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0100000030

第30章 魏晋至隋唐五代:(下)(2)

还有一个父亲要求将亲生儿子断足流放到蜀郡边远地,叫他终生不得离开流放地。刘宋法律,“母告子不孝,欲杀者皆许之。”唐时李杰为河南令,有寡妇告子不孝,其子虽然并无不孝行为,但云:“得罪于母,死所甘分。”李问寡妇是否后悔,寡妇日:“子无赖,不顺母,宁后悔乎?”父要子死,子不死为不孝,不孝还是必须死。这样,伦理上的“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就得到了法律上的保障。这就是封建法律所维护的父权。清代父母还有呈送发遣之权,即要求官府将其不孝子女发配之云贵或两广。这一类的犯人为常赦所不原,但若父母呈请,则可望得到释放,“凡触犯祖父母、父母发谴之犯,遇赦,查询伊祖父母、父母愿令回家,如恩赦准其免罪者,即准释放”,以顺衰老之情。从清代遗留的案牍中,可以看到父母呈送触犯之案多系情节较轻者,大抵是因不服管束、酗酒滋事、出言顶撞或偶缺供养、窃父母钱财一类小事。父母借助法律的力量,可以剥夺或给予子孙身体的自由。于此可见,个人是完全属于家族、属于父母的。

除了法律条款的明文规定外,引经决狱、原心援情定罪量刑的法律操作活动,也无不以孝道为准绳,即所谓为孝屈法。《旧唐书》

说:“《王制》称五刑之理,必原父子之亲以劝之,慎测深浅之量以别之。”如唐长庆二年,对为救父而杀人的康买得一案,即原于孝道而从轻发落:“康买得尚在童年,能知子道,虽杀人当死,而为父可哀。从沉命之科,恐失原情之意,宜付法司,减死罪一等。”《明史?

刑法志》也说,立法断案要“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义以权之者也。”

对一些出于孝道却触犯法律的案例,司法官员在决狱时,往往曲法全孝,或以疑狱上报,最终多得到宽宥赦免。接下来就要讲到的为父复仇问题中,更突出地表现了法律对孝道的屈就。

(第三节传统法律对“不孝”的惩罚

与“孝为百善先”的伦理观念相对应,有“罪莫大于不孝”的法律意识。因而,惩罚“不孝”,就成为保护孝道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内容。

资料显示,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宗法制农业文明国度里,以“不孝”为罪,并对不孝行为实施法律上的制裁,是很早的事情。迄今为止,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成熟文字可考的朝代。《吕氏春秋?孝行览》引《商书》说:“刑三百,罪莫大于不孝。”如果此说可引以为据的话,则说明商朝已经定“不孝”为罪,只不过这时“孝”的对象不是祖父母、父母,而是已死的祖先神而已。从神治时代的殷人对于鬼神的毕恭毕敬、诚惶诚恐推测,殷人对亵渎祖先神的不孝行为施以最严酷的惩罚,是完全合乎逻辑的。西周时期,“尊尊”、“亲亲”既是周礼的基本原则,也是立法的指导思想,所以“孝”自然也就既是伦理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而且,由于西周主要依靠以孝为基础的宗法道德来维护其世袭统治,所以“不孝不友”被看作“元恶大怼”,罪大恶极,要“刑兹无赦”,如《周礼》列“不孝”为“乡八刑”之第一刑,从而开创了以刑罚手段来维护宗法伦理的先例。

先秦儒家继承了西周宗法道德以孝为本的基本精神,一方面把“孝”提升为众德之本、百行之先,另一方面,视“不孝”为大逆不道,宣称“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法家也主张以威严、暴力等高压政策来“禁暴止乱”,包括以法律手段惩戒不孝,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秦建立后,沿着严刑峻法的方向将法家学说推向极端,秦始皇独操权柄,对不忠不孝者自然不会心慈手软。《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中就有不孝罪处死的规定,殴祖父母、曾祖父母,“黥为城旦舂”,即受黥刑并到筑城的地方舂米五年。当然,秦律处死或重惩不孝,只是为了威吓儿子服从父亲,以利于安分守己地耕战纳租。由两汉至于清代,历代封建王朝都竞相标榜以孝治天下,并从立法和司法实践上致力于礼法结合,所以“不孝”就被正式定为罪名列入律书。汉代萧何所作《九章律》祥细内容已不可考,但汉律中有不孝罪却证据确凿。汉武帝时,太子爽等人“坐告王父,不孝,皆弃市”即为其例;考古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的准确性。

