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难得糊涂”,其实这难就难在怎样去装糊涂上。所谓“大智若愚”——好端端的一个人,内心清醒,表面上愣是装出一副愚傻之相,说傻话,冒傻气,还不能让别人看出来端倪,着实有很大的难度。因而,非智者难为也。说难为,并不是不可为,其实,只要有了智者的胸襟,懂得装糊涂的要领和方法,普通人如你我也都能灵活自如地装出傻言愚行。下面提供的一些技巧,可资借鉴。
1.装疯卖傻
明朝的朱棣就是以装疯卖傻的方式骗过了朝廷的使臣,最后发动军事政变,夺取了政权。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孙子朱允文,这个二十一岁的年轻皇帝接到手的,是一根利刺遍布的权杖,这些利刺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二十几个辈尊位高的皇叔,他们一个个都被封为藩王,割地而据,坐拥强权,要想保住自己的帝位必需削夺这些藩王的势力。别的藩王倒还不太难办,最使朱允文感到棘手的是燕王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生性坚毅沉稳,足智多谋,既英勇善战,又能以诚待人,在创建大明王朝的斗争中屡立战功,颇为朝野所推重,连朱元璋也对他另眼看待。由于前面的三位兄长俱已死去,如今诸王之中以他为长,若能先将这根利刺削掉,其他藩王自然会乖乖地听命。于是,一道削藩的诏书下到北平。
朱棣接到诏书后轻蔑地一笑,他十一岁被封为燕王,二十一岁就藩北平,当时已近二十年。北平是元朝的故都,朱元璋开国之后,把国都定在长江之南的南京,这里便成了偏远的边会,被驱赶的元蒙残部还不断地前来袭扰,朱元璋将他封到这里,是将保上安民的重任交给了他。他果然不负所望,不但元蒙不敢侵犯,他还多次率部出征,深入沙漠腹地,将蒙古人赶到大漠之北,他的实力也因此而大大地扩张。
他满以为朱元璋会将帝位传给他的,当年朱元璋也曾这么表示过,没想到最后交给了朱允文,他不得不对这个侄子称臣,对此他耿耿于怀。
但朱棣明白,他现在还不能公开同朱允文抗衡,便借口有病不出,留在王府内,秘密训练士卒。不料此事被人告发,朝廷派来使臣查问。使臣们来到北平,却发现北平街头有一疯汉,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在大街闹市之上,边走边狂呼乱叫;走到酒楼饭铺门前,便闯了进去,夺了酒肉饭食就吃,还颠三倒四地胡说八道;吃饱了,喝足了,便倒在街头呼呼大睡,有时从早睡到晚也不醒来。这个疯汉,便是燕王朱棣。使臣命人将他送回王府,并亲自前去探视。那时已是六月盛夏,天气极为炎热,人们赤膊摇扇还是挥汗如雨,他却围炉而坐,一边烤着火,一边还哆嗦着叫道:“太冷了,太冷了!”
朱棣就这样装疯卖傻,骗过了朝廷的使臣,于公元1399年7月7日,突然发动军事政变,逮捕了朝廷的使臣,此时,他的病态病容一扫而光,对众人宣布道:“我哪里有病,迫于奸臣陷害,不得不如此。”接着兴兵南下,经过三年内战,推翻了朱允文,称帝登基,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明成祖。
2.装聋作哑
这个世界似乎很嘈杂,我们的耳膜里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些声音让你开心,有些声音让你尴尬,有些声音会让你恼火……
其实,许多时候,造成自身烦恼的原因并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而只是听到了自己不愿听的话,假如不去听这些话,烦恼就减少了许多。
有一位叫露丝的美国女士,她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你说什么我没听到哦。”这句话,让她在生活与事业中都受益匪浅。
露丝在自己举行婚礼的那天早上,她在楼上做最后的准备,这时,她的母亲走上楼来,然后看着她,用从未有过的认真口气对露丝说:“我现在要给你一个今后一定用得着的忠告,那就是你必须记住,每一段美好的婚姻里,都有些话语值得充耳不闻。”
说完后,母亲在露丝的手心里放下一对软胶质耳塞。正沉浸在一片美好祝福声中的露丝十分困惑,不明白在这个时候塞一对耳塞到她手里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没过多久,她与丈夫第一次发生争执时,便明白了老人的苦心。“她的用意很简单,她是用一生的经历与经验告诉我,人生气或冲动的时候,难免会说出一些未经考虑的话,而此时,最佳的应对之道就是充耳不闻,权当没有听到,而不要同样愤然回嘴反击。”露丝说。
