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时,叶圣陶就能写作文了。他的第一篇作文题目是《登高自卑说》。老师出这个题目的用意,是让学生写一些登山的体会,并联想到学习方面,体会应该怎么做。
叶圣陶和同学们都爬过很多次山,所以谈爬山的体会不难,难的是如何与学习方面的事挂起钩来,使作文有更高的意境。
叶圣陶觉得学习如爬山一样,需要一步一步地做,只有付出努力,才有希望到达山的顶峰。然而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只有始终保持着卑恭的态度,永不满足,才能使学识达到很高的水平。他按着这个思路完成了这篇作文,一共写了80多字。
老先生一看,作文字体写得工工整整,再一读,觉得文理十分通畅,立刻表扬了叶圣陶。
发还作文本后,叶圣陶看到张老先生在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画了好几个表示赞赏的圈圈。
叶圣陶把这篇作文的文稿拿回家后,父亲看着先生用红笔精心批注的圈圈,笑意立刻挂在了他刻满皱纹的脸上。
受到鼓励的叶圣陶,从此学习更加努力了。两年后,他的作文已能写到300字了。
轮椅上的写作者
张海迪曾经也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地跑来跑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5岁时她突然患上了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5年中做了三次大手术,最后成了高位截瘫。就这样,原本天真活泼的小姑娘,现在只能整天病卧在床了。
看着小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跳皮筋,背着书包上学校,海迪幼小的心灵被痛苦压碎了。她狠狠地捶打着自己失去知觉的双腿,悲伤地哭喊着:“妈妈,我要走路!我要上学!”
爸爸给海迪买来书籍、本子和铅笔,妈妈给她讲高玉宝刻苦自学,讲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仍然写小说的故事。在父母爱心的抚慰下,在勇敢者精神的感召下,海迪决心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海迪特别爱学习,但病情却是无情的。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海迪忍着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辫子,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有时候,她实在感到疲倦,就对妈妈说:“这些作业我明天再做行吗?”妈妈却郑重地对她说:“今日事今日毕!”听了妈妈的话,海迪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绝不能拖拉,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说:“我要像在学校里的孩子一样,每天完成作业!”
海迪15岁时,全家搬到莘县,开始了农村生活。刚到那天,一群孩子跑过来问道:“你是城里来的吧?你的腿怎么了?”过了没几天,海迪就同孩子们十分融洽了。他们都愿意推海迪出去散步。天地真大呀,有青山绿水,还有叽叽喳喳的小鸟。有一次,由于推得太快,木轮椅突然翻倒在地,海迪的胳膊摔破了,可她和孩子们一起哈哈大笑。长这么大,海迪还是第一次体验到大自然的欢乐呢!
海迪怀着对生命的激情和执著,凭着坚强毅力和积累的大量素材,孜孜不倦地写着。她创作和翻译的作品不断问世,圆了海迪的文学梦,也圆了海迪蓬勃生命的梦。
童年喜欢机械的莱特兄弟
莱特一家住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奇蒙,家里有两个男孩,一个名叫韦伯,另一个叫奥维尔,他们就是后来被称为飞机发明家的“莱特兄弟”。
儿童时代,莱特兄弟就特别喜欢各种机械玩具。父亲给他们买的机械玩具,他们玩得有滋有味,还把它们拆开,看看玩具的内部结构。渐渐地,兄弟两个在玩的同时对当时常见玩具的结构、原理都了如指掌。附近的小伙伴有什么玩具坏了,也总是找他们修理,他们成了小有名气的“小工程师”。
有一次,父亲给儿子买回了一个像风车的玩具,叫飞螺旋。在一根竹竿上贴着四张卡片,竿上有一个带橡皮筋的弓子。只要把橡皮筋绕在竹竿上,然后松开手,飞螺旋就会飞起来,他们对这个玩具很感兴趣。
“为什么螺旋会飞起来呢?”兄弟俩问父亲。“这个……孩子们,我真的不知道。”爸爸一时答不上来,只好实话实说了。“我们如果坐在飞螺旋上,不就可以飞上天了吗?”“孩子,不许这么说。”在父亲虔诚的心目中,只有上二帝创造的安琪儿才能飞行。
此后,螺旋的飞翔之谜便成了他们最大的疑问。他们立志要揭开这个谜,要像飞螺旋一样在空中飞。
莱特兄弟非常渴望飞行,他们常常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翱翔展翅的雄鹰,他们羡慕鹰能在天上飞行,多么自由!多么神气!如果有一天人类也能长出一对翅膀在天上飞,那该多好啊!他们为了实现上天飞行的理想,开始筹措经费,制作飞行器。他们知道。没有钱是什么事也干不成的。兄弟俩开了一家制造、出售、修理自行车的车行。生意很红火,赚了一笔钱,这为他们实现计划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与此同时,莱特兄弟到处搜集有关书籍和资料,学习相关知识,了解有关飞行的一切技术和历史资料。
