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中火力掩护下,美第101空中突击师从10余个场点搭乘300多架直升机,与地面装甲部队同时发动攻击,并迅速在伊纵深80千米实施机降,夺占并建立了拥有弹药库、油料库的前进基地,等候地面部队的到来。在与地面部队会合后,美军立即向下一地区跃进,以“蛙跳”方式为地面部队开路,在3天内建立了2个基地,进行了4次空降突击。地面部队突击任务由美第24机械化步兵师和法军第6轻型装甲师担任,在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配合下,向纳西和巴士拉方向实施快速穿插迂回,仅36小时就前进了320千米,迅速控制了8号公路,切断了伊军共和国卫队的退路,以空前的高速度达到了对伊军的分割合围。其中,第24机械化步兵师不仅在穿插中歼灭了伊军3个师和1个旅,还创下了美军地面部队师机动攻击速度的最高纪录。
2月27日是地面战争的最后一天,在伊拉克重镇巴士拉西南和南部地区数十千米长的战线上,美第7军在第18空降军一部的配合下,以800多辆坦克与伊军共和国卫队装甲机械化师的200多辆“T—72”坦克进行决战。
这是海湾战争地面战开始以来最为激烈的坦克战。
“M1A1”坦克和步兵战车向伊军坦克喷出一束束火舌,直升机群在上空盘旋、追逐,一枚枚机载“海尔法”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频频射向“T—72”。在战斗中,美制坦克的优异性能得到了充分体现。“M1A1”坦克上的热成像仪能在两三千米外透过浓烟和沙尘准确地捕捉到目标并迅速射击。120毫米坦克炮发射的贫铀穿甲弹威力奇大无比,竟能从伊军“T—72”坦克正面装甲最厚处射入,穿过弹药舱、发动机舱,再从车尾穿出。伊军坦克则由于车中的弹药被击中,发生剧烈爆炸,十几吨重的炮塔被炸翻倒扣在车体上惨不忍睹。“M1A1”坦克的贫铀复合装甲亦异常坚固。据称,“T—72”的125毫米炮弹打来只能在上面砸个坑,而“T—55”“T—62”等老式坦克的炮弹立刻就被弹飞了,连个坑也留不下。于是,伊军的坦克部队炮仰塔翻,瘫作一团,只剩下断臂残肢。缺乏空中掩护和火炮支援的共和国卫队很快就全线崩溃了。
海湾战争结束后,人们发现了2个有趣的数字,即在重型装备中,伊军损失最多的是坦克,被摧毁和缴获了3700辆,占其总数的70%以上,而美军损失最少的也是坦克,仅35辆,其中还有一些是被己方误射损坏的。
在海湾战争的地面战中,坦克无可争议地再次扮演了陆战之王的角色。现代高科技战争使各军兵种的相互依赖性大为增加,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密切配合,战争机器和谐运转是取胜的关键。海湾战争地面进攻战中美军坦克的运用,完全不同于以往战争中坦克集群单枪匹马的作战。美军按高科技战争的特点,运用空地一体战理论,以装甲机械化部队为主体来组织联合作战,调动各军兵种配合装甲兵,保证了战斗的顺利进行。
伊军装甲部队从数量上看与多国部队相比占有5颐3的优势,但由于遭受了38天的空中打击,指挥、控制、情报、通信系统近乎于瘫痪,因而陷入盲人瞎马单打独斗的境地。在几乎完全暴露在对方空中、地面火力下,毫无诸兵种联合作战能力的情况下,伊军坦克部队只能被打而无还手之力了。
可见,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如果失去了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大系统的支持,纵然坦克披坚执锐,也只能像婴儿一样毫无战斗力;反之,则像战神一样八面威风。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是现代战争的主要形式,为坦克战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坦克的克星——反坦克武器
美国国防部长威廉·佩里在1995年2月国会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在战区作战中阻止敌人入侵的关键是迅速地打击和摧毁大量的敌装甲车辆,用于达到这一目的的灵巧弹药的新技术正在日趋成熟。”这说明新型的反坦克武器正在朝灵巧方向迈进。目前,新型的反坦克武器主要有以下几种。
“标枪”肩射式反坦克导弹。“标枪”堪称世界上第一种单兵携带的发射后无须控装的坦克克星。当射手一经锁定目标并发射肩射式导弹后便可迅速隐藏起来。“标枪”导弹重约22千克,射程2千米,其射控装置的昼夜瞄准器的目标探测距离可达到更远。“标枪”采用的是红外成像导引头,并沿顶部攻击弹道飞行,向下发射串联式战斗部。
“掠夺者”轻型近程反坦克导弹。其射程为600米,一次性使用的发射管重8.6千克,长89厘米,在对固定目标和活动目标射击的演示中取得了43发40中的命中率。
