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温州人因熟知穷思变、变则通的道理,故而从不囿于一山二水三分田的窘境,审时度势,通权达变,让昔日的“井底之蛙”拥有了成为翱翔四海的雄鹰的机会。
1.信息就是商机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吃饭就是吃饭,做生意就是做生意,连吃饭的时候都要想着做生意,那做人该有多累呀?
温州人:信息就是商机,有时候,饭桌上的信息往往具有极大的价值,留心信息,就等于抓住了商机。
当今世界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作为战略资源,已经同能源、原材料等一起构成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三大支柱,可以说有价值的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到处都有,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里的新闻都包含着大量的信息,甚至街头巷尾都有信息,其中蕴藏着潜在的商机,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发掘的慧眼。
温州商人黎峰幼年丧母,家境贫寒,小学未毕业,他就辍学随父亲做些小生意。
1987年黎峰15岁,一条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福建泉州一个农民靠着观赏鱼发了财。观赏鱼占地少,投资不多,卖价高,只要掌握了养殖技术,就可一本万利,但要想把这技术学到手,却需要1500元。黎峰心有所动,为了省钱,他决定到福州农学院学艺。
温州和福州同处东南,相距不远,方言却千差万别。黎峰还是克服种种困难学到了养殖技术。回到温州后,1992年,赶上国家政府部门从农民中招聘技术人员支援索马里,创办赫贝尔农场。黎峰应聘报名,目的便是作为一名年轻人出外创业,寻找挣钱致富的门径。当时在索马里政府的配合下,黎峰作为养殖技术人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农场养殖成效显著。农场不仅200多公顷的良田连年丰收,上千头牛羊成长良好,淡水鱼养殖也比较顺利,这些在索马里都是前所未有的。
1994年黎峰去了南非,到德班诺港的一家浙江人所开的工厂里上班并开始学习英语。黎峰的目标是到法波德尔去创业。半年后经他观察,在法波德尔和纳米斯地区之间有一家皮革厂,但没有制鞋厂。于是他聘用了5个人,从周围地区弄到木材加工成鞋底,然后又买到了皮革,加工木底拖鞋。南非夏季十分炎热,这种木底拖鞋与日本的木屐很像,穿起来很凉爽,加上制作流程简单,生产成本低,如能确保质量,做到价廉物美,自然极受顾客欢迎。
遗憾的是,黎峰既当老板又当工人,十分辛苦。而他聘用的制鞋工人是当地黑人,没经过专门训练,懒惰而无耐心,因而生产的拖鞋很粗劣,销路不好。勉强维持了4个月后,倒赔了几千元,不得已便把工厂关掉了。
工厂关闭后,不甘认输的黎峰开始从温州购进小商品,尤其是简单的玩具和小装饰品等到南非贩卖。南非的小商品经营市场仍存在着较大的缺口,而这些从中国来的货物价廉物美,很受南非人的欢迎。但小商品的利润并不太大,扣除海运的费用,赚头不多,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有一次回国探亲时与一个朋友聊天,细心的黎峰了解到这样一则信息:国内有一种叫做小黑麦。的独特品种,产量和价值是一般品种小麦的10倍以上。黎峰得知小黑麦在国内已经开始推广,但在南非还是一个空白。南非的地价不高,从中国购进黑麦种子也便宜,低成本高产出,这使黎峰看到了这一项目的前景。于是他立马返回南非,开始着手建立了一个农业科技公司,在南非租地培育小黑麦种子出售。公司以比较低的租金租用了100亩地,租期10年。当时黎峰的资金远远不够,他千方百计与对方交涉、谈判,对方终于同意让他先交4年租金,其余部分分期付清。即使这样资金也告了急,买过化肥后,公司的账面上仅剩下了5元钱。
回想起创业的艰难,黎峰曾说:“当时要不是好胜心强,真的干不下去了。”
吃的苦和所创造的辉煌成正比,这句话在黎峰身上最终得到了验证。小黑麦的成熟使黎峰迎来了一个新阶段:麦种很快就占领了南非市场,公司的效益也就水涨船高,黎峰很快就积累起数百万资金。
信息就好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处没有。所以如何处理好铺天盖地的信息,是关系到能不能赚钱的重要因素。
在旅德华侨中,冯定献可以说是较年轻并成功的一位。今年刚届四十的他,是德国冯氏贸易进出口公司和温州献华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董事长。透过他年轻的面容和瘦削的身材,人们读到的是一个当代商人所独有的精明、诚恳与自信。
