在周朝的商高就发现和证明了“句股定理”,“旬股定理”就是“勾股定理”。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也发现并证明了这个定理。他还宰了100头牛以表庆祝。因此,在外国的书籍里又把这个定理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
为什么我们叫做“句股定理”呢?据传我国古时把脚叫做“句”,腿叫做“股”。因脚和腿是相互垂直的,所以就把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叫做“句”“股”。
由于腿比脚长,便把较短的直角边叫做“句”,把较长的直角边叫做“股”。
如果我们用绳子把脚和腿(句、股)的端点连起来,就像弓上的弦一样。所以,把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就叫做弦。
在古代,人们在使用标杆和日影进行天文测量时,把垂直于地面的标杆看成腿(股),把标杆在地面上的日影看成脚(句),后来,我国便称直角三角形为句股形,这一定理便叙述为“句股的平方和等于弦的平方”,这样便形成了“句股定理”。
“句股定理”和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样,传到世界各地。“句股定理”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很重视,把“句”“股”“弦”改作为“钩”“股”“弦”。后来把“句”写成“勾”,“勾”是弯曲的意思。可见日本不仅是善于学习的国家,而且还把别人的东西加以改造,成为自己的东西。
“勾股定理”因而得名。
数学用表的由来
在数学中,人们将函数值、对数值、变量、常量、统计值及天文数值等统计数据按行列排成的数字表格叫数学表。据历史文献考证,数学表在历史上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埃及的纸草书和巴比伦的文稿中,其中包含有分数值和有关算术运算的内容。而第一个现代意义的数学用表,是约在公元140年在托勒密的《大汇编》中出现的。此表是以角的度数每隔半度的间隔排列,列有6位数的正余弦值。
1940年,由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中的数学表及其他计算委会员设计的数学用表分类如下:①算术表和数学常数;②幂;③对数;④三角函数;⑤双曲线函数和指数函数;⑥数论;⑦高等代数;⑧方程的数值解;⑨有限差;⑩级数求知;统计学;高等数学函数;积分;利率和投资;保险统计;工程;天文;大地测量;物理学;化学;航海;计算机器和机械计算。数学用表因其在复杂计算中的简洁、方便而成为数学运算时的得力助手。
“米”和“码”的由来
我国常用的长度单位分别为“千米、米、厘米、毫米”,“米”是我们最为常用的。那么“米”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长度单位“米”是1791年由法国科学家以地球经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通用长度单位确定下来的。当今“米”作为长度单位,已在国际上广泛应用。
对于与“米”相对应还有一个长度单位,就是“码”,“码”在国内使用频率要少于“米”。国际上比较通用的长度单位“码”,其历史比“米”还要久远得多,有将近900年了。它是英制长度单位,由英王亨里希一世规定的。一天,亨里希一世坐在宝座上,伸直手臂,翘起大拇指,对大臣们说:“看见没有,从我的鼻尖到大拇指的距离,就以此作为基本长度单位。”从那以后,“码”作为长度单位一直沿用至今。据测算,1码等于0.9144米。
π的由来
对圆周率的研究最早发源于我国。对此常识每个小学生都知道,而且常常背诵这些数字。在古代就有与此相关的故事,譬如“3.14159”被念成“山顶一寺一壶酒……”
在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公元429年至500年)经过大量的科学实践,计算出圆周率π=3.14159265……他是当时世界上计算圆周率最准确的数学家,为后人打开数学宝库提供了钥匙。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我国邮电部曾于1955年8月25日发行一套四枚的《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祖冲之为其中之一。至今,世界上都将π称为“祖率”。
1973年,一位法国数学家算出了圆周率π的前100万位数字,该国原子能委员会将其视若珍宝,特将它编印出版,被列入当年的“世界纪录大全”。到今天为止,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人靠手工能为人类准确无误地计算到100万位以上。
一个圆周=360°的由来
圆形是我们日常接触非常多的图形,但是将一个圆周分为360°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就给圆下过定义,他说圆是一个封闭曲线,它的一个中心与圆周上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个学说比希腊大数学家欧几里德提出的要早100多年。那么,又是谁将圆周定为360°的呢?这将追溯到3700多年前的古巴比伦。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最伟大的贡献是天文学和数学。
