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也常常存在另外一种情况。某工厂的一名工人,人见人夸,都说此人老实能干,尤其见到女同志就脸红,更让人觉得放心。突然有一天,公安局来人将其带走,说他是强奸嫌疑犯。人们乍听时,谁也不相信,如此腼腆的人,怎么可能?后经公安局的大量证据证实,犯人自己也招了供,人们才不得不信。不过,这一事实仍然让人们费解,无法将前后两者联系到一起。这时先入为主的思想,产生的就是消极的心理效应。
在社交活动中,人们都免不了受先入为主思想的左右。对印象好的人,怎么看怎么好,越看越顺眼,对印象不好的人,怎么看怎么不顺眼,越看越别扭。
(4)避免成为先入为主的牺牲品
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在与人交往时要善加识别。当先入为主的内涵与客观事实相符时,就能够亲近好人,远离坏人;当先入为主的内涵与客观事实不相符时,就会以偏概全,错待朋友,善待敌人。
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和把握自己的理性意识,看待事物不能全凭先入为主心理的牵制,要防止思想的偏向,克服狭隘心理,积极诱导先入为主心理的有利因素,注意纠正其以偏概全的不利因素,将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发挥到最佳状态。
利人利己效应
人们在社交中的各种行为,都是以在有利于自己的同时,也能有利于他人为最佳效果的。这其中,利他多为表象,利己则藏在背后。这种在社交上彼此互相助益,以此获得实际需求与心理满足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利人利己效应”。
(1)社交具有功利性
人们进行社交活动,往往都存有一定的目的性,或是寻求物质交换,或是渴望充实感情,或是弥补性格缺憾,或是提高交际能力。人们在社交中尽情地找寻自己所需要的,给予对方自己所拥有的。当社交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心理上就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
社交双方,既有付出,又有所得,社交关系才会继续维系下去。没有人一味地付出而毫不索取,也没有人总是索取而从不付出,这两种人在社交场所都是站不住脚的。
(2)利人利己是社交的原动力
利人利己,是人们进行社交的原动力。利人,可以扩大社交圈子,结识众多朋友,为自己的需求提供更为广阔的场所,从而自由地选择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利己,是利人的回赠,是付出后的所得,也是社交的终极目的。正是存在着利己,人们才愿意做利他的事情,才觉得帮助别人有意义;正是有了利人,才使利己兑现,才能在接受利己的同时感到欣慰而无愧。利人利己,可以进一步深化社交关系。你的行为有利于他人,人家就会接受你、感激你,愿意和你交往。你的行为也有利于自己,你就会喜欢这么做、高兴这么做,而且越做越有劲、越做越积极。一个喜欢,一个愿意,一来一往,形同默契,从而产生社会关系的良性循环。
(3)正确处理利人与利己的关系
人们在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时,自己的需求一般有两种:一是物质回报,体现在实物上;一是心理满足,体现在精神上。革命先烈为拯救祖国而牺牲,他们利己的需求是:为革命死得光荣。他们就是带着这种满足感,一步步坚定地走向敌人的绞刑架下的。
我们应该具有利人利己的观念,以此充实我们社交的内容和意义。在人际交往中要正确处理好利人与利己的关系,不可将其任意割离或偏废。
投桃报李效应
吸引人们从事社交的关键,是因为人们可以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给予别人想要的,从而互相补偿,取得投桃报李的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将人们不断地引向社交场中,一代又一代地乐此不疲。
(1)投桃报李的内涵
投桃报李,此处不使用它的字面意思,而是借用过来,表示互通有无的意思。它的内涵很丰富,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可以是物质,可以是信息,也可以是性格等等。不同思想的人,可以互相吸收;不同情感的人,可以互相慰藉;不同物质的人,可以互相调换;不同信息的人,可以互相沟通;不同性格的人,可以互相弥补。人们可以在这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交圈子里,寻求自己所需,给予自己所有,使社交双方都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在现实生活中,你所需的不一定是对方正好拥有的;你所有的,也不一定是对方正好缺少的。因为人们之间的思想、性格、需求、能力等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会总是恰好相等的关系,而是参差不齐、无固定规律可循的。所以社交双方不能要求彼此只做一对一关系的确立,而是要理解对方社交关系的多方发展。多一分理解,感情就增进一分;给一分帮助,对方就向你靠近一步。只要是真诚地帮助,尽力而为地做人,不在于数量的多少,对方都会十分地感激,也愿意接受。
