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是每个人都会尝到的滋味。因为每个人对待寂寞的态度不同,所以寂寞过后人生会不同。要知道,寂寞是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没有寂寞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寂寞在所难免,寂寞中可以更好地去沉淀自我,寂寞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自我。寂寞是通往成功前的必经阶段,没有人可以避免。
1.在独处中领悟人生真谛
生命漫长而喧闹,你必须学会独处。学会独处,找一个角落静坐,人整个心平静如水,和自己对话是一种别样的感觉,语言在无声的凝思中流淌,思维在无言的静默中跳跃,沉静淡泊中,收住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宁静,独有的时空,在人生的匆匆中做一次短短的停留,不为别的,只为了在生活的忙碌中一个被遗忘的人——自己。
下面是一位都市白领的日记:
我曾经偏爱热闹,害怕独处。因为身处人来车往的热闹之中总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充实。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改变,我发现那种热闹越来越难以让我兴奋,反而让我怀念起了童年独处的时光。于是,在假日中,我腾出了一个下午来重温独处的自由。
在喧闹、忙碌的人群中走了很久,一个下午所换来的寂静,让我得到了久违的舒适。在某种意义上,这可能是在浪费时问,可当我度过这个下午时,我发现心情好像被分化了。已经持续了许久的麻木也被扫清。这个独处的下午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孤寂、漫长,反而给了我一种安心的幸福。
独处,是一种至简至淡的宁静;是一种聪颖智慧的沉淀;是一种恬淡释然的心境,是一种不卑不亢的取舍。在喧嚣的繁华中,独守着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在纷扰中,坚守一方净土的平淡;在落寞中,坚持一份简单的生活理念。也许只有抱着月白风清的淡定、人淡如菊的从容,人们才能欣赏到漫漫人生路中至善至美的风景。
独处不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具备的能力,而且具备这种能力也并不意味着就不会再感到寂寞,它更多的是让人安于寂寞,然后在寂寞中沉淀、积累、创造,直至最后爆发。据心理学家表明,人在寂寞中一般会有三种状态:一是整天烦躁不安,做什么事情都迷惘,没有头绪,心情低落,提不起精神,只想挣脱寂寞的枷锁;二是开始习惯寂寞,能安下心来读书、工作或者处理其他日常事务,企图用条理的生活来驱逐或者融化寂寞;三是彻底与寂寞融合,喜欢上了独处,所见所思皆是诗意,心中有无限创造的欲望,对于存在、生命、自我等哲学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一对年轻美国夫妇,在繁闹的纽约市中心居住。时间一长,觉得生活就像部运转的机器,虽然总是在忙忙碌碌地转着,但太千篇一律了,即使是那些花样繁多的休闲娱乐项目,也像是麦当劳、肯德基等那些快餐一样,只能满足一时的胃口,过后很少会有余香留下的。于是他们决定去乡下放松放松,他们开车南行,到了一处幽静的丘陵地带,看见小山旁有个木屋,木屋前坐了一个当地居民。那个年轻的丈夫就问乡下人:“你住在这样人烟稀少的地方,不觉得孤单吗?”
那乡下人说:“你说孤单?不!绝不孤单!我凝望那边的青山时,青山给我一股力量。我凝望山谷,每一片叶子包藏着生命的秘密。我望着蓝色的天,看见云彩变幻成永恒的城堡。我听到溪水潺潺,好像向我的心灵细诉。我的狗把头靠在我的膝上,从它的眼中我看到忠诚和信任。这时我看见孩子们回家了,衣服很脏,头发蓬乱,可是嘴唇上却挂着微笑,叫我‘爸’。我觉得有两只手放在我肩上,那是我太太的手,碰到悲愁和困难的时候,这两只手总是支持着我。所以我知道上帝总是仁慈的,你说孤单?不!绝不孤单!”
独处不是孤独。独处是一种特有的休闲方式。独处之时,远离诱惑,无人干扰,难得一方净土,是陶冶情操的良机。独处之中,你可以尽情在记忆的海洋中游弋;你可以挥毫泼墨,丹青描红;你可以博览群书,浮想联翩;你可以翻看日记、整理照片;你还可以自斟自饮,静心品茗,是人生难得的享受;独处之机,没有应酬,主权归己,拥有一片清静,是读书学习的佳境;独处之地,没人涉足,没有喧闹,随心所欲,是自娱自乐的天堂……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然有些寂寞,但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它给灵魂生长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当我们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自己一个人的世界,独自面对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神秘力量,就会开启一段清醒无比的对话。这对话势必毫无杂质,并且充满了力量。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
独处,是一种精神的充分自由,是一种心灵的淋漓释放。独处,可以在融洽过去与现在的默契中,看透一种本色,完成一次精神的解脱、心灵的释放、生命的体验。要是不独处,怎能体味疏影横斜的妙境,怎能参透暗香浮动的韵致?
