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0100000025

第25章 魏晋至隋唐五代:(下)(1)

道教的孝道伦理与传统法律中的孝道思想(上)

魏晋至隋唐五代的700余年里,各路英豪逐鹿中原,中国社会分分合合,动荡不安。治乱兴亡之间,孝道基本上是沿着汉代孝道思想的路数发展的。除了在儒、释、道三家,特别是儒与佛两家的相互攻讦、协调、融合过程中,孝道屡屡作为焦点被曝光之外,从总体上看,道教的孝道伦理与法律中的孝道思想颇富特色,值得分析研究。此外,在“以孝治天下”的思想支配下,孝道实践上的运作不仅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且时时展现出斑驳陆离的形态。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的强化

一、魏晋南北朝的“以孝治天下”

汉代儒学与政治和神学的结缘所造成的儒学的蜕化与沉沦,使儒学走向虚伪和形式化,最终导致了全社会的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党锢之祸堵塞了言路之后,精神领域更是弥漫、笼罩着一种末日情绪。由极度失望而蔑弃礼法、淡泊自逸,由愤世嫉俗而任情率性、标新立异,汉末士人心态中已孕育、潜伏着魏晋玄学伦理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两汉精神世界开始向魏晋新型的精神文化观念嬗变,玄学异军突起。

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是玄学的主题。鉴于汉末名教的沦丧,对道德形式化、工具化的批判成为玄学的重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清谈于廊庙,从本末有无而发名教合于自然之论;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则佯狂于竹林,标举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剖玄析微,擎起老庄自然主义的思想旗帜来清除儒家名教之弊,主张冲决外在道德礼仪节文的束缚,标榜人的自然情感、个性自由,这使魏晋玄学从外观上多少呈现出一些异端色彩和叛逆性格。但名教终归有深厚的社会基础,自然之归顺、服膺名教势在必然。及至南朝,名士们虽然还在挥扇谈玄,却早已失去了昔日纠偏、批判之锋芒,虽然也效颦狂生之放浪,却只是世风日下的表现。

事实上,从儒学中脱胎而来的玄学只是儒学的异化形式而已,不论是何、王的名教合于自然,还是阮、嵇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乃至其后郭象的名教即自然,其兼合儒道的基本倾向是一致的,其人生哲学的实质也是一样的:都是对无伪善之名教的维护,对无矫饰之至德的追求。他们菲薄的是驰骤于世教之内、争巧于荣辱之间的道德伦理,摒弃的是虚伪的、工具化的名教纲常。彰自然、素朴、至善之名教,还道德的纯洁性,是他们共同的道德理想。所以,“‘玄学,因名教的危机而产生,然而并非是对名教的否定”,恰恰相反,它“是对名教危机的挽救”。

对名教危机的挽救当然也是对孝道危机的挽救。即使高洁如陶渊明,一面顾影自怜自叹“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一面仍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可见,封建伦理,特别是孝道伦理,在魏晋时期不但没有遭到毁弃,而且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发展。

这里所谓的“强化”,是相对于东汉末期孝道的理论处境而言的。如果说,王充等的无神论在一定程度上清算了孝道中的神学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9~240页。

《感士不遇赋》,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5月版,第147页。

成分,对名教的“破坏”起着酵母和催化的作用,那么,如前所述,魏晋玄学伦理学则着重于对孝道中虚伪性、工具性因素的批判。对于孝道本身,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玄学家从未给予否定。因而,玄学思潮的泛滥,玄学对虚伪礼教的讨伐,从长远看,不仅无损于孝道本身,而且经过这种清算和批判,更有益于孝道的实践和社会化,更有益于孝道的发展。

同汉代一样,“以孝治天下”也是魏晋统治者世代相传的心法。

如司马昭执政时,何曾称“公方以孝治天下”,李密上《陈情表》于晋武帝,也说“圣朝以孝治天下。”这其中固然不乏统治者利用孝道以欺人自利的虚伪内容,但即使是演戏,也有以假作真的时候,更何况统治者还时常为“孝”而舞刀弄剑,动真格的。史料显示,魏晋南北朝统治者在“以孝治天下”上,的确是颇费了一番心血的,并非如许多人所误解的那样,完全是掩人耳目的虚语妄言。这里有一些了然可睹的事实可为佐证。