1900年,莱特兄弟委托朋友经营自己的车行,他们有计划地开始实现“飞翔蓝天”的计划。
经过几年上万次的试验和改进,人类在天空飞行的梦想,终于由莱特兄弟实现了。
本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18世纪末19世纪初,深受拿破仑战争之苦的欧洲开始了一个冗长的、开始时不太引人注意的进程,我们现在称之为工业革命。出生在格拉斯哥附近的格里诺克市的苏格兰机械师詹姆士·瓦特(1736-1819)构建了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机。蒸汽机用于矿井排水、推动简单的机械和交通工具,但经常发生爆炸。技术进步本来是要付出代价的。1807年,在哈得孙河上从纽约到阿尔巴尼间开航了第一艘轮船。1819年,备有辅助帆的“萨瓦纳赫”号轮船横渡大西洋。1830年,在曼彻斯特至利物浦间开行了第一列蒸汽机车拖拉的车;1845年,布拉格火车站也出现了第一台蒸汽机车。大家都对蒸汽的巨大力量惊叹不已——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我们至今计算电功率仍用“瓦特”为单位。就这样,实践超越了理论。科学家们开始加紧研究各种热机的运转规律。年轻的法国物理学家萨蒂·卡诺(1796-1832)为此写了一篇关于火的推动力的文章,物理学研究能量转换的新领域——热力学就此诞生了。这门理论的创始人是威廉·开尔文(原名叫威廉·汤姆孙)和鲁道夫·克劳修斯。
开尔文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他的父亲是苏格兰人、数学教师。他在剑桥和巴黎上大学,从1848年起,一直在格拉斯哥大学当教授。他是英国名望最高、最有权威的物理学家之一。由于对铺设横穿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做出的贡献,他被授予贵族称号:“拉吉斯河的开尔文勋爵”(拉吉斯河是格拉斯哥附近的一条小河)。
开尔文研究物体间相互加热或冷却问题。冷的物体从较热的物体上得到热,它们的温度逐步拉平。开尔文甚至预言过宇宙的灭亡,因为最后宇宙中的物体都会具有同样很低的温度。按照能量守恒定律,较热的物体也能从较冷的物体上得到热,从而使较冷的物体温度更降低,但我们知道,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不然的话,我们就应当能制造“第二种”永动机——它只需从周围吸取热量就能永远运转了。正是开尔文证明,这种机器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物体冷却和温度的降低,当我们越来越接近绝对零度时,会变得越加困难,在绝对零度,原子将逐渐停止运动。
开尔文也制定了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新温标,它的计量单位就叫“开尔文”。开尔文对物理学的其他领域也做出过贡献,例如,他阐明了热电现象;他与焦耳一起提出有可能用反复压缩和膨胀的方法降低气体的温度;他也研究过电振荡。开尔文有一个毛病,就是对人总是不信任。别人很难说服他。他长期拒绝不承认能量守恒定律,不承认有电磁波和放射性。
一日不做学问就寝食难安
格罗宁根市是荷兰格罗宁根省的省会,位于德伦特斯赫阿河、欣泽河和几条运河的交汇处,原为农业区,后发展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很多。
昂尼斯出生在荷兰格罗宁根的一个书香之家。叔叔伯伯是知名的学者,父母也都是博学之士。他自牙牙学语时起,就跟着大人读书认字,稍大一点,开始涉猎诗词歌曲,后对天文理化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对数学也具有非凡的天赋。
昂尼斯家藏书极为丰富。他几乎把家里的藏书全看遍了。他爱读书,还爱实践。他把家里最高的阁楼辟作自己的“天文台”和“实验室”,在里面埋头钻研。
有一次做实验时,不小心起了火。火借风势,霎时间就烧毁了半座楼。他知道闯下了大祸,吓得逃到野外,整夜未敢回家。
这可急坏了双亲,他们四处寻找。直到次日凌晨,才把他从田野里找了回来。父亲一边心疼地拥抱他,一边亲切地对他说:“孩子,别害怕!为了研究科学,你就是把自家的宅子全拆了,把田地全毁了,我们也决不会埋怨你。”
昂尼斯深受感动,决心不负父母所望,在学术上做出一番成就。
由于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18岁那年,昂尼斯就被保送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在这里,他深受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本生和学者柯克霍夫的器重。本生教导他:“要精就精个透彻,万万不可做个万事通。”柯克霍夫则毫无保留地教了他8年。最后分别时,柯克霍夫鼓励他说:“恐怕再过几年,我就要尊称你为老师了!”
