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镜鉴别自己
当你认真观察使你讨厌、反感的人时,一定会意外地发现,那个人的性格与你有许多相似之处,那个人身上的缺点与你身上的缺点颇有点不谋而合。专横自私的人讨厌专横自私的人,虚张声势的人对虚张声势的人也特别抱有敌意。那是因为对方起的作用宛如一面镜子,把你不愿正视的某些缺点,加以放大,如实地反映了出来,故而引起你感情上的不愉快。
人的心理十分微妙,常常无意中把别人作为一面镜子,以此来衡量自己并对自己作出判断。所以,要正确判断、分析自己的性格,认真观察别人,对照检查自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当你无缘无故地讨厌一个人时,你不妨认真分析一下,对方倒底是什么引起了自己的不满,从而反省自身。
缺点如此,优点也是如此。当一个人无意中引起了你的喜爱时,他身上一定也有某种好的性格特征是和你一致的。这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相似作用”。
通过对别人的观察、感觉,反观自己的性格,这是性格自我分析的一种方法。但进行性格的自我分析,更多的还是应从分析自己的言行入手。因为性格总是表现在活动中的,诸如劳动、学习、游戏等等。
劳动是以创造社会产品为目的的活动。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的价值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从劳动中可以观察到自己性格的倾向性、意志的坚韧性。比如说,在所从事的本职工作中是否经常出色地、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劳动才能和劳动态度。假如你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能爱护劳动工具和劳动成果,遵守劳动纪律,对违反劳动纪律、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的人勇于给予批评和热情的帮助,那就说明你的劳动态度是积极的,并且具有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性格,等等。
学习是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技能的活动。学习活动如上课、考试、作业等,都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在课堂上注意力是否集中,回答问题是否积极主动,并进行过认真思考,在考试和完成作业时是否沉着稳健,完成试卷或作业后是否认真检查,这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责任心、义务感、自制力、荣誉感等性格特征。
游戏以及交往活动和学习、劳动不同,它没有明确的组织,不一定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但游戏也有一定的规则,也有与人协作是否和谐,在输赢、荣誉面前是否能经受考验,对人是否诚恳、信任,在活动中是简单模仿,还是具有创造性、独立性等等问题,这些同样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
分析自己的创造成果,也是分析自己性格的有效途径。创造成果的内容很丰富,手工、作业、作文等都是。以作文为例,你喜欢写什么题材,采用什么表现手法,都是你性格的外在化。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就非常具体地分析了作品风格和作家性格的关系。他把作品分为典雅、深隐、精炼、明显、繁丰、壮丽、新奇、浮靡8种,然后指出作品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家的性格、气质决定的,他举了当时的一些著名文学家为例来说明这一点:贾谊的才气英俊,所以文辞洁净而风格清新;司马相如行为狂放,所以文理虚夸而文辞夸饰;杨雄的性格沉静,所以他的辞赋含意隐晦而意味深沉;刘向性情平易,所以文辞的态度明白而事例广博;班固文雅深细,所以文章的体裁绵密而思想细致;张衡学识广博通达,所以考虑周到而文辞细致;王粲急躁而勇锐,所以锋芒突出而果敢有力;刘桢性情褊急,所以言辞雄壮而情思惊人;阮籍行为豁达,所以他的文辞音节高超而声调卓越;嵇康豪侠,所以兴趣高尚而文采壮丽;潘岳轻浮而敏捷,所以锋芒毕露而音韵流动;陆机庄重,所以情事繁富而辞义含蓄。
刘勰讲的这些人和风格特点,我们可能并不完全熟悉,但其中指出的作家性格与作品的关系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以己为镜自我分析
分析人的性格,既要观其行,也要听其言,语言是人进行思考的有力工具,也是用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在语言中,可以得到自身性格的反馈。
中国很早就有人从书写风格中分析性格特征。比如飞龙走蛇的连笔,说明性格的豪放和自信。字里行间的毫无规则,表现了感情的跳跃和热烈,却往往缺乏自信;字迹模糊不清,说明性格的随便、马虎,或者文思敏捷,思维迅速。
