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写后记的时刻,也是告别的时刻。
一位作家朋友说,他最喜欢写的就是后记,可以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不用按常理出牌,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用考虑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一句话——小说是为读者而写,后记是留给自己的。
但我不同,我不喜欢写后记,该说的话都说完了,就像服装师把做好的衣服挂出去卖,剩下的边角余料没必要拿出来,下次做衣服兴许拿来当兜布,或做个胸花装饰一下,或许永远也不会拿出来,就一直堆在仓库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不仅如此,写后记还意味着告别——和朝夕相处400多天的人物告别,不是件开心的事。
但告别也意味着开始,在开始新的航程之前,忽然觉得有些话要说,你当是兜布也好,胸花也罢,随你。
这部小说构思于大连,写于北京,最后完稿于大连,写作过程不很顺利,期间两次停笔,还剩最后两章时,赶回大连参加好友女儿的婚礼——他是我上部小说《暗箱》的主人公原型,所以这两章是在大连完成的,顺便去看了一下不老街——其实什么也看不到,正像书中所写,城市改选,旧楼拆迁,连棵老槐树都没留下。唯一留下的就只有记忆了。
我坐在不老街的星巴克,喝着卡布其诺咖啡,往昔的岁月就像手中的纸杯,不能承受之重;尘封的往事犹如杯中的咖啡,苦涩伴着芳香……
我其实从未在不老街居住过,这条街离我工作的单位很近,中午休息时常来这里吃饭,游玩,所以很熟悉。大连的街名都很土气,什么辛寨子,马栏子,太原街,大连人戏称辛马太(与新马泰同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也许正因为此,不老街就显得格外有诗意,我一直想以此为背景,写一部诗意的小说,把我喜欢的元素都融入其中,但始终没有动笔。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20年。
2009年9月11日,我离开大连,来到北京,这一天刚好是N年前拉登轰炸世贸大厦那个黑色的日子。朋友给我接风,戏说,你来北京想轰炸什么?我说,除了我自己,没有什么可炸的!
曾经不止一人问我,为什么去北京?我用三毛的歌作答: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在一个城市生活久了,就会形成一种惰性,对身边的美视而不见,所以我选择离开,告别熟悉的过去,奔向陌生的远方。
到北京第一件事,就是完成早已构思好的小说——关于不老街的故事,如果再不写,我真的就老了!可是没想到,一到北京就被朋友拉下水,卷入一个房地产项目,整天做策划方案,忙得天昏地暗,写了开头的小说,就这样寂寞着。
不过搁浅也有搁浅的好处,我最初是想写一个逃跑新娘——乖乖女成叛逆女的故事,而且要和《歌剧魅影》有关,韦伯是我最喜欢的作曲家,他的《歌剧魅影》和《猫》,我看了不止十遍,每次都泪流满面,我发誓要把这两部经典音乐剧写在小说里,以此向这位天才音乐家致意。
再次动笔,已是翌年春天,回头再看,原来的格局太小了,于是推倒重来,除了原来的涉世之初女——蓝小柔,女权主义者——简雪,又加入两位女性,职业情人——林莞尔,全职太太——楚天爱,以及职场竞争和家族争斗等。原先设想的逃跑新娘成了其中一条线,现在讲述的是在不老街长大、性格迥异的四位小羊女告别青春、走向成熟的故事。
有人说,青春是生命的精华,尤其对女人来说。对此,我不能苟同,因为这是站在男性视角,把女人的容貌视为资产。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些女性受男权文化误导,被他们掌控的权力和财富诱惑,在外貌上所下的功夫,多于心智上的提升。我不否认,在男权社会中,女人的确可以凭借美貌获取资源,过着舒适的生活,但也因此失去了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成为男权文化的牺牲品,失去了掌控自己命运的机会。
美貌是折旧率最高的资产,你可以获取一时,不能拥有一生,这个世界永远有比你更年轻、更漂亮的女人,所以才有“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之说。女人若想笑到最后,还是要凭借自身能力和智慧,这是相伴一生的美貌,永不折旧的资产。而能力和智慧,源于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实践阅历,从这个角度说,青春更像是一首变奏曲——在激流勇变中汲取才华和力量,弹奏出美丽动听的乐章,这——才是生命的精华。
这部作品就是四位女性的青春奏鸣曲,她们以各自不同的旋律,演奏出一曲青春的乐章,有痛苦,忧伤,也有快乐,欢笑,她们哭过,笑过,痛苦过,绽放过,在微笑和泪水中,向青春作别,踏着生命的节拍,步入更加成熟的后青春时代(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年龄分段,44岁以下为青年,我个人认为,青年可分为两个阶段,29岁之前为前青春时代,30岁之后为后青春时代)。
后青春时代由三部作品组成,本书是第一部,以蓝小柔为主角,第二部将以简雪为主角,第三部以林莞尔为主角,三部曲均以女性视角,通过她们的爱情、婚姻和事业,描述男权社会中,女性为争取自身权力、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的过程,从而展示当代女性的新理念、新价值和新的生活方式。以此献给所有为了梦想而不甘寂寞、努力奋斗的女性。
已是深夜,万籁俱寂,音响里回荡着莎拉·布莱曼和安德烈·波切利的《Time to Say Good bye》,歌声优美,舒缓而深情,是时候该说再见了,因为绯闻时代已经结束,要步入契约时代了。
告别是为了重逢,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相逢,也许一年,也许两年,留一段时间,留一些空白,让我们彼此思念。
【林夕】
2011年11月27日于北京
致谢
本书创作过程中,得到很多友人的热心帮助,在此衷心致谢。
感谢好友陶陶,从小说构思到完成,你一直陪我走完全程,书中倾注了你很多心血,还记得我们在深夜翻字典,为书中人物起名,还记得我们在咖啡厅神侃,为故事设置情节,还记得我们在不老街漫步,为小说画上最后的句号。如果没有你,句号一定不圆满。
感谢我大连的朋友,蓝旗主,哲人,River,王毅,王经勉,杨颖,王大宾,孔庆蕾,迟亚东,宋伯陶,老布,译丹,胡禹,昆仑,丛阳,刘吉,菅昭雪,和北京的朋友,藤刚,黑马,郑文涛,张君安,庞俭克,姜新生,唐忆南,陈敏,杨帆,方圆,胡足青,刘世佳,张乐珍,如果把作品比为作家的孩子,那么,你们就是这个孩子的舅舅和阿姨,在此,请允许我向你们致以深深的谢意!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我的支持和厚爱!
最后,感谢与我多次合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和领导,希望经过你们的努力与付出,让这本书与更多的读者见面。
【林夕】
2012年3月