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克服自私的心理
俗话说:“自私如枪弹,伤人也害己。”自私是人性中最丑陋和龌龊的一面。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私心理,特别是孩子,心理尚未发育成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自私心理。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以克服孩子的自私心理,以帮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
聪聪今年8岁,是家里的独子。由于家长的宠溺,聪聪的“独享”意识很浓,平时在家总是吃独食,好吃的东西连爸爸、妈妈都不给。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吃了他的糕点,尽管妈妈强调第二天立刻给他买,可聪聪仍然哭闹打滚,不依不饶。虽然聪聪的玩具很多,但有小朋友来家玩的时候,他的玩具谁也不让碰。一天,邻居带着自己家的孩子明明来聪聪家玩,明明看见聪聪正在玩小火车,于是用手摸摸并说:“你的火车真好玩,给我玩玩吧!”聪聪小气地将小火车藏起来,并说:“这是我爸爸买给我玩的,你回家让你爸爸给你买呀!”孩子的话让双方的家长尴尬不已。
聪聪这样的自私行为,相信很多孩子也都出现过。很多家长往往会感到迷惑不解,大人不自私,为什么孩子会自私呢?
其实,从人类的发展来看,我们天生就有一种利己的倾向,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生存本能的反应。幼年的孩子已经有了从多种角度、多种立场考虑问题的能力,但由于他们在观察事物和考虑问题的时候,还不能超出他们实际所看到的,还不能认识到人要从各种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同一个事物,因而他们很少知道别人会有与他不同的情感。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
研究表明,孩子出现自私心理固然与孩子的生存本能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缘于家长教育态度和方法不当:当孩子的思想、行为反复无常、表里不一时,对孩子嘲讽、鄙视,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缩回自己的小圈子里;或者对孩子的关心过度、照顾过度、抬举过度、迁就过度,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自私的习惯。
“自私”虽然看起来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互助与合作是无可避免的趋势,如果孩子是一个什么都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的人,那么他是很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和别人进行合作的。没有人会愿意与一个自私自利、只想着自己、不管别人的人去合作,而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已经能逐渐认识到生活中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的存在。在想到自己的同时,必须要想到别人。这是一个长期的认识发展过程。家长的责任就是训练孩子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束缚,逐步养成利他行为。
王女士的儿子从小是由奶奶带大的。在奶奶家,爷爷奶奶什么事情都让着他,什么好吃的都先给他吃,他也因此养成了自私的习惯。回到妈妈身边后,尤其是上学之后,这个毛病仍没有改正。王女士觉得这样下去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便设法帮孩子改正这个毛病。王女士夫妇注意在家里不给他特殊的地位,有好东西大家一起用,有好吃的大家一起吃。让他感到在家庭中,孩子和父母都一样重要,而不仅仅只有他一个人重要。王女士买回来美味食品时孩子想“独吞”,而王女士就会给他留下一包食品,其余的食品自己和丈夫一人一包吃掉。孩子不愿意,王女士就给孩子讲道理,坚决不妥协。慢慢地,孩子适应了家庭中的这种氛围,自私、小气的毛病逐渐得到了改正。
王女:士的做法值得我们做父母的借鉴。那么,要帮助孩子克服自私的心理,家长还需要做哪些事情呢?
1.让孩子认识到自私的危害
孩子由于自身认知上的限制,常常认识不到自私的危害,很多孩子还经常因占到小便宜而高兴。作为家长应帮助教育孩子认识自私的危害性,要引导孩子从深处认识问题。比如讲清自私与个人主义的联系,举一些从小自私长大后个人主义恶性膨胀而犯错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人的事例。以此来引导孩子改掉自私的毛病,逐渐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好习惯。
2.让孩子在家庭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自私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一般都有以下特征:不关心父母和爷爷奶奶,不做或很少做家务,霸占好吃好玩的东西,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总是感到自己得到的好东西太少。对于孩子的这些自私行为,家长应该给予明确告诫:家庭中每个人的行为都应符合自己的身份,家长应关心孩子,孩子也应孝敬长辈,每个成员都是相互依存的。家里的事要大家做,好东西理应大家共同享受,不能一人独占。如果孩子不听,父母可以采用适当的惩罚措施。
3.让孩子多交朋友
现在的孩子普遍没有兄弟姐妹,邻里之间也缺乏交往,很多孩子整日一个人玩耍、学习,时间长了难免光想着自己。要改变这种情况,父母除了平时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交谈、娱乐之外,还应鼓励孩子与同学、邻里发展友谊。比如,欢迎孩子的同学星期天到家里来玩耍,也鼓励孩子到同学家里去玩耍;让孩子帮助邻居取报、送信,到邻居家去借还物品等。在这些交往过程中,孩子就会体验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温情,逐步学会关心他人。
4.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一般来说,孩子在集体中学习、生活,就应该同这些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团结互助,共同完成集体活动的任务,从而逐步形成集体主义的意识。对于自私的孩子,父母应该多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支持孩子为集体做好事,倾听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后的感受,教育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团结友爱、勇挑重担、遵守纪律,并帮助孩子克服狭隘自私、重名重利、害怕吃亏等错误思想。
自私是很多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孩子自私与父母的错误教育有着很大关系。父母要多从自身寻找原因,改进自身的教育方法,耐心细致地纠正孩子的自私习惯。
专家给父母的话
虽然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私,但人并不能只为自己着想,而是应该学会感恩,学会心中有他人。因为,过度的自私会使孩子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凡事只会考虑自己,不顾别人的感受,甚至做出危害他人的事情。所以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帮助他克服自私心理。
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曾有漫画家画过这样一幅漫画: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地围坐在摆满丰盛菜肴的餐桌前,孙子夹了一条只剩鱼头和鱼骨头的“鱼”送到满脸皱纹、口中无牙的奶奶的碗里,说:“我知道奶奶最爱吃鱼头和鱼骨头了!”
