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0100000017

第17章 汉代:封建孝道的理论建构与实践途径(上)(3)

居于首位的当然是“天子之孝”。天子是天下人的表率,上行之则下效之,君好之则民行之。天子有善行,那么天下的众庶百姓都会信赖、仿效他,“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子虽然父天母地,但行孝的真正内容并不在于如何敬奉皇天后土或生身父母,而在于给天下人树立楷模,以教化百姓,实施孝治。“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天子普施博爱广敬之道,则四夷之众皆披服其德意、教化,感之而应,倡之而和,从而孝亲敬长.达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的孝治目的。孟子把舜作为“达孝”的典范,<礼记》极力渲染文王的孝子形象,其用义盖在于此。

仅次于“天子之孝”的是“诸侯之孝”。诸侯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位之高、爵之贵,令天下人仰视。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在上不骄”,“制节谨度”。“在上不骄”即居上位而不骄,也即荀子所谓“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处尊居贵而不骄横恣肆,飞扬跋扈,就可“高而不危”,养尊处优。“制节谨度”即制财用之节、守礼法之度,不奢侈浪费,荒淫无度,“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如此就可以“满而不溢”。总之,只有小心翼翼地守其禄位,才能富贵相依,“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居于第三位的是“卿大夫之孝”。卿大夫是辅佐天子处理国家事务的高级官吏,他们必须循礼奉法,严格恪守先王之道,在礼节服饰、言语德行诸方面不能越雷池一步:“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任何逾规越矩的行为都是悖礼违孝、大逆不道的。显而易见,卿大夫之孝的实质,就是对天子的“忠”。《孝经》对这种以“忠”为“孝”的卿大夫之孝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接下来是“士人之孝”。士是介于官僚和普通百姓之间的特殊阶层,因此,士人之孝也处于二者之间,具有沟通上下的过渡性特征。《孝经》中讲到:“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可以看出,士人之孝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事君之“孝”,亦即对君主的忠顺,另一方面是事亲之孝,亦即对父母的爱敬。在《孝经》看来,这两个方面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士人之孝的根本就是要做到爱敬、忠顺。

最后是“庶人之孝”。庶人指普通老百姓,是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庶人之孝是孝行的最基本的层面,或者说,是最本质意义上的孝。“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身恭谨则远耻辱,用节省则免饥寒,谨身自律就不会给父母带来烦扰,躬耕节用就能够使父母衣食无忧。能够赡养父母,从而使父母的生活得到保障,是对庶人孝行的基本要求。

《孝经》总论孝行时提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既可以看作行孝的三个层次,也可以说是行孝的三种境界。孝的这三个层次、三种境界在五等之孝中充分体现出来。事亲,这是对所有人的要求,是行孝的起点。“士之孝”介于事亲与事君之间,即进而忠,退而孝。由士以上,卿大夫之孝只着眼于如何“事君”,以忠为孝,这是宣扬孝道的目的。诸侯、天子之孝则只是个“立身”的问题,是落实到每个人的道德要求。可见《孝经》以善事父母为基本内涵的“孝”作了引申和推衍,其真正用意不只在于论述天子、诸侯或庶人应该如何对父母行孝,而是着重论述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如何对君主尽忠。对照《忠经》第二、三、四、五、六章对圣君、臣、百工(官)、守宰、兆人“忠”的要求,我们会发现二者实质上是一致的,无非是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循法守礼,忠心耿耿、勤勤恳恳以事敬其君上而已。因而《孝经》论孝的目的就是移孝为忠,从而推出“以孝治天下”的主张,即万国“事其先王”,百姓“事其先君”,家人“事其亲”,天下人都心悦诚服地尊长事上,“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孝经》

对“五等之孝”的规定,可以看作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在孝道上的具体化,其实质是为维护等级秩序服务的。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孝经》反对下对上、子对父的盲目服从,主张“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强调“谏诤”,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孝治理论的提出

《孝经》的孝治理论渊源于孔子的“孝”即“为政”思想,但在孔子那里,孝治还远远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孝经》则沿着孔孟所开的孝道哲理化的路子,在总结亡秦教训的基础上,迎合西汉王朝以德治国和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提出一套系统的孝治理论。

