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成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只要被称赞,心里一高兴,干劲一来,就可以发挥出超乎平常的能力。反之,一个人的努力和成绩不能得到应有的赞赏,也就是说当“报酬”不存在时,兴致就不会很高,就不可能爆发出超凡的能力。这是人类心理的一面,也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
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耐力与毅力都不强,取得阶段性的成绩,及时得到赞美是相当重要的。尽管谈不上什么超常发挥,但潜力却是无限的。孩子在活动中,家长、老师、同学等“重要人物”对其的评价密切相关,家长、老师如果夸张地给予赞赏和鼓励性的评价,孩子就会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
由于年龄尚小,孩子们确实不知道父母的赞美含有多少“水分”,但鼓励愈多,孩子的成就感愈大,自信心也愈强;因此,父母赞美孩子时不妨添加一些“夸张”的成分。
赞美需要当场兑现
及时地对某一正确行为给予夸奖,这种行为就会在孩子身上不断重复出现;良好行为得到及时的强化和巩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自然而持久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洗手间里,妈妈又发现了儿子的牙刷被扔在漱口杯外面。妈妈冲着正在客厅里玩耍的儿子叫道:“你怎么又把牙刷放在外面了?我不是对你说过牙刷用后要放到杯子里吗?”
塞斯正在摆弄自己的玩具,听见妈妈的话心不在焉地回答:“知道了。”
妈妈看见儿子并未在意,便想加强一下“训导”的效果:“你过来一下!”
“干什么?”孩子很不情愿地放下玩具走进了洗手间。
“把牙刷放进漱口杯里。”妈妈指着牙刷说。孩子很快地放好了牙刷,转身就走。
“以后要记住。”妈妈再次强调。
“知道了。”
母命难违,第二天,在刷完牙后,孩子认真地把牙刷放到杯子里了,但母亲并没有在意。到了第三天,牙刷又出现在了桌子上。
“喂,你又忘了把牙刷放回去,怎么搞的?”妈妈有些不耐烦了。
“我以为你忘记了。”塞斯说道。
母亲大惑不解。
塞斯又说:“因为昨天我把牙刷放在杯子里了,可是你却什么都没有说呀!”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甚至是娱乐,只要孩子有进步就要给予及时的赞美;而且赞美需要当场兑现。因为如果孩子有好的表现而没有受到夸奖,他就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
幼儿园里有位特别调皮的小朋友,其他的小朋友们都怕他,不过老师并没有忘记鼓励。在一次午休时间,可能因为闹累了,睡得很香,待他醒来后老师说:“你今天休息得最好。”他回家后骄傲地告诉妈妈:“老师说我今天休息得最好。”第二天,他又乖乖地休息了。
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没有及时赞美那位小朋友的做法,恐怕他第二天还是老样子,到午休时间不会规规矩矩地去睡。
有些父母存在“放长线,钓大鱼”的思想,对孩子们取得的成绩,做出长期性的许诺,这种奖赏的方法是错误的,很少能够取得成功。对一个9岁的孩子承诺,如果他今后努力学习,16岁时可以得到一辆汽车,这种奖励通常不会开花结果。如果玛莉7月份保持房间整洁的话,她在圣诞节会被奖励一个新的洋娃娃,这样做也不能令人满意。对一般孩子而言,一个遥远的诱惑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威力,也无法使孩子全身心地投入枯燥无味的学习,更没有能力帮助孩子战胜那不断袭来的刺激有趣的游戏,因此父母采取奖励的方法来达到孩子在某方面取得进步的目的,其“奖品”要及时赠给孩子。换句话说,就是赞美需要当场兑现。
当孩子将脱下的鞋放整齐时,妈妈可以及时说:“宝贝,我非常高兴,你今天把脱下的鞋子摆得很整齐。”就这一句赞美之词,会提醒小孩一连多日都记住把脱下的鞋摆放好,这样就会形成一种习惯。
当看到孩子成绩单上数学成绩有了明显进步时,可以说:“你真的在数学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孩子。”
假如自己在和孩子交流一段思想后,可以说:“与你谈话,我真是越来越感到轻松!”
在看完孩子写给朋友的一封信后,可以说:“我认为你在交友方面比爸爸小时候强出许多。”
如果孩子按时完成了作业,可以对孩子说:“我昨晚已经发现,你不再需要我的提醒,就可以完成作业了,因为我觉得你已经长大成熟了。”或者“你对问题的分析确实十分透彻。”“我发现你的作文中几乎没有什么错别字了,这真是一大进步。”
这虽然只是几句简单的话,但对于孩子的进步而言,作用非常大,是孩子争取更大进步的动力。
假如,孩子准备学着收拾自己的房间,就要引导他们先从会做的事情开始。让他们把床铺好,或者摆好桌椅。一步一步的,不久他们就能掌握收拾房间的技巧。当然,确保孩子不会半途而废的方法就是,当发现孩子把某一角落收拾好或者是地板扫了,都要及时赞美。
对孩子的赞美不可拖欠,只有这样才可起到强化作用。万一孩子取得成绩时忘了及时赞美,父母要想方设法补回来,并对孩子说明原因,向孩子道歉。
奖励孩子的技巧
“对孩子的夸奖,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情感方式,一种是物质方式。”卡尔·威特这样说,“我深深地感到,情感方式往往比物质方式更有效。”
情感方式有表扬、亲吻、拥抱等口头或身体的行为。这种方式取之于父母,千万不要吝啬。
物质方式是一种补充方式,如给孩子一块点心,等等。孩子每次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奖励总是欢欣鼓舞,并不在乎奖励的多少。
或许很多的父母已经有所领悟了,教育孩子并非两种方式全部用上,物质方式是对情感方式的一种补充,当情感方式强度不够时,才使用物质方式。教育年龄很小的孩子,大部分时候采用情感方式奖励就足够了,特殊情况时再采用物质奖励。
通常情况,孩子犯了错就要接受惩罚,而完成了一项“任务”或出色地做完了某件事,就会得到奖励。或许很多家长已经发现,奖励往往比惩罚更有效。
美国有位小学女教师对好学生的奖励方式是一个吻。学生罗斯很突出,被安排在毕业典礼上讲话,并得到了一个吻。在座的一个比罗斯低一年级的小男孩非常羡慕,会后对女教师说:“老师,我也要得到您的一个吻,我会跟罗斯一样令您满意的。”女教师摸着他的小脑袋说:“罗斯成绩优异,又很守纪律;你如果以后跟他一样出色,我也会奖给你一个吻。”后来小男孩进步很快,如愿以偿得了“奖”。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杜鲁门。罗斯也很不错,在白宫担任要职,成为杜鲁门的得力助手。从此,女教师的吻传为佳话,被誉为“最伟大的吻”,她的教育理论被称为“爱抚理论”。
每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父母、家庭也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适合于所有孩子、家庭的奖励方式,怎样的奖励对你的孩子最合适要靠你自己创造性地去发现,这便是教育的奥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