“超龙”有线制志导弹。“龙”的原型射程为1千米,此距离的飞行时间为11秒,而“超龙”能用8.6秒飞行时间飞抵1.5千米外目标处。该导弹可使用无烟推进剂,它的发射架增加了一个可拆下来的尾帽以减小噪声,使对方不易发现。由于加装了续航发动机,其射程可达2千米。
“长弓海尔法”直升机发射反坦克导弹。美陆军研制的“长弓海尔法”反坦克导弹准备用在AH—64D武装直升机上。该武装直升机的顶部立柱上安装了雷达。“长弓海尔法”反坦克导弹使用一个雷达导引头代替激光导引头,以提供发射后无需控制和在恶劣气象条件下使用的能力。“长弓海尔法”反坦克导弹在47发实弹射击中获得了44发命中的成绩,26次直升机发射全部成功。这种导弹在1996年开始低速生产。
增强型光纤制导导弹。该项目是在一个先进概念技术演示计划下进行的。增强型光纤制导导弹从“悍马”卡车上发射,发射后弹体上拖有一根很细的光缆,光缆向控制台传送导弹在飞行中红外成像导引头观察到的视频图像。
该导弹还通过光缆接收射手的指令,射手根据视频监视器上显示的目标图像操纵自动跟踪装置。该导弹能攻击远至15千米的目标,每辆车上可装载8枚这样的导弹。
“萨达姆”子弹药。它是美陆军装备的第一种发射后无需控制的子弹药。美陆军的155毫米榴弹炮每发炮弹装有2枚子弹药,多管火箭炮系统的改型计划每枚火箭弹带6枚子弹药。每枚“萨达姆”子弹药从1000米高度的弹丸后部抛出,当降落伞下降时,它能搜索直径约为150米范围的目标区,并能向下发射爆炸成型弹丸。
另外,这类武器还有“蝙蝠”智能反装甲子弹药、广域地雷、传感器引爆武器等。
现代战争多面手——陆军航空兵
直升机一经问世,就被证明是极佳的武器平台和运输平台。有各种直升机装备的陆军航空兵,改变了地面部队只能在二维空间运动的局面,充分利用了500米高度以下的低空和超低空空间作为自己大显身手的舞台。陆军航空兵是现代战争中的多面手,它可以使用不同的直升机,完成陆军各兵种的作战任务。侦察直升机可以隐蔽接近敌人,大面积侦察敌情,其卓越的侦察效果是普通侦察兵难以相比的;运输直升机可以搭载步兵、运输物资向敌人发起冲击或迅速转移阵地,其速度是地面车辆望尘莫及的,还可以向身处复杂地形、联络不便的部队提供补给,甚至可以运载炮兵部队到达指定地点向敌人射击后,再转移到其他地方作战,使敌人被动挨打无法反击;武装直升机的作用更大,它是“空中坦克”,可以大量杀伤敌人的坦克装甲车辆,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总之,陆军航空兵给地面部队插上了翅膀,使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火力和机动性。
陆军航空兵的作战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机动突击
直升机部队就像早期战争中的骑兵部队一样,机动灵活,出其不意地对敌人发起攻击。它不受地形限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部队从一个方向调到另一个方向,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可以隐蔽突然地飞越地面部队无法通过的地段,完成一系列特种作战任务,如摧毁敌人的司令部、通信枢纽、雷达站和捕捉俘虏等;它可以在敌人坦克部队的突击方向上快速布雷,封锁与钳制敌人的坦克部队,创造歼敌的有利条件;它可以吊运各种重型技术装备,迅速及时地完成工程兵的特种保障任务。
隐蔽机降
用普通运输机和滑翔机进行机降,着陆面积大,地形条件往往受到较严格的限制,着陆后缺乏再次机动能力。而使用直升机就能克服这些缺点,直升机可以直接运载摩托化步兵部队实施机降作战,达成战场上隐蔽、突然的作战效果。
空中强击
现代武装直升机,生存能力较强,且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和较好的低空性能。它可携带机枪、机炮、火箭弹、反坦克导弹等。在野战条件下,武装直升机可与地面部队一起行动,协同作战,直接攻击敌炮兵阵地、装甲车辆、防御工事和作战人员。它最擅长的是打坦克,不需要专门机场,可灵活地利用地形、地物隐蔽接敌,利用其强大的火力对坦克实施攻击。据西方军事专家统计,一个反坦克直升机中队使用15架反坦克直升机(每架直升机携带6枚反坦克导弹),一次出击可摧毁大约66辆坦克,大约相当于一个坦克团。
在西方国家的演习中,武装直升机与坦克、自行高炮的模拟损失比高达1颐8—1颐10。由此可见,武装直升机确实是反坦克作战的利器。
执行多种运输、救护任务
直升机体积小,不需要专用机场,可垂直起降,非常适合在复杂的地形中实施快速运输和救护伤员,可以发挥其他运输工具无法发挥的作用。
大规模的坦克战