古巴比伦人习惯上采用13进位制。他们把一昼夜平均分为12个时间单位,而每一单位为30分,那么一昼夜共360分。现在的一昼夜是24小时(12的2倍),每小时60分钟(30的2倍)。当时巴比伦人认为,从视觉上看,太阳从东边地平线升起到西边地平线落下,这运行轨道即是天穹半圆。从地球上看,视觉中太阳的直径刚好是天穹半圆的1/180,即180个太阳直径恰是天穹半圆的长度。太阳每移一个直径的位置,正好需要1“分”时间,因此,半圆就是180°,那么整个圆周当然就是360°了。
医院的由来
我国的医院形式最早见于《汉书》。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黄河流域一带瘟疫流行,皇帝刘衍下令,腾出一些房屋,设置医生、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居民隔离医院。此后,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设有“患坊”,收容贫病的残废人和乞丐;还有“疠人坊”,专门隔离及医治麻风病人。
到了宋代,医院组织渐趋周密,医疗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当时政府办的医院叫做“安剂坊”,内有专职管理人员,有病房、有医生,并有病历表。政府根据医生的医疗成绩给予规定的奖励。这种医院除在北宋的京城汴京设立以外,在别的一些大城市里也可见到。如杭州太守苏东坡举办的“病坊”,苏州城内的“济民药局”,以及一些私人办的“养济院”等。
欧洲创立医院晚于我国五六个世纪。最早是在法国的里昂和巴黎,两地分别于6世纪和8世纪建立医院;英国伦敦是在7世纪建立医院的。13世纪以后,办医院的风气大盛,许多皇帝贵族把办医院作为沽名钓誉的手段,因此欧洲的许多城市都先后建立了医院。
至于我国建立现代形式的分科医院,还是近百年的事。太平天国末年,乾王洪仁歼曾在天京(今南京)办了一个医院,由他亲自领导。清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雇佣“常胜军”镇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曾聘用外国医生在松江、昆山开设军医院。国人创办的最早的现代化医院为北京中央医院,系1918年所建。
大夫的由来
我们通常称呼医生为“大夫”,如王大夫、郭大夫等等,“大夫”称号源自古代官职。
大夫,最早读“dàfū”,在古代是一种官职。春秋时代的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汉又有所谓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但都不是医官。
到了宋朝,开始设置大夫以下的官阶。当时,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都有了相当的发展,负责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很多,宋制翰林医官院医官就分七级,而官职就更多了,有22种,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医、翰林医学……医官中最高级是大夫,其次为郎,又称郎中,以下便是医效、祗候等。后世的人,因为大夫是医官最崇高的职位,所以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又因为医官中也有郎中一职,因而也有人把医生称做郎中。而地处末微的医效、祗候,也许是人们觉得不够光荣,所以久而久之,也就不用了。
不过,在我国古人的习惯上,不论在笔记或小说里,大夫和郎中也略有区别。一般设馆医人的医生,都称为大夫;至于草药店或上街高喊包医奇难杂症的医生,却称他为郎中,所以郎中前面又有加“江湖”两字的习惯,意为东奔西走、漂游不定之意,常带有贬意。所以,后来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多数叫他做大夫,而不叫他做郎中。
口罩的由来
口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我国。古时候,当人们遇到污染和粉尘时,只知用手或袖捂住口鼻,如《札疏》载:“掩口,恐气触人。”《孟子·离娄》记:“西子家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历史上还有一个因掩鼻而遭祸的故事。相传,魏王曾送给楚王一位美女,很受楚王宠幸。楚王的爱妾郑袖因嫉妒这位美人,视她为眼中钉,就施了一条毒计来谋害这位美人。她先对美人说:“大王很喜欢你,尤其喜欢你掩鼻的姿态和表情。”第二天,美人去见楚王时,就用手掩着鼻子,楚王更加喜欢她。但楚王觉得美人很奇怪。事后,郑袖又对楚王说:“这是因为美人厌恶闻大王身上的气味,看她还用手捂着鼻子。这女人真是对大王不敬。”楚王听后很恼火,立即令人割掉了这位美人的鼻子。
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后来有人就用一块绢布来蒙口鼻。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述他生活在中国17年的见闻。其中有一条:“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1897年,德国人美得奇介绍给大家一种用纱布包口鼻以防止细菌侵入的方法。以后,又有人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衣领上。用时一翻过来罩住口鼻就可以了。可是,这种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极不方便。
后来又有人想出了用带子系在耳上,这就成了今天人们经常使用的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