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人。真是不招人忌是庸才,名成利就之后,招惹了不少是非,其中一项,是一位记者说福特先生是一位不学无术的人。这么一句话,触怒了福特先生,于是双方对簿公堂。
在法庭上,为了证明福特先生有无学问,主审法官做了一个问答比赛形式的考试,测验福特先生是否一名真正不学无术的人。面对着这种小学生游戏,问些好像X加Y等于几的问题,令福特先生啼笑皆非。
福特先生教训他们,这类死记知识游戏,自己的手下有大把专业人才,只要一按桌头的按钮,便得到正确的答案。
懂得答题目的人,不算有学问,因为这类学问帮不到成千上万的人改善生活的。福特先生借此告诉世人,什么是真正的学问,真正有学问的人要有一定的胸襟。
这种胸襟,是包容万物的量度,能容纳别人短处的人,才懂得将别人的优点利用起来,发挥作用。
读书人和商人以及政治家的分别,便在这里。有一种观点认为:
越有学问的人,越有偏见,越排斥别人,越不能合群;只有从商从政的人,明白世界在变,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他们懂得借助别人的长处,揉合以为己用,这便是“知人善用”的功夫了。
同时,有真知识的人,懂得运用知识赋予的能力,改善生活。社会在变,世界在进步。真正的知识,是在于拿捏住变和进步的关键地方,将自己改变了,以求适应社会所需。
佛教中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叫“所知障”——你所知道的会变成你认识世界的障碍。那么,这就提醒我们,既要博学多才,又要随时能跳得出来;否则,就很可能变成赵括、马谡之类的“坐谈立议,滔滔不绝,临机应变,百无一能”的书呆子。
从战战兢兢到登堂入室
西方有句颇为流行的谚语:“人人都想进天堂,却没有人想死。”可是,不死怎么进天堂呢?许多人都向往成功与财富,但却害怕挫折与失败,所以他们永远进不了“天堂”。
不少人的想法是,要是能够不经付出与努力,成功与财富的馅饼就从天而降,“啪”的一下砸到我的头上,那该多好!类似的奇迹也许真会发生,可惜概率极小,所以我们不要过分指望这个东西,还是动用自己的智慧,经由付出与努力才更有把握。
有一则小故事说,一个懒人一直盼望发财,天天对着家里的菩萨像,又是磕头又是祈求,一连三年都没有奇迹发生。弄得他十分困惑与苦恼,恨恨地对菩萨像说:“大慈大悲的菩萨呀,我天天虔诚地敬你求你,都没有发财,你怎么就不帮帮我呢?”
最后,这菩萨还真是显灵了,只听空中有个声音答道:“我真不是不想帮你啊,可你连个六合彩都不买,我怎么帮你呢?”
可见,如果你什么事情都不肯做,连神仙都帮不上人。
比尔·盖茨在写给中学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的书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朴实,而且非常好:
“高中毕业,你不会一年挣4万美元,你不会成为一个公司的副总裁,并拥有一部装有电话的汽车,直到你将此职位和汽车电话都挣到手。生活不分学期,你并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没有几位雇主乐于帮助你发现自己,自己找时间做吧。”
是的,不要怕做事情,没有人天生就是伟人。无论任何领域,任何事情,只要刚刚接触,我们都是小学生。
一开始总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做过一段时间,就会逐渐熟悉。慢慢会掌握很多东西,开始登堂入室,由外行变为行家。接下来,我们会领悟到本质和规律,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会发生质的飞跃。最后,我们会达到驾轻就熟的境界,行动上举重若轻。
该付出就必须要付出,光凭心在想和侥幸,永远不会长大和成熟。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性的旅程,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做到极处,悟到极处
我们每个人都在某些方面是英雄,而在另外的一些方面是懦夫。因此,你偏执地认为自己完全是懦夫,或者完全是英雄,你都是对的。
人们的一个普遍弱点是,不光对待别人容易以偏概全,尤其是对自己更容易如此。一番挫折,就能让某些人一蹶不振,草率地解除与成功的合约,之后便是怨天尤人、愁眉不展地感叹:我为什么这样倒霉!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内在的成功天赋。问题是,这种天赋一直处在休眠状态。
那些担心、忧虑、畏怯、恐惧等等负面情绪,就是导致成功天赋一直处于休眠状态的罪魁祸首。不赶走这些消极的东西,我们就只能放弃做英雄的机会,而去做顺从的懦夫。
美国人有句谚语说,天使不敢走的路,傻子一步就能跨过。我们做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天使”时间太长了,试着做一回“傻子”吧!