独处,还是一种坦荡,一种沉思。也许你厌倦了尘世的浮华和喧嚣,厌倦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与狡诈,这时你可以选择独处。独处,为你开辟了一个只有自己存在的空间,单纯的风景,纯净的天地,清新的心情和沉静的思绪。
学会独处,是一个人从复杂的外部环境,从纷扰的人事中抽身而出,回归自我的情态;是一个人凝视自己的内心,聆听自己的声音,寻求自己的心思、意念,袒露自己心迹的状态;是一个人正视自我,不逃避、不急躁,平和地体验与理解自我的心态。学会了独处,我们会发现,生活竟然如此美好。
2.寂寞很折磨人,但更磨炼人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女大学生小王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公司做文书工作,但是由于公司刚成立不久,文书的工作内容非常繁杂,经理还常常安排小王泡茶。“泡茶也是工作!”小王这样想,于是便开始了她的“泡茶生涯”。
起初,小王尽心尽责,把泡茶当成一种职业来对待,她想如果茶泡得好,经理看见自己这么用心,一定会给自己安排合适的工作。可是日复一日,泡了半年的茶后,小王还是在泡茶。
她心里开始嘀咕,“照这个情况发展下去,自己就永远是一个‘泡茶小姐’了。这样一份低下、卑微的工作,不仅无趣还毫无发展前途,自己可是堂堂大学生,怎么能一直做这样的工作呢!”她开始消极怠工,泡出的茶不再是溢满清香的,对同事的态度也不再是温柔体贴的。
慢慢地,这份工作成了鸡肋。离开呢,一时也不能找到如意的;继续呢,工作又没有发展。小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突然有一天,小王发现自家窗台角落那早已弃之不用的花盆里盛开着一株不知名的小花。没有精心呵护、辛勤培育,小花却顽强地盛开了。它默默积攒了多久的能量,才能让自己盛开啊!想到这儿,小王想到了自己,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职责分工不同,是自己太执著于外物的追求,使自己受到了牵绊。她想,其实泡茶也是一种享受,看着开水冲沏茶叶后茶叶翻腾飞舞的情景,感受那一刻寂寞的沸腾,真的也是一种难得的美啊。
从那天起,小王认真研究茶道,待人也重新和气起来。需要泡茶时,她就按照不同人的口味奉上不同的茶;不需要时,她就在寂静的时刻,享受那难得的平实。
有一天,公司来了一位大客户,小王照例上去奉茶。第二天,经理就告诉她以后不用泡茶了,公司另外开设了一个新部门让她负责。她很不解,问为什么突然出现这种转变。经理看见她的困惑,解释道:“昨天你泡的茶让我们的大客户很满意,他们吃惊咱们公司竟然还有这样的人才,他们甚至想把你招走呢!我才发现,我埋没了怎样的一个人才,那样卑微的工作体都能做得这么好,还有什么是你干不好的呢!”