但对露丝而言,这句话产生的影响绝非仅限于婚姻。作为妻子,在家里她用这个方法化解丈夫尖锐的指责,修护自己的爱情生活。作为职业人,在公司她用这个方法淡化同事过激的抱怨,优化自己的工作环境。她告诫自己,愤怒、怨憎、忌妒与自虐都是无意义的,它只会掏空一个人的美丽,尤其是一个女人的美丽,每一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候会说出一些伤人或未经考虑的话。此时,最佳的应对之道就是暂时关闭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我没听到哦……明明听到了,却要说没听到,并做到“没听到”的境界,当然不是那么容易。但正是因为不容易,才能区分出一个人情商的高低。你也许不能一下子就跃升到露丝的境界,但不妨从现在起,从对待身边的人起,尝试一次“听不到”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当然,这种听不到的方法不一定非要戴上一付耳塞不可。当感觉到有一些话不当的时候,你离开谈话的场合也是一种合宜的办法。
3.正话反说
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由于场合或人际关系等原因,对于他人的评判或反对意见,有时坦言辩驳并不合适,这时不妨采用反语,也许会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语是一种正话反说、话中有话、绵里藏针的攻心术,即用表面肯定而实际带有反对、批判意思的话来含蓄地说服对方。这实际上是一种在说话上装糊涂的艺术。
直言正谏容易触怒对方,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当劝谏的对象为封建帝王时,稍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祸,所以有人便以“正话反说”作为说服的一种手段。
下面这两个故事就是很精彩的例子。
有一次,齐景公特别喜欢的一匹马死了,这令他非常生气,因此决定要把看管马厩的人处以四肢分裂的酷刑。恰好晏子在齐景公身边,他摇手制止,对景公说:“恕臣冒昧,主公可知古时候的圣人尧舜,在将人四肢分解时,先从哪个部位开始吗?”
“从……从……”,尧舜是圣人,圣人当然不可能将人处以四肢分解的酷刑。晏子故作此问,是为了制止齐景公这种专横的行为。因此,景公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只好厉声对左右命令:“把这个家伙抓进牢里。”
晏子又对齐景公说:“这人被抓进牢里,一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自己犯了何罪,下狱之前,我来向他数说罪名好吗?”
“好!”齐景公答应了晏子的请求。
晏子非常严厉地对看管马厩的人说:“你仔细听着,你犯了三条重罪。第一条是管理不用心,连一匹马都没有看护好;第二条是使主公最心爱的马死掉了;第三条是由于主公爱马的死,主公不得不将你处死,这件事如果张扬出去,所有舆论的责难就会集中到主公身上,诸侯听到这个消息,就会误认为我们的主公爱马胜过爱人,结果是让主公的名声受到诋毁。你就是犯了这些罪,所以才被抓进牢里,你现在听明白了吗?”
晏子的话,齐景公听到了弦外之音,长叹一声:“夫子,放了这个人吧,别因为他使寡人背上不仁的罪名。”
晏子谏君有方,使这个无辜地看马人免除一场灾祸。
再看另外一则故事。晋平公宴请宾客,家臣送上烤肉,有一根头发缠在上面。晋平公立即下令把烤肉的厨子杀掉,并不准收回命令。
烤肉的厨子向天大呼说:“天啊!奴才有三条大罪,竟然死到临头自己还不明白啊!”
晋平公问他:“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厨子回答说:“奴才所用的刀锋利得很,真可以说是望风骨断,但是头发却没有砍断,这是奴才的第一条死罪;用桑木炭火烤肉,肉烤得红是红白是白,但是头发却没有烤焦,这是奴才的第二条大死罪;肉烤熟以后,又细细眯着眼睛察看了一番,头发绕在肉上眼睛倒没有看见,这是奴才的第三条大死罪。猜想起来,堂下或许有暗中怀恨奴才的人吧?要杀奴才是不是太早了一点啊?”