(2)互通有无要有针对性
投桃报李,当然不是无目的地给予,而是看准人家所需,自己所求,有针对性地互通有无,相互往来。一般情况下,能力相同的人,容易互不相让,不易在一起共事;性格相近的人,容易爆发冲突,不利于团结。
只有能力存在强弱之分,性格显示内向、外向之别的人,经过彼此交往中的互相摩擦、补偿,往往才能够形成团结共事、和平共处的局面。选择好工作的搭档,在他人身上取长补短,是十分必要的。
投桃报李的社交心理效应,具有较多的现实意义。当你寻找工作伙伴时,取得自己所需,利用他人之长,才能密切合作,将事业蓬勃地发展下去。当你寻觅生活伴侣时,找出性格的差异点,能力的互补性,才能互相吸引,亲密交往,建立美满幸福的婚姻。总之,社交双方的差异互补性,可以深化彼此的关系。
似曾相识效应
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与某人初次相见,感觉却好像曾经见过似的,对方身上的某些东西如相貌、举止、言谈、性格等,你都很熟悉,于是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将你和对方的时空距离拉近,从心里愿意接受对方,这就是似曾相识的心理效应。
(1)差别中的共性
人们之间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但差别之中还是能够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的,如思想一致、作风相近、情趣相投、工作一样、个性相似等。这些共性,使双方找到了彼此都感兴趣的切入点,为社交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似曾相识更易赢得信任
似曾相识的心理效应,是建立在双方情投意合的基础之上的。一般来讲,人们都愿意和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人交往,因为从对方身上可以感受到许多自己熟悉的东西、喜欢的东西,接受起来也自然得多。相反,对于那些毫无共同点的人,因为双方都找不到彼此喜欢的东西,感情上也就有意或无意地疏远了。
通常情况下,人们更习惯于信任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觉得自己喜欢,别人也一定喜欢;自己值得信赖,别人也一定可信。尤其酒逢知己之时,人们的情绪处在亢奋状态下,精神和警惕性完全放松下来。应该说,人们的人生准则和生活态度大体是相同的,具有似曾相识的知己之感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排除居心叵测之人对这一点的利用,一旦失去戒备,就会给这些人以可乘之机,给集体和个人带来损失。
高山仰止效应
对那些因为某种专长而闻名于社会的人士,由于他的知名度,引来许多追随者,大家都想见见他、接触他,以能和他建立起某种社交关系为荣,由此产生了钦佩、仰慕心理,我们称之为“高山仰止效应”。
(1)产生的原因
高山仰止效应的产生,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时代需要名人,时代也造就名人。随着历史的发展,名人也不断地变换,恰似长江后浪推前浪。人们对名人的了解和认识,只局限于他借此出名的专业特长,其他全凭想像,结果这一特长被人们在心中无限放大,遂产生了崇拜之情。
人们崇拜名人,是出于敬佩,因为他的身上有比常人高明的东西,值得借鉴和学习。而敬佩又可以生发为一种力量,鼓舞人们向他们看齐。追随名人的过程,就是激励人们进步的过程。
(2)高山仰止的局限性
高山仰止应该说是一种看待事物时将自我情感夸张化的举动,受情感因素的支配和影响,对现实缺乏客观的认识和反映,一切只停留在表象上,因此它的局限性也很大。
首先是遮掩性。由于核心内容给人们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结果其他方面的内容就被人们缩小,甚至完全忽视了,从而引起了以点代面、以偏代全的主观认识。
其次是扩散性。名人身上的一种优点和品质,被崇拜者们无限度地扩大到所有的方面,既然这方面好,那方面也一定好,全凭想当然。
再次是定势性。由于主体内容的影响,人们在心理上已形成了某种定势,看问题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它的制约和支配。
我们要学会克服顶礼膜拜的消极因素,化消极为积极,以此鼓舞我们奋进。
盲从附和效应
人家说什么,自己也说什么;人家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既不知道人家说的究竟是什么,也不知道人家为什么要这么说,只是盲目地跟着人家走,这种心理便是盲从附和心理。