《江陵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中载有关于处置“不孝”的律文:“孝人不孝,次不孝之律。不孝者弃市。弃市之次黥为城旦舂。”这显然是对秦律的继承。由此看来,《礼记》所言“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当为时人及后人的普遍观念。魏晋以“不孝”罪名处死或贬谪者更是比比皆是。《魏书》载,高祖十一年诏日:“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罪止髡刑,于理未衷”,遂加重了对“不孝”罪的处罚。南朝刘宋律规定:“伤殴父母,枭首;骂詈,弃市;谋杀夫之父母,亦弃市。”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纳“不孝”罪于其中第八,成为“十恶”之罪的雏形,也是后世法典的重要内容。北周、陈律中也都有“不孝”之罪。隋<开皇律》正式确定了“十恶”之罪名,“不孝”列第七。此后“不孝”就成为“十恶不赦”的重罪,标明于卷首的名例中,“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

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沿用“十恶”罪名。《唐律》中,“不孝”

仍被列入“十恶”罪之第七。《唐律疏议》明确地规定了“不孝”的内容及相应的刑罚,即下列几项:

1.“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

子之事亲,有隐无犯。若父母有违失,理当谏诤,无使其陷于罪恶。所以,《唐律》规定,除祖父母、父母犯有谋反、大逆、谋叛等罪可例外开禁之外,至若其它罪责,子女若忘情弃礼而告祖父母、父母者,处绞刑。元英宗时,斡鲁思攻讦其父母,驸马许纳的儿子速怯告揭发其父亲谋反、母亲跟人私奔,英宗日:“人子事亲,有隐无犯。今有过不谏,复讦于官,岂人子之所忍为?”遂下令斩首处死。明清律对子孙控告尊长的所谓“干名犯义”罪的处罚较前代稍轻,诬告论死,得实则杖一百,徒三年。值得注意的是,法律还规定,虽然控告尊长、干名犯义的子孙要受刑,但被告的尊长则同于自首而免罪。这就使子孙可以为免陷亲于刑戮,不惜以身触犯告言父祖之律,换句话说,这就给子孙以死救亲尽孝提供了机会。法律为保护孝道,真可谓殚精竭虑、面面俱到了。子孙詈骂祖父母、父母者,也要处以绞刑。明、清律甚至把“骂詈”专列一门,不仅骂祖父母、父母者绞,连妻妾骂夫之祖父母、父母者也“并绞”。

2.“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礼记》上屡屡提到“父母在,不有私财”,禁止子孙拥有私有财产,可以说是儒家礼治的一贯要求。《唐律疏议》认为,子孙本应出告返面,就养无方。若有异财、别籍,则“于情无至孝之心,名义以此俱沦,情节于兹并弃”,所以罪恶难容。宋代有时处罚更重,可以论死。明律在这一条上稍微宽松些,经祖父母、父母告诉始受理,且只是杖一百,清律杖八十。同居卑幼若无家长应允,擅自使用家庭财产,要按所动用的财物的价值当笞杖之刑。为保护家长财产,《大清律例》还特别规定:“有服卑幼图财谋杀尊长、尊属,各按服制依律分别凌迟、斩决,均枭首示众。”

3.“若供养有阙。”

赡养父母乃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如果家道“堪供而故有阙”,能赡养父母却不尽为子之道,只要“祖父母、父母告,乃坐”。