在口头语言方面,话多说明性格开朗、自信;热情,也可能是轻浮、好表现、缺乏自制力;说话少则是性格沉静、简洁的表现,也可能比较孤僻、冷淡、瞧不起人;经常沉默则可能是深沉、内向、自卑的表现,也可能是截然相反,表明独立性非常强。讲话是否前后一致是性格一致性的重要表现。如果逢场作戏,轻诺寡信,常常是虚伪、不诚实、不负责任的表现,也可能是随和、热情、关心别人的一种反映。
以习惯为参照分析自己的表情、姿势、习惯动作与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也有很密切的关系。遇到高兴的事,豪放者爽朗大笑,谦虚的人轻轻微笑,轻浮的人捧腹大笑,愚蠢的人哈哈傻笑,具有心计的人丝丝假笑……性格也反映在姿态上,矮揉造作的人,手势总是装模作样,故作姿态;傲慢的人走起路来往往是摇头晃脑,昂首挺胸,大模大样;典型的谄媚者,卑躬屈膝,脸上堆满很快就会消失的笑容;自信的人也是昂首挺胸,但有所约束;谦虚的人也躬身俯首,但绝不奴颜卑膝。一个人讲话不断有手势,说明是容易激动、缺乏自制力;讲话时很少有手势,偶尔以有力的动作加强语气,则说明信心十足,独立感强;讲话时显得过分亲昵和神秘,则是一种猥琐性格的表现。
注意分析一下自己的习惯动作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打电话吧,你是喜欢抓住听筒,抓住把柄,还是握住话筒?抓住听筒说明性格随便,抓住把柄说明习惯于按传统、规则办事,握住话筒则是自信、独立性强的表现。
你的性格到底有哪些特点,你总结过吗?你是怎样总结的?你只有正确地总结出了自己的特点,才算真正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性格的优劣利弊,然后才能做到有意识地自我完善和自我改造。
性格的自我评价
正确的自我评价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自我评价的能力首先取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作为主体对自身的认识,对自己与周围关系以及自己与别人异同的认识,而对自我性格的认识则是其中核心的内容。
对自己的性格进行自我认定和自我评价,有利于把握自身性格的优劣,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做到扬长避短,择善而从。所谓性格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改造,必须是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实现的。没有对自我性格的全面评价和认定,是不可能进行完善和改造的。
性格的自我评价有两个参照系,一个是外在的参照系,一个是内在的参照系。
外在参照系
首先是指别人特别是权威人物对自己性格的评价。你的父母、教师、亲戚,朋友是怎样看待你的?喜欢你、赞扬你、尊重你,还是讨厌你、批评你、鄙视你?这些是不难看出来的。只要一个人有正常的感受能力,有起码的自尊心,都会判断出自己在家庭、班级、团体和朋友中的地位,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这其中必然有许多是由自己的性格引起的。一个人是不可能不受别人特别是自己钦佩的人的评价影响的。如果大家的评价比较一致,那自己就应该保持和发扬受到人们赞扬和喜爱的性格,纠正、克服人们厌弃和不喜欢的性格;如果人们的评价不一致,自己就要认真思考,分析,择善而从。
外在参照系的第二方面是与自己条件类似的人比较。我们要看清自己的面目,就要照镜子。孤立地看自己的性格也是无法判定其好坏、优劣的,只有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才能看清自己。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你找什么人作为比较对象?找懒惰的人对照自己的勤奋性,找表里不一的人对照自己的独立性、一致性等,还是找刻苦奋斗的人,找言行一致的人作为自己比较的对象?这样做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选择的对比对象不如自己,甚至在正常水平之下,你就会产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满足感;如果“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你就永远不会有满足感,就会永远保持进取心和提高自己性格素质的意识。
要求根据外在的评价和目标调节、改造自己的性格,并不是贬低性格的独立性,更不是排斥性格的独立性。特别是在一个改革、开拓的时代,我们还必须创造自己的性格,使之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一个社会推崇什么性格,贬斥什么性格;什么性格被接纳,什么性格不被接纳,是有历史性的;我们切不可拿传统的、保守的、甚至是落后的性格要求作为我们性格塑造的标准。恰恰相反,我们应以时代呼唤的性格战胜保守的社会惰性,以开拓、创新、独立的精神,去创造一个开放、独立、富有朝气的社会。这实际上是性格自我评价更深刻、更艰巨的任务。
内在参照系