两位老师的教导和鼓励,使昂尼斯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增添了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从海德堡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了祖国。当他25岁时,格罗宁根大学授予他该校有史以来第一名物理学博士的学位。29岁时,他又被任命为莱顿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
接着他又全心研究热力、电力与金属的关系。1915年,他发现了水银在零下269摄氏度时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因而创立了超度传导学,这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各国物理学家纷纷前往求教。
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探索经验时,昂尼斯说:“只要一养成做学问的习惯,那就跟一日三餐那样,到时不吃不喝,就会感到饥渴难忍。有了做学问的习惯,还要牢记两点,那就是专和精。跟整个知识相比,个人所掌握的实在太微小了。我认为,人可以在专和精中求广博;如果想懂得一切,那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无稽之谈。”
海森伯格
海森伯格出生在德国著名的杜伊斯堡大学校园里。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是从事历史学教学和研究的,并颇有成就。父母望子成龙,希望小海森伯格长大以后继承父业,也成为一个历史学家。
小海森伯格向父亲提出各种各样的有关自然现象的问题。起初,老海森伯格还能应付得了,给他明确的答复。但时间一长,儿子提出来的问题,父亲就难以答复了,因为老海森伯格毕竟不是自然科学家。可是,这难不倒小海森伯格,为了得到满意一的答复,他就跑去问舅舅,舅舅是当时德国的一位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他可以游刃有余地解答小外甥提出来的各种幼稚而又想像力丰富的问题,每次总能使小海森伯格满载而归。舅舅深入浅出的解答和煞费苦心的指导,使小外甥对自然现象的爱好和兴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小海森伯格10岁那一年,有一天放学以后,别的孩子早已回家了。老海森伯格夫妇正焦急地等待着儿子回家吃晚饭,但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小海森伯格的影子。父母匆忙四处寻找,直到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候,才发现学校实验室的玻璃上映出了小海森伯格那张圆圆的小脸,父母这才松了一口气。父母走进实验室以后,孩子仍在专心致志地观察物理实验结果,把回家吃晚饭的事情早已丢到了脑后。
这件事情极大地震动了老海森伯格,他终于下定了决心,支持儿子学习理科,不再执意强调他长大以后要继承父业,学习历史学。父亲不仅在精神上给儿子以热情的鼓励,并努力在物质上为儿子创造学习理科的条件,为他购买物理实验器材和有关教学辅导材料。小海森伯格由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高兴,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每个学期的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中学毕业以后顺利地考入了名牌大学慕尼黑大学。
海森伯格刚跨人大学校门不久,就常去听权威学者的学术报告。有一次,他听哥廷根大学的物理学权威玻恩教授讲学,当老教授步出讲堂时,他给老教授递上了一张纸条,并诚恳地表示:“这是我对先生研究的学理提供的一点心得。”但当时老教授对此并未重视,不曾把这个“毛孩子”的心得放在眼里,连声“谢谢”也没有说,便把纸条塞进衣袋里,急匆匆地离开了。
不久,玻恩教授在掏口袋时无意中翻出了海森伯格那张纸条,仔细一看,竟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毛孩子”竟能提出那么深刻的见解。这个“毛孩子”提出的见解正是他自己研究不深入,从而疏忽了的原理。
这使老教授叹服不已。
1923年,年仅22岁的海森伯格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当玻恩教授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主动邀请海森伯格到哥廷根大学来当自己的助教,不到3个月,他又破格提升海森伯格为讲师。在玻恩教授的提携下,海森伯格迅速成长为著名的物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