其一,为贯彻以孝治天下的方针,魏晋统治者采取了不少宣传、鼓励孝道的举措。

如太始四年六月,晋武帝诏日:“士庶有好学笃道、孝弟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他“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其中第二、第三条分别为“孝敬尽礼”和“友于兄弟”。东晋元帝在即位大赦令中特别申明:“其杀祖父母、父母”者,“不从此令。”与此同时,皇帝太子还亲自注疏讲解《孝经》。《穆帝纪》云:永和十二年二月辛丑,“帝讲《孝经》”,升平元年三月,“帝讲《孝经》”;《孝武帝纪》日:宁康三年“九月,帝讲《孝经》”;《昭明太子传>说太子“三岁受《孝经》、《论语》,……八年九月,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

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晋元帝、晋孝武帝、梁武帝、梁简文帝、梁孝明帝还为《孝经》作了注解。这是历史上皇帝注解《孝经》最多的时期。特别是梁武帝,不但亲撰《制旨孝经义》,并向朝臣讲解《孝经》,而且还专设“《孝经》助教一人,生十人,专通高祖所释《孝经义》”,同时,还多次诏令“孝悌力田赐爵一级”。这既是两汉推行孝治的结果和延续,也是魏晋重视孝道的表现。

其二,“孝”是社会最根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在名教与自然的论争中,许多道德观念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甚至否定,孝观念不但始终岿然不动,而且成为衡量一个人品行节操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根据,成为清议的主要内容。这样,藉政治上的褒贬赏罚乃至生杀予夺,来强化和保证孝道伦理规范的约束力量,就成为魏晋孝道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方面,“孝”是誉人的工具。当时孝德孝行在伦理上的地位可以笼盖一切。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孝德,成了孝子,则其他的不足乃至过失都可以不予计较。“孝”依然是踏上利禄之途的通行证。

如西晋初年大臣王祥、何曾、荀頭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孝子。王祥除了“卧冰求鱼”外,再没什么可称道之处;而何曾、荀頭作为奸佞之臣,在历史上臭名昭著,何的奢豪华侈、荀的阿意荀合更为后人所讥诟。但时人却对他们高山仰止,钦慕不已。请看下面的溢美之辞:

以文王之道事其亲者,其颍昌何侯乎!其荀侯乎!古称曾、闵,今日荀、何,内尽其心以事其亲,外崇礼让以接天下。孝子百世之宗,仁人天下之命。有能行孝之道,君子之仪表也。

颍昌侯之事亲,其尽孝子之道乎!存尽其和,事尽其敬,亡尽其哀,予于颍昌侯见之矣。

称来赞去,无非还是个“孝”而已。而以孝行自诩的何、荀等人身居要津,自然就更以标榜孝道为能事。足见其时“孝”已经成为全生保位的护身符。这在魏晋名士身上也体现出来。那些不羁礼法、放浪形骸的名士们可以散发裸裎,酣卧妇侧,可以狂饮烂醉,击节长啸,但没有一个负“不孝”之累。即使猖狂怪僻如阮籍,史书上也没有疏漏“性至孝”这一笔,而且闻母亡噩耗,他“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至灭性。”孝的道德约束力的强度和广度由此一斑可知。

另一方面,“孝”又是贬人、杀人的工具。这里,我们首先要对魏晋南北朝的清议及中正制度有所了解。简单地说,清议是乡里中形成的关于某个人的舆论。清议传统自东汉以来就大盛于社会。中正制度即中正根据乡里清议,来厘定、贬降或提升某人乡品,以便给吏部提供给予或升降官位的依据。东晋以后政府渐渐取代中正,来处理触犯清议的案例。但清议的力量并未削弱。清议的核心内容,“大都以儒家道德伦理作为衡量人物的标准,而孝道尤其受到特别的重视。”如夏侯玄列举中正考核人物的三项标准中,“孝行”位居于“仁恕”、。义断”之先。他论中正“品官度才”的作用时又说,“孝行存乎闾巷,优劣任之乡人。”《隋书>称陈制“唯重清议禁锢之科。若缙绅之族犯亏名教、不孝及内乱者,发诏弃之,终身不齿。”遍阅魏晋史料,就会发现,中正或政府据清议而贬黜官吏之例屡见于魏晋史籍,且多为居丧违礼,悖逆孝道。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居父丧时染疾,使婢女制丸药而遭清议。后又因没有把母亲归葬于蜀而再遭清议,以致终生坎坷。东晋末兖州刺史滕恬死后未归葬,其子不废仕宦,遂致清议。“历史上所纪载被清议所贬,以至为中正降品的人几乎全部由于家庭间在孝行方面微细的疏忽。这一种对于儿子特别严厉的责备,自晋开始而下及李唐。”