4,“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

“作乐”指自己或遣人击钟鼓、弹丝竹之类;“释服从吉”指丧制未终,就换衰裳为吉服。依据唐律,居父母丧的二十七月内,身自嫁、娶者,徒三年。释服从吉、忘哀作乐,徒三年,即使遇乐而听者,也要杖一百。居父母丧生子,即在居丧的二十七月内妊娠生子者,以及兄弟别籍异财者,徒一年。

5.“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及诈称祖父母、父母死。”

由于父母之丧“创剧尤切”,所以“闻丧不举”之罪流二千里。

若诈言余丧不解官居丧,则徒两年半;妄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若祖父母、父母犯死罪,被囚禁,而子孙及妻妾作乐者,以其不孝、不义罪而徒一年半。

6.殴毙祖父母、父母,杀无赦。

“十恶”中的第四条“恶逆”,是情节最为严重的不孝行为,即殴打及谋杀祖父母、父母,“父母之恩,昊天罔极。……五服至亲,自相屠戮,穷恶尽逆,绝弃人理”。甚至连“诅欲令父母死及疾苦者”,也“以谋杀论”,为“恶逆”罪。犯此罪,除元律规定殴伤者处死刑外,各代都是不论故杀误杀,不论有伤无伤、伤势轻重,只要有“殴”、“杀”的行为,一律斩而不赦。如清律规定,“凡子孙殴祖父母、父母案件,审无别情,无论伤之轻重,即行奏请斩决。”若殴父母致死,元、明、清律加至凌迟处死。唐宋明清律,过失杀父母者,流三千里;过失伤者徒三年。乾隆时定例,过失杀父母者立绞;殴死父母者,即使已经畏罪毙命,也要以尸示众。同时,明律规定,若子孙威逼祖父母、父母致死,则依殴祖父母、父母罪问斩。清律更具体地规定,若因子孙触忤干犯以致祖父母、父母自尽者,斩决;若因违反教令而使祖父母、父母轻生者,绞候。有这样两个在我们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案例:

某甲因不听母亲喝阻,其母欲禀官送究。甲苦苦哀求,其母不允。赴县呈控后,其母又追悔莫及,投井自尽。甲因此而被判绞监候。

刘某平日极为孝顺。其母索要非分之财,刘某力谏不果,遂私自凑钱退还,其母得知后羞愤自杀。按律应拟绞。后来实因情有可原,才“照违犯教令致母自尽例量减一等,杖一百,流三千里。”

即使父母并非故意寻死,只是无意跌毙,只要起因于子孙,子孙也仍要负同样的刑事责任。这是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伦理观念在法律领域的典型体现。

综观历代法律,对不孝罪的处罚,皆采取加重主义的原则,即所谓“‘君亲无将,将而必诛。’谓将有逆心,而害于君父者,则必诛之”。凡有狱讼,必先论其尊卑上下、长幼亲疏之分,而后才听其曲直之辞,对于以下犯上、以卑凌尊者,都严惩不贷。例如依前所讲,骂人在常人不算什么,但骂祖父母、父母,则要处绞;常人过失杀伤罪可以收赎,但子孙过失杀伤祖父母、父母则科以重罪。皇帝在对不孝罪的申报批复中也往往任意加重刑罚。如唐代京官李均、李锷兄弟,二十余年不回故里,母死不报,被宪司上报后,皇帝令处以当时早已经废止的车裂之刑。这正是儒家家族主义、伦理本位原则在法律领域的体现。

最后,特别要强调的是中国古代的家法族规。家庭、家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法律赋予族长、家长以治族、治家的特权。《唐律疏议》开篇总论就引古语日:“刑罚不可弛于国,笞捶不得废于家”。家法族规同封建国家的法律本质上是一致的,即所谓:“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家规族法除了维护家族内部秩序、调整族里关系、履行国家的包括法律义务在内的诸项义务外,还用严厉的惩罚手段从道德思想上控制着家族成员循规蹈矩,不犯上作乱。在维护孝道方面,有时甚至起着国法所不能代替的作用。特别是在政权鞭长莫及的的法律真空地带,如闭塞的边隅山区,家法族规更是惩治非礼、禁恶扬善的主要手段。其中最突出的是对不孝的处罚。例如安徽《刑氏家谱?家规》日:“若有不孝舅姑、不和妯娌,……必惩之。”《江西临川孔氏支谱家规条例>:“诛不孝。不孝之罪:游惰、博奕、好酒、私爱妻子、货财与好勇斗狠、纵欲,皆不孝之大。一经父母喊出、族长察出,重责革并,犯忤逆,处死。”借助法律的强制,家与国进一步沟通,伦理和政治进一步结合,家(族)长既是家族内的立法中,又是裁判者,父权和族权完全成为专制王权的缩影。