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候,但并非人人都能够战胜寂寞。一个成功的人之所以不怕寂寞,是因为他懂得享受寂寞、品味寂寞。
人生需要寂寞。寂寞,是思想上的考验,更是精神的历练。任何一个有辉煌成就的人,都是以寂寞为伴的。寂寞孤独的人,未必都能取得辉煌成就,但有辉煌成就的人一定能经得起折磨,耐得住寂寞,承受得住孤独。
独守一份清静,感受一份寂寞,其实是一种人生境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内心宁静的状态下就能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一个人能耐得住寂寞,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会不断提高,他的生命就有高度、就有宽度。
在美国的一座山丘上,有一间不含任何有毒物、完全以自然物质搭建而成的房子,里面的人需要由人工灌注氧气,并只能以真空状态与外界联系。住在这间房子里的主人叫辛迪。1985年,辛迪在医科大学念书,有一次到山上散步,带回一些蚜虫。她拿起杀虫剂为蚜虫去除化学污染时,感觉到一阵痉挛,原以为那只是暂时的症状,谁料她的后半生就这样毁于一旦。
杀虫剂内的化学物质使辛迪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她对香水、洗发水及日常生活接触的化学物质全部过敏,连空气都可能使她支气管感染发炎。这种“多重化学物质过敏症”是一种慢性病,目前尚无药可医。患病头几年,辛迪睡觉时口水流淌,尿液变成了绿色,汗水与其他排泄物还会刺激背部,形成疤痕。辛迪因这一灾难所承受的痛苦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1989年,她的丈夫吉姆用钢与玻璃为她建造了一个无毒的空间,一个足以逃避所有威胁的世外桃源。辛迪所有吃的、唱的都经过选择与处理,她平时只能喝蒸馏水,食物中不能含有任何化学成分。多年来,辛迪没有见过一棵花草,听不见悠扬的声音,感觉不到阳光、流水。她躲在无任何饰物的小屋里,饱尝孤独之余,还不能放声大哭。因为她的眼泪和汗一样,可能成为威胁她生命的毒素。然而坚强的辛迪并没有在痛苦中自暴自弃,她不仅为自己,也为所有化学污染的牺牲者争取权益而奋战。
1986年,辛迪创立了“环境接触研究网”,致力于此类病变的研究。1994年她再与另一组织合作,创立了“化学伤害资讯网”,保证人们免受威胁。目前这一“资讯网”已有5000多名来自32个国家的会员,不仅发行刊物,还得到美国上院、欧盟及联合国的支持。生活在这个寂寞且无毒世界里,辛迪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出成功的奇迹。
由此可见,甘于寂寞,可以让人静下心来,隔绝纷繁,利用这一刻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只有能够勇敢面对寂寞,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有力量让他的才能在寂寞中闪光。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人,往往也是最能耐得住寂寞的人,而他们带给人类的却是最美丽的东西。因为他们耐得住寂寞,敢于面对寂寞。
没有寂寞的人生,只能是肤浅、平庸的人生。与寂寞结伴同行,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能在寂寞中奋斗的人是优秀的。寂寞既能使空虚者孤苦,使浅薄者浮躁,更能使睿智的人深沉而大有作为。
3.感受寂寞是一种学问
任何人全面对生活的时候,都无法逃避两件事情:一是适应生活,二是认识自我。为了第一件事,人们必须去人群中寻找认同感;为了第二件,人们必须懂得自省和思索。如果一个人不能认识自己,也就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寂寞的魅力正在这里!
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曾经有过寂寞的体验。寂寞不一定仅仅是孤独、苦涩、迷失、怅惘和感伤,它也会是宁静、悠远、美丽、洒脱和含蓄。
人原本就是个体,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独处的能力,并且,要善于享受寂寞。寂寞并不可怕,它就像是个沉默寡言的朋友,虽然不会对你谆谆诱导,但可以引领你认识生活的本质及生命的原貌。
一些站在最高处的英才,常常是在人生的旋涡中耐得住寂寞的非显赫人士,刘勰就是一个终生与大自然为伴的人,而且在这种寂寞中成就了开中国文艺理论之先河的《文心雕龙》。
在沂蒙山怀抱里的莒县,有一个远离县城30多公里的村落——刘家庄。这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山庄,然而,这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刘勰的出生地,正是这个穷乡僻壤之地养育了刘勰。
《梁书·刘勰传》中曾记载:“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十余年,遂博经纶,因区别部类,录而述之……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
刘勰从小就成了孤儿,家中贪图,无法娶妻,便做了僧人。也是因为在做僧人这段期间,他才得以博读典籍,后写下了《文心雕龙》。刘勰的生活是清贫而又寂寞的,然而正是这种寂寞的生活使他写出了让人拍案叫绝的骈体文论,只要我们体味一下他对山川日月的独特感受以及对各种文体的精辟论述,就不能不为他折服。
从形式和外表的角度看,刘勰是寂寞的。可实际上他不仅寂寞,而且有着一个令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世界。
在越来越喧嚣的尘世中,人们却越来越孤独,才情被泯灭,个性被消枯,爱情永不知足,希望感到疲倦,创造与智慧分了手,只剩冷酷与死寂……寂寞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写在脸上,一种是藏在心里;一种是精神贫乏者的寂寞,一种是精神富有者的寂寞;一种是形体的、外在的、浅表的,一种是隐匿的、内在的、深层次的。前者是因为他们不能或无法理解别人的许多思想和情感,后者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很多的思想和情感体验得不到共鸣,不能被他人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