1962年,冯定献出生于温州乐清白象镇的一户农民家庭,少年时就已经步人社会学手艺,做小生意,为自己走向社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79年,年仅18岁的他,开办了永嘉华通电器厂,在当地激起了不小的波澜。由于他讲信誉,重品质,深受客户的好评,大家都愿意向他订货。小小的永嘉华通电器厂很快发展成温州华通电器有限公司,在大连、沈阳、哈尔滨等城市迅速打开市场,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随后,他又广开门路,创办了永嘉港龙皮件制衣有限公司,生产“飞狼”、“港龙”牌服装、鞋革类产品,由于他管理得当,经营有方,在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沈阳等城市立住了脚跟,完成了原始积累,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大老板。
1992年,不安于现状的冯定献,决心抓住机遇,把自己的事业做大,于是只身移民到了德国。当时,很多中国人出国都以打工为生,等到有了一定积蓄,再回过头来求发展,而他则是利用国内的优势,克服因陌生环境、语言带来的种种困难,在德国不莱梅这个繁华的港口城市创办了德国冯氏贸易进出口公司,从事国内外各类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把温州的打火机及国内服装打人欧洲市场。由于他大胆开拓,不断钻研国际贸易的门道,他的公司经营成功了。
90年代初,在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家乡温州正在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当中,亟须一批资金力量雄厚的外商投资。冯定献知道自己报答家乡人民的时候到了,毅然回国投资。当时,房地产业还处在沉寂阶段,温州正缺少高品质、高档次的商品房,冯定献预测到房地产业今后良好的发展趋势,便把大部分的资金与精力投入到房地产开发,成立了中外合资温州献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了下吕浦商住楼“献华商寓”。“献华商寓”的成功开发,不但赢得了社会上的普遍好评,也使冯定.献取得了房地产开发的初步经验。从成功的第一步出发,他一鼓作气,再接再厉,又接连开发建造了车站大道商住楼“献华商厦”和合资项目“利府花苑”,也都取得了成功。
冯定献在德国华人界一直有着很高的地位。现在,他担任着全德华人社团联合总会荣誉主席、旅德浙江华人联合总会副会长、世界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冯定献每一步都是凭借自己的实力,付出比常人多一倍的努力与汗水,把握每一次机遇而取得的。他是一个有胆有识、稳操胜券的杰出企业家。
商场如战场,在企业经营或个人赚钱的过程中,商业信息的作用也同样举足轻重,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信息蕴藏着商机,商机就是财富,精明的商人经常从信息中挖掘出财富。一条重要信息带来巨额效益或救活一家企业的报道曾多次见诸报端,这就能证明:信息能创造效益,信息就是金钱。
2.跟着政策走,因策制宜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走在政策的前面,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万一政策有所变化怎么办?
温州人:如果你经常关注了解政策的动向,就能够及时抓住政策的变化,走在政策的前面。
政策是市场的导向,在国家政策的变化当中,往往蕴藏着机遇。
有人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温州是一个出故事的地方。温州经济一直是中国市场改革的排头兵,特别是温州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不仅让温州的民营企业及产品遍及全世界,而且也开始让大量的财富与资本向温州地区集聚。可以说,温州在打造出一个个惊天动地的财富故事之时,也在咄咄直逼中国投融资改革。
首开先河之人就是有“中国金融改革先驱”之称,创办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钱庄的方培林。1978年以后,苍南钱库的经济发展很快,一些家庭工厂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鉴于这种情况,1984年,在苍南一家国营医院收发室当工人的青年人方培林,从《温州日报》刊登的《市区可办信用社融通资金》一文中受到启发决定创办钱庄。经过市场调查,他确信办钱庄能弥补信用社的不足之处。同年9月29日,他挂出了“方兴钱庄”的招牌。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家由私人挂牌营业的金融机构。
对于钱庄开办的原因,方培林大致讲了两点:一是他对于时事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那时在医院收发室工作的方培林,经常趁工作之余,浏览报纸,他敏锐地意识到那场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必将对中国经济体制会有重大影响。此时他恰巧又看到了《温州日报》上刊载的那篇《市区可办信用社融通资金》的文章,这可以称其为创办私人钱庄的主观原因。
