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习惯了察言观色
关于成功的商业交往,没有什么诀窍——把注意力集中到讲话的人身上。没有别的东西会如此使人开心。
——朗达·艾布拉姆斯
我们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总会有意无意地想揣摩对方的心思,了解对方的为人,这首先是出于本能的好奇,其次是为了自我保护,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和利用彼此的关系。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县令新官上任,第一次去拜见上司,想不出该说什么话。
他突然问道:“大人尊姓?”这位上司很吃惊地勉强回答了他的问题。他低头想了很久,又道:“大人的姓,在百家姓中是没有的。”上司更加惊异,说:“我是旗人,在百家姓中是没有的。”
县令又站起来,问:“大人是哪一旗?”上司回答:“正红旗。”县令又说:“正黄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
上司勃然大怒,问:“贵县是哪一省的人?”县令说:“广西。”上司说:“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
县令吃了一惊,这才发现上司满脸怒气,赶快退避三舍。第二天,上司令他回去,任学校教职。究其原因,便是不会察言观色。
人的一生,总是有许多人际关系和事业上的不如意,这些不如意需要你察言观色,以智慧和耐心去解决,而不是靠你的喜恶和脾气。当别人烦躁的时候,却凑上去嘀嘀咕咕;或是人家正兴高采烈时,却不小心浇他一头冷水,都是太不知趣了。所以,看人脸色过日子没什么不对,反而那些从来不去管别人感受的人,才需要好好反省一下。
从别人的举手投足之间解读其心意,可以相机行事;从别人的小习惯、小细节识别其才干和为人,可以为我所用;从眼神和话语中判断出隐含的动机,可以绕过人生路上的陷阱。总之,当你习惯了察言观色,你终会成为一个识人用人的情商高手。
察言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感情或意见大多会通过说话方式表现出来,其内心深处的思想也会不知不觉地在口头上流露出来。因此,在跟别人交谈时,如果我们能够多加留心,就有机会从谈话中探知对方的内心世界。
说话方式:一个人说话的快慢、多少取决于他(她)的气质或性格,如果某一时刻,他(她)的说话方式突然异于平日,我们就应该多加观察了,以探知他们的心理秘密。一般说来,假如某人对他人心怀不满,或者持有敌意,他们的说话速度就会变得很迟缓,而且给人木讷的感觉;假如某人有愧于心,或者刻意欺瞒,其说话的速度则会不经意加快,这是人之常情。一位评论家就曾说过:“假如男人带着浮躁的心理回家,大多都会在妻子面前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
说话音调:在与人交谈时,如果一个人心怀浮躁,他的音调就会突然高扬起来;当双方意见相左时,如果一个人提高说话的音调,则表明他想压倒对方。日本作曲家神津善行氏就曾说过:“反驳对方的意见时,一般人都会用激扬的音调表现出来,这是最简单的方法,表示他想压倒对方。”而那些心怀企图的人,他们说话时往往会有意地抑扬顿挫,营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满足自我显示欲。
说话节奏:有的人始终有说不完的话题,就算想要告一段落,也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其实,在说话者的内心里,通常潜伏着一种唯恐话题即将说完的恐惧与不安,所以他才展现出想要说个没完的高压态度或欲望;相反,有的人却想尽早道出最后结论来,这说明他很怕被人提出反驳意见,这类人似乎有一种错觉,以为不快点提出结论的话情况会更糟。有些人喜欢以某种暧昧不明的语气结束讲话,事实上,在一般的语言构造中,句尾都应该道出结论来,如果带有含糊不清的意思,很容易给人不明所以、莫名其妙的感觉。凡是喜欢采用这种说话方式的人,大多是有意逃避自己的言论责任。此外,有的人喜欢说“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罢了”,或者说“真是一言难尽”,其实,他们跟上述的人怀有同样的心理。那些情绪不稳定的神经质的人,也喜欢套用这一类的限定句子。