当然,我们并非一般地强调行动,因为行动也不过是一种手段。
重要的是,在行动中学会熟练的操作,和轻松驾驭的从容,最终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这个境界需要你自己去领悟,任何书本和别人都不可能教给你。
书本和别人只能教给你知识和技术,甚至会教给你技巧,却教不会你悟性和境界。正如要跟书法大师学写字,间架结构和运笔技巧他都能教会你,但你仍然不能达到大师的高度;不是大师有所保留,而是他真的没有办法。
任何事物做到极致,都要走向一种感觉,一种软性的,或曰形而上的东西。这种东西当然要以具体的、实在的东西做基础,但光是具体的、实在的东西还不行。你把毛笔字写得跟王羲之的几乎一模一样,你仍然不是王羲之;你把油画儿画得跟达·芬奇的几乎一模一样,你仍然不是达·芬奇。你说,差不多呀!确实差得极少极少,但就是这极少极少,其实就是很多很多,也可以说这就是天地之别。因为,这极少极少的差别,就是工匠与大师的差别,就是神韵的差别,就是质的差别!
这种差别,什么办法都弥补不了,只能靠悟性。你的字和画,也只是你的作品而已。而王羲之、达·芬奇的字和画,则是他们的世界。此时此刻,他们绝不生活于其他地方,只是生活于他们的艺术世界里:他们就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就是他们,他们的作品与他们自己不分彼此,完全重合在一起。他们正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在研究和体悟世界,创造和表达世界。人类那些不朽的文学、艺术和其他任何领域的杰作,无不如此产生。
能讲和能教的,都是形而下的东西,形而上的东西只能靠悟。但我们只要把事情做到极致,就完全有可能领会所谓的“神来之笔”,而且也可能创造出“神来之笔”。
机会不能只靠等
很多人都迷信于机会,误认为成功的人就是因为他们运气好,而自己则是属于那种“命运不济”的人。其实则不然,因为他们不懂“相由心生”、“运由己改”的道理。
有这么一个人,在一天晚上,他碰到一位神仙。
这位神仙告诉他说,有大事要发生在他身上了:他会有机会得到很大的一笔财富,在社会上获得卓越的地位,并且娶到一个漂亮的妻子。
这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这个奇异的承诺,可是什么事也没发生。他穷困地度过了他的一生,最后孤独地老死了。当他死后,他又看见了那位神仙,他对神仙说:“你说过要给我财富、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漂亮的妻子,我等了一辈子,却什么也没有。”
神仙回答他:“我没说过那种话。我只承诺过要给你机会得到财富、一个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和一个漂亮的妻子,可是你却让这些机会从你身边溜走了。”
这个人迷惑了,他说:“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神仙回答道:“你记得你曾经有一次想到一个好点子,可是你没有行动,因为你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吗?”这个人点点头。
神仙继续说:“因为你没有去行动,这个点子几年以后被另外一个人想到了,那个人一点也没有犹豫地去做了,他后来变成了全国最有钱的人。还有,你应该还记得,有一次发生了大地震,城里大半的房子都毁了,好几千人被困在倒塌的房子里。你有机会去帮忙拯救那些存活的人,可是你怕小偷会趁你不在家的时候,到你家里去偷东西。你以此为借口,故意忽视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而只是守着自己的房子。”这个人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神仙说:“那是你去拯救几百个人的好机会,而那个机会可以使你在城里得到多大的尊崇和荣耀啊!”
“还有,”神仙继续说,“你记不记得有一个头发乌黑的漂亮女子,你曾经非常强烈地被她吸引,你从来不曾这么喜欢过一个女人,之后也没有再碰到过像她这么好的女人。可是你想,她不可能会喜欢你,更不可能会答应跟你结婚,你因为害怕被拒绝,就让她从你身旁溜走了。”这个人又点点头,这次他流下了眼泪。神仙说:“她本来该是你的妻子,你们会有好几个漂亮的小孩,而且跟她在一起,你的人生将会有许许多多的快乐。”
是的,我们每天身边都会围绕着很多的机会。可是我们经常像故事里的那个人一样,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停止了脚步,结果机会就溜走了。
不过我们比故事里的那个人多了一个优势:我们还活着。我们可以从现在起去抓住那些机会,同时,我们还可以去创造自己的机会。
可是太多的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一个完美的机会自动送上门,以便他们可以拥有光荣的时刻。直到他们了解,每一个机会都属于那些主动找寻机会的人,那时已经太晚了!