晋平公本来就生性暴戾,而现在烤肉上又确实有根头发,于是愤怒地立即下令杀掉做烤肉的厨子,并宣布无可改变。一般说来,这厨子也只有死路一条了。苦苦哀求是不行的,强辞辩解若可行的话,也就不会立即下令杀人了。因为要弄清烤肉上的这根头发到底是怎么来的,责任究竟在谁?毕竟并不很难,但他却并不愿做任何调查。所以据理力争只能是火上加油。
这位厨子佯装糊涂,正话反说,对天大呼自己有三大罪过,实则话里有话。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自然会引起晋平公的注意,会要问个清楚,从而使得这个厨子有了陈言的机会。厨子口口声声都是在数落自己罪状,却无一不是在表明自己毫无罪过,实属冤枉。因为他所列的罪状实际上都是违背事理的,这是明理人一听就能听出来的。
“糊涂”的悔过中寄寓着强有力的辩解和说明,正话反说,闻之令人觉得奇异有趣。晋平公当然也听出来话里头有话。据说晋平公听了这番话后,主动赦免了那位厨子。
“正话反说”毕竟是一种讽刺性的表达方式,使用时要特别注意语意的轻重和火候。既不能过分隐晦,令对方不能顺利领会话中的“话”,也不能火药味太浓,以免伤及对方的自尊,引起反感,反而弄巧成拙。
4.善于吃亏
到山西那个因一部电影而闻名的乔家大院旅游,在深宅大院里面你会发现一个镶嵌在古老青砖墙壁上的条幅:“学会吃亏”。见到的都很诧异,说心里话,人人都见过不少诚信勤俭之类的家训条幅,唯独这个条幅语言独特,为什么要教人吃亏呢?古往今来绝大部分商人都是唯利是图,他们遇到吃亏的事会干吗?况且清末时山西商人富甲一方,其积累甚至超过了当时清朝的国库,难道说,吃亏就是山西商人在生意场上的智慧结晶,这里面难道说有什么玄机奥妙吗?
听说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在清末民初时期,北京城过去有个有名的绸缎店,突然一场大火把所有的东西烧掉了,其中包括来往的账目,店老板就贴出一张告示说,因本店的账目已烧毁,凡欠我的钱可以不还,我欠别人的只要有凭据照样兑现。这样处理,绸缎店明显的是吃了大亏,然而后来这个绸缎店却因这事而名声大振,许多人都慕名而来与他做生意,其中还包括一些外国人。这个绸缎店很快又恢复了生机,生意比失火前还要好得多。
老子说过,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就是说事物的发展能产生两个极端的转化,世上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失有得,这个绸缎店失火后的举措如同做了一个活广告,在经济上暂时吃了亏,但赢得了人们的信任,结果反败为胜。这也就说明了山西人说的吃亏是包含着一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法。
有这样一个人,他的人品很好,平时不言不语,脏活累活抢着干。“**********”时期,因他爷爷的成分是地主,几次城里来招工都没有份,后来别人都进城当了工人,他还在那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当农民。当地的农民都同情他,把他推荐到当地一所民办小学教书。
他自当上民办教师后,就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目的是为了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回报乡亲们。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他就凭自己平时刻苦自学的功底考上一所师范学校,几年后又考取了一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现在是省城一所名校的大教授。有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年和他一道提前回城当工人的同学,如今绝大多数遭遇下岗,生活艰难而清苦。
回首往事,当年这位“地主”的孙子没有因吃亏而沉沦,而是在厄运中自强不息,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可见人生世事难料命途多舛,吃亏的事难免会时常发生,只有学会吃亏,不怕吃亏,勇敢地去面对吃亏,你就会走出人生的低谷。
吃亏对我们是一种历练。人世间的很多事就是这样,既然无法拒绝,那就学会面对。我们可以把吃亏当作人生的一份难得的财富,在历练中让自己变得强大;我们可以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吃亏的困境,保持我们的精神世界依然强大和富足。
从某种意义上说,善于吃亏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学会主动地吃亏,更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当我们把吃亏当作积累人生发展资源的手段时,吃亏实际上就是我们走向成长和幸福所必需付出的成本。没有任何事情是不需要成本的,我们的成长和幸福也一样。特别是当代社会,一个人成长的机遇非常难得,那我们就可以通过主动吃亏去换来机会,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吗?
当我们能够这样思考的时候,吃亏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而是需要努力去争取的事情了。
学会吃亏有利于我们成长,其实学会吃亏本身就是一种成熟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