既然“孝”有如此效用,于是,欲翦锄异己,或贬黜、诋毁某人,只需要一顶“不孝“的大帽子就足够了。如庾纯与贾充因积怨而在宴会上发生冲突,贾叱责庾:“父老不归供养,将何言也?”庾虽然有兄弟六人,三人在家,却不得不上书自求免官日:“臣不惟生育之恩,求养老父,而怀禄贪荣,乌鸟之不若。”当然,孝与不孝,杀与不杀,最终皆凭当权者一张嘴。如曹操求才时公开申明其勿废偏短、唯才是举之原则,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连不仁不孝的人也照样奉为上座,但他要杀孔融时却诬他个败伦乱理、忤逆不孝之罪;阮籍居母丧时公开在司马昭座上饮酒食肉,何曾欲杀阮籍,便趁机对司马昭说:“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宜摈四裔,无令污染华夏!”司马昭却怀菩萨心肠般反问道:。此子赢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但要杀诛杀嵇康、吕安时,司马昭资借的也是“不孝”的罪名。

由上可见,孝的工具性在两汉和魏晋表现的重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孝在两汉主要表现为士人、众庶猎取利禄的工具的话,那么在政权更迭、宗稷阽危的魏晋时期,孝则主要成为统治集团笼络心腹或剪除异己的有力工具,成为统治者手中任意玩弄的双刃剑。而且,社会上以名教为准则批判、贬损、苛责人物的风气日盛,说明儒家伦理对于社会的钳制力、约束力丝毫没有减弱,也昭示着孝道伦理的工具性、虚伪性的加深。这是学术、伦理附庸政治的必然,也是孝道思想自身发展的悲剧。这恐既非何晏、王弼之初衷,更为阮籍、嵇康始料所不及。

其三,孝子甚多,孝行特异。

《晋书?孝友传》云:“晋氏始自中朝,逮于江左,虽百六之灾遄及,而君子之道未消。孝悌名流,犹为继踵。”除各代正史传中所载有孝行人物外,仅《南史?孝义传》就列孝子近80人,《北史?孝行传》列孝子30多人。后世闻名的孝子中,魏晋就占了不少。如被列入“二十四孝”的有闻雷泣墓的王裒,哭竹生笋的孟宗,恣蚊饱血的吴猛,尝粪忧心的黔娄,还有前述卧冰求鲤的王祥。这些都是这一时期孝子的典型。

这一时期的行孝方式具有了新的特点,除令人咋舌的恣蚊、尝粪之类外,最普遍的孝行就是尽哀哭踊过礼,居丧几致灭性。我们只从《南史?孝义传》、《北史?孝行传》即可了解当时的大致情况。

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南史?孝义传》、《北史?孝行传》所列110多个孝子中,有50多人,即半数是因居丧尽哀异常的孝行而闻名的。这些孝子的孝行大同小异,多为遭亲丧“水浆不人口累日”、“每恸呕血数升”、“毁瘠骨立”、“恸哭而绝”,而后“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冬日不衣绵纩,夏日不解衰经”。如颖阴荀匠居父丧,“历四年不出庐户。自括发不复栉沐,发皆秃落,哭无时。声尽则係之以泣,目眦皆烂,形骸枯悴,皮骨裁连,虽家人不复识。”这其中还包括十多个“哀毁而卒”者。如晋陵余斋人闻父死讯“号踊恸绝”,苏醒后得知父亲临终为没能见他而抱恨,即“号叫殡所,须臾便绝。”又有一个名佩任的女子,母亡后“昼夜号哭,不饮食三日而亡。”有一名田翼者,母患暴痢后,“亲尝秽恶。母终,翼一恸而绝。