机会之门要靠自己的力量来打开,所以每天都要不断地努力,并且对工作充满自信和兴趣。
机会偏爱有心人,它只留意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只垂青那些懂得追求它的人,只喜欢有理想的实干家。倘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或一处逆境就悲观失望,灰心丧气,那么,机会是不会自动来拜访的。
机会,寻可得,坐可失。我们要想得到它,必须积极地寻找机会,敏锐地识别机会,果断地抓住机会,准确地利用机会。而决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那些偶然事件上,抱着守株待兔的侥幸心理去消极地等待机会。
信步走通人生路
“树挪死,而人挪活”。这是说人更易在运动中生存,因为人不同于植物,人更适于不断地接触新环境,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移动,行路和闯荡接触的环境就越多,眼界就越开阔,知识就越丰富,他所选择的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也就越多。
行万里路,表面是突破某一地域的限制,不断跋涉在空间,领略异地风情,以增长见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人生道路的不断开辟,生存空间的不断拓展。突破地域空间离不开勇气,突破生存空间,更需要胆魄和探索。
大概是40年前,南非某贫穷的乡村里,住了兄弟两人。他们受不了穷困的环境,便决定离开家乡,到外面去谋发展。大哥好像幸运些,被奴隶主卖到了富庶的旧金山,弟弟却被卖到很穷困的菲律宾。
40年后,兄弟俩又幸运地聚在一起。今日的他们,已今非昔比了。做哥哥的,当了旧金山的侨领,拥有两间餐馆、两间洗衣店和一间杂货铺,而且子孙满堂,他们有些继承衣钵,又有些成为杰出的工程师或电脑工程师等科技专业人才的子嗣。
弟弟呢?居然成了一位享誉世界的银行家,拥有东南亚相当分量的山林、橡胶园和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都成功了。但为什么兄弟两人在事业上的成就,却有如此的差别呢?
兄弟相聚,不免谈谈分别以来的遭遇。哥哥说,我们黑人到白人的社会,既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干,惟有用一双手煮饭给白人吃,为他们洗衣服,总之,白人不肯做的工作,我们黑人统统顶上了,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事业却不敢奢望了。例如我的子孙,书虽然读得不少,也不敢妄想,只有安分守己地去担当一些中层的技术性工作来谋生。至于要进入上层的白人社会,相信很难办到。
看见弟弟这般成功,做哥哥的,不免羡慕弟弟的幸福。弟弟却说:“幸运是没有的。初来菲律宾的时候,我干些低贱的工作,但发现当地的人有些是比较愚蠢和懒惰的,于是便接下他们放弃的事业,慢慢地不断收购和扩张,生意便逐渐做大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获得成功,不只是看准了,大胆去做;还需要大胆去想,再大胆去做。
有两位年届70岁的老太太,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另一位却认为一个人只要还能做事,就不应该停歇,人生之路只有到死才是终结的。于是,她在70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其中几座还是世界上有名的山。就在她95岁高龄时还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龄最高的纪录。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
只要我们肯走,脚下就一定有路,只要我们肯去实践,肯去做就一定有所得,有所收获。
我们无法预知我们要走什么样的人生之路,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要怎样行路。如果在人生中只打算走一条路,那我们的前景恐怕是悲哀的了,因为我们不能保证我们所选择的路没走多远时,却发现是一条死路啊。人生之路应是一种多项选择。
拥有智慧方能拥有一切
“人生无常”,这是很多人的口头禅。但并不等于说,人生完全就应无所作为。关键是能否站在人生的制高点上,获得驾驭人生的最高智慧。
有人说,机会就像迅速旋转的门,当那个空挡转到你面前时,你必须迅速挤进去。此种说法既有道理又很悲观。
有道理的话用不着多说了,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和体会。
那又为什么说它很悲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