《孝经》极力拔高“孝”的理论地位,从必要性上说明孝治的合理性。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上承孔孟,从人性论寻求孝治的自然基础。在这一点上,《孝经》与《礼记》是一致的。“孝”是顺人性而发,“礼”是缘人情而制的,这是《礼记》为孝治提供的心理情感基础。《孝经》也认为,人是天地间有生命之物中最为尊贵的,而孝是人的自然本性:“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父子之道,天性也”,圣人就是循着子女对父母固有的爱敬之心性,引导他们逐步由孝道而走向对社会秩序的认同:“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所以孝治、圣治是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是顺人之情、合性之宜的:“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这样,就从人性论上为孝治找到合乎情理的说明。

其二,从形而上的高度为孝治寻求理论根据。《礼记》认为“孝”是超越时空限制的,即空间上充塞天地、横披四海,时间上贯通古今、行之万世:“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因而孝道是绝对的、永恒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准则:“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孝”被神化得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这与《孝经》中所言“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恰相呼应,这种孝感学说不仅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开了理论先河,而且对后世的孝道实践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受深厚的宗教传统习性的影响,从天地的道德法则中求取人自身的道德根源,乃是中国文化中一贯的传统。《孝经》亦循此而提出天运行日月星辰更迭不止、地化育草木虫鱼生生不息,人法天则地,行孝是天经地义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孝的观念无限地加以扩大和膨胀,“孝”被赋予本源的、世界观的意义,这就为后世理学家从“天理”的高度阐释孝开了先河。同时,从教化的角度来说,一旦把伦理纲常说成天经地义,自然也就容易施行了。

《礼记》、《孝经》把“孝”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神圣化、永恒化的结果,是使得它们成为民众生活中具有宗教色彩的共同信念,成为世俗化了的生活信仰和教条。由此也可见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何以能起到宗教的作用。

其三,论述了孝治的社会政治功用。《孝经》开篇就讲:“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所谓“至德要道”,就是“孝”。在《孝经》看来,以孝治天下,其功用十分巨大,《孝治章》和《圣治章》对此进行了专门论述:

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于此可见,是否实行孝治,不仅仅是关于统治者德行的额外难题,而且是关系国家的兴盛衰败的重大问题。只有笃行孝道以治天下,民众才不会迷失道德的方向,社会才不会陷于失范状态,才能实现人们所向往的理想的德治境界。

(三)以“教孝”为门径、以忠君为核心的孝治之道

《孝经》倡导的孝治方略,是以“教孝”为始基的。《孝经》认为,天子行孝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给天下人树起标杆、作出榜样,“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治国安邦必先自教民以孝始: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教民以孝,根本目的是为了“敬一人”、“孝一人”,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因此,在完成了对孝治合理性的理论论证之后,《孝经》提出了移孝为忠、由齐家而治国的孝治天下的理论纲领,论证了孝治的可行性。《广扬名章》言:“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移孝于忠君,移悌于顺长,移理于治国,其中最本质的就是移孝亲于忠君。这不仅仅是伦理对政治的渗透,而且是孝道伦理在中国封建政治实践中的成功运用。汉代以孝为核心的新型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建立,为中国封建社会提供了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社会秩序模式。

移孝作忠即是“教孝”的目的,也是“以孝治天下”的理论前提。

《礼记》、《孝经》首先从忠、孝的一致性论证了忠与孝的逻辑统一,“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把事亲的孝敬之心推广到事君的政治实践中,“忠顺不失,以事其上”,这就拉近了君臣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事君以孝从心理情感上找到了便当的切人点。孝因之不但是立身安命的要津,而且是政治行为的依据,政治的目的和政治价值的实现,都在于孝道的完成。为人子,父权高于一切;为人臣,君权高于一切。“天子”

的称呼是对君与天父子关系的承认和神圣化,“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陛下上为皇天子,下为黎庶父母”,“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不仅用神权、父权来加强君权,同时还用来加强地方行政长官的统治权,州县长官也被渲染为父母官.就像皇帝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每一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官民关系成为父子关系。作为调节宗法关系最高道德原则的孝道,取得了“纲纪天下”的政治功能。

由齐家而治国是实施孝治的基本途径。“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所谓治人道,无非是“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缪,别之以礼义”,也即:

“圣人南面而理天下,自人道始矣。人道之始,始于亲亲。故尧之教也,睦九族而平百姓。文王之训也,刑寡妻而御家邦。斯可谓教之源,理之本也。……广其爱,使惠洽九族,化流万人,则宜乎先亲后疏,自近及远者也。”也就是说,治国之要,在于理顺各种伦理关系,特别是父子、君臣、长幼等最基本伦理关系,“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因而,“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