首先是指自己的评价期望,即自己为自己确定的理想目标。
怎样的性格是好的、优秀的,怎样的性格是不好的、应该改造的,不同的人对此的看法可能相差无几,但各人对自己性格的满意程度却大相径庭。比如一个人认为在集体中不破坏集体纪律,能遵守集体规定,不危害集体,就是集体荣誉感的表现了,而对另一个人来说,这可能只是最低的要求;一个人认为,按照学校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就是勤奋认真了,而另一个人则可能认为,勤奋认真不仅表现为消极接受任务、完成任务上,而且表现为主动发现问题、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等。这样,由于不同的人的期望目标不同,对自己的评价也就不同。
内在参照系的第二个方面可以称为性格自我评价的倾向性。有些人的自我感觉总是比他的实际情况要好,总认为自己身上有许多光芒四射的好品格,以为自己深受别人欢迎,总爱拿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弱点,自信心特别强;有些人则毫无根据地臆造出自己的许多弱点,过分夸大自己的缺陷,总爱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十分自卑。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评价倾向,也是对待自己的态度上的差异。这两种倾向都失之偏颇,都不利于发挥自己的实际能力。虽然完全准确地认识自己是困难的,或者说是不可能的,但逐渐使自己的评价更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同外在的评价更吻合、更一致,这还是有可能的。自卑的人应打消自卑感,看到自己的长处,没有必要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过于自信的人应更多地看到自己的弱点,增加一点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这样有益于自己的不断提高。
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霍林沃斯教授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挑选了25个彼此比较了解、熟悉的人,要求他们根据文雅、幽默、聪明、交际、清洁、美丽、自大、势利、粗鲁等9种性格特征,相互进行评价,并要求每一个人根据这些品质,由高至低排出名次。然后实验者分别把自己给自己排列的名次跟其余24人给他排的名次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了很大的差距。例如有一人自认为其“文雅”程度名列前茅,但其余24人却把他的“文雅”品质排在20名以后。另一人对自己“清洁”品质所排的名次比别人排列的平均提前5名,“聪明”、“美丽”的品质提前6名,“幽默”、“文雅”、“势利”、“自大”、“粗鲁”等品质则退后5到6名。
美国心理学家沙平于1954年采用选择法来研究自我评价。他向被测试的人提供一系列描写性格品质的形容词,要求被测试的人从中选择符合自我形象的词汇作为对自己的评价。结果发现,有70%被测试的人都选择了积极意义的形容词,如“有良心的”、“爱社交的”、“自制力强的”、“积极的”等。日本心理学家加藤隆胜于1964年以高中学生和大学生为对象,用同样方法作了类似研究,获得了同样结果。许多学生以一些优良品质如“诚实”、“忍耐”、“开朗”等作了自我肯定,而都避免使用一些代表不良品质的词汇如“孤独”、“懒惰”来作自我评价。
这种在优良性格特征方面的自我拔高,和在不良性格特征方面的过分“谦让”,大概是人类追求美好、回避丑恶的一种本能吧?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种自我拔高倒是可爱的,因为它毕竟可以激励人们趋善避恶。何况一个人对自己的性格能有“自知之明”,有和大家一致的评价,确实不是容易的。但是,性格的正确自我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都会发生影响。正如心理学家柯里指出的:“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自尊或自卑的自我评价意识有很大作用。人们经常会把自己看作是有价值的、令人喜欢的、优越的、能干的人。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这样的人就会缺乏朝气,缺乏积极性。”相反,“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比别人好,别人都比不上自己,这样就会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因此就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调动主客观双方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遇到社会挫折,产生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