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春回到赵庄的消息传开以后,很多政府机关和企业单位如闻风一般,力请他去做驾驶员。这也难怪,那个时候,社会上多一半的驾驶员都是部队培养出来的,而汽车部队的数量本就不多。在乐安这个小地方,突然有了一个在汽车部队服役十年的老兵,驾驶本领娴熟,自然成为了大家争抢的稀罕物。
这种景象大约持续将近一个月。由于赵国春搞个体生意的决心已定,他婉拒了所有的邀请,********投入到搞运输的准备工作当中。
对于赵家来说,赵国春的回来不仅没有减负,相反却加重了负担,一来多了一个人吃饭,二来没有了在部队的工资津贴。但没有办法,搞个体生意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单单是政策贷款就要等三个多月才能批下来。
因为家里的条件不好,弟弟赵国景都已经23岁了,却没有半间房子娶亲。好不容易有个相中的,也是吵着要老人腾出一间房子出来。而至于老人何处安身,也许那些人从没有考虑过。赵国春回家以后,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难题。
晚上熄灯以后,赵国春躺下来却怎么也睡不着。妻子艾晓芹发现有点不对劲儿,就问他怎么了。
赵国春长叹一口气,缓缓地把自己的想法讲了出来:为了给兄弟成亲,也免得让多病的老父亲为难,他想和妻子一起搬出去,自寻生路。唯一令他犹豫的,就是妻子艾晓芹要和他一起受苦,心里却是不甘。
艾晓芹当然不想搬出去,因为一旦搬出去连能住在哪里都不知道。当时既没有遍地开花的旅社,也没有可以租赁的房屋,还没有可以承租的钱款,换给谁都不会愿意主动遭受这份罪。
赵国春和艾晓芹其实早就想好了,两个人准备一起搞运输生意,而家里地方那个太小,搞生意就要另寻地方。再想想家里的情况,夫妻二人也不忍弟弟国景的婚事一直拖下去,所以到了最后,两个人还是决定先找个地方搬出去。
第二天,赵国春找到生产队党支部书记赵顺辰,请他帮忙选定一块地方,既可以做宅基地,其附近也有地方可以停放车辆。赵顺辰百般合计,最后推荐了赵庄最西南角的一块空地。
这块空地面积不小,西面和南面被一条小河包绕,东面是条羊肠小道可以通往耕作的田地,北面则是连接村子和外面的大路。由于这块地暂时空着,赵国春和妻子一商量,选中了地块中间靠河边一侧的一处地方,然后从复员安置费里面交了200块钱,算是从生产队里买下了这块宅基地。
宅基地是买下了,但交完钱后,赵国春手里也就没有什么积蓄了。眼看天气就要转冷了,这真要是搬出去,总不能以地为床、以天为被吧?身在前河的老父亲艾国听说了这个消息,就把给儿子盖房剩下来的木料、砖瓦都给送了过来。艾国正好可以作为泥工匠,垒墙盖房子都不是问题,他叫来儿子艾信诚一起动手,用了将近一个月,就帮着赵国春和艾晓芹搭起了三间草屋。
之所以叫草屋,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赵国春为了省钱,没有买黄沙水泥石子,只好用把草切得粉碎,一起和在泥土里形成草坯,一方面用它来粘外墙的砖瓦,另一方面制成四方块晒干后垒成内墙,这样就搭好了三间房的架构。第二,房顶是学习古人的方法临时应付的,在几面墙的上面用几根木料形成了简单的顶部支撑,然后铺上一层塑料,在上面就是用麦秆和稻草编成的草帘,整整齐齐的扑了两层,从外面看,和农田秋收时供那些看青人住的草屋并无两样,只是占地和空间都大了许多。
这边也就刚刚晾干,赵国春和艾晓芹就搬了进来。但没想到的是,还没有成亲的准弟媳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准哥哥和嫂子从家里带走任何东西,否则她还就不嫁了!
虽说家里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以带走,但要搬进新家,没有锅碗橱柜却让人异常棘手。为了不让老人为难,赵国春一咬牙,只抱了两床被子就算彻底的搬了出来。
之后没多久,准弟媳张梅梅就正式成为了弟媳。张梅梅嫁过来以后,和赵国景一起住在原来赵国春和艾晓芹住过的那间房子里。但她异常挑剔的性格显然难以和老人相处,各种吵架似乎成了家常便饭。
贷款到手以后,赵国春不敢耽搁,立即带着各种证明,到凤城市里申报货车采购申请。这个程序倒是很快,可能是由于政策放宽,仅仅过了两个礼拜,赵国春就顺利拿到了4辆“双挂”车的购置额度,并通知一个月内到市郊的指定地方取车。
所谓“双挂”车,是相对于一般货车而言的。普通的货车只有一节车厢,而“双挂”车是有两节车厢的,就好像一个车头上挂接了两节车厢似的。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赵国春和艾晓芹分头行动,开始细致筹备生意的起步事宜。从驾驶员的招录到出车制度的酝酿,从收支记账到资金流转,两个人忙得不亦乐乎。
两人从自己的名字里各取最后一个字,成立了春芹运输厂,四处散播消息并开始招揽生意。为了节省成本,赵国春自己兼做驾驶员,这样只要再招录3名驾驶员就够了。为了确保行车安全,又准备给每辆车找一个跟车,工资待遇也较驾驶员低一些。这时候,艾晓芹拉着兄弟艾信诚入伙,就按照艾信诚跟车的工资算入股份,平时不发工资,只参与年底盈利分账。
就这样,春芹运输厂逐步转入了运营。当四辆“双挂”车开进赵庄西南角这块空地的时候,所有人都投来了极其羡慕的目光。几乎整个生产队的人们都在这一刻集中到了一起,争相一睹“双挂”车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