君子不出家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身修则家可教矣。孝、悌、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也。然而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外乎此。此所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也。”

在宗法制下,稳固了宗法等级关系也就等于稳固了统治秩序。

人荀致孝于亲,则事君事长,齐家治国,举而措之,天下裕如。由孝而忠,即由对宗族长辈的家族伦理感情到忠于国家朝廷的政治观念的情感转移的完成,也就是国家家族化和家族国家化的双向同构过程的完成。这样,就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防患于未然:“家族政治有一种联带责任:在有所劝的场合,就是‘一人成佛,鸡犬皆仙’,‘满门有庆’;在有所惩的场合,就是一人犯法,九族株连。其结果,父劝其子,妻励其夫,无非是要大家安于现状,在现状中求‘长进’,求安富尊荣,而天下就因此‘太平’了。”于是防止消弭“犯上作乱”的责任就交给了家族和家庭,政治关系家庭化、伦理化,并通过普遍存在的伦理关系,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从而实现修、齐、治、平一体化过程的完成。

当然,孝治理论之所以具有可行性,并且确实变成了现实,最根本的还在于中国古代农业自然经济下的宗法家族制度这一社会基础,由之而有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由之而有人情主义。“人情”

的实质是“人治”,“人治”的实质是“德治”,“德治”的实质是“孝治”。于是作为百行之先、诸德之本的“孝”从伦理领域过渡到政治领域,从一种敬本的心理,孝亲的情感,兼成为一种行政治国的基本指导原则、治官御民的方式和手段,对于为政理国具有了无与伦比的价值。

(第三节封建孝道的神圣化、神秘化。

就内在本质而言,汉代哲学的根本特点是宗教的、神学的。相应地,儒家孝道在向封建孝道转构的过程中,也增添了一个新的、突出的特点:神圣化、神秘化。<礼记》《孝经》中已经露出向这种趋向发展的端倪,《春秋繁露》、《白虎通义》则毫无遮掩地致力于对孝道神圣化、神秘化的哲学论证。这种论证使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伦理化、宗教化,使孝道由传统伦理而变为封建纲常。从这个意义上讲,孝道神圣化、神秘化的过程也就是孝道封建纲常化的过程。

一、《春秋繁露》:封建孝道的神学化、神圣化

确立三纲五常的神圣地位,是董仲舒伦理思想的核心和目标。

为此,他究天人之际,推阴阳之变,发《春秋》之义,举三纲之道,编织了一套完备自足的封建伦理纲常体系,这标志着我国封建道德的基本定型,也标志着封建孝道理论体系的初步完成。

(一)天人相应:封建孝道的神学基础

董仲舒的伦理思想建立在“天人感应”的神学宇宙论基础上。

董仲舒对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神秘观念的运用可谓游刃有余。

在他看来,人间的伦理秩序和道德标准与天及阴阳五行相互贯通、相互观映,人道源于天道,伦理取法于天并由天所决定:“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社会伦理纲常秩序成为天道秩序的“复件”。董仲舒的伦理学就是在以天和阴阳五行拟喻人类社会的微妙关系中完成的。他说: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阳无所独行。……是故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地事天也,犹下之事上也。

故四时之行,父子之道也,天地之志,君臣之义也。

诸授之者,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常因其父,以使其子,天之道也。

《春秋繁露》中连篇累牍充斥的都是类似的比附和验证。董仲舒的理论用逻辑上的三段论可以表述为:

同类推荐
  • 被围与突围

    被围与突围

    本书表达了一位资深文学研究者的当代文化忧思。在始终强大的环境中,“被围”注定了陷落的命运,它让人们在茫然中自失,在平庸中满足,磨损理想,剿灭信仰,滋长狡黠。而这种境况的改变,只能以人们原本敏锐的感受力的恢复为前提。因此,“突围”也就是使人们恢复对世界的原始感受。但是,世界是被各种假象遮蔽的,只有通过批判和清厘才能使它恢复。
  • 古代发明与发现(下)

    古代发明与发现(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2012年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