此外,方兴钱庄的创办还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那时方培林所在的钱库已成为温州著名的小商品批发基地之一,那里的副食品、烟酒、针织品批发覆盖了温州市区、瑞安、平阳、闽北等广大地区。小商品批发业兴起产生的巨大资金需求,使得民间借贷在钱库这个商业重镇变得异常活跃。钱库民间借贷自古以来就大量存在,生活于这样的大、小环境之中,不安于当个小医院收发员的方培林自然就动起了办钱庄的心思。
钱庄的运营也得到了当地县、市领导的大力支持。钱庄开业不久曾因合法性问题而一度停业。这时,方培林就给当时的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写信,反映县工商局和县人行不给办执照的问题。董朝才对对方的行为给予了大力支持。对此,方培林回忆说,现在想起来这些领导真了不起!在国家政治形势十分复杂、温州“姓资姓社”争论不休的情况下,这是要担很大政治风险的。
1995年国家出台了新的《担保法》之后,方培林又开始蠢蠢欲动,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他终于于2000年在温州创办了第一家担保公司(现为温州方兴担保公司),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对银行而言,由于有房地产抵押和存单质押,所有的过程都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风险都是被覆盖的。对存单持有人而言,他为借款人质押,有一定的付出,因此他也获得一定的回报(银行之外的利息收入)。对于担保公司而言,牵线搭桥,并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因此也获得了佣金。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是金融业的一个创新之举。金融界的有关人士对此很是欣赏,认为这种做法将闲置的不动产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促进社会资金的活跃。
方培林的钱庄能应时而生,就在于他抓住了政策变化发展。类似因时因地制宜,紧跟政策步伐的成功故事,在温州比比可见。
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说过:“现阶段我国处于一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一个敏感的企业家就能迅速准确地抓住历史性的机遇。有时候,其实政府的一句话就已经告诉你怎样可以跟上形势的发展,你错过了也就错过了。”
温州一家报纸曾专门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91%的温州商人都关心政治,60%的经营者“因为某项政策的出台或政策提示而放弃或者更有信心做某项生意或投资”。
聪明敏感的温州人把他们的商业触角伸向四面八方,大到国家领导人的更迭,小到一个乡镇芝麻官的去留,都是他们关注的范围。至于国家鼓励什么,限制什么,那更是温州人在商场上深请于心的制胜法宝。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思路,也关系到投资风险和市场策略。
张文荣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从小他就受到温州人的“男孩从小要有经济自立的意识”思想的熏陶。14岁的时候,张文荣就在他人的指点下,在街边开始卖冰棍,正是这不起眼的冰棍生意,让他赚到了第一桶金。
17岁的时候,张文荣已经成长为真正的商人。他凭着自己在商场上的实践经验和初生牛犊的闯劲,在市场中寻找着商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这种特殊的经济体制导致了物资匮乏、信息不对称,精明的张文荣马上就发现其中蕴藏着大量的商机。
面对商机时,精明的张文荣往往不惜任何代价。有一次,由于日本生产厂家停止了供货,本田摩托车在温州一下子成了抢手货,一辆车就涨一万多块。当时的张文荣正在黑龙江做生意,他发现黑龙江还有本田摩托车在卖,但是数量也不多了,只有五六辆。于是他把这五六辆摩托车全部买进。然后,张文荣拿着大量的现金在黑龙江马路上逛,只要碰到本田摩托车他就拦,并原价买进。3个月后,张文荣在马路上购进的本田摩托车就有600多辆。然后,张文荣把这些旧车修整一新后卖到了温州,结果,平均每辆车赢利一万元。
21岁的张文荣已经是身价百万。这时,他的眼光放得更远了,他决定到上海去发展。1986年,他来到了上海。那时的上海,一切都被计划经济束缚着。一到上海,张文荣就发现废铜量大、价低,而且很少有人收购,而在温州,铜却是极其缺少的。张文荣一下子就找到了商机,于是做起了废铜生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经济环境的好转,张文荣的事业越做越大。
1988年,张文荣看准了城市发展对电缆需求的提高,选择了上海电缆厂作为合作伙伴,从而成为上海小有名气的“电缆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