有一个幽默故事,讲的就是人们的这种人云亦云心理。一个人走在街上,突然鞋带松了,于是他便在马路当中系鞋带。他弯着腰,有两个人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便走过来瞧。另外几个人看见这里站着一些人,想知道发生什么事了,也围过来看。其他的过路人发现马路中间围了两圈人,也想看个究竟,便又围了一圈。结果外面的人越围越多,里里外外围了好几圈,可是人们还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是怀着好奇心围站在那里,相信里面一定有什么事发生了。
产生盲从附和、人云亦云的心理,首先是安全意识的需要。在众人面前,人们总是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害怕“枪打出头鸟”,有时即使明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也不敢坚持。其次是出于合群的习性。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员,要想生存下去或生活得更好,就必须被群体所接受,这就要处处和大家保持一致。即使这种一致出现明显错误,为了不被群体所抛弃,就违心地去做了。许多人事后反省自己,写出大量的忏悔录、思痛录,便是这种例证。
情感波动效应
在社交活动中,由于客观事物的刺激,常常极大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从而引起主观情绪的变化,产生情感波动的心理效应。
(1)易变的情绪
生活中的人们,每时每刻都处在情绪起伏状态之中,只是形式、程度不同而已,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爱或恶等。情绪的产生不是自发的,它主要源于刺激。刺激有外部的,有内在的。生活中的人、事、物都会影响到情绪,喜事让人笑,悲事让人哭,这是外部刺激所致。内在的刺激,有生理性的,如人的健康失衡,功能失调等;也有心理性的,如记忆、联想、想像等。另外,人们在社交中的动机不同,也会对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样是一个人过世,他的亲人会感觉万分悲伤,他的敌人则觉得十分快意,所谓“亲者痛,仇者快”是也。
情绪对人的事业、生活和健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情绪高昂,克服困难的决心和能力会相应提升,情绪低落,便没有勇气与毅力面对挫折和失败。反过来说,如果事业兴旺,生活快乐,身体健康,人们的情绪就会处在最佳状态。也就是说,情绪与事业、生活、健康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项的变化,都会引起情绪的起伏。
(2)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在社交活动中,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仅使自己充满自信,也会不知不觉地传染给周围的人,使双方的交往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有利于友谊的建立,社交关系的维系。情绪状态不好,妨碍自信心的确立,对方也会因此而感觉气氛压抑,心情不快,这就使交往难以继续下去。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是社交成功的重要因素。
情绪是比较复杂的心理状态,它并非只有好和坏两种,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有人将它分为七种表现形式:喜、怒、哀、乐、爱、恶、惧;又有人将它分为表达方式:快乐、愤怒、悲哀、恐惧;还有人将它分为三个部分:心境、激情、应激。
(3)控制情感的波动
内心情绪的变化,会直接表现在外部情感的波动上。当情绪处在突然爆发阶段,情感便会呈现狂喜、暴怒、绝望等剧烈的波动,有时还要伴随着某些外部行为,诸如拍案叫骂、咬牙切齿、顿足捶胸、面红耳赤等。这些情绪波动,主要是生活中的各种外部刺激引起的。当情绪处于平稳阶段,情感则呈现为喜悦、忧闷、悲凉等波动比较缓慢的状态。
这种情感虽然波动不大,却具有弥漫性,它可以影响人们的整个精神状态,而且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例如身体有病、工作不顺、环境发生变化、生活出现波折等,都有可能引起这种情感的产生。
所以,情感波动不可小视,因为它可以产生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积极的作用是,它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干劲倍增,提高工作效率,创造业绩,怡悦身心;消极的影响是,它能够使人精神沮丧,造成生活波折,事业不顺,降低劳动效率,摧残健康。积极的情感,是激发人们采取正确行为的巨大动力;消极的情感,则只能令人们选择做出错误的举动,对身心健康起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