    2012年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

    本书通过对上海市电影产业的重点企业、机构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了解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对企业发展个案和特点进行深入剖析,用比较丰富的材料和事实数据,全面概括和描述了上海电影产业在政策制定、创作制片、发行放映等产业链各方面的详细情况,评述了2011年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状况。
  • 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千百年来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需要了解国学。然而,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即使穷尽毕生之力,恐怕也难通万一。如何从博大浩瀚的国学中找到入门的捷径?鉴于此,我们特请有关专家学者精心编辑了这本书。本书堪称一部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趣味百科全书。翻开此书,便走进了博大精深的国学长廊,让您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国学的精髓,感受国学的神秘和智慧,掌握传统文化的脉搏。
  • 字海寻趣

    字海寻趣

    《趣说中华字源、词源、句源:词海拾贝》以故事为载体,把词源融合在民风民俗、社会制度、审美情趣和思维习惯中,展现出词语丰富的内涵和持久的美丽,构建了一个由词语点缀的万花筒,让读者从中了解丰富的词语知识和文化。
热门推荐
  • 林青晨不哭

    林青晨不哭

    林青晨想要别人爱她。而肖焱是颗小太阳,会照亮身边的每一个人。肖焱爱她吗?答案谁也不知道。林青晨脆弱又敏感,缺爱又不甘。她说:我怎么看不见光
  • 我的田里埋藏着二次元宝藏

    我的田里埋藏着二次元宝藏

    阳光明媚的青城剑派。掌门冯一天正在拿起锄头辛勤的劳作。获得:《火影忍者》洛克李裹脚布x1(废品)获得:《海贼王》乌索普的靴子x1(废品)获得:废品...废品...废品。冯一天无力的瘫倒在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制的欧洲人,百分制的冯一天。啊,今日的风儿甚为喧嚣
  • 换装

    换装

    她是穷困潦倒身高180公分的修长女子,也是T台上即使被生活狠狠折磨还在不断创造奇迹,模特界的金光闪闪的容止,她是个异类。巴黎时装周那个身高一米八八才能登进去的地方,她是特殊的存在,从没有人发现这个赫赫有名的男装大佬竟然是女的。“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宁楼一步一步怀疑自己错入了一个崎岖的世界,他被那个性格孤僻的男子深深吸引,并且一度想要出柜,来不及止损就发现他竟然是个女的。天开窗户地开光,踉踉跄跄登对郎。
  • 网游之滏虎记

    网游之滏虎记

    2020年,网游界的大佬公司峨山推出了一款虚拟世界网游,富家子弟虎邵意外购买了一款价值连城的登陆器,从此踏上了收小弟的一天不归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执灯者

    执灯者

    今夜,我在神火面前宣誓:田园不再,光明不显,黑暗吞噬万物,长夜笼罩四方,我将做一名微不足道的执灯者,将星星之火带进这可恶黑暗森林,去刺破黑暗的阴谋,打破黑暗的博弈,我将不羡荣华,不贪名利,将生死置之度外,将羁绊永藏心底,成为光明的骑兵,即使最后马革裹尸,我也将点亮这漫漫黑夜的最后一盏明灯,照亮前路。
  • 祸害娱乐圈

    祸害娱乐圈

    他曾在高楼之上饮酒诗百篇他也曾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这是一个在娱乐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娱乐圈美(没)好的故事ps:君子和而不同,不喜勿喷。
  • 前元十六年

    前元十六年

    他,是高冷帅气的城阳王,在他的王国里呼风唤雨。她,是喜好考古特别是文物的现代女孩,虽有三分姿色,却活脱脱地是个男人婆。因为一次旅行,她睡在了一张古老的床榻之上,从而时光开始在这张床榻之上穿梭。大汉朝,那个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年代。她没到遇见英明神武的朱虚侯刘章,也没有遇见战神霍去病,她只是遇见了那个叫刘喜的。因为她的突然出现,刘喜把她当成了刺客。命弦一线,以为这小命就要交待了,突然的鸡叫划破长天,命运的轮盘又回到了原本的时间。一切皆是梦,还是现实?遇见的那个人又有什么故事,那些被史官遗落的过往,还有那场风华绝代的忧伤。
  • 叛逆的孩子温顺地像只猫

    叛逆的孩子温顺地像只猫

    灵感来源于生活.用心感受世界,用爱记录美好.
  • 仙逆纪元

    仙逆纪元

    这个世界上,除了老子,什么狗屁神仙都只配小爷提鞋。---墨非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