措辞习惯:习惯使用第一人称单数的人,其独立性和自主性通常比较强;而喜欢用复数的人,则多为缺乏个性、被集体埋没、随声附和型的人。人们总觉得在用自己的话说话、写文章,其实都在无意中用了别人的话,只要反过来探寻这一点,就可以窥见到其人的内心深处。如使用难懂的词和时而夹杂一些外语的人多半令人感到困惑,实际上,这类人不过是想掩饰自己内心的弱点罢了。
观色
若要知悉他人的情绪,除了要懂得“察言”,更要学会“观色”。
“观色”,即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脸色来获悉对方的情绪。因为人们内心的情感活动,经过语言、行为等的掩饰,会在表情的变化中不由自主地显露出来。倘若遇到高兴的事情,脸颊的肌肉会松弛,一旦遇到悲哀的状况,也会泪流满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表情是情绪最好的报幕员。
不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的是表情“假面具”中的乾坤。因为有很多人不愿意展示自己的内心活动,单从表面上看,就会让人判断失误。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探究表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对方的内在情绪。
一是没表情。生活中,你是否注意到身边的某些人,不管别人对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都是一副毫无表情的面孔。其实我们要知道,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因为内在的感情活动倘若不完全呈现在脸部的肌肉上,会显得很不自然,越是没有表情的时候,就越可能是他内心感情极为强烈的时候。
例如,有些职员不满上司的言行,但又敢怒不敢言,只好故意装出一副无表情的样子,显得毫不在乎。而实际上,他内心仍然强烈不满,如果你这时仔细观察他的面孔,就会发现他的脸色不对劲。内心强烈的不满情绪使得他瞪大眼睛,皱鼻子,或面部表情不自然。如果看到对方显露出这些细微变化,则说明对方的深层意识正陷入激烈的情绪冲突中。一个善于探究面部情绪的人,在对待这类职员时,直接指责他或者当场给他难看是最不好的选择,而要这样说:“如果你有什么不满,不妨说出来听听!”
这样下属的不满情绪才能得到安抚。如果上级能从这种死板的面孔或抽筋的表情中得知下属的情绪,并且开诚布公地与下属交换意见,进行沟通便可以积极改善与下属的不良关系,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毫无表情还可以理解的一种情况,就是代表着一种爱意或者好感。尤其是女性,倘若太露骨地表现自己的爱慕或者好感不是很妥帖,所以呈现在外的就是一种毫不在乎的冷漠表情——与真实的心理正好相反。
二是反表情。指的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和外在的表情完全错位的情况,所谓“怒极反笑”即是这个意思。人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是觉得如果将自己内心的欲望或想法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会违反社会的规则,甚至会引起众叛亲离,或者成为大众指责的对象,甚至受到社会的制裁,不得已而为之。
例如,一对夫妻,在结婚初期的感情非常好,但随着生活的日趋平淡,新婚的新鲜感也冷却了,常常为一些油盐酱醋之类的琐事吵架。起初,两人一有不满便各不相让,但吵过之后不久就会和好如初。可是,随着吵架次数的日益增加,两人谁也不愿意理睬对方,彼此都非常冷漠。但因为还要面对家人和朋友,也不想让别人看出来,他们逐渐达成了默契,在有外人的时候,彼此照样显得很恩爱,而一旦只有两人独处时,就互不理睬。但是慢慢的他们也开始说话了,但这并不是尽弃前嫌,只是一些不得不说的话而已。并且,随着彼此之间的不调和发展到极端时,不快乐的表情逐渐消失,脸上也渐渐现出微笑,态度也日趋卑屈而亲切。
由此可见,“脸色”与人的真实情绪会产生很大的误差。满天乌云之后不见得就会下雨,笑脸迎人未必就是高兴。很多时候,人们将苦水往肚子里咽,脸上却是一副甜甜的样子;反之,脸拉得长长的人,说不定心里正在笑呢。
随着我们的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我们对他人的了解也会变得更加准确、可靠。我们学会信任自己的感觉和看法,对他人的态度也会更开放。
这种转变是由不断明确地感知、收集回应并修正误解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