(第四节 为父复仇:情与法的冲突

礼法都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工具,出礼则入刑,即举凡悖礼、违礼的行为,也就是违法的行为。这表达了情与法、刑与礼的统一,也是法律儒学化的旨归。但是,法律和伦理同归而殊途,它们毕竟分属于两个领域,具有不同的形式、标准和特点。法律规范注重人的社会性,旨在调整普遍存在的一般社会关系;伦理规范则适用于特定的伦理关系,并赋予关系人一种超社会的亲情义务。

因而,伦理和法律在实现各自功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突。历代法律,尤其是《唐律》,把以礼人律作为解决亲情与法律冲突的基本途径,并用一系列法律条文规定作为处理孝道与国法矛盾的基本模式。但是,繁缛的律文在多样复杂的现实面前黯然失色,一切努力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消解矛盾的客观、必然存在。为父(母)亲复仇,就是典型的虽违法却合礼的行为,它集中体现了家族与国家、孝道与国法的对立,是一个令历代统治者都伤脑费神,却始终没能完满解决的棘手问题。

一、血亲复仇的渊源

“复仇是一种野生的裁判。”复仇的观念和习惯,普遍地存在和流行于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中,由个人复仇到家与家、族与族之间的复仇,规模大小不一。远古时期,复仇甚至是一种为子者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神圣义务,例如印第安人的复仇观念如同宗教信仰一样牢固而神圣;在古代的斯堪的纳维亚,子不报父仇,是不能享受继承权的。历史上的希腊人、希伯莱人、阿拉伯人、印度人都允许复仇;古代许多国家象罗马、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也都曾有过准许复仇的法律。其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在一个缺乏政治力量维持公正的社会中,只能允许私人自行平冤矫枉,“以直报怨”,寻求公正的赔偿。因而复仇本身就带有正义的性质。当国家的权力发达到足以主持公道、限制自救时,禁止复仇的法律才会出现。

中国的情况也不例外。血亲复仇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的社会习俗,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约定俗成的正当报复行为。

上古时代的文献中依然保留着许可复仇的记载。唐代韩愈说:“伏以子复父仇,见于《春秋》,见于《礼记》,又见于《周官》,又见于诸子史,不可胜数,未有非而罪之者也。”西周宗法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不仅使作为氏族社会孑遗的血亲复仇之风延续下来,而且使之得到了伦理道德的合理性说明,得到了国家政权和法律的合法性保护。《周礼》对于报仇有专门的规定,有法定的手续,即只要事先到朝士处登记仇人的姓名,然后再杀之,就可无罪(反复复仇者无效)。西周还设有专司避仇和解的官职。《周礼》云:“父之仇,辟诸海外;兄弟之仇,辟诸千里之外;从父兄弟之仇,不同国;君之仇视父,师长之仇视兄弟,主友之仇视从兄弟。”《周礼>同时还规定“凡杀人而义者,不同国,令勿仇,仇之则死。”复仇的原则一般是:

父不受诛即父罪不当至死而死,为子是可以为父复仇的,如伍子胥躬耕待时,志在雪父兄之仇;父受诛即父若犯死罪,则不准复仇,否则必然招致反复仇杀。法律的许可,更助长了一直延续不绝的复仇风尚,至战国后期,复仇依然蔓延风行于东方诸国。孟子所谓的“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就是对当时复仇状况的真实描述。唯有法家强调国家法律高于一切,坚决反对复仇。及至重刑法而轻经义、行专制而蔑人伦的秦一统天下,给奴隶制宗法制以毁灭性的打击,一度使与宗法制相伴的复仇风尚几近灭绝。