妻亦不胜哀而死。”若父母死后尸骨未还或未葬,子女就不能婚嫁或进入仕途。所以此间史书中又有许多孝子为寻父母尸体而颠沛跋涉,历尽苦难;为归葬父母而多年经营,甚至自卖以葬亲;还有为救父母棺柩而身死者。这与前述遭清议者多为居父母丧违孝相佐证,可以看到当时孝道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葬礼和祭礼体现出来的,“事死”过于“事生”的倾向相当明显。

其四,孝感的故事甚多。

《南史?孝义传》和《北史?孝行传》中大约有三十几个“诚达泉鱼,感通禽兽”的孝感故事。如孝子王虚之“庭中杨梅树隆冬三实,又每夜所居有光如烛,墓上橘树一冬再实,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致。”还有一燃指祷母病愈之例。益州张楚的母亲因病而命在旦夕,“楚祈祷苦至,烧指自誓,精诚感悟,疾时得愈。”

其五,孝道教化出现了新的形式。

这里特别要说的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前已提及,家训是教化众庶、实施孝治的一个有效途径。家训的出现是儒家德教传统与家族伦理相结合的结果。它契合于中国社会宗法精神和伦理政治,尤其是由于家训从“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即整肃家族内部父子长幼关系出发,而及于社会普遍的尊卑上下关系,规物范世,针对性强,普及面宽,因之而颇能收孝道教化之实效。从礼缘人情、恩由义断出发,颜之推对孝道中烦琐、过分的形式主义的做法极为反感,例如当时有些孝子为表示对父母的怀恋、思念之情,“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所住之堂,终身锁闭,弗忍开入也。”颜之推讥讽说,假如“亲以噎死”,那子女就该“绝食”了。颜之推所推崇的道德标准和道德教育,都是以巩固父子血缘宗法制度为依归的。他视孝为德操之大本,开宗明义道:“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推许者因此奉之甚高。唐宋以后,家训甚为流行。但在这之前,《颜氏家训》是唯一成体系的家训,故影响深远,为后世家教之典范,家法之宗祖。

为显示对孝道的重视,魏晋南北朝开避家讳之传统。如父亲祖与所授官职同名则可改选。东晋王允因会稽郡名与祖父名同而乞改授,刘昙以父名与所事将军名同而求解职;刘宋王俭、南齐王份、梁代陆缮、陆襄皆因所授官职与先父所终之职相同而固辞不拜。

其六,魏晋时期对孝道的重视还表现在孝道与忠道的关系上。

如何处置忠与孝的关系,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我们前面说过,汉代君主集权的政治需要使得忠道突显出来,孝道成为忠道的附庸。三国时已有孝重于忠的倾向,但君亲之间尚有选择的余地。但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二者的关系就发生了倒置:在忠与孝的冲突中,孝道明显压倒了忠道,占了绝对优势和上风。这也是这一时期孝道发展演进的一个突出特点。从下面几个史书中随手拈来的事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三国到两晋孝道分量逐渐加大的趋势。

其一,“初公(指曹操)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日:‘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指吕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日:‘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同类推荐
  • 宁夏灯谜:1973—2012

    宁夏灯谜:1973—2012

    灯谜发展到现在,从内容、形式到载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的生命。各地的灯谜创作、灯谜猜射和各种形式的灯谜活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许多发展和创新。
  • 秦腔名家

    秦腔名家

    陕西地方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我极赞同王绍猷先生的论点。他在《秦腔记闻》里对秦腔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作了极为精辟的概括。他说:“考诸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在国剧上可为开山鼻祖,有屹然独立不可磨灭之价值。”
  • 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

    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

    在中国当干部最应该向国学借智慧!《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是专门为领导干部量身打造的国学常识必读书。与其他介绍国学常识的书籍相比,本书不仅罗列了历代职官政事、法律典章、社会经济、哲学宗教、教育科技、体育娱乐、民风民俗、风水命理、书画艺术和医药养生知识,而且收集和详解了大量前任和现任国家领导人著作及谈话中涉及的国学常识,是国学常识中精华的精华,助力领导干部发现国学之美、领悟政治智慧、提升人文素养、丰富知识储备。
  • 回族伦理文化导论