孩子语毕,爸爸妈妈惊呆了,奶奶也愣了,而孙子却一脸天真、开心地大口吃着鱼肉……漫画其实是在讽刺如今孩子们爱心的普遍缺失。
看到这幅漫画,欷歔感叹的同时,我们不禁产生疑问:孩子的爱心哪里去了?孩子平常能够接触到的人,除了老师同学就是家人了,如果孩子对家人都不能关爱,都不懂得去感恩,那么还能期望他对别人有感恩之心吗?看一下如今孩子们的表现,我们就会发现,“感恩他人”是家庭教育中极为缺乏的一环。现在的孩子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
关爱他人是孩子善良品质的重要表现,是孩子与他人交往时表达情感、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父母要教会孩子感恩,就一定要从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人手。
一次,母亲带着女儿小雪逛街,走着走着,小雪看到了一个手拄拐杖的老头在捡垃圾。小雪就问母亲:“这个老爷爷在干什么?”得知老人是在捡垃圾后,小雪又问:“他捡垃圾干什么?”母亲说:“老爷爷肚子饿了,但他没有钱,所以捡垃圾换钱买东西吃。”小雪听后一脸惊愕,马上走过去,把手上的一包薯条给了捡垃圾的老人。
小雪能够关爱他人,是母亲平常教育的结果。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利用一些小事培养她的爱心:饲养宠物,激发孩子的爱心;有意地把各家的孩子组织起来,轮流举行聚会,使孩子在活动中学会了关爱他人,并获得他人的关爱,在相互关爱中感受到关心他人的快乐。这样,小雪渐渐地懂得了爱,也体会到了关爱他人的快乐。
如今,小雪已经上小学了,由于从小学会了关爱他人,在学校她不仅受到老师的欣赏、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还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学习工作两不误,正在茁壮成长。父母也格外放心,因为他们知道,孩子学会了关爱他人,学会了融入群体,未来必然能够幸福快乐。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受到亲人过分的关爱,但为什么仍然有些人不会关爱他人呢?这是因为很多小孩从小被过度地宠爱,孩子们由此认为家长对自己的付出与关爱是理所应当的,是天经地义的,对父母不尊重、不关心。长大之后,这些孩子必然对社会相当冷漠,对他人缺乏爱心,他们会认为这个社会与他毫无干系,别人不值得自己去关爱,即使接受别人关爱,也不知道感恩。这就是有很多孩子善良品质缺失的重要原因。
父母不仅要教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更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关爱、同情、友善等良好品质,并将之看做是未来社会和每个个体得以发展的关键和希望所在。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学会关爱呢?
1.正确地关爱孩子,并唤醒孩子对他人的关爱
在现实生活当中,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具有单向性。孩子尽情享受父母给予的关爱,却很少想到父母为养育他们所付出的心血,更不会想到父母也需要被关爱和帮助。所以,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引导孩子对爱自己的人产生感激之情和回报之心。要让孩子从小就体会到父母对于自己的奉献和关爱。只要孩子明白了这一点,孩子就会对家人产生关爱之心,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关爱别人。
2.让孩子体会到关爱他人的快乐
有些孩子对人很友善,也懂得关爱别人,有好吃的先想到别人,有好玩的先让给别人,看到别人有困难了总能主动地去关心……可是,如果孩子的关爱不能得到积极的回报,常常得到消极的后果,比如自己总也玩不上喜欢的玩具等,那么时间一长,他以后就不再愿意这样做了。
这时,父母就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地引导,要肯定孩子的友善、关爱之举。父母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适当的奖励,都会使孩子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孩子关爱他人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关爱他人的行为。
3.树立榜样,言传身教
人的性格在三岁以前就大体形成了,而这段时间也正是孩子和父母接触最为密切的时候。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具有很高的威望,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要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父母就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建立和谐的、充满爱的家庭气氛。融洽和睦的家庭氛围能够给孩子带来情感上的满足,也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爱和亲情、什么是关怀和理解,怎样与他人相处等,所有这些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是孩子爱心得以生根发芽的催化剂,进而形成爱的样板。
让孩子懂得关爱是培养孩子善良品质的有效方法,因为孩子的每一个善举都是从关心和帮助他人开始的。
专家给父母的话“善人者,人亦善之”,学会关爱他人的孩子,也必然会得到别人的真心关爱。父母要从关爱他人开始,让孩子学会善以待人,而当孩子真正养成善良的品质之后,孩子在需要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的时候就会得到别人充满善意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