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前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就战役规模而言,当时它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惨重。为了挽回败局,振作士气,夺回战略主动权,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攻势。由于苏军在库尔斯克的突出部虎踞,给德军的防线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希特勒决定拔掉这颗眼中钉、肉中刺。德军力图通过库尔斯克创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而占领顿河、伏尔加河流域,攻占莫斯科,完成其1942年未竟之业。
为了取得战役的胜利,德军统帅部从1943年4月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准备,并制订了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同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南北两侧,即别尔哥罗德地段和奥廖尔区域,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为主,共集结了17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和18个步兵师,配有2700辆坦克、2050架作战飞机,约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总兵力达90余万人。
此外,德军还大量装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强击火炮。“虎”式坦克装有88毫米的大口径火炮,火力十分猛烈,同时,由于其前装甲厚达100毫米,具备较强的防护能力。显然,同苏军的T—34坦克相比,德军坦克占据了相当的优势。
德军的战略意图是摆出钳形攻势,从南北两方同时夹攻库尔斯克。面对德军的强大兵力,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牙还牙,倾全力与敌人对抗。苏军的战略部署是由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率领中央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北线,巴什钦大将率领沃罗涅什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南线,以草原方面军为战略预备队。苏军投入的总兵力为133.6万人,配备36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2万门大炮和3130架飞机,总指挥由朱可夫元帅担任。
1943年7月,双方完成了战略集结,200万大军对垒,一场血腥厮杀一触即发。也就在这时,苏军从捕获的战俘口中得知,德军将在7月5日拂晓开始进攻。于是,苏军最高统帅部当机立断,决定先下手为强。
1943年7月5日凌晨2时,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大规模炮击而宣告开始。
面对这一形势,德军决定改突袭为强攻,以坦克为先锋,大量步兵紧随其后。
各路进攻的坦克排成楔形,以每平方千米100辆的密度实施冲击。与此同时,120架德国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苏军阵地展开了疯狂的轰炸。坚守在第一道防线的苏军同德军展开了敌众我寡的激烈战斗。他们凭借坦克、反坦克炮,以及装满汽油的燃烧瓶给德军以迎头痛击。一时间,整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炮弹的呼啸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自动武器的射击声,坦克马达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
经过两天激战,苏德两军均遭到重创。到7月6日傍晚,南北两方面的德军均突破了苏军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尽管德军连续发动猛烈进攻,仍未达到完成对苏军进行合围的目的。7月11日,德军南线司令官曼施泰因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决定于12日在南线对苏军发起新的攻势。至此,库尔斯克会战进入了关键的第二阶段,这也正是目前众多“二战”史学家存在争议的一个阶段。
为了取得第二阶段战役的胜利,曼施泰因将德SS装甲军和第48装甲军等(即党卫队装甲军)主力部队投入了战斗。德SS装甲军是德军的一支精锐摩托化装甲部队,由希特勒近卫师、达斯赖希装甲师和托坦科普夫装甲师等3支装甲师组成,是曼施泰因手中的一张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