    回族伦理文化导论

    《回族伦理文化导论》是中国第一部从文化哲学视角系统研究回族伦理文化的学术性专著。该书立足于全球化下的文明冲突与对话和现代化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强的大背景,在伦理学、文化学、民族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把宏观的定性研究与微观的实证研究结合起来,运用哲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整个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回族文化的伦理现象作系统的研究。该书安排了文化是非线性的、选择的、多元的、内在的四个理论预设,作为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研究回族伦理文化的理论前提。
  • 中国的修养

    中国的修养

    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精神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与学术方法的总结。本书主要向广大读者讲授国学的修身精神,对国学中关于“人的修养”的问题展开详细的讨论,教读者学会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锤炼,提高个人修养和德行。
热门推荐
  • 幻天魔

    幻天魔

    他,是魔族皇室中人,尘封万年,破印而出,却与仇人的后人纠缠一生,结下不解之缘……
  • 武林录之大宗师传奇

    武林录之大宗师传奇

    一统江湖,武林称尊,多少人曾为之一生所追求的梦想!齐铠、丁阳,一对难兄难弟如何在武林中崛起,一切尽在大宗师传奇……
  • 我的童年炸了

    我的童年炸了

    简短版:他来了,他来了!承载着作者贫瘠的童年,他来了!详细版:面对一个个能飞天遁地的都市大佬,郝康唯一的武器就只有来自他童年回忆中的东西。渐渐地,他发现,这些看上去单纯的玩意儿中蕴含着细思极恐的细节。虽然敌方有高达,蓝胖子了解一下?“别说了,等到我彻底攻略《羊村》副本,我就回来横推这个世界!”(认真脸)观前提示:逻辑?不存在的!快乐就完事了!还有,封面点错了!
  • 愿生活处处有你

    愿生活处处有你

    高中生喻晨平平淡淡的高中生活ovo日常向没有什么波澜起伏的狗血事件甚至有点无聊但是绝对不虐“我兜兜转转这么久,最后还是认定了你呀。”
  • 凤临天下:逆天狂妃太嚣张

    凤临天下:逆天狂妃太嚣张

    她是霍家无能的大小姐,没有灵力的废柴之躯。家主接任大典上,她却初绽锋芒!火云剑,生死契,天玄地宝尽在她手,绝世功法信手拈来。死亡之谷中生存,意外救了个甩不掉的强大男人……
  • 你是我的天下唯一

    你是我的天下唯一

    因为不满比赛黑幕,在WCG总决赛的颁奖典礼上,李逍遥把获得冠军的韩国选手打进了医院。然后,他就获得了长达三年的禁赛期,同时,在禁赛期间,他不能用个人信息注册任何游戏账号。两年后,大型多人在线MMORPG网游,江湖,正式上线,全球同步开服。李逍遥偷偷拿到了自己弟弟的账号卡,进游戏虐菜,顺便还撩了个妹子。本以为会是江湖过客,不曾想,却是他的天下唯一。
  • 转生笔

    转生笔

    你开法拉利想甩开我?我兄弟保罗沃克开桑塔纳就可以甩你九条街!你五大三粗一米九?我兄弟李小龙三脚教你做人!混黑社会很牛掰?我大哥杨子荣活捉你们老大信不信?再告诉你,全天下的去世的英雄都是我兄弟,你怕不怕?!名叫黄泉的旅美留学生获得了房东老头的神秘遗物——“轮回笔”。这笔只要有信物,就能召唤出逝者复活。这下还有谁敢与我作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海贼的极意

    海贼的极意

    穿越到海贼王世界的米路,发现自己能够修炼的竟然是全职猎人的念能力。“这个果实能力不错,我很喜欢。”米路敲了敲具现化出来的黑书《海贼的极意》:“要怎么将它弄到手呢?”……
  • 青年人成大事的七种心态

    青年人成大事的七种心态

    本书阐释了青年人成大事的七种心态,包括做大始于敢于行动的心态;好心态能够赢得更多的朋友、善于优化每天的“工作心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