同类推荐
  • 寻淮洲故里

    寻淮洲故里

    本书是作者编著的一部有关社港地区方面的书,据科学考察,11亿年以前,这里和长沙同时是一片海洋,沧海桑田,如今野生桂花成林、风景如画;有许多没听说过的稀奇故事;有你很难听懂的社港方言;……还有你没看到过的物件!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西乐鉴赏手册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西乐鉴赏手册

    本书主要从以下阶段的鉴赏讲述西乐的发展: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罗克时期的音乐、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二十世纪等。
  •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八卷)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八卷)

    本书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书中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这样,在情节的生动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对读者了解历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用故事化形式来讲述历史,有它的局限性。通过故事,读者只能了解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动的片断;有的故事,可能只反映事件的现象,至于它的经济、政治的背景以及它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不大可能用故事形式来详细论述。因此,它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历史的辅助读物。
  • 宁夏掌故

    宁夏掌故

    本书以亲历、亲见为主,自清末民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举凡与宁夏文史有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及人物等等方面。
  • 山西民间舞蹈

    山西民间舞蹈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热门推荐
  • 凡武两重天

    凡武两重天

    武道世界,弱肉强食,这里没有对与错,只有强与弱,故事从青云城内开始………
  • 近身高手

    近身高手

    高手,在古代是指那些,武功达到巅峰造极,能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之人!在现代,高手这个词语已经被泛滥,例如围棋高手,计算机高手,爆破高手……甚至于流氓高手。
  • 信仰收集手册

    信仰收集手册

    林欣欣绑定系统,需要穿越每一个位面。于是,林欣欣不是在装神棍,就是在装神棍的路上。
  • 迪诺和基友们不得不说的故事

    迪诺和基友们不得不说的故事

    迪诺与基友们苦逼又充满基情的大学生涯以及如何正确的攻陷自家小受教程【误
  • 破晓邪神

    破晓邪神

    黑暗……无尽的黑暗……吾犹如一丝神光……在这黎明破晓之际……遨游九天……
  • 约定好的约定

    约定好的约定

    他在十五岁的年纪遇上一个七岁的小丫头,约定好互相陪伴他最初只是把她当作妹妹宠爱,奈何后来的所有喜好都照着她来巧的是,她就是他喜欢的模样那场车祸是意外,带走了他,也剥夺了她所有的幸福。从此之后,她和孤独结成了伴。谁知道………要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那他们是否在最初就已表明了心意?她等他的六年,换来他守她七年时间不辜负,他们也如初。我的处女作,喜欢的就收了呗:-D总觉得开头有点毁了,但是精彩在后面!!!
  • 易烊千玺

    易烊千玺

    本来转身可以遇见你,为什么不呢?明明不喜欢我,为什么要和我在一起,你知道你这样会伤了我吗?你想过我吗?现在这些冠冕堂皇的话还有用吗?如果有一天我走了,请你不要再来找我。
  • TFBOYS我与你星空下的约定

    TFBOYS我与你星空下的约定

    花开半夏,三对幸福的恋人在星空下各自许下诺言:一生一世一双人,永不分离。却没想到爱情之路如此坎坷。一场场阴谋陷害让她和王俊凯的恋情破灭,身份大变……三年后,沐思瑶再度归来,她早已不是当初的她,她能否重新夺回属于她的爱情?未完待续......
  • 重生之都市狂神

    重生之都市狂神

    异世强者易风机缘巧合下重生穿越到了现在世界,凭借着他超群的战斗力在着花花大世界中傲立群雄……
  • 异世五行路

    异世五行路

    西方血族因何来到了东方玄幻大陆?一名坐吃等死的中国宅男被一名神秘人物送到这个血族肆虐的陆地到底有何目的?看我们毫无属性灵根的男主如何在这五行属性遍地的五行大陆生存,打破血族阴谋,回归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